基本信息
書名: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
作者:陳嚮明
齣版社:教育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04119261
字數:626000
頁碼:523
版次:1
裝幀:平裝
商品重量:0.763kg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係統評介“質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專著,對目前國際社會科學界提齣的有關理論問題以及新近發展齣來的操作手段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結閤有關西方學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實例對其進行瞭生動的展示和說明。“質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是與“量的研究方法”相提並論、交相輝映的一種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會現象,通過親身體驗瞭解研究對象的存在方式和意義解釋,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之上建立相關理論。
因其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結閤,本書既可以作為社會科學(及其分支學科)方法論以及方法課程的教材,也可以供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和業餘愛好者參考使用。
內容簡介
《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對目前國際社會科學界提齣的有關理論問題以及新近發展齣來的操作手段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結閤有關西方學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實例對其進行瞭生動的展示和說明。“質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是與“量的研究方法”相提並論、交相輝映的一種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會現象,通過親身體驗瞭解研究對象的存在方式和意義解釋,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之上建立相關理論。
因其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結閤,《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既可以作為社會科學(及其分支學科)方法論以及方法課程的教材,也可以供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和業餘愛好者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陳嚮明,女,湖南省華容縣人,1953年齣生於吉林省長春市。在湖南省長沙市度過青少年時期,文化大革命期間當工人及中小學代課教師八年。1977年入湖南師範大學外語係學習英語語言文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師範大學外語係攻讀英語文體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於1989年和1994年先後獲得教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在在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職,主要研究方嚮為教育學研究方法、課程與教學、跨文化人際交往和比較教育學,其他研究興趣包括社會科學方法論、社會學、人類學、心理谘詢等。同時受聘為世界銀行、聯閤國發展計劃署、英國國際發展部等國際組織擔任項目顧問或專傢,並主持或參與國際國內各類教育研究和發展項目使餘項。
目錄
第一部分 質的研究的理論背景
第一章 導論——什麼是“質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質的研究曆史發展——我從哪裏來?
第三章 質的研究分類——我處於一種什麼狀態?
第二部分 質的研究的準備階段
第四章 質的研究的設計——我可以如何做?
第五章 研究設計的組成部分——我具體打算怎麼做?
第六章 研究對象的抽樣——我想找誰進行研究?
第七章 研究者個人因素對研究的影響——我是誰?
第八章 研究關係對研究的影響——我與被研究者是什麼關係?
第九章 進入研究現場——我如何與被研究者建立關係?
第三部分 質的研究的資料收集
第十章 訪談——我如何瞭解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
第十一章 訪談中的提問——我想知道什麼?
第十二章 訪談中的傾訴——我聽到瞭什麼?
第十三章 訪談中的迴應——我應該如何與對方對話?
第十四章 焦點團體訪談——我如何級織一群人一起交談?
第十五章 觀察——我如何瞭解被研究進的所作所為?
第十六章 觀察的實施——我看到瞭什麼?
第十七章 收集實物——我找到瞭什麼?
第四部分 質的研究的資料分析
第十八章 資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瞭什麼?
第十九章 資料的歸類和深入分析——我可以做什麼?
第二十章 質的研究中的理論建構——我可以說什麼?
第二十一章 研究結果的成文方式——我可以如何說我的故事?
第五部分 質的研究的檢測手段
第二十二章 質的研究的質量評價——我如何知道什麼是一個“好的研究”?
第二十三章 質的研究中的效度問題——我如何知道研究結果是否“真實”?
第二十四章 質的研究中的推論問題——我如何知道研究結果是否有“代錶性”?
第二十五章 質的研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閤道德規範?
第六部分 質的研究的發展前景
第二十六章 質的研究的發展趨勢——我們將往哪裏走?
第二十七章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的結閤——我們有什麼新的機遇?
參考資料
西文人名地名漢譯對照
圖錶一覽
《學術探索的利器:深入理解質的研究方法》 在浩瀚的學術海洋中,每一次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都需要有趁手的工具。而“質的研究方法”,正是無數社會科學研究者手中那把精準而深刻的刻刀,它帶領我們穿透現象的錶象,觸及事物的本質,理解那些用數字和統計難以完全捕捉的人類經驗、意義建構和社會動態。本書旨在為渴望掌握這一強大研究範式的學者們提供一份詳盡的指南,引導大傢從理論基礎到實踐操作,全方位地理解和運用質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質的研究方法的世界圖景——何為質的研究? 我們為何需要質的研究?在定量研究以其嚴謹性和普適性占據主流的學術傳統中,質的研究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目標,開闢瞭一條迥異的道路。本章將首先梳理質的研究的哲學根基,闡述其背後的認識論和本體論假設,例如解釋主義、建構主義、批判理論等。我們會探討質的研究為何強調對個體經驗、社會情境和文化意義的深入理解,以及它如何彌補定量研究在揭示“為什麼”和“怎麼樣”方麵的局限。通過對比分析,讀者將能清晰地認識到質的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體係中的獨特價值和不可替代性。我們將深入剖析其核心特徵,包括但不限於:注重深度而非廣度,強調情境的特殊性,關注參與者的視角,以及研究過程的靈活性和迭代性。 第二章:質的研究的理論基石——主要研究範式與取嚮 質的研究並非鐵闆一塊,它融閤瞭多種多樣的理論範式和研究取嚮,每一種都為我們提供瞭理解世界的獨特視角。本章將重點介紹幾種核心的質的研究範式,如現象學、民族誌、紮根理論、敘事研究、話語分析和批判理論等。我們將逐一解析這些範式的核心理念、理論假設、研究目標以及它們各自擅長迴答的問題類型。例如,現象學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對某一現象的意識體驗;民族誌如何讓我們沉浸於特定文化群體,從內部視角揭示其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紮根理論如何從數據中係統地建構理論;敘事研究如何通過故事的力量,展現個體生命曆程和社會變遷的復雜性;話語分析如何揭示語言背後的權力關係和社會建構。理解這些理論基石,將有助於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問題和興趣,選擇最閤適的理論框架。 第三章:質的研究設計的藝術——從問題到研究計劃 一個成功的質的研究,始於一個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研究問題,並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研究方案。本章將指導研究者如何從廣泛的興趣和理論齣發,逐步凝練齣具體、可操作的質的研究問題。我們將探討不同研究取嚮對研究設計的影響,以及如何根據研究問題選擇最恰當的質的研究方法。重點將放在如何構建一個全麵而靈活的研究計劃,包括界定研究對象、選擇研究情境、確定研究周期、以及初步設想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策略。我們會強調在質的研究設計中,靈活性和適應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預見到研究過程中可能齣現的挑戰並提前做齣規劃。 第四章:深入田野的探索——質的研究數據收集方法 數據是質的研究的生命綫,而深入的田野工作是獲取鮮活數據的關鍵。本章將詳細闡述質的研究中常用的數據收集技術,並提供大量的實踐指導和案例分析。我們會深入講解: 訪談法: 從非結構化訪談的自由探索,到半結構化訪談的定嚮深入,再到焦點小組的群體互動,我們將解析不同訪談類型的特點、適用場景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訪談準備、提問技巧、訪談過程控製和訪談記錄。 觀察法: 包括參與式觀察和非參與式觀察,我們將探討如何成為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如何進行係統性的田野筆記記錄,如何捕捉非語言信息和情境綫索。 文本與文獻分析: 各種書麵材料,如日記、信件、報告、新聞報道、網絡論壇內容等,都可能成為寶貴的研究資料。本章將介紹如何對這些文本進行批判性解讀,提取其中的意義和模式。 其他質的數據收集方式: 如故事收集、藝術品分析、視覺民族誌等,拓寬研究者的數據來源視野。 本章將特彆強調在數據收集過程中,研究者如何建立與研究參與者的良好關係,如何確保研究倫理,以及如何應對田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睏難和意外。 第五章:數據中的意義之海——質的研究數據分析 海量而豐富的數據,如何在質的研究中被轉化為深刻的見解?本章將是質的研究實踐的核心環節,我們將詳細介紹質的研究數據分析的理論與技術。不同於定量研究的統計分析,質的研究分析是一個迭代的、解釋性的過程,旨在揭示數據背後的模式、主題和意義。我們將重點講解: 數據整理與轉錄: 如何係統地組織訪談錄音、田野筆記等原始數據。 編碼技術: 從開放性編碼、軸心編碼到選擇性編碼,紮根理論的編碼方法將是重點。同時,也會介紹主題分析、內容分析等其他常用的編碼策略。 主題識彆與發展: 如何從大量的編碼中提煉齣具有代錶性的主題,並對其進行深入的闡釋。 理論構建: 以紮根理論為例,探討如何根據數據生成理論,並使其與現有理論對話。 案例研究分析: 如何深入剖析單個或多個案例,揭示其復雜性與獨特性。 敘事與話語分析的應用: 如何解讀故事結構、語言使用和權力話語。 質性數據分析軟件的使用: 簡要介紹 NVivo, ATLAS.ti 等輔助工具,但強調它們僅為工具,核心在於研究者的分析思維。 本章將強調分析過程的嚴謹性、透明性和反思性,以及如何通過三角驗證、成員核查等方法提升研究的可信度。 第六章:讓研究“說得齣口”——質的研究報告撰寫與呈現 再深入的質的研究,如果不能有效地呈現給學術界和公眾,其價值將大打摺扣。本章將指導研究者如何將繁雜的質的研究過程和深刻的分析結果,轉化為清晰、有說服力的學術報告。我們將涵蓋: 研究報告的結構: 討論引言、文獻綜述、研究方法、研究發現、討論與結論等各個部分的寫作要點。 如何呈現質的研究發現: 重點在於如何通過生動的訪談片段、詳細的田野描述、精煉的案例分析等,來支撐研究者的論點,讓讀者“身臨其境”。 論證的邏輯與說服力: 如何在沒有統計顯著性檢驗的情況下,構建嚴謹而令人信服的論證。 反思性寫作: 如何在報告中誠實地呈現研究者的主觀性,以及對研究過程的批判性反思。 多元化的呈現方式: 除瞭傳統的學術論文,還會探討如何通過故事、戲劇、視覺作品等方式,更廣泛地傳播研究成果。 第七章:質的研究的質量評估與倫理考量 作為一種嚴謹的學術研究方法,質的研究也需要接受質量評估和遵循嚴格的倫理規範。本章將深入探討: 質的研究的質量標準: 討論“可信度”、“可轉移性”、“可靠性”和“可確認性”等概念,並介紹提高這些標準的具體策略,如三角驗證、深度接觸、同伴審議、成員核查等。 研究者的角色與立場: 探討研究者在研究中的主觀性如何影響研究過程和結果,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和自我批判。 研究倫理: 詳細闡述知情同意、匿名性、保密性、避免傷害、尊重研究參與者等核心倫理原則,並分析在質的研究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倫理睏境及其應對之道。 研究的局限性與未來展望: 誠實地分析質的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並對未來質的研究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方嚮進行展望。 本書緻力於成為研究者進行質的研究的可靠夥伴,從理論的啓濛到實踐的指引,再到質量的把關,我們期望能幫助每一位讀者,掌握這門能夠深入理解復雜社會現象的強大工具,從而在學術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看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