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英]里德利著 经济学 经济史 经济学理论

正版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英]里德利著 经济学 经济史 经济学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经济史
  • 经济学理论
  • 人类进步
  • 理性乐观
  • 历史
  • 社会科学
  • 西方经济学
  • 非虚构
  • 通俗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义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5327
商品编码:1475827053

具体描述

本店只提供电子发票,下单时备注留言邮箱,暂时没有预留邮箱的默认不开发票 ,一定时间内提供邮箱号可以联系在线客服补开电子发票,给大家带来不便希望理解,谢谢配合!

点击下面文字购买对应的套装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向我们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并说明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以加速趋势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明王朝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讲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同时在大自然生物多样性方面创下新高。本书观点独到、新颖,具有启发意义,能帮助你思考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马特·里德利,先在牛津大学做动物学研究,然后又当了一名记者。他在《经济学人》杂志工作了八年,在《星期日电讯》和《每日电讯》开设了七年专栏。《毫不掩饰》(WartsandAll)一书就是他的作品,写的是美国的总统政治;《红色皇后》(TheRedQueen)是他口碑很好的一本书,写的是性的进化,由企鹅书局出版;同时他还写了《基因组》(Genome)。他的书曾入围六大文学奖项。他是国际生命中心(InternationalCenterforLife)机构的主席,妻子是纽卡斯尔大学心理学系的高级讲师。



序言
当思想有了性 / 1
第1章
更好的今天 / 9
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第2章
集体大脑 / 37
20万年前至今的交换和专业化
第3章
制造美德 / 65
50 000年前的以物易物、信任和规则
第4章
养活90亿人 / 91
10 000年前开始的农业耕作
第5章
城市的胜利 / 118
5 000年前的贸易
第6章
逃离马尔萨斯的陷阱 / 144
1200年之后的人口
第7章
奴隶的解放 / 160
1700年后的能源
第8章
发明中的发明 / 185
1800年后的收益递增
第9章
转折点 / 207
1900年以后的悲观主义
第10章
当今时代的两大悲观源头 / 232
非洲和2010年后的气候
第11章
结语 / 258
对2100年的理性乐观态度
致谢 / 266
后记 / 269
译者后记 技术改变世界 / 270
注释及参考文献 / 271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两个人的处境都比自给自足时要好过了,而且两个人都获得了1个小时的闲暇时间。
  其实,上面的内容不过是我从石器时代的角度重新讲述了一遍股票经纪人李嘉图1817年定义的比较优势概念罢了。“2他用的例子是英国用布匹换葡萄牙的葡萄酒,但论点是一样的:
  英国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生产布匹需要100个人一年的劳动,如呆酿造葡萄酒的话,则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故此,英国靠着出口布匹来进口葡萄酒是有荆自勺。在葡萄牙生产葡萄酒可能只需要80个人一午的劳动,而在该国生产布匹,则需要90个人一年的劳动。所以,该国出口葡萄酒而进口布匹是有利的。哪怕葡萄牙进。的商品在本国可以用少于英国的劳动量生产出来,这种交换扔然可以进行。
  李嘉图定律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当中都是正确成立的,同时也出人意料。这样的命题仅此一例。这个概念极为简练,很难相信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要花那么长时间才把它琢磨出来(也很难相信经济学家们用了那么长时间才对它做出定义);同时,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其他物种没能利用它。我们似乎是经常利用它的 一物种,实在颇令人感到费解。当然,这么说并不完全对。进化发现了李嘉图定律,并将之应用在了“共生”上面,比如地衣类植物藻类与真菌的合作关系,又比如奶牛与瘤胃中细菌的合作关系。物种内部同样存在这类现象,比如身体细胞之间、珊瑚群中珊瑚虫之间或者鼹鼠群之间鼹鼠们的交换。蚂蚁和白蚁取得的巨大成就(光是它们,就占了所有陆生动物总数量的1/3)毫无疑问要归结到劳动分工上。昆虫的社会生活不光建立在个体复杂行为的增加之上,“更是建立在个体之间实现专业化的基础之上。”亚马孙雨林里的切叶蚁,一处巢穴里就可能聚集着数百万只,工蚁分化成四种不同的等级:小工蚁、中工蚁、大工蚁和大工蚁。有一种切叶蚁的大工蚁(又叫兵蚁),体重可以相当于500只小工蚁。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包含《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另一部(假设的)关于经济史或经济理论的著作,并且内容要详实、自然,不含AI痕迹。 --- 书名:鼎盛与沉浮:全球宏观经济波动的百年轨迹 作者:[假设的作者名] 译者:[假设的译者名]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自二十世纪初至今,全球宏观经济格局经历的剧烈变迁、周期性繁荣与萧条的内在逻辑,以及各国政府和央行在应对危机时所采取的战略选择与政策演变。它并非一部简单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系统性风险、政策反应与结构性重塑”的深度研究。 第一部分:黄金时代的幻象与第一次大转向(1900-1945) 本部分聚焦于古典金本位体系的瓦解及其对全球贸易和金融稳定的深远影响。我们详细考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经济核心的破坏性冲击,以及各国在战争赔款、债务重组和恶性通货膨胀中摸索出的复杂路径。 核心议题之一是对1929年大萧条的跨学科解读。作者摒弃了单一因素的归因,转而构建了一个包含信贷扩张、货币政策失误(特别是美联储的早期角色)、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多重变量的综合模型。我们不仅复盘了胡佛政府的初步应对,更着重分析了罗斯福“新政”在宏观管理哲学上的根本性转变——即国家干预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现代宏观调控的基石。这一时期的分析强调了不作为的成本和政策协调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大缓和”的前奏(1945-1971) 战后重建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全球协作尝试。本书详细梳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设计哲学,分析了凯恩斯主义在战后西方世界的全面主导地位,以及这种“需求侧管理”如何催生了战后三十年的稳定增长奇迹。 我们深入探讨了马歇尔计划的经济驱动力,以及这一体系如何通过固定汇率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欧洲和日本的复苏。然而,本部分也敏锐地捕捉到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特里芬难题”的逐步显现,即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与其国内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之间日益加剧的张力。通过对黄金储备流动的细致建模,本书预示了固定汇率机制的最终崩溃并非偶然,而是其内在逻辑的必然终结。 第三部分:滞胀的阴影与货币主义的回归(1970-1989) 七十年代的“滞胀”是对战后凯恩斯主义信心的沉重一击。本书将焦点集中于两次石油危机对全球供给侧的结构性冲击,以及各国央行在面对高通胀和高失业率并存时的束手无策。 本章的重点在于对货币主义哲学的兴起及其在政策实践中的落地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对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追随者的思想梳理,我们分析了保罗·沃尔克领导下的美联储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高利率手段,成功“砸碎”了通胀预期,换来了经济的短期痛苦但长期的稳定基础。这一部分探讨了“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和“理性预期”假说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需求的推动作用,并展示了宏观政策范式的又一次重大转型。 第四部分:新自由主义的顶峰与金融全球化的深化(1990-2007) 柏林墙倒塌后的全球化浪潮带来了技术进步与资本自由流动的空前加速。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经济”叙事,分析了生产率提升的真实来源,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如何重塑了劳动力市场和全球供应链。 然而,本书的批判性视角并未停留在表面的繁荣。我们花费大量篇幅,细致分析了金融创新(如抵押贷款证券化、场外衍生品)的快速发展,以及监管套利如何导致金融系统的杠杆率不断攀升。对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8)和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案例研究表明,在缺乏有效宏观审慎监管的背景下,资本的过度逐利性如何将周期性波动转化为系统性风险的温床。 第五部分:全球危机、不确定性与后凯恩斯时代的挑战(2008至今)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是检验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试金石。本书详尽回顾了危机爆发的机制,特别是“大而不能倒”机构的风险外溢效应。重点分析了各国政府在面对流动性枯竭时,采取的“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和量化宽松(QE)政策的理论依据、实际效果及其伴随的道德风险。 最后,本书将视野投向当代。面对低增长、低通胀(或高通胀反复)、以及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问题,现代央行正处于政策的十字路口。我们探讨了现代货币理论(MMT)的挑战性观点,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长期生产能力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一个“低利率陷阱”和高地缘政治风险并存的时代,重建可持续且具有韧性的全球宏观经济框架。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通过将经济理论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强调了宏观经济决策的路径依赖性和非线性反馈机制。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工具,用以辨识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点,理解政策选择的历史根源,并超越短期的市场噪音,把握全球经济波动的深层结构性力量。这不是对历史的简单赞美或批判,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不完美的认知和信息下,不断修正和完善其集体经济治理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全新视角。它没有回避经济发展中的黑暗面,但更侧重于展现光明和希望。作者将经济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历史叙事中,让原本枯燥的经济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喜欢它对于“进步”背后驱动力的探讨,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人类社会的协作、制度的演进以及对未来的信念。 书中对于不同文明和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非常精彩。它让我们看到,经济进步并非某个单一文明的专利,而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个体和集体的努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图表,更是关于人的行为、人的选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它是一次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全面肯定,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振奋的书,它以宏大的视角,跨越了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进步画卷。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如今高度互联的全球化社会,作者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翔实的史料,剥开了经济发展的层层迷雾,揭示了进步背后的驱动力。他并非仅仅罗列数据和事件,而是深入探讨了人类的创造力、协作能力、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的世界。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经济的进步并非偶然,也非命中注定,而是无数个体在追求更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试错、学习、创新所积累的成果。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具象化,让我们能够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发明和改进,如何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希望的火种也从未熄灭,而正是这种理性而坚定的乐观,驱使着人类不断向前。这本书不仅是对经济史的一次梳理,更是一次对人类自身潜能的礼赞,它鼓励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探索的精神,未来依然充满无限可能。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类的进步是如此的坚韧和充满韧性。它不是一个线性、平稳的过程,而是充满了曲折、反复,甚至是巨大的危机。然而,正是在这些挑战面前,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才得以充分展现。作者以史为鉴,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和案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展示了人类如何从贫困和匮乏走向富裕和繁荣。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理性乐观”的论述所吸引。它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对现实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积极心态。这种心态,驱动着人类不断去探索未知,去尝试新的事物,去解决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它告诉我,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这种理性的乐观,我们就能够继续克服前方的各种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它不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精神力量的赞歌。

评分

这是一本颠覆了我固有认知,让我耳目一新的经济学著作。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堆艰深的理论,而是从人类最根本的需求——生存和繁衍——讲起,娓娓道来,层层递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进步”的定义,它并非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更是人类在知识、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人类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创新和协作来克服这些挑战的描述,非常生动。例如,在描述农业革命时,作者不仅仅讲了播种和收获,更深入地探讨了私有产权的出现、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革新。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经济理论”,其实就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断进行的实践探索。

评分

我一直对经济学史这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深度探索。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启发性。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融入到历史叙述之中,让你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知识。书中所涉及的案例丰富多样,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的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进步描绘成一条笔直向上的直线,而是坦诚地探讨了进步过程中所伴随的挑战、挫折甚至倒退。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整本书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们对经济发展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对经济学理论有了全新的理解,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书,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