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智慧(全2册)

美国的智慧(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语堂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历史
  • 美国文化
  • 政治
  • 社会
  • 思想
  • 传记
  • 人物
  • 文化批评
  • 美国研究
  • 非虚构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28072
商品编码:147727628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的智慧:最新修订精装纪念典藏版!(全2册)

原价:62.00元

作者:林语堂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214128072

字数:410000

页码:57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林语堂最得意的通俗哲学巨著,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史诗再现!精装典藏新善本!
2. 对话美国300年来最睿智的头脑,体悟深邃思想的精髓。
3. 学习美国人生活的智慧,追寻美利坚文明的光荣与梦想。
4. 《美国的智慧》是一本通俗哲学巨著,语言清新恬淡,思辨缜密,视野极宽广,明确提出中国人应该向美国人学习什么。阅读本书,带你领略美国精神的内核与特质,助你在寻找美国精神之源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内容提要


《美国的智慧》(On the Wisdom of America)是一本通俗哲学巨著,语言清新恬淡,思辨缜密,内容涉及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美国人生活的智慧、决策、艺术、生命、情感、自由和幸福等。林语堂以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引用了300多位思想家的作品精髓,明确提出中国人应该向美国人学习什么,视野极为宽广。透过美国的智慧,你能否领略美国精神的内核与特质,能否在寻找美国精神之源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目录


目 录

前言 001

○ 第一章 生活的智慧 001
/ 一、智慧的范围 / 001
/ 二、哲学家眼里的盲人的探路棒 / 008
/ 三、美国人的事实观 / 015
/ 四、渴求信仰 / 018

○ 第二章 生活的决策 024
/ 一、一切是谜 / 024
/ 二、重视梦一般的虚幻 / 027
/ 三、谁是梦想家 / 032
/ 四、当笑比哭明智的时候 / 041

○ 第三章 我们的动物遗产 045
/ 一、用精神分析法研究现代人 / 045
/ 二、亚当和夏娃 / 052
/ 三、我们是类人猿的后代 / 064
/ 四、我们正在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
077
○ 第四章 生命的旋律 082
/ 一、女人在哪里? / 082
/ 二、生命的快节奏 / 090
/ 三、老年 / 097
/ 四、死亡和不朽 / 104

○ 第五章 人是情感动物 115
/ 一、唯物主义观点的不足之处 / 115
/ 二、人类经验的要素 / 129
/ 三、浪漫主义的权利 / 134
/ 四、当一位注重现实的人成为一个恋人的时候 / 140
/ 五、灵魂必需的极乐状态 / 143

○ 第六章 新英格兰插曲 148

○ 第七章 生活 169
/ 一、梭罗和孔子 / 169
/ 二、生活无须道歉 / 171
/ 三、普通人生活的快乐 / 176
/ 四、普通人劳碌的英雄品质 / 191
/ 五、梭罗和生活的价值 / 198

○ 第八章 自由 207
/ 一、为什么需要自由 / 207
/ 二、“美国民主”和“苏联民主” / 212
/ 三、普通人 / 215
/ 四、国家和个人 / 228
/ 五、杰弗逊式的民主 / 237

○ 第九章 追求幸福 253
/ 一、蓝色鸣鸟 / 253
/ 二、生理上的安宁 / 260
/ 三、工作的激励作用 / 267
/ 四、满足的奥秘 / 273
/ 五、如何做到既圆滑又温情 / 278

○ 第十章 生活的艺术 289
/ 一、无为的艺术 / 289
/ 二、友谊与交谈 / 297
/ 三、食物和葡萄酒 / 312
/ 四、茶和烟草 / 322
/ 五、业余爱好 / 328

○ 第十一章 自然 334
/ 一、社会和自然 / 334
/ 二、这个充满感知的世界 / 340
/ 三、所有的奇观 / 354
/ 四、力量与荣耀 / 369
/ 五、泛神论者的欢宴 / 374

○ 第十二章 上帝 381
/ 一、绝对隐私 / 381
/ 二、我们对上帝卑下的看法 / 384
/ 三、关于黑色的随笔 / 390
/ 四、三个伟大的宗教人物 / 404
/ 五、质询的精神 / 415

○ 第十三章 爱 422
/ 一、婚姻 / 422
/ 二、麻烦中的伟人:富兰克林 / 433
/ 三、麻烦中的杰弗逊 / 444
/ 四、麻烦中的林肯 / 449
/ 五、性与羞怯 / 460
/ 六、惠特曼的性民主 / 465

○ 第十四章 笑 483
/ 一、幽默 / 483
/ 二、讽刺 / 507

○ 第十五章 战争与和平 518
/ 一、世界政府 / 518
/ 二、伍德罗·威尔逊 / 527
/ 三、战争与和平 / 536

○ 第十五章 总结 542
/ 一、一个人自己的哲学 / 542
/ 二、霍姆斯法官的信条 / 546
/ 三、爱因斯坦的私人信条 / 550
/ 四、为适度干杯 / 555
第十二章
上帝 |288
288 | 一、绝对隐私
291 | 二、我们对上帝卑下的看法
295 | 三、关于黑色的随笔
305 | 四、三个伟大的宗教人物
314 | 五、质询的精神
第十三章
爱 |320
320 | 一、婚姻
328 | 二、麻烦中的伟人:富兰克林
336 | 三、麻烦中的杰弗逊
341 | 四、麻烦中的林肯
348 | 五、性与羞怯
353 | 六、惠特曼的性民主
第十四章
笑 |366
366 | 一、幽默
384 | 二、讽刺
第十五章
战争与和平 |394
394 | 一、世界政府
401 | 二、伍德罗·威尔逊
408 | 三、战争与和平
第十六章
总结 |413
413 | 一、一个人自己的哲学
416 | 二、霍姆斯法官的信条
419 | 三、爱因斯坦的私人信条
423 | 四、为适度干杯

作者介绍


林语堂(1895-1976)文化大师,作家,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内外,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旅居美国数十年,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儒释道三者的结合,传达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气质和情怀。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正传》等。

文摘




序言



《美国精神的脉络:从先驱到革新》 卷一:奠基与远航 这套宏大的历史画卷,以“美国的智慧”为题,并非局限于单纯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探究其思想根源、文化基因以及驱动这个国家不断前行的内在力量。它如同一个精心编织的织锦,将塑造美国的关键理念、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一一呈现,剥离表象,直抵核心。 第一部分:启蒙的火种与殖民地的黎明 故事的开端,并非美国独立宣言上的那一声巨响,而是更早的启蒙思想之光,如何跨越大西洋,在北美大陆播下自由与理性的种子。从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欧洲思想家的著作,到清教徒对信仰自由的执着追求,再到早期殖民者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自立精神与社群意识,这一切都为这片新大陆的未来注入了最初的活力。 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在波士顿港口倾倒茶叶的怒吼,了解它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税收争议,更是对“无代表不纳税”原则的深刻呼唤。从费城独立厅庄严的辩论,到《独立宣言》字里行间的独立意志,再到《联邦宪法》的诞生,我们看到的是一群以智慧、勇气和远见卓识的先驱者,如何将抽象的政治哲学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实践,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共和国。这里的“智慧”,体现在对人权、自由、民主等理念的坚守,对权力制衡的精妙设计,以及对共和体制的坚定信念。 第二部分:西部拓荒与国家扩张的勃勃生机 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西部拓荒无疑是其发展史上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篇章。这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美国精神的一次集中体现——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挑战极限,对个人自由和机遇的无限渴望。从牛仔的孤独身影,到淘金者的狂热梦想,再到铁路贯通东西的宏伟工程,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民族性格。 这一时期,美国开始展现出其独特的扩张性与包容性。虽然伴随着对原住民的冲突与压迫,但不可否认的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汇聚于这片土地,为美国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这种文化的大熔炉效应,以及对新观念、新技术的开放态度,是美国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的浪潮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工业革命。蒸汽机的轰鸣、电力的普及、钢铁与石油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美国的面貌,也深刻地重塑了其社会结构。铁路网的延伸连接了全国,城市迅速崛起,工厂成为新的经济心脏。 然而,繁荣之下也孕育着新的矛盾。贫富差距的扩大、工人阶级的崛起、垄断资本的挑战,促使美国社会开始反思其发展模式。从改革家们对垄断的抨击,到工会组织的抗争,再到反托拉斯法的出台,我们看到的是美国社会在自我纠正与调整中的智慧。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如爱迪生的发明、福特的流水线生产,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效率、创新和大规模生产理念的极致追求,这些都成为了美国经济崛起的关键要素。 第四部分:思想的碰撞与文化的多样性 “美国的智慧”也体现在其思想的多元与文化的繁荣。从爱默生、梭罗的超验主义,对自然与个体精神的歌颂,到惠特曼自由奔放的诗歌,对美国人民多样性和生命力的赞美,再到马克·吐温的讽刺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思想解放与文化自觉的觉醒。 移民的涌入带来了世界各地的语言、习俗和信仰,它们在美国这片土壤上交融、碰撞,最终形成了美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从爵士乐的诞生,到好莱坞电影的崛起,再到各种文学、艺术流派的兴盛,都展现了美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创新能力。这种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是美国文化独特魅力的来源。 卷二:挑战与革新 第一部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与全球角色的转变 20世纪,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这两次战争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格局,也深刻地塑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与全球角色。从孤立主义的摇摆,到最终挺身而出,美国的参战不仅带来了军事上的胜利,更使其从一个区域性大国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战争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汽车、飞机、军火等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同时,战争也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子弹的发明更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了国际秩序的塑造者,其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第二部分:冷战的阴影与意识形态的较量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开启了漫长的冷战时期。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较量,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的对抗,更是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美国的民主、自由、资本主义与苏联的共产主义、计划经济展开了全球范围内的博弈。 在这一时期,美国在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以对抗苏联的影响力。从太空竞赛的辉煌,到军事工业的庞大,再到对全球民主运动的支持,都体现了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战略思维和资源调动能力。同时,冷战也促使美国国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如麦卡锡主义的兴起与式微,以及对国家安全和公民自由之间平衡的持续探讨。 第三部分:民权运动的潮涌与社会公平的呼唤 “美国的智慧”在面对内部挑战时,也展现出其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变革勇气。20世纪中叶,席卷全国的民权运动,是对美国建国理念中“人人生而平等”这一承诺的严峻拷问。从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到非暴力不合作的抗争方式,再到《民权法案》和《投票权法案》的通过,这一时期是美国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伟大篇章。 民权运动不仅改变了美国的法律体系,更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美国社会的灵魂,推动了美国社会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的深刻反思。这种通过公民行动争取权利,并通过法律和政策来实现社会进步的过程,是美国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的生动体现。 第四部分:科技革新与全球化的浪潮 20世纪下半叶至今,美国在科技领域持续领先,互联网、个人电脑、移动通信等革命性的技术不断涌现,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全球的经济格局。硅谷的崛起,成为创新和创业的代名词,吸引了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和资本。 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美国经济与世界紧密相连。跨国公司的扩张,国际贸易的繁荣,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都让美国的影响力更加深远。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国内产业的转型、以及国家主权与国际合作的平衡等问题,这些都要求美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调整其发展战略和政策。 第五部分:价值观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进入21世纪,美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地缘政治的复杂变化、国内政治的极化、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重新审视。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再次激发了美国社会对于自身定位和未来方向的深刻思考。 “美国的智慧”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在不断的反思、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它体现在对民主制度的坚守与改革,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合,以及在危机面前展现出的韧性和适应力。这套著作,正是试图梳理出这条贯穿始终的脉络,让我们理解一个不断演变、充满活力,并持续对世界产生影响的美国。它是一部关于思想、制度、文化以及人类精神不懈探索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宏大叙事的非虚构作品持谨慎态度,因为它们很容易陷入泛化和标签化的陷阱。然而,这套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避开了这类雷区,真正做到了“寓宏大于细节”。作者并没有试图建立一个完美的、无懈可击的“美国精神”模型,相反,她对其中的矛盾性、自我修正能力以及隐藏的社会成本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比如,书中对不同时期少数族裔群体在争取“美国梦”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韧性与策略,描述得极其到位。那不是简单的抗争史,而是一种适应环境、不断试错并最终影响了主流文化走向的“生存智慧”。尤其是在谈及公共教育体系的建立时,书中穿插的那些地方性教育委员会的争论记录,让我体会到,任何伟大的制度都是在无数次的基层拉锯战中磨砺出来的,充满了妥协与远见。这种叙事方式,让“智慧”这个概念不再抽象,而是落实在每一张会议记录、每一份法律条文的字里行间,显得既真实又极具说服力。

评分

坦白说,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自我标榜”色彩的读物,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批判性视角非常强悍且发人深省。作者的“智慧”观察点,更多是聚焦于“代价”与“代价的隐匿”。比如,在描述美国早期城市化的过程中,书中并未回避那些被牺牲掉的社区和环境问题,而是将这些“阴影”视为“光明”的必要组成部分来考察。这种不加粉饰的诚实,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价值。它不是在歌颂某种现成的成功学,而是在解构成功背后的那些艰难取舍和历史遗留的结构性矛盾。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智慧”都不可能是普适的灵丹妙药,它必然带着其特定的文化烙印和历史包袱。读完后,我没有产生“我也要变得像美国人一样”的盲目冲动,反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认识自身文化局限性的重要性,这才是阅读这类跨文化书籍的最高境界。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相当高明,它不是那种一页接一页催促你快点翻阅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你慢下来、反复咀嚼的那种。文笔的雕琢感很强,尤其是在阐释一些复杂社会现象时,作者会使用非常精准且富有意境的词汇,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社会学概念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美国人对“创新”的痴迷背后,其实是对“失败的宽容度”的文化支撑,这个观点对我触动很大。它解释了为什么硅谷能在短期内涌现出那么多高风险项目,那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的“安全网”。作者的分析深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社会学或历史学范畴,更像是一种对人类行为模式的跨学科观察。读起来,你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既定假设。这种“唤醒式阅读”的体验,是近年来我读过的书籍中最难能可贵的。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对“制度设计”哲学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对于任何关心公共治理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作者没有简单地赞美美国宪法的精妙,而是着重分析了其“适应性”和“内在的制衡与反制衡机制”。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早期的政治家们是如何在“恐惧集权”与“效率低下”之间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并创造出了一套允许犯错、允许程序反复修正的运行体系。这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不是设计一个永恒不变的完美方案,而是设计一个能自我修复的系统。那些关于州权与联邦权力的博弈、以及司法审查权力的边界扩张,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让我对当前世界各地出现的治理困境有了新的反思角度:或许问题不在于目标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建立了一个足够灵活和健壮的“纠错通道”。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实在太独特了,它没有停留在对美国历史或政治事件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塑造了这个国家精神内核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方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实用主义”这一概念的拆解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流派的介绍,更是作者试图揭示美国人解决问题、建立制度时所遵循的一套潜规则。举例来说,书中对“信托责任”在商业和社会治理中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这让我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运作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追求利润的机器,而是看到了一套复杂、充满张力的内在平衡系统。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精妙,从早期的拓荒精神到后来的工业革命,再到信息时代的变革,作者总能找到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当时决策者群体的集体心智模式。它迫使我思考,我们自身的文化体系中,哪些“不言而喻的真理”其实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拿到了一把钥匙,可以去解构更多关于现代西方世界的表象,去看清其背后的哲学根基和实际操作的“智慧”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