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美國的智慧:最新修訂精裝紀念典藏版!(全2冊)
原價:62.00元
作者:林語堂
齣版社:江蘇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214128072
字數:410000
頁碼:57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 林語堂最得意的通俗哲學巨著,美利堅民族精神的史詩再現!精裝典藏新善本!
2. 對話美國300年來最睿智的頭腦,體悟深邃思想的精髓。
3. 學習美國人生活的智慧,追尋美利堅文明的光榮與夢想。
4. 《美國的智慧》是一本通俗哲學巨著,語言清新恬淡,思辨縝密,視野極寬廣,明確提齣中國人應該嚮美國人學習什麼。閱讀本書,帶你領略美國精神的內核與特質,助你在尋找美國精神之源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內容提要
《美國的智慧》(On the Wisdom of America)是一本通俗哲學巨著,語言清新恬淡,思辨縝密,內容涉及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包括美國人生活的智慧、決策、藝術、生命、情感、自由和幸福等。林語堂以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引用瞭300多位思想傢的作品精髓,明確提齣中國人應該嚮美國人學習什麼,視野極為寬廣。透過美國的智慧,你能否領略美國精神的內核與特質,能否在尋找美國精神之源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目錄
目 錄
前言 001
○ 第一章 生活的智慧 001
/ 一、智慧的範圍 / 001
/ 二、哲學傢眼裏的盲人的探路棒 / 008
/ 三、美國人的事實觀 / 015
/ 四、渴求信仰 / 018
○ 第二章 生活的決策 024
/ 一、一切是謎 / 024
/ 二、重視夢一般的虛幻 / 027
/ 三、誰是夢想傢 / 032
/ 四、當笑比哭明智的時候 / 041
○ 第三章 我們的動物遺産 045
/ 一、用精神分析法研究現代人 / 045
/ 二、亞當和夏娃 / 052
/ 三、我們是類人猿的後代 / 064
/ 四、我們正在把自己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
077
○ 第四章 生命的鏇律 082
/ 一、女人在哪裏? / 082
/ 二、生命的快節奏 / 090
/ 三、老年 / 097
/ 四、死亡和不朽 / 104
○ 第五章 人是情感動物 115
/ 一、唯物主義觀點的不足之處 / 115
/ 二、人類經驗的要素 / 129
/ 三、浪漫主義的權利 / 134
/ 四、當一位注重現實的人成為一個戀人的時候 / 140
/ 五、靈魂必需的極樂狀態 / 143
○ 第六章 新英格蘭插麯 148
○ 第七章 生活 169
/ 一、梭羅和孔子 / 169
/ 二、生活無須道歉 / 171
/ 三、普通人生活的快樂 / 176
/ 四、普通人勞碌的英雄品質 / 191
/ 五、梭羅和生活的價值 / 198
○ 第八章 自由 207
/ 一、為什麼需要自由 / 207
/ 二、“美國民主”和“蘇聯民主” / 212
/ 三、普通人 / 215
/ 四、國傢和個人 / 228
/ 五、傑弗遜式的民主 / 237
○ 第九章 追求幸福 253
/ 一、藍色鳴鳥 / 253
/ 二、生理上的安寜 / 260
/ 三、工作的激勵作用 / 267
/ 四、滿足的奧秘 / 273
/ 五、如何做到既圓滑又溫情 / 278
○ 第十章 生活的藝術 289
/ 一、無為的藝術 / 289
/ 二、友誼與交談 / 297
/ 三、食物和葡萄酒 / 312
/ 四、茶和煙草 / 322
/ 五、業餘愛好 / 328
○ 第十一章 自然 334
/ 一、社會和自然 / 334
/ 二、這個充滿感知的世界 / 340
/ 三、所有的奇觀 / 354
/ 四、力量與榮耀 / 369
/ 五、泛神論者的歡宴 / 374
○ 第十二章 上帝 381
/ 一、絕對隱私 / 381
/ 二、我們對上帝卑下的看法 / 384
/ 三、關於黑色的隨筆 / 390
/ 四、三個偉大的宗教人物 / 404
/ 五、質詢的精神 / 415
○ 第十三章 愛 422
/ 一、婚姻 / 422
/ 二、麻煩中的偉人:富蘭剋林 / 433
/ 三、麻煩中的傑弗遜 / 444
/ 四、麻煩中的林肯 / 449
/ 五、性與羞怯 / 460
/ 六、惠特曼的性民主 / 465
○ 第十四章 笑 483
/ 一、幽默 / 483
/ 二、諷刺 / 507
○ 第十五章 戰爭與和平 518
/ 一、世界政府 / 518
/ 二、伍德羅·威爾遜 / 527
/ 三、戰爭與和平 / 536
○ 第十五章 總結 542
/ 一、一個人自己的哲學 / 542
/ 二、霍姆斯法官的信條 / 546
/ 三、愛因斯坦的私人信條 / 550
/ 四、為適度乾杯 / 555
第十二章
上帝 |288
288 | 一、絕對隱私
291 | 二、我們對上帝卑下的看法
295 | 三、關於黑色的隨筆
305 | 四、三個偉大的宗教人物
314 | 五、質詢的精神
第十三章
愛 |320
320 | 一、婚姻
328 | 二、麻煩中的偉人:富蘭剋林
336 | 三、麻煩中的傑弗遜
341 | 四、麻煩中的林肯
348 | 五、性與羞怯
353 | 六、惠特曼的性民主
第十四章
笑 |366
366 | 一、幽默
384 | 二、諷刺
第十五章
戰爭與和平 |394
394 | 一、世界政府
401 | 二、伍德羅·威爾遜
408 | 三、戰爭與和平
第十六章
總結 |413
413 | 一、一個人自己的哲學
416 | 二、霍姆斯法官的信條
419 | 三、愛因斯坦的私人信條
423 | 四、為適度乾杯
作者介紹
林語堂(1895-1976)文化大師,作傢,以英文書寫而揚名海內外,四獲諾貝爾文學奬提名。曾任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
林語堂旅居美國數十年,骨子裏仍是傳統的中國文人,其作品無不體現著儒釋道三者的結閤,傳達著中國人特有的智慧、氣質和情懷。
他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代錶作品有《生活的藝術》《吾國與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華煙雲》《風聲鶴唳》《蘇東坡傳》《武則天正傳》等。
文摘
序言
我發現這本書最吸引我的一點是它對“製度設計”哲學的探討,這部分內容對於任何關心公共治理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作者沒有簡單地贊美美國憲法的精妙,而是著重分析瞭其“適應性”和“內在的製衡與反製衡機製”。書中花瞭大量篇幅去剖析早期的政治傢們是如何在“恐懼集權”與“效率低下”之間尋找那個微妙的平衡點,並創造齣瞭一套允許犯錯、允許程序反復修正的運行體係。這在我看來,纔是真正的“智慧”所在——不是設計一個永恒不變的完美方案,而是設計一個能自我修復的係統。那些關於州權與聯邦權力的博弈、以及司法審查權力的邊界擴張,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這些曆史脈絡的梳理,讓我對當前世界各地齣現的治理睏境有瞭新的反思角度:或許問題不在於目標本身,而在於我們是否建立瞭一個足夠靈活和健壯的“糾錯通道”。
評分坦白說,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自我標榜”色彩的讀物,但齣乎意料的是,它的批判性視角非常強悍且發人深省。作者的“智慧”觀察點,更多是聚焦於“代價”與“代價的隱匿”。比如,在描述美國早期城市化的過程中,書中並未迴避那些被犧牲掉的社區和環境問題,而是將這些“陰影”視為“光明”的必要組成部分來考察。這種不加粉飾的誠實,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價值。它不是在歌頌某種現成的成功學,而是在解構成功背後的那些艱難取捨和曆史遺留的結構性矛盾。它讓我意識到,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智慧”都不可能是普適的靈丹妙藥,它必然帶著其特定的文化烙印和曆史包袱。讀完後,我沒有産生“我也要變得像美國人一樣”的盲目衝動,反而更深刻地理解瞭認識自身文化局限性的重要性,這纔是閱讀這類跨文化書籍的最高境界。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相當高明,它不是那種一頁接一頁催促你快點翻閱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你慢下來、反復咀嚼的那種。文筆的雕琢感很強,尤其是在闡釋一些復雜社會現象時,作者會使用非常精準且富有意境的詞匯,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社會學概念立刻變得鮮活起來。我記得有一章專門分析瞭美國人對“創新”的癡迷背後,其實是對“失敗的寬容度”的文化支撐,這個觀點對我觸動很大。它解釋瞭為什麼矽榖能在短期內湧現齣那麼多高風險項目,那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更是一種社會心理層麵的“安全網”。作者的分析深度,已經超越瞭傳統的社會學或曆史學範疇,更像是一種對人類行為模式的跨學科觀察。讀起來,你會時不時地停下來,閤上書本,望嚮窗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既定假設。這種“喚醒式閱讀”的體驗,是近年來我讀過的書籍中最難能可貴的。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實在太獨特瞭,它沒有停留在對美國曆史或政治事件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塑造瞭這個國傢精神內核的底層邏輯和思維方式。我特彆喜歡作者對“實用主義”這一概念的拆解和分析,這不僅僅是一種哲學流派的介紹,更是作者試圖揭示美國人解決問題、建立製度時所遵循的一套潛規則。舉例來說,書中對“信托責任”在商業和社會治理中的演變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探討,這讓我對西方資本主義的運作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不再是簡單地將其視為追求利潤的機器,而是看到瞭一套復雜、充滿張力的內在平衡係統。書中的案例選擇非常精妙,從早期的拓荒精神到後來的工業革命,再到信息時代的變革,作者總能找到一個關鍵的曆史節點,用極其生動的筆觸描繪齣當時決策者群體的集體心智模式。它迫使我思考,我們自身的文化體係中,哪些“不言而喻的真理”其實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判斷。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拿到瞭一把鑰匙,可以去解構更多關於現代西方世界的錶象,去看清其背後的哲學根基和實際操作的“智慧”所在。
評分我通常對這種宏大敘事的非虛構作品持謹慎態度,因為它們很容易陷入泛化和標簽化的陷阱。然而,這套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成功地避開瞭這類雷區,真正做到瞭“寓宏大於細節”。作者並沒有試圖建立一個完美的、無懈可擊的“美國精神”模型,相反,她對其中的矛盾性、自我修正能力以及隱藏的社會成本給予瞭足夠的關注。比如,書中對不同時期少數族裔群體在爭取“美國夢”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韌性與策略,描述得極其到位。那不是簡單的抗爭史,而是一種適應環境、不斷試錯並最終影響瞭主流文化走嚮的“生存智慧”。尤其是在談及公共教育體係的建立時,書中穿插的那些地方性教育委員會的爭論記錄,讓我體會到,任何偉大的製度都是在無數次的基層拉鋸戰中磨礪齣來的,充滿瞭妥協與遠見。這種敘事方式,讓“智慧”這個概念不再抽象,而是落實在每一張會議記錄、每一份法律條文的字裏行間,顯得既真實又極具說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