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周易本义-周易典籍选刊
定价:28.00元
作者:(宋)朱熹 撰,廖名春 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11-1
ISBN:9787101070187
字数:200000
页码:2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前言
周易序
筮仪
周易本义卦歌
周易奉义图目
卷一 上经
干
坤
电
蒙
需
讼
师
比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谦
豫
随
蛊
临
觐
噬嗑
责
……
卷二 下经
卷三
卷四
附录
内容提要
《周易本义》是朱熹《一一三○——一二○○》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注本。其成书和流传过程颇为曲折,学人们的评价也有所出入,值得介绍和分析。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正在进行一个关于宋代易学对明代心学影响的小课题,朱熹的《周易本义》是绕不开的源头活水。以往我主要依赖的是影印本,但影印本的检索和标注都极为不便,时常需要对照多个版本才能确定一处可疑的文字。而这本经廖名春先生点校的中华书局版本,为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一个关键的注释点,都清晰地标注了出处和校勘依据,这对于严肃的学术写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誉保证”。更不用说,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使得文言文本的阅读阻力大大降低,我得以更流畅地进行引文摘录和比对。坦白讲,我将这本书视为案头必备工具书之一,它的存在,极大地提升了我处理一手文献的效率和准确性。它不仅是阅读材料,更是研究工具。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典籍选刊”这类书是有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像是对原著的“精简版”,可能会削弱原著的整体气势和系统性。然而,实际阅读后,这种顾虑完全打消了。选刊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其“取舍”的艺术。它剔除了那些在后世影响有限,或重复性较强的部分,聚焦于构建朱熹对《易经》的核心理解框架,特别是他对于卦象生成、爻位变迁以及圣人制《易》动机的论述。这种聚焦使得阅读的效率极高,能够迅速抓住作者的思想主线。我特别留意了选刊中关于“变”与“不易”的论述部分,朱熹在这里展现了他对宇宙本体论的深刻洞察,将之与《易》理紧密结合。对我个人而言,这本选刊更像是一本高效的“思维导图”,它指引我看到了朱子易学思想体系的骨架和主要脉络,而不是被浩瀚的细节所淹没。这对于时间有限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便利,它提供了进入朱子《易学》殿堂的最快、最清晰的路径。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主要在对比不同章节的论述逻辑和行文风格。朱子的学问之博大精深,即便在有限的选刊内容中也可见一斑。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关于“体用”思想在易学框架内的阐释路径。他并非简单地套用理学概念,而是巧妙地将这些概念融入到对《周易》的精微解读之中,使得原本看似玄奥的符号系统,有了一套可以被理性把握的内在结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结合自己对宋代理学的粗浅认知,去揣摩朱熹是如何在既有的儒家传统中,为《易》理开辟出一条新路。点校者廖名春先生的工作无疑是值得称赞的,他的标点精准到位,使得许多过去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结构变得豁然开朗。例如,在某些涉及“时中”的阐述上,如果没有细致的校勘和恰当的断句,很容易读出与朱熹本意相悖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度可靠的文本基础,让我们可以专注于对思想本身的探究,而不是在文本的真伪和断句的对错上纠结不休。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任何快餐式的解读本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就被它的装帧设计吸引住了。中华书局的版本,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专业和严谨的气质。纸张的手感温润而有质感,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在解读那些繁复的卦象和爻辞时,也能感受到一种阅读的舒适感。我特意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在书桌前铺展开它,试图沉浸在那古老的智慧之中。最初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经典气息,让人心生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古籍重刊,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千年前的智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书中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点校者在易学文献整理上的用心良苦,注释与原文的穿插得当,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又不至于让现代读者在晦涩的文言中迷失方向。对于一个初涉易学领域,又对朱熹理学有所耳闻的人来说,这本选刊无疑是搭建知识阶梯的一块坚实基石。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堆砌过多的旁注,而是聚焦于核心文本的呈现,这种克制反而更显学者的功力。整体而言,从物理感受和初步的视觉印象来看,它完全符合我对一套优秀古典文献的期待,让人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咂每一个字句背后的深意。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某些篇章的处理上,体现出一种近乎“现代诠释学”的审慎态度。点校者在面对一些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的“难点”时,并没有简单地采用某一家之言,而是通过细致的文本比对,倾向于还原朱熹在不同时期可能存在的思想演变或文本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使得读者在学习时能够建立起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而不是盲目接受“定论”。例如,在讨论到《彖传》和《大象传》的关系时,书中对朱熹不同论述的并置,实际上引导读者去思考:朱熹本人是如何处理经典内部的张力与矛盾的?这种处理方式,让我体会到,阅读经典,不仅仅是吸收前人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论。这本书的严谨性,已经超越了一般“普及读物”的范畴,它提供的是一种扎实的、可供深入探究的学术阶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对“经典”的敬畏,并非是对其内容不加批判地接受,而是对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结构的尊重与探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