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解读及案例精析-(第三版) | 出版社: 立信会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7-01 |
| 作者:罗勇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39.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42955227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3 |
本书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对原有内容进行的修改、完善、补充和提高,以更适合广大院校师生使用。本书以内部控制要素为主线,全面介绍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要点,并重点分析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理实结合,通俗易懂,便于操作。
罗勇,1972年4月生,四 川阆中人。重庆工商大学会计 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 国首届“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中国会计学会学员、重庆市工 会会计学会顾问、重庆市建设 会计学会常务理事。 在《会计研究》等刊物发 表专业论文120余篇,出版《会 计理论体系研究》《会计准则 理论研究》等著作10部,主编 或参编教材6本,主持或主研 省部级以上课题近20项。曾获 得重庆市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上海市图书奖二等奖、重庆市 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多 项学术奖励。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法规汇编,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它在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时候,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每一个条款背后的逻辑和实际应用场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信息系统控制”的那一章。现在的企业哪个离不开信息系统?但很多企业在数据安全、访问权限、系统变更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书中通过一个科技公司因为内部系统权限管理混乱,导致核心技术数据被竞争对手窃取的案例,深刻揭示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讲技术问题,更是把信息系统控制上升到了企业战略层面,认为这是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且,它还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立健全的IT治理框架、实施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加强系统安全审计等措施来防范风险,这对于我们这些做IT或者负责信息化建设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给了我们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实用和振奋的是,它提供了大量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的改进”的实操方法。很多企业在实施内控时,都会遇到一个瓶颈:建了体系,但不知道好不好,不知道怎么改进。这本书就解决了这个痛点。它不仅讲解了如何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比如通过抽样测试、访谈、穿行测试等多种方法,还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评价结果来识别内控的薄弱环节,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书中用一个咨询公司因为项目管理流程不规范,导致项目成本超支、客户满意度下降,最终影响了公司声誉的案例,来阐述了内部控制评价和改进的必要性。它详细列出了评价的具体步骤和标准,而且还提供了很多改进的建议,比如优化流程、加强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等等。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站在原地摸索,而是有了明确的行动指南,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评分读到“内部监督”这一章节,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眼睛”。之前总觉得内部审计、合规检查这些听起来像是“找麻烦”的部门,现在才意识到,它们是企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书里通过一个金融机构因为内部监督机制缺失,导致员工的违规操作长期得不到发现,最终引发了严重的金融风险事件的案例,将内部监督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强调了审计的职能,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内部监督体系,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划分,还有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内部监督,比如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异常交易。而且,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企业内部的合规文化,让每一个员工都意识到合规的重要性,这才是最根本的。它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内部监督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一种前置性的风险防范机制,能够有效防止问题发生,或者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在理解“权责分离”这个概念上。以前总觉得这是个虚头巴脑的术语,直到读了这本书,结合里面的案例,才明白它有多么重要,而且执行起来有多么讲究。书里通过一个上市公司因为操作流程不清,导致关键岗位人员挪用公款的案例,血淋淋地展示了没有明确权责划分的风险。那种细节的描绘,比如某个环节审批权限不明,另一个环节经办人可以重复操作,前后一联系,简直是风险的天然温床。它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像是把抽象的内控原则具象化了,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个环节出错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连锁反应。而且,这本书还在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有效防范风险,又不会过度增加运营成本的权责体系,这才是最关键的。它提出了很多实操性的建议,比如通过岗位说明书的细化、工作流程图的绘制,以及定期的职责交叉审计来弥补潜在的漏洞。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内部管理的精细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执行思路和方法。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接地气地展示了“风险评估与应对”的实际操作。以前总觉得风险评估就是一份报告,写写写,然后就束之高阁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而且需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书中用一个制造企业因为缺乏对供应链上下游风险的充分认识,导致在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交付周期延迟的双重打击下,生产订单严重积压,最终影响了企业信誉的案例,非常生动。它详细分析了风险识别的维度,从宏观经济环境到企业内部运营,再到具体的业务流程,都做了细致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它还提出了多种风险应对策略,比如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和风险接受,并且结合案例说明了不同策略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这种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分析,让我对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觉不再是被动地应对风险,而是能够主动地去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