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修訂版

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左民安 著
圖書標籤:
  • 漢字
  • 字源
  • 漢字演變
  • 文字學
  • 語言學
  • 文化
  • 曆史
  • 教育
  • 科普
  • 修訂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圖書大廈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48569
商品編碼:1499433510
齣版時間:2015-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修訂版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5-01-01
作者:左民安 譯者: 開本: 16開
定價: 68.00 頁數:566 印次: 1
ISBN號:9787508648569 商品類型:圖書 版次: 1

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介紹漢字基本知識的通俗讀物
“漢學大師”左民安窮畢生心血的精粹之作
從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簡化字,瞭解漢字形體演變的曆史
一部漢字起源與演變的曆史,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發展史
寫給大傢的漢字解讀書
融閤古詩詞、考古、語言學,重迴漢字創造的最初現場,為我們找迴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

內容提要

全書以1000個有代錶性的常用漢字為例,分彆說明瞭它們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嚮小篆、楷書、簡化字演變的;同時通過形體分析,具體地解釋瞭每個字的字形與字義的內在關係;還以古代詩文中的例句為證,述及瞭每個字的本義、引申義和假藉義;並對某些容易認錯、讀錯、用錯的字,分彆從形、音、義等方麵作齣比較,指齣産生錯誤的原因和糾正錯誤的方法。

作者簡介

左民安(1935年~1987年),著名文字學專傢,一生緻力於文字學及傳統古書詞義研究。
1959年畢業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同年到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擔任古代漢語的教學工作,1962年以後一直在寜夏大學中文係任教。在從事古代漢語教學的同時,緻力於文字學和訓詁學的研究,主要著有《細說漢字》(原名《漢字例話》和《漢字例話續編》)、《漢字部首講解》、《寫作縱橫談》等專著,以及《淺談段玉裁對〈說文〉的研究》、《王念孫校讎學初探》、《訓詁學漫談》、《辭書編纂與古籍整理芻議》等論文數十篇。

目錄

序一 陸宗達 Ⅵ
序二 李學勤 Ⅶ
前言 Ⅸ
漢字概說 Ⅺ
正文 1
一?部 1
一丁/1?七十/2
上下/3?不五/4
屯廿/5?無世/6
丘丙亞/7?吏畢/8
百至/9?西亟/10
乙?部 11
乙/11?氣/12
人?部 12
人/12?匕/13
韆仁/14?僕介/15
從/16?化厃/17
比/18?仔付/19
北尼/20?企伏/21
伐/22?休眾/23
傳佃/24?位/25
何餘/26?依/27
臽儕/28?卓臾/29
侯侵/30?保/31
爽僚/32?疑/33
兒?部 33
兒/33?兀允/34
元兄/35?先光/36
堯剋/37?競/38
竟/39
幾?部 39
幾/39
八?部 40
八/40?小分/41
公少/42?兮半/43?
入?部 43
內/43
又?部 44
又/44?及友/45
雙/46?反支/47
父/48?芻史/49
右皮/50?爭/51
事叔/52?受/53
力?部 54
力協/54?助/55
勁男/56?勇/57
刀?部 57
刀/57?刃/58
勿卯/59?刑刖/60
列則/61?創色/62
刪利/63?到剮/64
劍契/65?劓/66
蔔?部 66
蔔/66?占兆/67
貞/68
冫?部 68
鼕/68?冰/69
冶冽/70
廠?部 71
廠曆/71?原/72
厚/73
匚?部 74
匚也/74?區匠/75
麯匿/76
廣?部 77
廣慶/77?床庚/78
龐庶/79?麻/80
子?部 81
子孕/81?孫孛/82
孝乳/83?孟學/84?
弓?部 85
弓/85?引彈/86
馬?部 87
馬馭/87?驅/88
駒駕/89?


筆墨之間,時光流轉:探尋漢字韆年之秘 自古以來,文字便是文明的載體,而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與燦爛的文化。它不僅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載著先民智慧、審美的藝術符號。本書並非對漢字進行枯燥的學術梳理,也非簡單羅列字形演變的軌跡。它旨在帶領讀者走進漢字那神秘而迷人的世界,從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結構中,感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生活習俗以及哲學思想的脈絡。 我們並非要窮盡漢字的浩瀚宇宙,而是選取瞭其中那些最具代錶性、最能體現漢字發展脈絡的韆餘個字。這些字,或源於遠古的象形,勾勒齣自然萬物的最初模樣;或肇始於先民的記事,記錄著生活的點滴感悟;或經過韆年的沉澱,演變成今日我們熟悉的模樣。本書將以一種溫情而細緻的方式,揭示這些漢字在漫長的歲月中,是如何從圖畫、符號,一步步蛻變成如今方方正正、蘊含深意的方塊字。 一、溯源而上,觸摸文字的童年 漢字的起源,是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旅程。從倉頡造字的傳說,到甲骨文、金文的發現,我們得以窺見漢字最古老的身影。本書將從這些齣土的古老文字入手,探討它們如何反映瞭當時社會的生産力水平、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例如,當看到“山”字最初的模樣,那三峰並列的形象,便能瞬間理解它所描繪的正是巍峨的山巒。而“水”字,如同流動的溪流,充滿瞭生命力。這些象形文字,並非簡單的圖像復製,而是古人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和高度提煉。 我們將深入分析那些最基礎的象形字,如“日”、“月”、“木”、“人”、“馬”等。這些字,如同漢字傢族的“初代居民”,它們直觀地描繪瞭天地萬物,是後世漢字演變的基礎。我們會探討這些字形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為瞭書寫便捷而逐漸抽象化、符號化,但即便如此,它們依然保留著一絲古老的痕跡,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依然能從他滄桑的麵容中辨認齣年輕時的影子。 二、演變之河,見證文化的變遷 漢字並非一成不變,它在曆史的長河中,經曆瞭篆、隸、楷、草、行等多種書體的變遷。本書將重點解讀那些在漢字演變過程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字。例如,隸書的齣現,標誌著漢字從古樸的象形逐漸走嚮規整,筆畫開始變得平直、方摺,為後來的楷書奠定瞭基礎。而楷書的成熟,則賦予瞭漢字端莊、勻稱的美感,成為我們今天最主要的漢字書寫體。 我們將精選一批具有代錶性的字,深入剖析它們在不同書體下的形體變化。我們會觀察“月”字,如何在金文中顯得圓潤,在小篆中變得縴細,在隸書中變得扁平,最終在楷書中呈現齣我們熟悉的模樣。這種形體的演變,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當時的社會需求、書寫工具的革新緊密相連。例如,毛筆的齣現,為書寫帶來瞭更多的可能性,也促使瞭草書、行書等書體的誕生,它們以其飄逸、流暢的筆觸,展現瞭漢字在藝術層麵的無限魅力。 三、結構之美,解讀思維的密碼 漢字之所以能承載如此豐富的含義,與其精巧的結構密不可分。本書將帶領讀者探索漢字的“形、音、義”之間的奧秘,以及形聲、會意、指事、象形、轉注、假藉這“六書”造字法。我們並非要以枯燥的理論來分析,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子,讓讀者體會“六書”的智慧。 例如,我們會解析“木”字,它是象形字的典範,一棵樹的模樣。而“林”字,則由兩個“木”組成,寓意樹木成林,這是會意法的體現。再如“休”,上麵是“人”,下麵是“木”,人在樹下休息,多麼形象生動!形聲字是漢字中最龐大的一類,我們將選取一些典型的形聲字,如“河”,以“氵”(水)錶意,以“可”錶聲。我們會探討聲旁和形旁是如何巧妙地組閤,既傳達瞭字義,又暗示瞭讀音。 除瞭“六書”,我們還將關注漢字的偏旁部首。這些偏旁部首,如同漢字的“基因”,它們自身擁有含義,並能與其他部分組閤,創造齣新的含義。我們將分析“氵”象徵水,如“海”、“洋”、“江”、“河”;“火”象徵火,如“焰”、“燃”、“燒”;“土”象徵土地,如“埋”、“填”、“堆”。理解瞭偏旁部首,就如同掌握瞭打開漢字大門的鑰匙,能夠舉一反三,理解更多漢字的含義。 四、文化印記,穿越時空的對話 每一個漢字,都是一部濃縮的曆史。它們不僅僅是符號,更是古人生活、思想、情感的凝結。本書將通過對漢字起源和演變的解讀,展現漢字如何與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社會倫理、生活習俗緊密相連。 例如,探討“禮”字,它包含瞭“示”和“且”。“示”代錶神明、敬意,“且”代錶祭祀的器物。古人認為“禮”是對神明的敬畏和對祖先的尊重,是一種祭祀儀式。這充分體現瞭中華民族重視祖先、崇尚禮儀的傳統。再如“仁”字,由“人”和“二”組成,意味著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愛護、關懷,這是儒傢思想的核心。 我們還會關注一些與節日、習俗相關的字,如“年”字,它最初的字形描繪的是一個人背著榖穗,象徵著豐收和一年周期的結束。而“節”字,則與竹子的竹節相關,寓意著規矩、標準。這些字,無不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節日文化和價值觀念。 五、以點帶麵,激活漢字生命力 本書並非枯燥的字匯統計,而是通過精選的韆餘個漢字,以點帶麵,輻射更廣闊的漢字領域。我們希望通過這些鮮活的案例,激發讀者對漢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們相信,當你理解瞭一個字的起源和演變,你就更容易理解與之相關的其他字。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過多的學術術語,讓每一位讀者都能輕鬆地走進漢字的世界。我們希望通過嚴謹的研究、生動的講解、精美的配圖(此處為預設,實際內容會根據排版調整),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穿越瞭時空,與先民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 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漢字的工具書,更是一次關於文化、曆史、智慧的探索之旅。翻開本書,你將發現,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一個故事,每一次筆畫的起落,都書寫著一段文明的傳奇。讓我們一同在筆墨之間,感受漢字的溫度,觸摸曆史的脈搏,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這是一次喚醒,一次發現,一次與古老文明的深度連接。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選書很看重“可讀性”,很多號稱普及的書籍,讀起來卻像在啃乾巴巴的教科書,讀瞭沒幾頁就想閤上。但這本書的排版給我留下瞭一種“友好”的印象。我觀察瞭一下,那些復雜的字形演變圖錶,似乎被處理得井井有條,不會讓人一眼望去就感到頭暈目眩。我特彆關注那些“一字多源”或者“形近字辨析”的部分,因為這往往是學習者最容易混淆的地方。我期望作者在解釋這些復雜關係時,能采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敘事方式,將晦澀的語言學概念轉化為人人都能理解的畫麵感。比如,在講述一個象形字如何被簡化和定型時,如果能配上一些古代器物或生活場景的插圖作為佐證,那麼這個字的生命力就會瞬間被激活。我渴望的不是冷冰冰的學術研究報告,而是一場充滿魅力的尋根之旅,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工匠鋪、祭祀場,親眼目睹這些方塊字是如何在泥土和青銅上誕生的。

評分

我個人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把學到的新知識立刻應用到自己的寫作和交流中去,這樣纔能真正內化。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反哺”機製,將會非常加分。比如,它不隻是告訴你“這個字是這麼變的”,還能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在現代漢語中,這個字保留瞭它最古老的含義,而另一個同源的字卻發生瞭意義上的大幅度偏離。這種對現代漢語中“詞義殘留”的探討,對我理解成語、古詩詞的精確意境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現代應用小貼士”,比如,在某些特定語境下,如果我們能理解這個字的本義,是不是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微妙用意?我需要的不僅是知識的輸入,更是思維的啓發,讓我能夠帶著更深層的文化視角去審視和使用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漢字。如果這本書能讓我未來的閱讀體驗産生質的飛躍,哪怕隻是多一層的理解,那它的價值就已經超齣瞭定價本身瞭。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實在太吸引人瞭,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分量十足,能感受到印刷和紙張質量的用心,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翻閱和細細品味的工具書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我一直對文字的起源抱有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好奇心,總覺得每一個筆畫的背後都藏著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場景。市麵上關於漢字的書籍很多,但大多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流於泛泛的介紹,能真正做到深入淺齣、圖文並茂的精品實在難覓。這本書的裝幀風格透露齣一種“乾貨滿滿”的氣質,沒有花哨的修飾,一切都以清晰準確為最高追求,光是這份對待文字的敬畏之心,就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字形的變化,更希望它能像一位老者,耐心地嚮我娓娓道來那些早已被我們遺忘在日常使用中的“字的故事”,那種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乃至楷書的演變脈絡,如果能被清晰地梳理齣來,那簡直是文字尋根之旅的最佳指南。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翻開它,去探尋那些隱藏在現代方塊字下的遠古迴響瞭。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研究一些古籍拓片,發現即便是同一時代的文字,在不同地區、不同書寫者手裏也會展現齣驚人的多樣性,這讓我對“標準字體”的形成過程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提供一些深度的洞察,而不是簡單地給齣一個結論。比如,在某個特定曆史階段,隸變過程中那些充滿張力的結構重組是如何影響後世的書法流派的?我想知道,那些看似隨意的筆勢轉變,背後是否有著社會經濟、文化交流甚至哲學思想的推動力。許多漢字釋義的變遷,往往摺射瞭社會觀念的演變,例如,一個動詞如何逐漸固化為名詞,或者一個具象的符號如何抽象化為抽象概念,這個“語義漂移”的過程,我認為是比純粹的字形演變更有意思的部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在這方麵提供紮實的論據和精彩的案例,讓我能將對字形的認知,提升到對文化心理的理解層麵,從而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能有足夠的篇幅來探討不同字族在演變過程中的共性和差異,那就更好瞭。

評分

我對語言學和文字學都有涉獵,所以對內容的嚴謹性要求會比較高。我關注的焦點在於,作者在追溯這上韆個漢字源流時,所依據的語料基礎是否足夠廣泛和權威。修訂版意味著它吸納瞭最新的考古發現和學術進展,我特彆想知道它是否采納瞭近些年來在殷墟、金文研究中齣現的新觀點。在某些關鍵的轉摺點上,例如小篆到隸書的過渡,不同學派之間常有爭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公正地呈現這些學術上的“未解之謎”,而不是簡單地傾嚮於某一種主流觀點。如果作者能在不犧牲專業性的前提下,適當地加入一些有趣的“學術八卦”或研究方法論的介紹,那就更棒瞭。例如,解釋“我們是如何通過比對不同齣土文獻來確定某個字形演變路徑的”,這能極大地提升讀者的學術興趣,讓我們看到文字研究背後那些嚴謹而又充滿探索精神的工作。

評分

嘔心力作,不得不藏。不過書的右下角有些摺痕,但不嚴重,美中不足。應該是庫存的時候壓的。其他都很不錯。這裏物美價廉,滿減力度大

評分

值得擁有的書

評分

很喜歡,學到很多東西

評分

嘔心力作,不得不藏。不過書的右下角有些摺痕,但不嚴重,美中不足。應該是庫存的時候壓的。其他都很不錯。這裏物美價廉,滿減力度大

評分

很好

評分

書的內容和紙質都不錯

評分

值得擁有的書

評分

很喜歡,學到很多東西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