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暂无 沈开艳 等 著作 沈开艳,1966年出生,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印度尼赫鲁大学作访问研究。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印经济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曾出版《中国期货市场运行与发展》(2003)、《聚焦大都市》(2004,合著)、《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2008,合著)等6部专著。在CSSCI上发表经济学论文30余篇。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家,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印度经济的故事。作者的笔触细腻,将抽象的产业政策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政策是如何在现实中落地,又如何影响着一个个行业的发展。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印度在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方面的政策演变,从早期的审慎保守,到后来的积极拥抱,这中间经历了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也反映了印度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书中对于“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的探讨,也让我对印度不同地区的经济特色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作者提到的古吉拉特邦在化工和石化领域的崛起,以及马哈拉施特拉邦在汽车和金融服务业的优势,都让我看到了印度经济发展的多样性。虽然我对一些经济术语并不完全熟悉,但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和数据,让我能够相对容易地理解其核心观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时,提出的关于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观点,这让我对印度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多的期待。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思考、拓宽视野的书籍,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态的印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印度经济。我之前对印度的印象更多停留在IT产业和一些服务业,但通过阅读,我才意识到其制造业的基础和发展潜力远超我的想象。作者对不同时期产业政策的梳理,就像是在为印度工业的发展画一幅详细的时间轴,从最初的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国营企业时代,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再到新世纪以来更加灵活的市场化战略,每一步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革。书中关于“绿色革命”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进步,更是关于如何将基础产业与更高级的工业链条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作者也并未回避政策执行中的困难和不足,对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这让整个叙述更加接地气。我个人对作者在分析“中国崛起”与“印度挑战”的对比时,提出的关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人才战略的观点尤为认同。这些对比不仅仅是简单的量化比较,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发展模式下的优势与劣势。读完这本书,我对印度工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好奇,也对作者所描绘的其庞大的人口红利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感到期待。
评分翻阅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印度作为一个经济体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印度描绘成一个“高增长”或者“落后”的国家,而是通过对产业政策的细致梳理,展现了其发展的曲折性和多面性。我特别注意到关于印度在发展关键战略产业,如国防工业、航天科技等方面的努力。这些领域的投资和发展,往往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巨额的投入,也反映了一个国家追求自主可控的战略雄心。作者在分析这些“卡脖子”产业时,也触及了技术自主、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观察窗口。书中对印度在加入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和独立性的同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论述,也引人深思。作者也坦诚地指出了印度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难题,例如教育质量的普遍性不高、基础设施的短板,以及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应对环境和社会公平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地图”,让读者能够沿着历史的轨迹,辨识关键节点,理解重要转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自己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印度这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是如何从殖民时期的碎片化经济,一步步摸索建立起一套自我发展的产业体系的。作者的叙述非常详实,从早期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性政策,到后来逐步开放市场、吸引外资的策略转变,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进口替代”战略的论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关税壁垒,更涉及到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以及国有企业在基础工业建设中的作用。书中很多案例都让我看到了印度决策者在不同时期面对的挑战和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虽然有些策略现在看来可能存在争议,但理解其历史背景至关重要。作者在分析不同产业发展时,也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会深入到具体的行业,比如纺织、钢铁、汽车等,探讨它们在国家经济转型中的角色和面临的机遇与困境。这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整个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虽然我对一些具体的经济学理论了解不深,但通过作者的阐述,我能大致把握印度工业政策背后的逻辑和演进脉络。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对于理解印度经济发展轨迹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也包含了很多具体的细节,让人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这个南亚巨人的工业崛起之路。
评分深入研读这本书,我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丰富的案例分析所折服。作者在梳理印度产业政策演进的同时,并没有脱离其政治、社会和国际环境的背景。从甘地时代的“自给自足”理念,到尼赫鲁时代的“重工业优先”,再到后来的“经济自由化”浪潮,每一次政策的调整都与当时印度国内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息息相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时期关键产业,如制药、汽车、纺织等,进行深入剖析的章节。这些分析不仅列举了数据和事实,更探讨了这些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受到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例如,在制药行业,作者详细阐述了印度如何利用其在仿制药领域的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药房”,这背后离不开知识产权政策的调整和政府的支持。书中对于“微笑曲线”理论在印度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应用和局限性的探讨,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作者在总结不同时期产业政策的成效与不足时,也展现了其客观公正的立场,既肯定了印度的进步,也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创新能力不足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份历史记录,更是一份对印度经济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和前瞻性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