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病是教养出来的
作者:许姿妙著
ISBN: 9787511020666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6-01
印刷时间:2014-06-01
字数:260000字
页数:页
开本:32开
包装:平装
重量:g
定价:59元
内容简介
《病是教养出来的(一)》:
教育世家的四个孩子,各自在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却都带有困扰一辈子的“不治之症”,他们的病是怎么来的?
六岁的孩子既不吃糖,也不喝饮料,饮食作息十分正常,为何牙齿已经换到九岁孩子的程度,生理提前三年发育?
大学法律学毕业的高材生,为什么在留学美国读双硕士之前,还要先考好公职“备用”,忙到无暇照顾自己的三餐饮食?
我们的教育引发了多少奇怪的社会现象,养出了多少怪异的疾病?
每个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养模式,决定他未来生什么病!
《病是教养出来的(二)》:
父母都希望孩子是有能力的人,有了能力就可以经营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能力”两个字包罗万象,究竟哪些能力才是真正可以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宝?
哪些能力的追求却是徒劳无益,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未来?
什么样的教养会教出意志力瘫痪的小孩?
孩子异位性皮肤炎抓不停,原来是父管教不当,侵犯了孩子自我保护的界限。
不让孩子生病,导致小孩生命觉迟钝,不知自我保护,变得更加体弱多病。
被诊断为疑似自闭症的孩子,四处求诊服药并接受职能治疗都无法改善,祸首竟然和家中永远响不停的电视机、收音机有关。
作者简介
许姿妙,医师,中医学背景,潜心研究中医的同时,深入了解华德福教育,结合多年中医实践,对孩子的成长和身体病痛有了深刻认识。开设有许姿妙中医诊所,同时为台中华德福大地实验中小学以及丰乐幼儿园驻校医师。
目录
写在本书之前
光鲜亮丽背后的“不治之症”
前言
导读一你这样教孩子吗?
导读二请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导读三的父母,你们为什么焦虑?
*章孩子准备好了吗?
─生理发展与脑部发育都有其内定的时间表
人体生理发展的时间表
提前学习,是在摧毁孩子的神经
提前用脑力,迫使小女孩性早熟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在学习能力上居于劣势
学习压力如何伤害幼儿的脑
人生的*个七年(0~7岁),培养孩子坚定的意志力
人生的第二个七年(7~14岁),养成孩子丰富的情感
人生的第三个七年(14~21岁),发展成熟思考及良好的判断力
第二章不是孩子不受教,而是大人不会教
─对四种不同气质孩子的因材施教
土、水、风、火四种气质特性的由来
冲动自我的火相性格
跟着感觉走的风相性格
凡事等一下的水相性格
人生即苦海的土相性格
第三章常见的教养疑难与解答
没有玩够的后遗症:注意力不集中、过动、肢体暴力
未建立正确人我界线的后遗症:欺负与被欺负
不适当使用退烧药的后遗症:发育迟缓、免疫疾病、皮肤病
缺乏情感教育的后遗症:厌世轻生
填鸭式教育的后遗症:弯腰驼背
第四章丰乐华德福师长的话
黄奕立老师(丰乐华德福学校负责人)
吴丽美老师(丰乐华德福学校手工老师)
周俊煌老师(丰乐华德福学校国中导师)
洪世勋老师(丰乐华德福学校艺术教学老师)
陈尤莉老师(丰乐华德福托儿所老师)
许丽玲小姐(丰乐华德福学校家长)
后记
对华德福教育的无尽感谢
《病是教养出来的(二)》
作者序
学习教养孩子,自己蜕变成为更好的医生
写在本书之前
如何爱孩子才是真正对孩子好
*章三大内在能力,
是孩子迈向幸福未来的通行证
孩子成长的两股力量
Column 关于人智医学与华德福教育
肉体成长的力量
内在发展的力量
Column 透过肢动活动激发脑力,才是长远之道
意志、情感、思考,缺一不可的能力教育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7岁前是关键
意志力的神奇魔力
现代教育尤其必须加强意志力的养成
意志力的养成在于肌肉的锻炼
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7~14岁是关键
心中没有爱,人间如同地狱
过度重视孩子世俗成就的教养悲剧
让孩子感动的学习,就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14~21岁是关键
美女医师的坎坷姻缘路
“华德福出品”,让父母有信心
第二章三个R,让孩子真实感受到父母的爱
实践三个R,轻柔唤醒孩子的内在能力
*个R:有规律的生活节奏(Rhythm)
规律性的事物,都蕴含特别的力量
学习要把握有规律的呼吸原则
Column 华德福晨圈律动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助力
Column 华德福晨圈律动如何协助孩子的感官发展
睡眠是营造生活节奏的重大关键
肝脏在物质体层面的运作
肝脏对内在层面的运作作用
肝脏提供九岁前孩子的体内温暖,提升智力发展
不是累了才要睡,而是时间到了就必须睡
睡得好的孩子,就是保持在*佳状态的孩子
晚睡让孩子长不高
晚睡让孩子性早熟
晚睡伤害心脏
Column 不规律的睡眠让的健康也深受其害
第二个R:重复性的事物学习(Repetition)
重复是学习的基础
天天有惊奇,孩子吃不消
Column 足龄孩子学就会,为何要不足龄的孩子用三年时间来学?
Column 童年的美好童话故事,
是孩子未来发光发热的基础
第三个R:崇敬的态度(Reverence)
大人在生活中展现的态度,都会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缺乏敬虔态度的父母,教导出言行粗鲁的孩子
第三章三个L,爱之适足以害之的教养迷思
*个L:声光刺激(Light)
无所不在的电视
Column “停止运转机制”实验
聒噪不休的卫星导航
过早的艺术陶冶
人群杂沓的公共场所
大人的言语刺激
Column 孩子越大声,老师越小声
第二个L:让孩子变得懒惰(Lazy)
凡事代劳,养成孩子四体不勤的懒惰习惯
放手让孩子学习*切身而有用的生活体验
Column 学童肌肉活动不足造成的学习障碍
适度劳累有益身心
第三个L:限制孩子(Limit)
对孩子做“非分要求”,是用大人的无知来责备孩子
不让孩子生病反而有害健康
Column 发烧是身体有产热的需求
Column 人智医学如何看待孩子发烧
Column 人智医学对发烧的护理
Column 人智医学对中耳炎的治疗
Column 孩子不吃饭,不一定是脾气拗或习惯差,可能是生理健康问题
Column 正确利用脂肪为孩子补脑 1
Column 正确利用脂肪为孩子补脑 2
附录1 真正认识我的孩子
附录2 与华德福教育美丽的相遇
附录3 创造性的规范
附录4 我对主流教育的省思及对华德福教育的侧面观察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每一部分都像是在为构建一个稳固的“内在框架”添砖加瓦。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将“教”和“养”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互动中相互塑造、共同成长的过程。书中关于“倾听的艺术”的章节,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以往我总以为自己听进去了孩子的话,但读完后才发现,我听到的多半是“噪音”和“表象”,真正的“心声”因为我急于给出解决方案或者评判对错而被我错过了。作者提供的方法,教我们如何真正地“暂停”自己的评判机制,进入孩子的世界,去感受他们情绪的温度和表达的需求。这不仅是一本育儿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和情商的绝佳教材,让我学会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觉察和尊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影响了我的育儿方式,它正在切实地改变我与身边所有人的相处模式,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知识。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我这种经常在碎片时间里抓紧时间学习的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内容上,它没有简单粗暴地给出“成功”的模板,而是更侧重于探讨“健康”的根基。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界限感”的阐述,那部分内容简直是拨云见日。在现代社会,很多父母都陷入了“过度保护”和“过度干预”的泥潭,既想让孩子自由探索,又害怕他们受伤犯错,这种矛盾心理常常让我们在执行教育策略时摇摆不定。这本书用非常清晰的逻辑梳理了如何在爱与规矩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它强调的不是冷漠的放手,而是一种有智慧的“退出”,即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而在孩子可以独立完成时,果断地将舞台留给他们自己。读到此处,我仿佛被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推动了一下,明白了放手才是真正的爱,而这种“放手”需要极高的情商和耐心去铺垫。它引导我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仅仅纠结于表面的结果,这种深层次的理解,让我对那些日常的小摩擦和小冲突,都能以一种更宽容、更具建设性的眼光去看待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对“榜样力量”的重新定义。很多父母都认为,只要我努力工作、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给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然而,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内在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模式”对孩子潜意识的塑造作用,其影响远超物质层面。作者用极富画面感的笔触描述了家庭氛围对孩子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构建过程。我读到关于“父母如何处理压力和挫折”的那一章时,深感震撼,那不光是写给孩子的课程,更是写给我们做父母者的一份“自我修复指南”。它提醒我们,孩子在观察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时,其实是在悄悄抄写我们的人生态度。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却是必须的。我开始意识到,想让孩子拥有韧性,首先我自己必须得展现出韧性。这本书没有提供什么速效药,它强调的是持续性的、微妙的、日复一日的“活出来”的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才是真正能够深埋于孩子生命底层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宁静又充满力量的感觉,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都在寻找那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生活气息的育儿书籍,市面上的很多书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空泛的说教,让人读起来很枯燥乏味。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自然,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知心又睿智的长辈在娓娓道来,她不是居高临下地指点江山,而是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观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日常育儿场景时所展现出的细腻观察力,那种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体察入微,让我这个做父母的都感到汗颜,也更加深思。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结合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去对照反思,它不像是在教你“应该”怎么做,更像是在点醒你“为什么”要那样做,这种由内而外的觉醒,比任何生硬的规则都管用得多。书中的一些观点,初听之下可能觉得有点挑战传统观念,但深入思考后,你会发现它们立足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非常具有前瞻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方法论,更在于它重塑了我们看待“教育”这件事的底层逻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期待能从中找到与孩子和谐共处的、更长远的发展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不像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著,反而充满了生活中的烟火气和幽默感。作者似乎深谙父母在教育路上所经历的那些心力交瘁和自我怀疑,所以她的文字里总带着一种强大的共情能力。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那几页,我简直想用荧光笔把每一句都圈出来。她没有要求我们做一个永远情绪稳定的“超人父母”,而是坦诚地承认父母自身的情绪波动是常态,关键是如何以身作则地去“管理”这些情绪,并教会孩子如何安全地表达他们的不快。这种真实感极大地缓解了我内心的焦虑,让我觉得育儿的路上并不是只有一条笔直的、完美的康庄大道,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孩子“不完美”,才是通往真正成长的开始。而且,作者在引述一些理论时,总能巧妙地结合到她个人的成长经历或者她观察到的鲜活案例中去,使得那些看似高深的教育理念,瞬间变得可触可及,易于消化吸收,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流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