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异类(新版) | 作者 | (加)马尔科姆 格拉德威尔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43946 | 出版日期 | 2014-04-01 |
| 字数 | 170000 | 页码 | 249 |
| 版次 | 2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异类》带我们走进了成功人士的世界,意外揭开一连串令人惊异的统计结果:英超联赛大多数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生于1955年;纽约很多著名律所的开创者竟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其祖辈大多在纽约服装行业谋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英超球员的注册时间是每年9月,在同龄球员中,9月出生的人实际上比8月出生的人几乎大了一岁,一岁之差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巨大;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时期,出生太早,无法拥有个人电脑,而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时机又被别人占去……因此,那些奇才异类得感谢机遇的眷顾。另外,他们的成功还需要上辈人的文化熏陶,与文化传承息息相关:中国人的数学优势得益于中国人种植水稻的勤劳精神和汉字读音的简洁明了;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较高的飞机失事率,也是由韩国上下级之间过于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的。 怪才格拉德威尔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机遇和文化、环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 《异类》带领我们找到了成功的根源,发现了更深刻的成功契机,也为社会变革带来新的启示。 |
| 作者简介 | |
| 【加】马尔科姆 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被《快公司》誉为“21世纪的彼得 德鲁克”,曾是《华盛顿邮报》商务科学专栏作家,目前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引爆点》、《异类》、《眨眼之间》均创造了书市神话。《纽约时报》更是把格拉德威尔对社会思潮的影响称为“格拉德威尔效应”(Gladwell Effect)。 马尔科姆出生于英格兰,是牙买加人的后裔。他在加拿大长大,现居纽约市。 |
| 目录 | |
| 引言 罗塞托之谜 “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自然死亡,事实的确如此。” 第一部分:机遇 第1章 马太效应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新约?马太福音》 第2章 10000小时法则 “到了汉堡,我们每天必须演足8小时。” 第3章 天才之忧(上) “仅靠智商很难区分两个聪明孩子。” 第4章 天才之忧(下) “经过长时间协商,奥本海默被判缓刑,以观后效。” 第5章 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 “玛丽收了我们25美分。” 第二部分:文化传承 第6章 小镇哈伦 “死就死得像个男人,学你哥哥!” 第7章 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 “机长,气象雷达发挥了不小作用。” 第8章 稻田与数学 “一年忙到头,吃穿不用愁。” 第9章 玛丽塔之幸 “我的所有朋友都上KIPP学园。” 尾声 故事来自牙买加 “如果女奴给主人生了孩子,孩子的身份就是自由民。” |
| 编辑推荐 | |
| 罗永浩首推格拉德威尔经典系列图书系列推荐:
成功的规律并非无迹可寻,甚至它并非如我们所想。 《纽约客》怪才关于成功的奇谈怪论,不可思议却又无比真实!马尔科姆 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 《纽约客》怪才、传奇作者 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罗永浩、张瑞敏、李开复、俞敏洪、潘石屹、雷军、徐小平、周鸿祎、冯唐、叶茂中、徐静蕾、陆川、曾子墨、胡一虎 联袂推荐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一直被一本叫做《异类(新版)》的书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常常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角落,那里隐藏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和思维模式。“异类”,这个词在我看来,既有被排斥的意味,也可能蕴含着独特的创造力和不被束缚的自由。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深入剖析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们,他们是如何在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坚持之间找到平衡,或者又是在怎样的冲突中展现出他们的与众不同。新版的出现,让我好奇它是否会加入更多contemporary的案例,或者对过去的某些论述进行更深入的补充和修正,使其更贴合当下社会的变迁。我不禁想象,书中是否会呈现那些在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那些突破了传统界限的先驱者?又或者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用独特的方式活出精彩的人们?我期待着它能够打破我既有的认知框架,让我看到那些被忽视的可能性,感受到那些与众不同的生命力,甚至是去思考,我们自己身上,又隐藏着多少不自知的“异类”特质。
评分“异类(新版)”,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引人探究的神秘感。我总觉得,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必然存在着那些不被主流所理解,甚至是被边缘化的人物或思想。这本书,我猜测,正是聚焦于这些“异类”。我想象,它可能不是简单地罗列出那些与众不同的人,而是会深入探究他们之所以成为“异类”的原因,分析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他们自身的性格特质,以及他们与主流价值观的碰撞。新版这个后缀,则让我联想到,或许作者对过去的观点有所反思,或者加入了更具时代性的解读,让书中的论述不再陈旧,而是能够引发当下读者的共鸣。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一些颠覆性的视角,一些能够挑战我固有思维模式的观点。会不会是关于那些被历史误解的天才?还是关于那些在特定时期,因为坚持真理而饱受诟病的思想家?抑或是,作者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异类”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不被定义的自由,以及那些在沉默中绽放的光芒。
评分“异类(新版)”,这几个字如同一个引子,在我脑海中激荡起无数的涟漪。我常常思考,在这个看似同质化的时代,那些敢于打破常规、特立独行的人们,他们究竟拥有怎样的力量?这本书,我推测,很可能就是要深入探索这些“异类”的特质、他们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新版这个前缀,则让我更加期待,它是否会引入一些新的理论框架,或者将视角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科技、文化、政治等,来解析当代社会中涌现出的各种“异类”现象。我设想,书中或许会包含一些令人震撼的案例,那些曾经被视为“怪咖”的人物,最终却引领了时代的变革;又或者是,作者会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剖析“异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逻辑,帮助我们理解他们的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于“正常”与“异常”的简单二元划分,让我认识到,“异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力。它或许会让我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去包容和接纳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和富有活力的社会。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看到了《异类(新版》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一直认为,“异类”这个词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它可能指向那些不随波逐流的思想家,那些挑战既定规则的艺术家,或是那些在生命旅途中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道路的普通人。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故事或者严谨的理论分析,来揭示“异类”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新版这个标识,则暗示着这本书的内容可能得到了更新、补充,或者加入了对当下社会中“异类”现象的新解读,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启发性。我尤其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去定义“异类”,是基于与大多数人的差异,还是基于某种独特的精神内核?它会不会探讨“异类”所面临的孤独、误解,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坚持与呐喊?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理解和欣赏那些与众不同的存在,甚至反思我们自身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异类”,或者,我们又该如何与这些“异类”和谐共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异类(新版)”,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疏离感和颠覆性,仿佛在宣告着它与众不同。我猜想,它可能会探讨一些不被主流接受的观点、人物,或者讲述一些挑战常规的故事。我特别期待它在新版的包装下,能够带来怎样的新鲜视角和深刻洞见。是关于那些游离于社会边缘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困境与精神世界?抑或是对某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进行解构,挖掘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可能性,或许是关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逆行的个体,他们的坚持与挣扎;又或许是对那些被贴上“不正常”标签的人们的深度呈现,展现他们同样丰富、同样值得尊重的内心世界。新版这个词,也暗示着它可能经过了修订、更新,或者加入了新的内容,这让我更加期待它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带来怎样的升华和拓展,能否在原有基础上提供更具时代感和深度的解读。我希望能从中读到不一样的声音,感受到不一样的思考方式,甚至在某些时刻,能与书中的“异类”产生共鸣,体会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