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39.00+39.00+43.00
目錄3冊:
狂熱分子
烏閤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
歐洲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60年來,地球上沒有戰爭的日子隻有26天。
美國人《群氓之族》作者發現,從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衝突,已經導緻750萬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這還不包括激烈的巴以衝突、伊拉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
人類的科技越來越全球化,政治卻越來越部落化;人類的傳播係統越來越普及化,對於該傳播哪些東西卻知道得越來越少;人類離其他的行星越來越近,對自己這顆行星上的同類卻越來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類越來越得不到尊嚴,卻越來越趨於分裂。麵對世界資源與權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爭奪,人類社會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來越小的碎片。
本書作者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曆史起源、新多元主義等多種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質,討論群體認同在政治變遷壓力下的自我塑造,縷析民族主義對世界格局的改變,以及認同問題對個人心理的巨大衝擊。作者返迴源頭,從人性的基本麵,考察群體認同的各種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糾纏扭結,以緻我們以各自的形態變成今天這副模樣。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勢將世界抹平的今天,人類各種族間的衝突卻呈愈演愈烈之勢,現代人對歸屬感的需要也變得空前迫切,焦慮感與孤獨感成為心頭的夢魘,揮之不去。閱讀本書,既像是在讀曆史,又像是在讀預言。讀曆史,是作者30多年前所點名的族群衝突點已經一一爆發;讀預言,則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進行式的和未來式的族群衝突。
作者介紹
作者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躍於中國,曾任職《大陸報》,後主辦《中國論壇》雜誌。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執行委員,與魯迅等人關係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1965年以後任政治學教授,1980年曾到中國訪問,拜訪宋慶齡、丁玲與茅盾等人。28歲即寫成探索1925—1927年中國革命的經典作品《中國革命的悲劇》,其間曾赴挪威訪問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亞洲殊無和平》、《心影錄:美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和印度形象》、《以色列的美國猶太人》等。
譯者介紹
鄧伯宸,颱灣成功大學外文係畢業,曾任報社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現為《新觀念》雜誌專欄作者。曾獲時報文學奬附設鬍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奬。譯作包括《丘吉爾的黑狗》、《時間等候區》、《說謊:揭穿商場、政治、婚姻中的騙局》、《覺醒風:東方與西方的心靈交會》等。
這套書簡直是打開瞭理解人類社會運作方式的一扇窗戶。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身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涉及群體行為和政治風波的事件,都有瞭一種更深刻、更冷靜的洞察力。我們總以為自己是獨立的思考者,但實際上,我們太容易被周圍的環境和情緒所裹挾。這本書毫不留情地揭示瞭這種脆弱性,它讓你意識到,在群體壓力下,即使是最堅定的信念也可能瞬間瓦解。作者們似乎對人性的弱點有著近乎病態的精準把握,他們沒有美化我們,而是把赤裸裸的心理機製擺在瞭颱麵上。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信息傳播和情緒感染力的分析,那簡直就像是給現代社交媒體的躁動找到瞭一份詳盡的“診斷書”。看完之後,我走路都更小心瞭,生怕自己不自覺地就成瞭“群體”中的一個盲目執行者。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覺得“我知道瞭”的書,而是一本會讓你不斷反思自己過往行為的警示錄,那種被醍醐灌頂的感覺,真是久違瞭。
評分我必須說,這套書的閱讀體驗是具有侵入性的。它不是讓你感到愉悅的“爽文”,而是一劑苦口的良藥,讓你不得不麵對人性中那些陰暗、易受操縱的一麵。它極大地提高瞭我的“社會敏感度”,以前那些模棱兩可、界限模糊的社會現象,現在在我的腦海裏被清晰地歸類和標注瞭。比如,當你看到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時,你不再僅僅關注口號本身,而是開始分析現場的情緒溫度、信息來源的可信度,以及個體是如何在匿名性和群體認同感中找到釋放壓力的齣口。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如何領導群眾,而在於教你如何不被群眾所“領導”或支配。它是一份嚴肅的“自我防衛手冊”,讓你在復雜多變的公共生活中,保持一份批判性的、獨立的靈魂。
評分如果說以往讀曆史,我們關注的是“發生瞭什麼”,那麼讀瞭這套書,我們關注的則是“為什麼會發生”。作者們用跨越不同時代的案例,構建瞭一個關於“人類集體心智”的宏大圖景。我發現,無論是古老的宗教狂熱,還是現代的金融泡沫,其內在的驅動機製竟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套書的敘事風格很獨特,它不是空泛地談論概念,而是用大量的細節和案例來佐證那些看似反直覺的結論。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讓人欲罷不能。它迫使你正視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我們個體看似強大,但在群體麵前,很容易退化成一種更原始、更易受暗示的狀態。這種對群體潛意識的深度挖掘,是其他很多社會科學讀物難以企及的。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抱著一種“學術研究”的心態去翻閱這幾本大部頭,沒想到,它們讀起來居然有一種禁忌的、引人入勝的魔力。它不像那種枯燥的社會學著作,而是像偵探小說一樣,一步步地剝開“大眾”這個神秘的麵紗。我尤其被其中關於“領袖”和“追隨者”之間那種病態共生的關係所吸引。那些被曆史銘記的運動,無論其初衷多麼崇高或邪惡,其背後驅動力往往都是相同的心理引擎。書裏對“非理性”的描繪,讓我聯想到瞭很多現實中的場景:那些在網絡上瞬間點燃的怒火,那些盲目支持某個口號的狂熱,甚至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做齣的很多衝動決定。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觀察世界的“透視鏡”,讓你在喧囂的錶象之下,看到那股潛藏的、驅動曆史車輪的原始力量。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開始主動去解構信息背後的心理動機瞭。
評分這三本書的組閤拳,徹底顛覆瞭我對“理性人”假設的認知。過去,我總相信邏輯和證據能戰勝一切,但閱讀完這些關於群體心理的經典論述後,我不得不承認,人類在集體狀態下錶現齣的智力水平,可能遠低於平均個體水平。那種從個體理智嚮群體非理性的墮落過程,被描述得細膩而殘酷。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它不隻是停留在描述現象,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非理性如何被組織、被利用,並最終導嚮重大的社會甚至政治後果。對於任何關心社會治理、政治傳播或者僅僅是想保護自己不被“帶節奏”的普通人來說,這套書都是一種必要的“反洗腦”教育。它讓你在麵對那些聲勢浩蕩的口號和情緒宣泄時,能夠保持一份珍貴的清醒和距離感,不輕易被捲入那場情緒的洪流之中。
評分OKOK
評分好
評分很好
評分OKOK
評分很好
評分包裝完好,速度也很快,好評
評分收到還沒看
評分OKOK
評分收到還沒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