惘然記

惘然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愛玲 著
圖書標籤:
  • 懸疑
  • 推理
  • 情感
  • 治愈
  • 成長
  • 迷霧
  • 迴憶
  • 心理
  • 小說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皇冠文化齣版有限公司
ISBN:9789573326519
版次:1
商品編碼:1600754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張愛玲典藏
開本:25開
齣版時間:2010-04-19
頁數:224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張愛玲散文創作的成就在神韻與風格的完整呈現上已經超過瞭小說!--【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周芬伶◎ 首次收錄〈連環套創世紀前言〉、〈把我包括在外〉、〈人間小劄〉等散佚作品!
《惘然記》收錄張愛玲一九五○至八○年代的散文作品,比較起四○年代的那種華麗風格,這時期的題材多為迴顧過往,筆法也顯得越來越清淡,自我的喜怒哀樂較為隱藏,更符閤她追求的簡樸蒼涼美學。〈談讀書〉從聊齋談到契訶夫,看似讀書心得,其實在錶達文學觀點;〈憶鬍適之〉藉著書信描繪文壇前輩,不著痕跡地透著感懷與敬仰;〈重訪邊城〉觀察舊時颱灣以及香港細微的日常生活;〈草爐餅〉用上海小吃遙念故鄉……隨著生命進入另一階段,張愛玲對世事人情的體會更加透徹,文字描繪的功力也轉變得更成熟,並時時透現齣她對創作的無比熱忱!

作者簡介

張愛玲
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係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誌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傢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齣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近年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錶佳作。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瞭她傳奇的一生。

前言/序言

一九五四年鞦,我在香港寄瞭本《秧歌》給鬍適先生,另寫瞭封短信,沒留底稿,大緻是說希望這本書有點像他評《海上花》的「平淡而近自然。」收到的迴信一直鄭重收藏,但是這些年來搬傢次數太多,終於遺失。幸而朋友代抄過一份,她還保存著,如下:
愛玲女士:
謝謝你十月廿五日的信和你的小說《秧歌》!
請你恕我這許久沒給你寫信。
你這本秧歌,我仔細看瞭兩遍,我很高興能看見這本很有文學價值的作品。你自己說的「有一點接近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我認為你在這個方麵已做到瞭很成功的地步!這本小說,從頭到尾,寫的是「飢餓」,--也許你曾想到用「餓」做書名,寫得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細緻功夫。
你寫月香迴傢後的第一頓「稠粥」,已很動人瞭。後來加上一位從城市來忍不得餓的顧先生,你寫他背人偷吃鎮上帶迴來的東西的情形,真使我很佩服。我最佩服你寫他齣門去丟蛋殼和棗核的一段,和「從來沒注意到(小蔴餅)吃起來咵嗤咵嗤,響得那麼厲害」一段。這幾段也許還有人容易欣賞。下麵寫阿招挨打的一段,我怕讀者也許不見得一讀就能瞭解瞭。
你寫人情,也很細緻,也能做到「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如131─132頁寫那條棉被,如175,189頁寫的那件棉襖,都是很成功的。189頁寫棉襖的一段真寫得好,使我很感動。
「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是很難得一般讀者的賞識的。海上花就是一個久被埋沒的好例子。你這本小說齣版後,得到什麼評論?我很想知道一二。
你的英文本,將來我一定特別留意。
中文本可否請你多寄兩三本來,我要介紹給一些朋友看看。
書中160頁「他爹今年八十瞭,我都八十一瞭」,與205頁的「六十八嘍」相差太遠,似是小誤。76頁「在被窩裏點著蠟燭」,似乎也可刪。
以上說的話,是一個不曾做文藝創作的人的鬍說,請你不要見笑。我讀瞭你十月的信上說的「很久以前我讀你寫的醒世姻緣與海上花的考證,印象非常深,後來找瞭這兩部小說來看,這些年來,前後不知看瞭多少遍,自己以為得到不少益處。」--我讀瞭這幾句話,又讀瞭你的小說,我真很感覺高興!如果我提倡這兩部小說的效果單止產生瞭你這一本秧歌,我也應該十分滿意瞭。
你在這本小說之前,還寫瞭些什麼書?如方便時,我很想看看。
匆匆敬祝
平安
鬍適敬上
一九五五、一、廿五
(舊曆元旦後一日)
適之先生的加圈似是兩用的,有時候是好句子加圈,有時候是語氣加重,像西方文字下麵加槓子,講到加槓子,二○、三○年代的標點,起初都是人地名左側加一行直線,很醒目,不知道後來為什麼廢除瞭,我一直惋惜。又不像別國文字可以大寫。這封信上仍舊是月香。書名是左側加一行麯線,後來通用引語號。適之先生用瞭引語號,後來又忘瞭,仍用一行麯線。在我看來都是五四那時代的痕跡,「不勝低迴」。
我第二封信的底稿也交那位朋友收著,所以僥倖還在:
適之先生:
收到您的信,真高興到極點,實在是非常大的榮幸。最使我感謝的是您把《秧歌》看得那樣仔細。您指齣76頁敘沙明往事那一段可刪,確是應當刪。那整個的一章是勉強添補齣來的。至於為什麼要添,那原因說起來很複雜。最初我也就是因為《秧歌》這故事太平淡,不閤我國讀者的口味--尤其是東南亞的讀者--所以發奮要用英文寫它。這對於我是加倍的睏難,因為以前從來沒有用英文寫過東西,所以著實下瞭一番苦功。寫完之後,隻有現在的三分之二。寄去給代理人,嫌太短,認為這麼短的長篇小說沒有人肯齣版。所以我又添齣第一二兩章(原文是從第三章月香迴鄉開始的),敘王同誌過去歷史的一章,殺豬的一章。最後一章後來也補寫過,譯成中文的時候沒來得及加進去。
160頁譚大娘自稱八十一歲,205頁又說她六十八歲,那是因為她嚮兵士哀告的時候信口鬍說,也就像叫化子總是說「傢裏有八十歲老娘」一樣。我應當在書中解釋一下的。
您問起這裏的批評界對《秧歌》的反應。有過兩篇批評,都是由反共方麵著眼,對於故事本身並不怎樣注意。
我寄瞭五本《秧歌》來。別的作品我本來不想寄來的,因為實在是壞--絕對不是客氣話,實在是壞。但是您既然問起,我還是寄瞭來,您隨便翻翻,看不下去就丟下。一本小說集,是十年前寫的,去年在香港再版。散文集《流言》也是以前寫的,我這次離開上海的時候很匆促,一本也沒帶,這是香港的盜印本,印得非常惡劣。還有一本《赤地之戀》,是在《秧歌》以後寫的。因為要顧到東南亞一般讀者的興味,自己很不滿意。而銷路雖然不像《秧歌》那樣慘,也並不見得好。我發現遷就的事情往往是這樣。
《醒世姻緣》和《海上花》一個寫得濃,一個寫得淡,但是同樣是最好的寫實的作品。我常常替它們不平,總覺得它們應當是世界名著。《海上花》雖然不是沒有缺陷的,像《紅樓夢」沒有寫完也未始不是一個缺陷。缺陷的性質雖然不同,但無論如何,都不是完整的作品。我一直有一個誌願,希望將來能把《海上花」和《醒世姻緣》譯成英文。裏麵對白的語氣非常難譯,但是也並不是絕對不能譯的。我本來不想在這裏提起的,因為您或者會擔憂,覺得我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瞭,會糟蹋瞭原著。但是我不過是有這樣一個願望,眼前我還是想多寫一點東西。如果有一天我真打算實行的話,一定會先譯半迴寄瞭來,讓您看行不行。
祝近好
張愛玲
二月廿日
同年十一月,我到紐約不久,就去見適之先生,跟一個錫蘭朋友炎櫻一同去。那條街上一排白色水泥方塊房子,門洞裏現齣樓梯,完全是港式公寓房子,那天下午曬著太陽,我都有點恍惚起來,彷彿還在香港。上瞭樓,室內陳設也看著眼熟得很。適之先生穿著長袍子。他太太帶點安徽口音,我聽著更覺得熟悉。她端麗的圓臉上看得齣當年的模樣,兩手交握著站在當地,態度有點生澀。我想她也許有些地方永遠是適之先生的學生,使我立刻想起讀到的關於他們是舊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他們倆都很喜歡炎櫻,問她是哪裏人。她用國語迴答,不過她離開上海久瞭,不大會說瞭。
喝著玻璃杯裏泡著的綠茶,我還沒進門就有的時空交疊的感覺更濃瞭。我看的「鬍適文存」是在我父親窗下的書桌上,與較不像樣的書並列。他的《歇浦潮》、《人心大變》、《海外繽紛錄》我一本本拖齣去看,《鬍適文存》則是坐在書桌前看的。《海上花》似乎是我父親看瞭鬍適的考證去買來的。《醒世姻緣》是我破例要瞭四塊錢去買的。買迴來看我弟弟拿著捨不得放手,我又忽然一慷慨,給他先看第一二本,自己從第三本看起,因為讀瞭考證,大緻已經有點知道瞭。好幾年後,在港戰中當防空員,駐紮在馮平山圖書館,發現有一部《醒世姻緣》,馬上得其所哉,一連幾天看得抬不起頭來。房頂上裝著高射炮,成為轟炸目標,一顆顆炸彈轟然落下來,越落越近。我隻想著:至少等我看完瞭吧。
我姑姑有個時期跟我父親藉書看,後來兄妹鬧翻瞭不來往,我父親有一次忸怩的笑著咕嚕瞭一聲:「你姑姑有兩本書還沒還我。」我姑姑也有一次有點不好意思的說:「這本《鬍適文存》還是他的。」還有一本蕭伯納的《聖女貞德》,德國齣版的,她很喜歡那米色的袖珍本,說:「他這套書倒是好。」她和我母親跟鬍適先生同桌打過牌。戰後報上登著鬍適迴國的照片,不記得是下飛機還是下船,笑容滿麵,笑得像個貓臉的小孩,打著個大圓點的蝴蝶式領結,她看著笑瞭起來說:「鬍適之這樣年青!」
那天我跟炎櫻去過以後,炎櫻去打聽瞭來,對我說:「喂,你那位鬍大博士不大有人知道,沒有林語堂齣名。」我屢次發現外國人不瞭解現代中國的時候,往往是因為不知道五四運動的影響。因為五四運動是對內的,對外隻限於輸入。我覺得不但我們這一代與上一代,就連大陸上的下一代,儘管反鬍適的時候許多青年已經不知道在反些什麼,我想隻要有心理學傢榮(Jung)所謂民族迴憶這樣東西,像五四這樣的經驗是忘不瞭的,無論湮沒多久也還是在思想背景裏。榮與佛洛依德齊名。不免聯想到佛洛依德研究齣來的,摩西是被以色列人殺死的。事後他們自己諱言,年代久瞭又倒過來仍舊信奉他。
我後來又去看過鬍適先生一次,在書房裏坐,整個一道牆上一溜書架,雖然也很簡單,似乎是定製的,幾乎高齊屋頂,但是沒擱書,全是一疊疊的文件夾子,多數亂糟糟露齣一截子紙。整理起來需要的時間心力,使我一看見就心悸。
跟適之先生談,我確是如對神明。較具體的說,是像寫東西的時候停下來望著窗外一片空白的天,隻想較近真實。適之先生講起大陸,說「純粹是軍事徵服。」我頓瞭頓沒有迴答,因為自從一九三幾年起看書,就感到左派的壓力,雖然本能的起反感,而且像一切潮流一樣,我永遠是在外麵的,但是我知道它的影響不止於像西方的左派隻限一九三○年代。我一默然,適之先生立刻把臉一沉,換瞭個話題。我隻記得自己太不會說話,因而耿耿於心的這兩段。他還說:「你要看書可以到哥倫比亞圖書館去,那兒書很多。」我不由得笑瞭。那時候我雖然經常的到市立圖書館藉書,還沒有到大圖書館查書的習慣,更不必說觀光。適之先生一看,馬上就又說到別處去瞭。
他講他父親認識我的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幫過他父親一個小忙。我連這段小故事都不記得,彷彿太荒唐。原因是我們傢裏從來不提祖父。有時候聽我父親跟客人談「我們老太爺」,總是牽涉許多人名,不知道當時的政局就跟不上,聽不瞭兩句就聽不下去瞭。我看瞭《孽海花》纔感到興趣起來,一問我父親,完全否認。後來又聽見他跟個親戚高談闊論,辯明不可能在簽押房撞見東翁的女兒,那首詩也不是她做的。我覺得那不過是細節。過天再問他關於祖父別的事,他悻悻然說:「都在爺爺的集子裏,自己去看好瞭!」我到書房去請老師給我找瞭齣來,搬到飯廳去一個人看。典故既多,人名無數,書信又都是些傢常話。幾套線裝書看得頭昏腦脹,也看不齣幕後事情。又不好意思去問老師,彷彿喜歡講傢世似的。
祖父死的時候我姑姑還小,什麼都不知道,而且微窘的笑著問:「怎麼想起來問這些?」因為不應當跟小孩子們講這些話,不民主。我幾下子一碰壁,大概養成瞭個心理錯綜,一看到關於祖父的野史就馬上記得,一歸入正史就毫無印象。
適之先生也提到不久以前在書攤上看到我祖父的全集,沒有買。又說正在給「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寫篇文章,有點不好意思的笑瞭笑,說:「他們這裏都要改的。」我後來想看看《外交》逐期的目錄,看有沒有登齣來,工作忙,也沒看。
感恩節那天,我跟炎櫻到一個美國女人傢裏吃飯,人很多,一頓烤鴨子吃到天黑,走齣來滿街燈火櫥窗,新寒暴冷,深灰色的街道特別乾淨,霓虹燈也特別晶瑩可愛,完全像上海。我非常快樂,但是吹瞭風迴去就嘔吐。剛巧鬍適先生打電話來,約我跟他們吃中國館子。我告訴他剛吃瞭迴來吐瞭,他也就算瞭,本來是因為感恩節,怕我一個人寂寞。其實我哪過什麼感恩節。
炎櫻有認識的人住過一個職業女子宿捨,我也就搬瞭去住。是救世軍辦的,救世軍是齣名救濟貧民的,誰聽見瞭都會駭笑,就連住在那裏的女孩子們提起來也都訕訕的嗤笑著。雖有年齡限製,也有幾位胖太太,大概與教會有關係的,似乎打算在此終老的瞭。管事的老姑娘都稱中尉少校。餐廳裏代斟咖啡的是醉倒在鮑艾裏(The Bowery)的流浪漢,她們暫時收容的,都是酒鬼,有個小老頭子,藍眼睛白濛濛的,有氣無力靠在咖啡爐上站著。
有一天鬍適先生來看我,請他到客廳去坐,裏麵黑洞洞的,足有個學校禮堂那麼大,還有個講颱,颱上有鋼琴,颱下空空落落放著些舊沙發。沒什麼人,幹事們鼓勵大傢每天去喝下午茶,誰也不肯去。我也是第一次進去,看著隻好無可奈何的笑。但是適之先生直讚這地方很好。我心裏想,還是我們中國人有涵養。坐瞭一會齣來,他一路四麵看著,仍舊滿口說好,不像是敷衍話。也許是覺得我沒有虛榮心。我當時也沒有琢磨齣來,隻馬上想起他寫的他在美國的學生時代,有一天晚上去參加復興會教派篝火晚會的情形。
我送到大門外,在颱階上站著說話。天冷,風大,隔著條街從赫貞江上吹來。適之先生望著街口露齣的一角空濛的灰色河麵,河上有霧,不知道怎麼笑瞇瞇的老是望著,看怔住瞭。他圍巾裹得嚴嚴的,脖子縮在半舊的黑大衣裏,厚實的肩背,頭臉相當大,整個凝成一座古銅半身像。我忽然一陣凜然,想著:原來是真像人傢說的那樣。而我嚮來相信凡是偶像都有「黏土腳」,否則就站不住,不可信。我齣來沒穿大衣,裏麵暖氣太熱,隻穿著件大挖領的夏衣,倒也一點都不冷,站久瞭隻覺得風颼颼的。我也跟著嚮河上望過去微笑著,可是彷彿有一陣悲風,隔著十萬八韆裏從時代的深處吹齣來,吹得眼睛都睜不開。那是我最後一次看見適之先生。
我二月裏搬到紐英倫去,幾年不通消息。一九五八年,我申請到南加州亨亭屯?哈特福基金會去住半年,那是A&P超級市場後裔辦的一個藝文作場,是海邊山榖裏一個魅麗的地方,前年關瞭門,報上說蝕掉五十萬。我寫信請適之先生作保,他答應瞭,順便把我三四年前送他的那本《秧歌》寄還給我,經他通篇圈點過,又在扉頁上題字。我看瞭實在震動,感激得說不齣話來,寫都無法寫。
寫瞭封短信去道謝後,不記得什麼時候讀到鬍適返颱消息。又隔瞭好些時,看到噩耗,隻惘惘的。是因為本來已經是歷史上的人物?我當時不過想著,在宴會上演講後突然逝世,也就是從前所謂無疾而終,是真有福氣。以他的為人,也是應當的。
直到去年我想譯《海上花》,早幾年不但可以請適之先生幫忙介紹,而且我想他會感到高興的,這纔真正覺得適之先生不在瞭。往往一想起來眼睛背後一陣熱,眼淚也流不齣來。要不是現在有機會譯這本書,根本也不會寫這篇東西,因為那種倉皇與恐怖太大瞭,想都不願意朝上麵想。
譯「海上花」最明顯的理由似是跳掉吳語的障礙,其實吳語對白也許並不是它不為讀者接受最大的原因。亞東版附有幾頁字典,我最初看這部書的時候完全不懂上海話,並不費力。但是一九三五年的亞東版也像一八九四年的原版一樣絕版瞭。大概還是興趣關係,太欠傳奇化,不sentimental。英美讀者也有他們的偏好,不過他們批評傢的影響較大,看書的人多,比較容易遇見識者。十九世紀英國作傢喬治?包柔(George Borrow)的小說不大有人知道--我也看不進去--但是迄今美國常常有人講起來都是喬治?包柔迷,彼此都欣然。
要是告訴他們中國過去在小說上的成就不下於繪畫磁器,誰也會露齣不相信的神氣。要說中國詩,還有點莫測高深。有人說詩是不能譯的。小說隻有本《紅樓夢》是代錶作,沒有較天真的民間文學成分。《紅樓夢》他們大都隻看個故事輪廓,大部份是高鶚的,大傢庭三角戀愛,也很平常。要給它應得的國際地位,隻有把它當作一件殘缺的藝術品,去掉後四十迴,可能加上原著結局的考證。我十二三歲的時候第一次看,是石印本,看到八十一迴「四美釣遊魚」,忽然天日無光,百樣無味起來,此後完全是另一個世界。最奇怪的是寶黛見麵一場之僵,連他們自己都覺得滿不是味。許多年後纔知道是別人代續的,可以同情作者之如芒刺在背,找到些藉口,解釋他們態度為什麼變瞭,又匆匆結束瞭那場談話。等到寶玉瘋瞭就好辦瞭。那時候我怎麼著也想不到是另一個人寫的,隻曉得寧可再翻到前麵,看我跳掉的作詩行令部份。
在美國有些人一聽見《海上花》是一八九四年齣版的,都一怔,說:「這麼晚……差不多是新文藝瞭嘛!」也像買古董一樣講究年份。《海上花》其實是舊小說發展到極端,最典型的一部。作者最自負的結構,倒是與西方小說共同的。特點是極度經濟,讀著像劇本,隻有對白與少量動作。暗寫、白描,又都輕描淡寫不落痕跡,織成一般人的生活的質地,粗疎、灰撲撲的,許多事「當時渾不覺。」所以題材雖然是八十年前的上海妓傢,並無艷異之感,在我所有看過的書裏最有日常生活的況味。
鬍適先生的考證指齣這本書的毛病在中段名士美人大會一笠園。我想作者不光是為瞭插入他自己得意的詩文酒令,也是錶示他也會寫大觀園似的氣象。凡是好的社會小說傢--社會小說後來淪為黑幕小說,也許應當照novel of manners譯為「生活方式小說」--能體會到各階層的口吻行事微妙的差別,是對這些地方特別敏感,所以有時候階級觀念特深,也就是有點勢利。作者對財勢滔天的齊韻叟與齊府的清客另眼看待,寫得他們處處高人一等,而失瞭真。
管事的小贊這人物,除瞭為瞭插入一首菊花詩,也是像「詩婢」,間接寫他傢的富貴風流。此外隻有第五十三迴齊韻叟撞見小贊在園中與人私會,沒看清楚是誰。迴目上點明是一對情侶,而從此沒有下文,隻在跋上提起將來「小贊小青挾貲遠遁,」纔知道是齊韻叟所眷妓女蘇冠香的婢女小青。丫頭跟來跟去,不過是個名字而已,未免寫得太不夠。作者用藏閃法,屢次藉迴目點醒,含蓄都有分寸,扣得極準,這是唯一的失敗的例子。我的譯本刪去幾迴,這一節也在內,都仍舊照原來的紋路補綴起來。
像趙二寶那樣的女孩子太多瞭,為瞭貪玩、好勝而墮落。而她仍舊成為一個高級悲劇人物。窩囊的王蓮生受盡瀋小紅的氣,終於為瞭她姘戲子而斷瞭,又不爭氣,有一個時期還是迴到她那裏。而最後飄逸的一筆,還是把這迴事提高到戀夢破滅的境界。作者儘管世俗,這種地方他的觀點在時代與民族之外,完全是現代的,世界性的,這在舊小說裏實在難得。
但是就連自古以來崇尚簡略的中國,也還沒有像他這樣簡無可簡,跟西方小說的傳統剛巧背道而馳。他們嚮來是解釋不厭其詳的。《海上花》許多人整天蕩來蕩去,麵目模糊,名字譯成英文後,連性別都看不齣。纔摸熟瞭倒又換瞭一批人。我們「三字經」式的名字他們連看幾個立刻頭暈眼花起來,不比我們自己看著,文字本身在視覺上有色彩。他們又沒看慣夾縫文章,有時候簡直需要個金聖嘆逐句夾評夾註。
中國讀者已經摒棄過兩次的東西,他們能接受?這件工作我一麵做著,不免麵對著這些問題,也老是感覺著,適之先生不在瞭。
初載於一九六八年二月《香港明報》月刊第二十六期。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滄海遺珠》的圖書簡介,其內容與您提到的《惘然記》完全無關。 --- 《滄海遺珠》 一捲沉寂的史詩,一段被遺忘的航程 圖書簡介 《滄海遺珠》並非一部著墨於個人情感糾葛或世俗紛擾的淺薄之作,它是一部紮根於曆史深處、橫跨數個世代的宏大敘事。這部作品以一艘失蹤已久的古代遠洋商船“瀚海號”為核心意象,通過對船上不同階層乘客的命運交織與船載珍貴文物的追溯,揭示瞭一段被官方史冊有意無意間抹去的航海黃金時代的側麵圖景。 本書的敘事結構猶如一座深海遺跡,層層剝離,需要讀者耐心深入方能窺見全貌。全書共分為“潮起”、“風暴”、“沉寂”與“迴響”四個部分,每一部分都對應著“瀚海號”航行軌跡上一個關鍵的地理坐標和時間節點。 第一部分:潮起——帝國邊陲的群像 故事的開端,我們將目光聚焦於大康王朝末年,一個錶麵繁榮卻暗流湧動的港口城市——東林埠。東林埠是帝國與外界交流的樞紐,是財富、野心、絕望與希望的匯集地。作者沒有將筆墨過多集中於帝王將相,而是選擇瞭那些推動曆史微小齒輪運轉的普通人: 船主瀋萬鈞: 一位白手起傢的海上商人,他繼承瞭傢族的榮耀,卻也背負著不為人知的秘密契約。他的航行目標,既是為瞭巨額利潤,也是為瞭尋找多年前在海難中失蹤的兄長留下的唯一綫索——一枚刻有奇異圖騰的青銅盤。 儒士林昭: 一位被貶謫的朝廷官員,他隨船押送一批朝廷急需的“禁書”前往海外藩屬國。林昭在旅途中,以其淵博的學識和對禮教的反思,記錄瞭船上形形色色的人,他的日記成為後世研究那個時代社會心態的珍貴材料。 異域工匠卡米爾: 來自遙遠西方的玻璃與冶金大師,他受雇於瀋萬鈞,負責監督一批新型抗腐蝕船材的安裝。卡米爾帶來瞭先進的技藝和全然不同的世界觀,他與東方哲學之間的碰撞,構成瞭書中關於“技術與信仰”的深刻討論。 這一部分細膩地描繪瞭齣海前的準備工作,船隻的打造工藝,海員的招募,以及各方勢力在港口上的角力。讀者的感官將隨著東林埠的喧囂、海水的鹹濕和木料的芬芳,被強行拉入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 第二部分:風暴——未知海域的試煉與人性的分野 “瀚海號”啓航後,旅程並非一帆風順。作者精妙地安排瞭一係列自然災害和人為危機,用以考驗船上不同階層人物的道德底綫與生存本能。 書中對海難的描繪達到瞭令人窒息的真實感。氣象學的細節、海流的詭譎、船體結構的應力變化,都經過嚴謹的考證。當巨浪吞噬甲闆,當食物與淡水開始匱乏,平日的等級製度迅速瓦解。 “海上堡壘”的崩潰: 在食物配給製度的建立與執行過程中,瀋萬鈞展現齣鐵腕手段,而林昭則堅持人性的光輝,主張平等分配。這次衝突不僅是管理上的分歧,更是兩種社會治理哲學的直接對壘。 神秘力量的介入: 航行至一片被海圖標記為“迷航之淵”的海域時,船上開始流傳關於海怪、幽靈船的低語。作者巧妙地將這些超自然現象,與船上某些人物為牟取私利而進行的宗教迷信活動聯係起來,探討瞭在絕境中,人類對未知恐懼的投射與利用。 第三部分:沉寂——孤島上的文明殘影 真正的轉摺點發生在“瀚海號”遭遇沉船危機後,一小部分幸存者漂流至一個地圖上不存在的偏遠火山島嶼。這個島嶼,成為瞭書中構建的“微縮社會”。 島上的生活艱辛而原始,幸存者們不得不重新建立秩序。他們發現,島上早已存在著一個數百年前因海難流落至此的群體留下的痕跡——一些粗糙的石刻壁畫和一座半掩埋的祭祀颱。 文明的倒退與重塑: 麵對生存的壓力,曾經的貴族、工匠、水手,他們原有的身份標簽迅速褪色。書中詳細描述瞭他們如何從零開始,學習利用島上有限的資源進行捕獵、耕種,以及如何將船上殘存的知識(如製鹽、保存種子)轉化為生存技能。 青銅盤的秘密: 瀋萬鈞手中的青銅盤,在島上一個特定的位置,被陽光照射後,投射齣的光影竟與島上的祭祀颱圖紋産生瞭某種共鳴。這一發現,引齣瞭關於古代航海文明的驚人推測——這群幸存者或許並非偶然流落,而是被某種古老的航路所指引。 第四部分:迴響——時間的河流與曆史的重量 故事的時間綫跨越瞭數十年。第三部分幸存者的後代,在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形成瞭自己獨特的語言、習俗和信仰體係。他們繼承瞭“瀚海號”的記憶,將其神化為“創世之船”。 直到數十年後,一支前來勘探的探險隊偶然登島,纔打破瞭這份寜靜。探險隊對島上文明的發現,構成瞭本書的哲學高潮: 記憶的重構: 探險隊如何理解和記錄這些“遺民”的曆史?他們帶來的外部信息,如何衝擊瞭島上固有的“真相”?作者在這裏探討瞭曆史記錄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邊界。 “遺珠”的意義: 《滄海遺珠》並非指代某一船載的黃金或寶物,而是指代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衝刷殆盡的,關於人類勇氣、閤作與文明韌性的真實經驗。這些經驗,如同深海中的珍珠,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智慧纔能發現,一旦發現,其光芒便足以照亮當下的迷茫。 藝術特色與主題深度 《滄海遺珠》的語言風格沉穩、考究,帶有古典文學的韻味,但在描寫海上驚險和島上睏境時,又展現齣令人信服的紀實感。 本書的核心議題聚焦於:文明的脆弱性與堅韌性、社會階層在極限狀態下的流動與固化,以及個體記憶在集體敘事中被重塑或遺忘的機製。它邀請讀者思考,我們今天所依賴的“已知世界”,有多少是由那些沉默在大海深處的“瀚海號”所奠定的?這是一部關於航行、生存、失落與重生的史詩,旨在喚醒讀者對那些被時間吞噬的偉大徵程的敬畏之心。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有幾個月瞭,每次翻開都像是走進一個陌生的老朋友的房間,裏麵堆滿瞭故事、情感和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意緒。初讀時,我會被它那種疏離又親切的筆觸所吸引,仿佛作者並不是在講一個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在描繪一種生活狀態,一種人生態度。裏麵的角色,都不是那種臉譜化的英雄或惡棍,而是活生生、帶著各種缺點和掙紮的普通人。他們的對話,有時候看似平淡無奇,甚至有些絮叨,但細細品味,卻能從中感受到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無奈、孤獨,以及那些微小的、難以啓齒的渴望。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一點,是它對於“當下”的捕捉。它不像很多小說那樣,以一個明確的開頭和結尾來構建,而是更像一條流淌的河流,記錄著人物在某個時間段內的思緒、行為和際遇。這種敘事方式,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有些迷失,但一旦你沉浸進去,就會發現,這種“無目的性”本身就構成瞭一種獨特的魅力,它讓你反思自己的生活,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那些在不經意間流逝的時光。我常常在讀完某個章節後,會停下來很久,默默地感受那種淡淡的憂傷,或者一絲不易察覺的溫暖。它不是那種能讓你拍案叫絕的書,但它絕對能讓你在閤上書頁的那一刻,心中泛起漣漪,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是相當獨特的。剛開始看的時候,我甚至有點摸不著頭腦,覺得人物之間的關係有些晦澀,情節的推進也顯得不那麼緊湊。但是,越往後讀,越是能體會到作者的匠心獨運。它不像市麵上很多追求快節奏、強情節的小說,而是更注重於一種氛圍的營造,一種情緒的滲透。書中的一些描寫,比如對城市街景的刻畫,對人物內心獨白的呈現,都顯得格外細緻入微。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人物內心世界時所使用的那種筆觸,含蓄而精準,不煽情,卻能直擊人心。很多時候,一句看似不經意的對話,一段簡短的心理活動,都可能揭示齣人物深藏的脆弱或是堅持。讀這本書,需要的是一種耐心,一種願意去體味、去感受的心境。它不是一次性的娛樂,而更像是一場需要慢慢品鑒的藝術品。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情景與自己的生活經曆相聯係,從中找到共鳴,也從中獲得一些新的啓示。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生活中的許多重要時刻,往往就隱藏在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之中,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去珍惜。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以往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經經曆過,或者正在經曆的事情。

評分

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老茶,需要慢悠悠地,一點點地去體會其中的迴甘。它沒有那種讓你眼前一亮的驚喜,也沒有那種讓你拍案叫絕的跌宕起伏。相反,它提供的是一種更為細膩、更為沉靜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能夠將那些生活中最平凡、最日常的場景,描繪得意味深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那種不動聲色的剖析,既精準又充滿人情味。它沒有刻意去塑造完美的英雄,也沒有無情地鞭撻所謂的“壞人”,而是呈現齣人性的復雜和模糊地帶。很多時候,讀著讀著,你會發現自己被帶入到某個角色的情緒中,體會到他們的糾結、他們的無奈,以及他們那些不為人知的堅持。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它不會把一切都說得太滿,而是給讀者留下瞭大量的想象空間。你可能會在讀完某個章節後,産生很多疑問,或者對某個角色的行為産生自己的解讀。這種參與感,恰恰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不是一本讓你看完就丟在一邊的書,它會在你的腦海裏停留很久,引發你對生活,對人性的持續思考。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但也正是這種挑戰,讓我體驗到瞭前所未有的閱讀樂趣。它沒有清晰的“主綫”情節,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高潮”。人物的故事仿佛散落在生活的各個角落,需要讀者自己去將它們串聯起來。這種看似鬆散的結構,卻營造齣一種極其真實的“生活感”。它讓我覺得,我不是在讀一個被精心編織的故事,而是在窺視一群人的生活片段,他們的日常,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喜怒哀樂。作者的語言,時而沉靜內斂,時而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幽默感,讓人在閱讀時,既能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憂傷,也能發現一些生活中微小的樂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細節的捕捉,比如某個場景的光影變化,或者某個物件的擺放方式,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卻能夠極大地增強故事的真實感和代入感。這本書並不強求你記住每一個人物的名字,或者每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它更像是讓你在某個時刻,短暫地進入到這些人的世界裏,去感受他們的存在,去體會他們的處境。閤上書的那一刻,你會覺得,好像剛剛從一個真實的夢境中醒來。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真的非常紮實,即使是在描述一些極其日常的場景,也能夠寫齣獨特的韻味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刻畫人物性格時所采用的“不動聲色”的手法,沒有大張旗鼓的渲染,也沒有過度的戲劇化衝突,而是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他們的微錶情,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來一點點地勾勒齣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寫作方式,要求讀者要有一定的閱讀功力,需要細心去揣摩,去品味。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我可能會覺得有些人物的行為邏輯難以理解,或者覺得他們的情感錶達不夠直接,但隨著故事的展開,你會逐漸明白,這些“難以理解”和“不夠直接”,恰恰是人物真實性的體現。它打破瞭許多小說中常見的“好人”和“壞人”的二元對立,而是呈現齣人性的復雜和多麵性。這本書讓我看到,即使是看似平凡甚至有些落魄的人物,他們也可能擁有著不為人知的堅持和尊嚴。讀完之後,我並沒有那種“大徹大悟”的感覺,更多的是一種淡淡的思考,一種對生活,對人生的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像那些勵誌的書籍那樣給你打雞血,而是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你心中留下一些東西。

評分

原來是平裝啊,算瞭下五摺左右,很閤算。

評分

張愛玲半生緣皇冠齣版很好買瞭幾本看

評分

這次寫瞭太多話瞭,開始崇拜我自己。颱版張愛玲,我的心頭好!

評分

跟舊版比起來 新版的字更大 排版更有餘裕 方便閱讀

評分

終於把下冊也收瞭!!看腰封就覺得海上花應該是非常好看瞭!!

評分

不錯 真的很棒 繁體字的看著很舒服 希望能夠集齊一套 京東加油上新啊

評分

包裝壞瞭,所幸書沒有受損。喜歡皇冠齣版發行的張愛玲書籍。

評分

路上偶然撞見自己。不勝驚詫。

評分

老公給我選的,看瞭就明白他為什麼選給我看哈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