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食 × 音樂的無限可能!好吃 × 好聽的無限感動!
韓良憶飲食散文代錶作《羅西尼的音樂廚房》超美味增訂版!
用音樂調味,用故事加料!
在她的廚房, 每一道菜都有一首主題麯, 每一首歌都是時光行走的聲音!
喜歡美食,喜歡聽音樂,喜歡被生活中的小事所感動。因著對這三種「喜歡」的執著,韓良憶選擇用味蕾和耳朵來品味每一段獨一無二的時光。
那是在春日午後,沐浴在陽光廚房,一邊聆聽布拉姆斯的慢闆樂章,一邊烹煮做法樸實但風味十足的紅酒燉牛肉。或是在炎炎夏日點播「紙月亮」的專輯,清朗甜美的嗓音搭配民謠吉他,嚐一口橙汁橄欖沙拉醬。嗯,這就是百分百道地的夏天味!
不隻季節有氣味,心情也有口感!一個人在傢煮義大利麵,用The Beatles當背景音樂,懷想村上春樹小說裡永無止盡的孤獨。今天的spaghetti依然彈牙,一個人也可以如此簡單又純粹。或是咬一口酥脆紮實的法式麵包沙拉,彷彿再次聽到李歐納?科恩〈著名的藍雨衣〉,彷彿再次走進一個淡然卻難掩憂傷的心靈異域……
直到很久以後,廚房裡再次飄來熟悉的氣味,耳畔響起熟悉的鏇律,纔發現原來一直以來都不隻是吃吃飯、聽聽歌而已,而是已經習慣用氣味、用音符,召喚生活裡每一個經意或不經意的時刻!
作者簡介
韓良憶
生活美食傢
喜歡簡單的生活,認為生活中隻要有好吃的食物、好聽的音樂、好看的書和電影,平日能在傢附近散散步,一年至少去旅行一次,就很好瞭。尤其吃和音樂是最容易取得的樂趣,一日不能缺。
覺得吃東西時影響自己最多的是心情和食物的本身,再來就是一起吃的人。一看到就想買的CD,有Van Morrison、John Coltrane和Miles Davis。喜歡的作傢很多,最喜愛又敬佩的「偶像」是已故的美國飲食文學作傢M.F.K.,隻要買得到的書,全部都收集瞭。
覺得幸福就是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但是對人生仍懷有夢想。總覺得,沒有夢的人生,不值得
正因為如此,目前定居荷蘭,雲遊四海,依舊繼續享受著美食和旅遊的生活。
■繪者簡介
侯約柏(Job Honig)
生於荷蘭古城豪達(Gouda),從小愛攝影,長大學電腦科學,目前任職荷蘭颱夫特科技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擔任研究員。《我在法國西南,有間小屋》、《我的托斯卡尼度假屋》、《在鬱金香之國小住》和《地址:威尼斯》,是他和妻子韓良憶共同的居遊記憶。
內頁插圖
目錄
楔子
樂聲,在羅西尼的廚房揚起
PART1湯 醬Soup & Sauce
和貝多芬同享雲影天光 季節蔬菜高湯
熱情的番茄冷湯 番茄冷湯
地中海的微笑 酸甜果香橄欖油沙拉醬汁
大蒜橄欖油二重唱 蒜香橄欖油汁
無國界沙拉 柳橙優格醬
清涼的紙月亮 柳橙橄欖沙拉醬汁
PART2前菜Appetizer
幻想蘇格蘭 攪和攪和——焗薯泥包心菜
日落西班牙 番茄大蒜麵包
金黃鬆酥的佛朗明哥 西班牙式蔬菜烘蛋
星期天的酥皮披薩 酥皮披薩
試當一天愛爾蘭人 香蒜薯泥
拉丁的鞦刀魚之味 西班牙風味鞦刀魚
追憶逝水年華 紅酒透抽
屬於Leonard Cohen的夏日記憶 麵包沙拉
PART3主菜Main course
細火慢燉布拉姆斯 紅酒燉牛肉
偶然的天使之髮 快速版海鮮義大利麵
當Pavarotti遇見pasta 基本款義大利番茄醬汁
吃涼麵的好日子 義式涼麵
貝多芬的心情 橙汁旗魚
彷彿在挪威的森林 檸檬蜂蜜鮭魚
德州陽光下 香烤肋排
鞦天的幽香 白酒橄欖雞
你要去史卡波羅博覽會嗎? 香草檸檬雞
燉著紅酒雞的那一晚 勃艮地風味紅酒燉雞
誰在那裡唱著寂寞的歌? 香料牛排
傾聽愛爾蘭的搖滾靈魂 啤酒牛肉
改變歷史的鱈魚 香煎鱈魚
加勒比海風情的芒果豬排 芒果豬排
酗咖啡 咖啡醃肉醬
為人世的熱情謳歌 番茄辣椒蝦
遇見100%的義大利麵? 基本款義大利麵
PART4甜點Dessert
清涼和諧的仲夏夜之夢 草莓優酪凍
想起小時候 蘭姆葡萄乾小餅
和Suzanne Vega共進早餐 香草瑪芬鬆餅
附錄
分類錶
好吃×好聽的mix & match!
精彩書摘
地中海的微笑
陽光、柳橙和橄欖油,有什麼交集?
在紙上寫下這三項事物,好吃如我,立刻聯想起地中海,更精確的講,是地中海的美食。
去過地中海地區的旅人,應該都很難忘記深映在人人眼底的燦爛陽光,而其中有那比較嘴饞的人,好比說我吧,到瞭那裡則絕對不會錯過各種天然農產品烹製而成的佳餚。
我在灰色的都市裡想到地中海時,對於景物的記憶常會變得模糊而遙遠,食物的滋味卻彷彿仍埋藏在味蕾中,在海畔聽到的音樂好像也還縈繞在耳邊。一個燥熱的仲夏午後,我在颱北某個角落,不期然地思及那片被藍天碧海包圍的土地,於是廚櫃中取齣來自地中海畔的橄欖油,榨瞭些酸甜的佛羅裏達州柳橙汁,準備拌上一盆清涼的沙拉。
我一邊聽著美國白人爵士樂薩剋斯風手史坦.蓋茲(Stan Getz)吹奏著海洋風情的〈來自伊帕內瑪的女郎〉(The Girl from Ipanema),一不留神,恍然以為自己又置身於微笑的地中海。
我用橙汁和檸檬汁取代葡萄酒醋,混閤初榨的西班牙特級橄欖油,用力攪拌成沙拉醬汁。這醬汁滋味略帶幾許的甜,散發著耐人尋味的果香,吃來清新又爽口,適閤胃口不開的炎炎夏日。它的製作過程又特別容易,完全不費力,即便是一點廚藝基礎也沒有的人,也能輕易調製齣這簡單的美味。
我拌這道地中海風味的沙拉時,除瞭來自地中海的西班牙吉他麯、葡萄牙的Fado歌謠外,更常聽蓋茲在一九六四年和巴西的季貝托夫婦(Joao and Astru Gilberto)閤作的巴沙諾瓦(bossa nova)風格專輯唱片「Getz and Gilberto」,其中最齣名的歌麯便是〈來自伊帕內瑪的女郎〉。據說,蓋茲當初找上季貝托,一方麵是因為他當時正著迷於巴沙諾瓦樂風,而季貝托正是此樂風的開創人物,二方麵則看中瞭他那一手齣神入化的吉他技巧和迷人的歌聲,然而兩人開始真正閤作時,問題齣現瞭:季先生不會英語,蓋茲則不諳葡語。還好季太太艾絲楚不但長得美麗,英語也說得流利,兩位傑齣的樂手就靠著艾絲楚居間翻譯。
多虧瞭艾絲楚,加上畢竟有音樂這共通的語言,大夥溝通還順暢,可等到要錄巴西作麯傢裘賓(Antonio Carlos Jobim)譜麯的〈The Girl from Ipanema〉時,睏擾又來瞭,這首歌麯除瞭原始的葡文歌詞外,後來又加瞭一段英文歌詞,季先生實在是沒法應付,蓋茲於是鼓勵季太太齣馬,因為艾絲楚雖然不是職業歌手,小女孩般的嗓音卻乾淨又悅耳,乾脆就由季氏夫婦倆同挑大樑,歌麯的英文歌詞部分由做妻子的來負責。
結果灌錄齣來的這首拉丁爵士樂麯,如行雲流水般清朗愉悅,推齣後不久便引起爵士樂以外的歌迷注意,甚至在當年六月登上美國流行樂告示牌排行榜的第五名,從而帶動巴沙諾瓦風在歐美的流行熱潮。
我總覺得由悠揚的薩剋斯風、吉他樂聲加上清純女聲詮釋的這首歌麯,甜美輕快又動人,彷彿海畔會微笑的陽光,十分搭配地中海風味的果香沙拉。這一款醬汁很適閤拿來拌海鮮沙拉,隻須將蝦子、蛤蜊什麼的,還是花枝、魚肉等各種海鮮汆燙,沖涼瀝去多餘水分,加點洋蔥絲、小番茄或橄欖,拌上果香沙拉醬汁,盤上再墊幾葉生菜就大功告成,中看又中吃。
屬於Leonard Cohen的夏日記憶
有一年夏天,我成天翻來覆去地聽著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的歌麯,為那壓抑又虛無的男聲深深吸引。在那一年蟬嘶不斷的颱北炎夏,我隨著這位加拿大詩人歌手,走進一個聽來淡然卻難掩憂傷的心靈異域,暫時忘記窗外燠熱的長夏。
而今,另一個夏季又到瞭,在第一聲蟬鳴之前,我買瞭一張由史汀(Sting)和波諾(Bono)等歐美藝人翻唱柯恩歌麯的專輯「The Tower of Songs」(此名顯然得自柯恩的歌麯〈Tower of Song〉歌之塔)。當我聽見美國女歌手多莉.艾莫絲(Tori Amos)在鋼琴上自彈自唱〈著名的藍雨衣〉(Famous Blue Raincoat)時,多年前那個夏日的清冷迴憶不期然浮上心頭,這首歌正是我當年的最愛。
多莉.艾莫絲用她脆弱得彷彿隨時就要崩潰的女性嗓音,來詮釋這首以落寞失意男子的角度譜寫的歌麯,那歌聲中的情緒比原唱更為飽滿,在我聽來,傷痛到接近神經質,宛若受睏的母獸,釋放齣巨大而幽深的痛苦,深入探觸歌麯哀哀無告的內在質地。
比男性原作者更願意也更勇於在歌中錶露情緒的女歌手,當然不隻多莉.艾莫絲。她的兩位早在一九六○年代便已齣道的老前輩──瓊?貝絲(Joan Baez)和茱蒂.柯林斯(Judy Collins),也擅長用乾淨、溫潤如泥土般實在的女聲,來替男性歌麯創作者傳達他們隱藏在內心深處、卻不敢或無能為力錶達的情感。
在幾位女性歌手演唱男性作品的樂聲中,我拿齣昨天吃剩、內蕊已不再柔軟的法國棍子麵包,坐在望得見遠處颱北盆地邊緣山丘的窗前,動手製作一道夏日的麵包沙拉。
這道「舊瓶新酒」的沙拉餵得飽有點餓又不太餓的胃口,味道清爽,分量紮實。我拌著沙拉,隨手為自己倒瞭杯冰茶,舉杯敬嚮屬於李歐納.柯恩的遙遠的夏日記憶。
當Pavarotti遇見pasta
提起義大利菜,首先會浮現在你腦海的,會不會是義大利麵(pasta)?
而講到義大利歌劇,你應該不會忘記那個留著落腮鬍、演唱時愛拿條白手帕的巨星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吧。
Pavarotti和pasta都是我很早便知道,也很早便開始鍾愛的人與物。
很久以前,那時我不過十三、四歲,有一天跟著已經上大學的姊姊去「颱映」試片室看費裏尼導的義大利電影「羅馬」(Fellini’s Roma)。看完電影,走齣幽暗的放映間,縈繞在我心頭、最教我念念不忘的,不是什麼羅馬的古蹟名勝,而是影片中眾人在街頭大吃大喝的熱鬧場麵。銀幕上的大人小孩麵前都擺瞭盤油亮亮、紅澄澄的麵條,那麵比我吃過的各種麵條都來得寬而扁,銀幕下的我看著劇中人狼吞虎嚥、大快朵頤的場景,口水都快流齣來瞭,那是貪吃的我和番茄義大利麵的第一次接觸。
好幾年後,我又發現另一樣令我著迷的義大利事物--帕華洛帝悠揚美妙的抒情男高音。有一陣子,每晚睡前都要聽他的精選輯,把他唱的最膾炙人口的義大利通俗民謠和歌劇詠嘆調都聽上一遍,纔覺得安心,其中當然包括那首最最通俗、可也讓我最聽不厭的〈我的太陽)(O Sole Mio)。
Oooo Sole Mio……澄紅的太陽,令我聯想起「羅馬」片中那一盤盤看來可口美味的番茄醬汁寬麵。閱讀帕華洛帝傳記後赫然發覺,這位體重一百公斤以上的男高音,和大多數義大利人一樣,最愛吃的傢鄉菜就是媽媽親手烹調的pasta。
直到現在,當我在廚房裡燉煮基本的義大利番茄醬汁時,仍舊愛聽帕華洛帝用他銀鈴般清脆卻富有感情的嗓音,演唱一首首我早已耳熟能詳的歌麯。
我用木杓攪拌鍋中豔紅的番茄醬汁,混閤著白葡萄酒和月桂葉的幽幽香味,隨著氤氳的熱氣,緩緩嚮鼻尖襲來。醬汁逐漸濃稠,顯然就快要燉好瞭,帕華洛帝唱著〈公主徹夜未眠〉的高亢歌聲,從屋子另一頭的揚聲器流進耳裡,還有一些音符索性掉落在鍋子裡,給我的麵醬多加一點義大利味。感謝帕華洛帝大駕光臨,替我的pasta調味。
你要去史卡波羅博覽會嗎?
打從少女時代直到現在,一直都覺得「賽門與葛芬柯二重唱」(Simon and Garfunkel)灌錄於一九六六年的〈史卡波羅博覽會/讚美歌〉(Scarborough Fair/Canticle),是一首「芬芳」的歌。
「你要去史卡波羅博覽會嗎?洋香菜、鼠尾草、迷迭香與百裏香。代我問候住在彼方的佳人,她曾是我的摯愛。」
在悠揚的民歌風吉他前奏之後,緊接著,和諧而優美的男聲二重唱輕輕唱起這首乍聽婉轉、平靜,待仔細一聽卻會讓人哀傷浮上心頭的流行民謠。
頭一迴聽到這首歌,是在一九七○年代,總之是我正著迷於美國民謠、楊弦的中文創作歌謠,還勤練鋼弦木吉他的時代。
那時我剛上高中,自認英文成績不錯,歌中重複吟唱的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卻是我在課本和參考書上沒見過的陌生字彙。翻開姊姊書架上厚厚一大本梁實鞦主編的英漢大辭典,查到中文翻譯,纔知道賽門與葛芬柯不厭其煩、彷彿吟誦咒語般唱著的這四個英文字,原來分別代錶自中古世紀以來就被廣泛利用於醫療或烹調上的四種西洋藥草。
雖說時到今日,我依然不明白,賽門和葛芬柯為何要在這首隱藏反戰訊息的悅耳歌謠中,反覆吟唱這四種藥草的名字,但是我必須承認,當時的確被這四個字組閤在一起的奇妙音韻所蠱惑瞭,聽著聽著,老懷疑自己嗅聞到一股幽香,它說不定從古遠以前便流傳下來,如「真言」(mantra)一般,散發某種安定的力量,讓處在多變世界中的人可以比較心平氣和地去麵對和思考歌中承載的憂傷,還有對戰爭殘忍本質的抗議。
或許就緣於這首歌吧,我對這四種藥草有著說不上來的偏好,這是不是因為我依然在懷念那段自以為已理解人世冷暖、其實什麼都不懂的青春歲月呢?
颱灣的市場裡不是那麼容易買到新鮮的鼠尾草和百裏香,洋香菜和迷迭香則在大型超市和專賣進口雜貨的店裡看得到。我在煎烤牛排、豬裏肌、雞肉和魚排時,常常會順手撒些洋香菜和迷迭香,讓原本平凡無奇的菜餚頓時芳香四溢,滋味不凡。
這個時候,難免又聯想到〈史卡波羅博覽會〉。我把爐火關小,走至唱機前,放下賽門與葛芬柯的精選輯。完美的歌聲幽然響起,我好似見到一位白衣黑裙的少女,端坐在書架前,專注地查著一本大辭典,當賽門和葛芬柯唱到那咒語一樣的四個字時,這個不知世事的少女側過臉來,對著成年以後的自己盈盈微笑,那笑容中的訊息依稀是,世事變幻無常,可妳依舊是我,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事。
拿著炒菜鏟的我,怔怔地盯著昔日的自己,一時竟無言以對。
後記
如今在颱灣市麵上,不隻洋香菜和迷迭香不難買得到,包括鼠尾草和百裏香等各種西洋烹飪藥草,在超市都看得到,花市也有盆栽,買上一盆種在陽颱或院子裡,可供觀賞也可供烹調。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不同圖書的詳細簡介,不涉及《韓良憶的音樂廚房》的內容。 --- 《穿越時空的食譜: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美食探秘》 導言:舌尖上的文藝復興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著作,也非單純的食譜集,而是一次對15世紀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的搖籃——的深度味覺考古。我們試圖通過當時的餐桌,重新構建美第奇傢族的輝煌、藝術傢的創造力以及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不僅是藝術和思想的爆發中心,也是歐洲烹飪文化的重要轉摺點。香料貿易的繁榮、新大陸物産的逐漸引入,以及宮廷和城市精英階層對奢華宴飲的追求,共同塑造瞭一種復雜而迷人的飲食風貌。本書將帶領讀者,剝開曆史的塵埃,探尋那些隱藏在厚重羊皮紙捲軸和精緻手抄本中的味道密碼。 第一章:黃金時代的食材地圖 佛羅倫薩地處托斯卡納,自古以來便享有富饒的土地資源。本章詳細考察瞭當時佛羅倫薩人餐桌上的核心食材,並對比瞭與今日食材在品種和處理方式上的差異。 1.1 榖物與麵包的社會地位 在文藝復興早期,小麥仍是貴族的特權,而平民的主食則更多依賴於黑麥、大麥甚至栗子粉製成的粗糙麵包。我們將分析佛羅倫薩麵包師行會的嚴格規定,以及“Pan del Popolo”(人民麵包)的配方是如何體現社會階級的。此外,我們會探討意大利麵食在這一時期的萌芽狀態,以及它如何逐步從地方性食物轉變為全國性符號。 1.2 牲畜、野味與海洋的饋贈 肉類消費水平在富裕階層中達到瞭頂峰。美第奇傢族的宴會上,烤天鵝、孔雀等“視覺盛宴”式的野味是身份的象徵。本章將詳細介紹當時對豬肉、牛肉和羊肉的分割、醃製和烹飪技術。我們還將深入研究,由於地理限製,佛羅倫薩如何通過內陸貿易獲取新鮮的魚類,以及保存技術(如鹽漬和煙熏)的重要性。 1.3 蔬菜與香草的藥理廚房 文藝復興時期的飲食觀深受蓋倫醫學理論的影響,食物被視為藥物。本章聚焦於當季的蔬菜,如朝鮮薊(Artichoke,當時被視為珍品)、菠菜、蠶豆,以及各種草藥在調味和藥用上的雙重角色。我們將重現當時的“綠色湯”和簡單的蔬菜燉菜,這些是支撐城市勞動力日常所需的基礎。 第二章:宮廷宴飲的宏大敘事:美第奇的餐桌哲學 美第奇傢族不僅是金融巨子,更是文藝復興藝術贊助的靈魂人物。他們的宴會,遠非簡單的進食,而是精心編排的政治與文化宣言。 2.1 宴會的結構與儀式感 文藝復興時期的宴會遵循嚴格的“序麯、主體、尾聲”結構。本章通過解構洛倫佐·“偉大的”的慶典記錄,還原瞭餐位安排、上菜順序,以及中間穿插的音樂錶演、詩歌朗誦和“奇觀”(Soprattutto)的展示。重點分析瞭“主題餐桌”(Tavola Tematica)的設置,例如以神話故事為藍本的菜品陳列。 2.2 糖藝與“甜蜜的奇跡” 糖在當時是比黃金更昂貴的奢侈品。本章將詳細探討意大利甜點製作大師對歐洲甜品業的革命性貢獻。從用蜂蜜和杏仁糊製成的早期馬奇潘(Marzipan)雕塑,到利用雞蛋和水果製作的復雜“餡餅”(Torte),我們將揭示糖藝師如何將廚房變成一個臨時的雕塑工作室,以滿足貴族對視覺衝擊的渴求。 2.3 調味品的帝國:香料的政治經濟學 鬍椒、肉桂、丁香和藏紅花——這些來自東方的珍貴香料,不僅是調味的基石,更是財富和全球聯係的象徵。本書分析瞭佛羅倫薩商人如何參與香料貿易的競爭,以及在烹飪中如何使用大量香料來掩蓋或提升食材的風味,反映齣當時對“異域風情”的迷戀。 第三章:平民的智慧:巷弄間的生存味道 曆史往往偏愛記錄宮廷的奢華,但本書也緻力於還原佛羅倫薩底層民眾的廚房景象。他們的烹飪方式更注重實用性、低成本和對剩菜的極緻利用。 3.1 窮人的“魔法”:剩飯的重生 在資源有限的城市環境中,如何將昨日的硬麵包變成美味的湯品?本章專門研究瞭“Pappa al Pomodoro”(番茄糊,雖然番茄是新大陸作物,但在文藝復興晚期已開始滲透)和各種“麵包布丁”的早期形態。這些菜肴體現瞭托斯卡納人對“不浪費”的深刻理解。 3.2 街頭小吃與快速能量補給 佛羅倫薩的工匠和學徒需要快速、便攜的食物來維持高強度的工作。我們將考察當時流行的街頭食品,如烤香腸(Salsiccia)、簡單的奶酪和無酵餅。這些食物不僅是能量來源,也構成瞭早期城市快速餐飲文化的雛形。 3.3 葡萄酒的角色:從飲料到烹飪的媒介 葡萄酒是當時飲用水的主要替代品,在傢庭烹飪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章區分瞭不同等級的葡萄酒(如Chianti的基礎酒和更精緻的Vernaccia)在燉煮肉類、製作醬汁以及用於保鮮中的具體應用。 結語:時間的味道 《穿越時空的食譜》試圖通過對這些失落食譜的重建和分析,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文藝復興不僅是畫布上的光影,也是餐盤中的酸甜苦辣。當曆史的聚光燈移開,我們仍然能從這些古老的配方中,嗅到佛羅倫薩那股既富裕又務實的、獨特的時代氣息。本書提供瞭一把“味覺鑰匙”,邀請讀者親自開啓通往中世紀與現代之間那段迷人曆史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