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完全手冊:給病患、家屬及助人者的實用指南 [Surviving Schizophrenia:A Manual For Families- Patients- And Providers]

精神分裂症完全手冊:給病患、家屬及助人者的實用指南 [Surviving Schizophrenia:A Manual For Families- Patients- And Provid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福樂·托利 著,易之新 译
图书标签:
  • 精神分裂症
  • 精神疾病
  • 心理健康
  • 家庭支持
  • 患者指南
  • 治疗
  • 康复
  • 心理学
  • 精神病学
  • 自助互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心靈工坊
ISBN:9789866112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6066630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Surviving Schizophrenia:A Manual For Families- Patients- And Providers
出版时间:2011-08-12
页数:51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1×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了同理心,精神分裂症就只是個人悲劇;沒有同理心,精神分裂症可能變成家庭悲劇,因為家人沒有膏藥塗抹心靈的傷口,無法凝聚與團結。《精神分裂症完全手冊:給病患、家屬及助人者的實用指南》正是為受到精神分裂症影響的家庭而寫,作者詳細解說精神分裂症的樣貌、症狀、成因和治療,並針對家庭如何接受及適應這個疾病提出建議,最重要的,是《精神分裂症完全手冊:給病患、家屬及助人者的實用指南》試圖破除坊間的各種迷思,將精神分裂症除罪化。瞭解精神分裂症,可以減少迷思,將疾病從邪惡邊緣拉回到理性的範疇。
  作者托利醫師充滿同理心,不僅提供最新研究結果、最新治療方法,也解答常見的問題,為患者與照顧者提供實用對策。

作者简介

  福樂.托利(E. Fuller Torrey)
  
  專攻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史丹利醫學研究中心(Stanle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實驗室副主任、治療推廣中心主任,健康科學軍事大學(Uniformed Services University of the Health Sciences)心理學教授,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法學院兼任教授。著作有《精神分裂症完全手冊》、《躁鬱症完全手冊》(心靈工坊出版)、《精神分裂與躁鬱症》(Schizophrenia and Manic-Depressive Disorder)、 《走出陰影》(Out of the Shadows)、 《隱形瘟疫》(The Invisible Plague)。目前住在美國馬利蘭州。
  
  譯者介紹
  丁凡
  
  專業譯者,譯有《破牆而出》、《同志伴?諮商》、《躁鬱症完全手冊》等二十多本書。喜歡旅行、戲劇與繪畫。部落格 http://balas.typepad.com

精彩书评

  ◎ 本書不只以精神病理學基礎探討精神分裂症的理論、病程、治療、復健與療癒的過程,作者更以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的觀點剖析了諸如醫療制度、倡議代言團體等主題,內容豐富而充實。
  ──胡海國(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台灣精神分裂症研究學會理事長)
  
  ◎ 當我們面對「思覺障礙」(原名精神分裂症),努力接受這種「腦病」的考驗並尋求如何療癒的良方時,本書正是我們(病友及其照護者)可靠、貼心且易懂的全方位必讀手冊。
  ──文榮光(火鳳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顧問醫師)
  
  ◎ 本書不僅從閱讀者的角度出發,以提問的方式鋪陳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問題,審定者用心補充的台灣本土資料更增加可讀性,誠摯推薦給您。
  ──葉宇記(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
  
  ◎ 本書協助許多西方的病患與家屬正面迎戰精神分裂症,透過流暢的中譯及專家的審定補充,相信也將成為國人病友、家屬及關心者,面對精神分裂症必備的教戰守則。
  ──李信謙(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

目录

第五版自序
第一版自序(1983)
第一章 瘋狂的內在世界:從裡面看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的定義:從外面看
第三章 容易和精神分裂症混淆的狀況
第四章 發作、病程和預後發展
第五章 精神分裂症成因的研究結果
第六章 關於精神分裂症成因的理論
第七章 非藥物治療
第八章 藥物治療
第九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復健之路
第十章 十大問題
第十一章 患者和家屬如何與精神分裂症共存?
第十二章 常見問題
第十三章 大眾眼中的精神分裂症
第十四章 災難的種種層面
第十五章 倡議代言
附錄一 審閱者後記
附錄二 精神衛生法
附錄三 中文索引

前言/序言


超越迷雾:理解与应对复杂心理挑战的实用指南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面临复杂心理健康挑战的个体、他们的家庭成员以及专业支持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实用的行动框架。它并非针对单一疾病的详尽手册,而是一本聚焦于理解、沟通、长期管理以及促进个人韧性的综合性指南。本书的核心在于帮助读者构建清晰的视角,识别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行为和认知上的波动,并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步骤来应对这些复杂情境。 我们深知,处理复杂的心理健康议题时,信息过载和感受到的无助感常常并存。因此,本书采用一种去专业化、强调人文关怀的叙事方式,旨在消除术语障碍,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 第一部分:构建基础认知——理解心智的运作与挑战 本部分着重于建立一个稳固的知识基础,帮助读者理解人类心智在面对压力、创伤或内在失衡时可能出现的反应模式。我们首先探讨情绪调节的基础机制,解释“正常”与“非典型”反应之间的微妙界限。 1. 心智地图的绘制: 介绍心智如何处理感官信息、形成信念和构建现实感。我们将深入分析压力累积如何影响认知功能,并提供工具来辨识个体应对机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2. 沟通的障碍与桥梁: 探讨在情绪或认知状态发生变化时,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如何受到扭曲。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倾听技巧,重点强调“确认感受”而非“判断内容”的沟通策略,这对于建立信任至关重要的。 3. 识别关键信号(非特定性): 我们将列举一系列在不同心理挑战中可能出现的通用“预警信号”,例如睡眠模式的剧烈变化、社交退缩程度的加剧、焦点维持能力的下降,以及对日常活动的兴趣丧失。这些信号的识别,是早期干预的前提。 第二部分:日常实践——维护稳定与促进康复 本部分将焦点从理论转向行动,提供了一系列跨越不同情境的实用工具和策略,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维护和促进稳定状态。 1. 环境的重塑与安全空间构建: 探讨如何通过微调居住环境——光线、声音、秩序感——来减少不必要的感官输入和焦虑源。这包括创建“安全港湾”的原则,即一个无论内在状态如何波动,都能保证物理和心理安全感的区域。 2. 节奏与规律的力量: 强调规律性生活对心智稳定的重要性。本书提供了建立“最小可行日常”(Minimum Viable Routine)的方法,即使在状态不佳时,也能确保关键的自我照护活动(如进食、卫生、适度活动)得以维持。 3. 冲突的化解与界限的设定: 对于家庭成员和支持者而言,处理与被支持者之间的摩擦是常态。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以非对抗性的方式提出需求,以及如何清晰、坚定但富有同理心地设定健康的个人界限,以避免支持者自身的耗竭。 第三部分:迈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创伤、连接与意义重建 真正的康复不仅仅是症状的减轻,更是生活意义的重建和人际连接的修复。本部分探讨了在经历深刻挑战后,如何整合经验并向前迈进。 1. 创伤知情照护的原则(广义应用): 介绍创伤对大脑和身体系统的深远影响,并指导读者如何以一种不加指责、充满理解的方式去解读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反应,将其视为适应性反应的残留。 2. 人际连接的修复与维护: 探讨孤独感和隔离感是许多心理挑战的共同伴随物。本书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社交参与策略,从一对一的深度交流,逐步扩展到小团体的建设性互动,强调高质量连接而非数量。 3. 赋予个人叙事权: 引导个体和家庭共同思考这段经历在他们生命故事中的位置。我们鼓励将挑战视为一个艰难的旅程,而不是身份的定义。这包括探索个人的优势、已经展现出的坚韧,并积极地将注意力从“疾病”转向“持续的成长”。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适应性和整合性。它不预设任何特定的诊断标签,而是关注功能、感受和互动。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工具箱,让他们能够根据自身或被支持者的独特需求,挑选和组合最合适的策略。无论您是试图理解自己正在经历的内心风暴,还是作为亲友努力寻找最佳的陪伴方式,本书都将是您在复杂心智旅程中,值得信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导航图。我们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理解和连接的光芒也从未熄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清晰,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迅速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模块。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早期干预与危机预防”的部分印象最为深刻。它不再将关注点仅仅放在已经确诊的患者身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处于“高风险”边缘的年轻人。作者们以一种充满警觉却不恐慌的语气,描绘了从轻度认知障碍到全面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可能出现的微妙迹象。这种前瞻性的视角,极大地缓解了许多“担心自己是不是想多了”的父母的焦虑。它提供了可操作的步骤,教导如何与正在疏远自己的孩子进行非对抗性的沟通,如何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寻求专业帮助。这种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不仅是医学上的智慧,更是对家庭未来的一种负责任的投资。它让我们明白,即便在疾病尚未完全显形时,我们依然拥有行动的空间。

评分

这本手册的问世,对于像我这样长期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家属来说,无异于在漫长黑夜中点亮的一盏航灯。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到相关资料时,那种茫然无措和对未知恐惧的冲击力,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摇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摒弃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同理心的前辈,坐在你对面,不带批判地,娓娓道来那些冰冷的诊断背后,活生生的人所经历的挣扎与日常。它细致地拆解了症状的各个维度,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幻觉”或“妄想”这些冰冷的词汇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体验如何撕裂个体的现实感,如何让亲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如同走在布满地雷的沼泽地。尤其让我感到安慰的是,它没有给人一种“一切都会痊愈”的虚假希望,而是坦诚地指出这是一场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这种务实态度反而让人心安。它教会了我如何识别早期复发的微妙信号,那些只有长期陪伴才能捕捉到的细微变化,以及在危机时刻,除了拨打急救电话之外,还能采取哪些既能保护患者又能顾及自身安危的“软着陆”策略。这种全方位的实操性指导,远比那些空泛的心理安慰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

初读这册指南时,我正处于一个非常矛盾的阶段:既想深入了解病理机制以期找到“答案”,又害怕被过于详尽的医学细节所压垮。这本书的编排巧妙地平衡了这一点。它没有将医学理论堆砌在最前端作为门槛,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留给了“生活管理”和“沟通艺术”。对于患者本身而言,书中对于“赋权”(Empowerment)的强调尤其具有启发性。它将患者从被动的“病人”角色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成为自己治疗过程的主导者,理解自己的疾病模型,并学会为自己的需求发声。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副作用管理”的那一章节,它承认了药物的必要性,同时也正视了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副作用对生活质量的巨大影响。这种对真实困境的直面,使得患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被孤立或被要求“无条件服从”。它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让你学会与疾病共舞,而不是被它拖入深渊,这对于重建自尊和掌控感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参与照顾的家庭成员,我最头疼的问题往往不是处理急性发作,而是如何应对漫长“平稳期”中的人际关系重塑。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了超越一般指南的深度。它专门辟出章节讨论如何向雇主、朋友、甚至配偶解释这种复杂的精神状况,而又不至于让对方产生过度的恐惧或怜悯。这种对社会融入和去污名化的细致考量,体现了作者群对全人关怀的深刻理解。书中提出的许多对话脚本和情景模拟,简直就像是为我们这些“照顾者”量身定制的社交剧本。例如,当家庭成员因患者的行为而感到羞耻或尴尬时,该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情绪,并引导家庭内部进行建设性的讨论。这些内容,往往是精神卫生机构在进行出院宣教时会忽略掉的“灰色地带”,但恰恰是这些灰色地带,决定了病患能否真正回归社会,并维持长期的家庭和谐。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的“实用指南”属性绝非浪得虚名。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将复杂的临床路径简化成了易于执行的清单和流程图。我尤其欣赏它对“心理社会干预”的系统性介绍,内容涵盖了职业康复、社交技能训练以及不同阶段的家庭支持小组的运作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要“找资源”,但“资源”具体指什么、如何筛选、如何评估其有效性,一直是家属的难题。这本书就像一本详尽的黄页,列举了不同类型干预措施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照顾者自身的健康管理,指出“照顾者倦怠”并非软弱的表现,而是必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书中提供的自我关怀技巧,比如如何设定明确的界限、如何安排喘息服务(Respite Care),真正从“他者”的角度出发,帮助我们这些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人,学会如何在持续付出的同时,保留住自己的一部分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