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祕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

從0到1: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祕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彼得·提爾(Peter Thiel),布雷克·馬斯特(Blake Masters) 著
图书标签:
  • 创业
  • 商业模式
  • 创新
  • 科技
  • 投资
  • 未来
  • 思考
  • 价值
  • 颠覆
  • 增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2419533
商品编码:16071121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4-10-07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位傳奇的創投教父,一部開啟秘密的商業之作,一部事關所有人的生存哲學:
  《從0到1》作者彼得·蒂爾為首的“PayPal黑幫”開創了硅谷的新格局,他本身就是一部商業傳奇!
  他是Facebook外部投資人,投資了Tesla(特斯拉)、LinkedIn(領英)、SpaceX、Yelp等企業。他創立的數據分析公司Palantir市值約150億美元。
  在《從0到1》中,硅谷投資家彼得·蒂爾將創業心法分享,在網絡上造成560000人訪問、2400000次的點擊率,引起全球瘋傳!
  中美互聯網界大佬集體追捧,2015創投極客論壇持續熱議!
  周鴻祎(中國互聯網安全之父)對話彼得·蒂爾,警惕“大數據”變“大忽悠”。
  徐小平(真格基金創始合伙人)稱彼得?蒂爾是改變世界的逆行者。
  吳伯凡(《21世紀商業評論》發行人):對于投資者來說找鯊魚苗是非常重要的。
  牛文文(《創業家》雜志總編輯):《從0到1》讓普通人變成創業者。
  唐彬(易寶支付CEO):互聯網進入深水區,從0到1帶來創業的時代。
  徐新(今日資本創始人)對話彼得?蒂爾:贏家都有殺手本能。
  余晨(易寶支付聯合創始人):《從0到1》是近年來的商業書籍,沒有之一!
  埃隆·馬斯克、馬克·扎克伯格、馬克·安德森、納西姆·塔勒布、雷軍、傅盛、羅振宇、金錯刀、楊守彬等商界領軍人物,新浪、搜狐、網易、中國經濟網、和訊網、南方網、環球網、鈦媒體、36氪、中國新聞網、i黑馬、虎嗅網、正和島等持續報道,《對話》《創業家》《老友記》《羅輯思維》《三聯生活周刊》《商業周刊》《北京青年報》《環球人物》《博客天下》《南方人物周刊》《經濟觀察報》等強勢媒體鼎力推薦!
  《從0到1》揭開創新的秘密,糾正創業上的眾多偏見:
  創新不是從1到N,而是從0到1;
  全球化并不全是進步;
  競爭扼殺創新;
  “產品會說話”是謊言;
  失敗者才去競爭,創業者應當選擇壟斷;
  創業開局十分重要,“頻繁試錯”是錯誤的;
  沒有科技公司可以僅靠品牌吃飯;
  初創公司要打造幫派文化。

内容简介

  ★56萬人造訪、240萬點閱、網路上瘋狂分享!
  ★預購即登Amazon.com暢銷排行榜TOP1
  ★《財星》雜誌2014年9月封面人物報導推薦



  史丹佛大學改變未來的一堂課
  矽谷傳奇創業家、PayPal創辦人 彼得提爾 第一手分享

  複製別人的模式比創新事物容易。
  做大家都知道怎麼做的事、提供更多熟悉的東西,這是由1到n。
  不過如果只複製前人的路,就無法學習到他們的精髓。
  創新是由0到1。創新獨一無二,創新的時機與開創出的結果也是新鮮奇特的。
  這本書講的就是創新的秘密。

  這不只是一本商業書,它將帶領你穿越歷史,從哲學、經濟、商業等多元角度,解讀世界的發展脈絡,進一步分析彼得提爾創業的心法與思考的角度,期盼帶給讀者超越學術限制、了解更多現實世界運轉的邏輯與經驗分享,幫助你思考從0到1的秘密,從秘密中發掘機會。

  彼得提爾(Peter Thiel)是PayPal和Palantir共同創辦人,臉書第一位外部投資人,率先注資Yelp、LinkedIn、SpaceX、Spotify、Airbnb等新創企業。他念哲學與法律,卻在科技、創投世界大放異彩;成立提爾獎學金,鼓勵年輕人休學創業,激發自己的潛力。
  提爾獨特的邏輯與眼光,帶你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

  這不是一般的商業書。看了這本書,你會學到: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錯在哪裡;
  莎士比亞和馬克思如何預言衝突;
  「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在什麼時候是理性的;
  機器為什麼是人類的朋友,而不是敵人;
  托爾斯泰給新創事業什麼啟示;
  嬉皮式的思考與恐怖分子有什麼類似之處;
  美國人為什麼誤解中國;
  特斯拉如何吸引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比爾蓋茲為何從科技業退休;
  「破壞」(disruption)有什麼問題;
  嬰兒潮世代給我們什麼錯覺;
  哪些話我們以為是愛因斯坦說的,其實不是;
  矽谷休閒裝扮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失敗很好」的想法是錯誤的。

  在新科技劇烈改變世界的今日,
  想要成功,你必須在一切發生之前研究結局。
  你必須質疑你的構想,從零開始重新思考。
  從0到1,為自己創造無限機會與價值!



















作者简介

  彼得·提爾(Peter Thiel),被譽為硅谷的天使,投資界的思想家。1998年創辦PayPal并擔任CEO,2002年將PayPal以15億美元出售給eBay,把電子商務帶向新紀元。2004年做了首筆在Facebook的外部投資,并擔任董事。同年成立軟件公司Palantir,服務于國防安全與全球金融領域的數據分析。蒂爾聯合創辦了FoundersFund基金,為LinkedIn、SpaceX、Yelp等十幾家出色的科技新創公司提供早期資金,其中多家公司由PayPal的同事負責營運,這些人在硅谷有“PayPal黑幫”之稱。他成立了蒂爾獎學金(ThielFellowship)鼓勵年輕人在校園之外學習和創業。他還成立了蒂爾基金(ThielFoundation),推動科技進步和對未來的長遠思考。

  布雷克·馬斯特(Blake Masters),2012年在斯坦福大學法學院就讀,期間選修彼得?蒂爾的“初創企業”課,將細心整理的課堂筆記發布到網絡,引起240萬次的點擊率。隨后,彼得?蒂爾參與將這份神奇的筆記精編成為本書。

精彩书评

★《從0到1》傳達了前所未見、讓人為之一振的新觀念,教導人們如何在世界上創造價值。
——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臉譜網(Facebook)CEO

★彼得·提爾打造了多家異軍突起的公司,《從0到1》展現了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特斯拉汽車(Tesla)CEO

★當一個有冒險精神的人寫書了,務必要讀一讀。如果作者的是彼得·蒂爾,就要讀兩遍。但是保險起見,請看三遍。因為《從0到1》絕對是經典之作。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著有《黑天鵝》

★《從0到1》是指導大企業不斷改進提升的重要手冊,也是新創企業家們的心法秘籍。讀這本書吧,接受彼得?蒂爾的挑戰,開創超乎期待的事業。
——杰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通用電氣公司(GE)董事長兼CEO

★《從0到1》是每個想要創業與正在創業的人,都必須優先閱讀的一本書,絕對不可錯過。
——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網景(Netscape)聯合創始人

★《從0到1》是每個人都必讀的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商業著作。在充滿0的世界,這本書是唯一的1。
——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暢銷書作者

★《從0到1》寫得清晰、理性又實際。不只是企業家,每個不滿于現狀、對世界前景有想法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經濟學人》

★蒂爾在《從0到1》中融會貫通了他廣泛的知識,綜合了對哲學、歷史學、經濟學、人類學多個學科獨具特質的理解,可以說是當今美國最頂尖的公知作品。
——《財富》雜志

★《從0到1》不同于一貫的正統觀點,它辛辣有力,為讀者創立新事業提供了堅實的指導。
——《科克斯書評》

★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商業書。清晰如散文、精煉如格言,蒂爾打造了一本表述完美、發人深省的商業手冊。
——《大西洋月刊》資深編輯德里克·湯姆森

目录

前言
第1章 未來的挑戰
第2章 像1999年那樣狂歡
第3章 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是不同的
第4章 競爭意識
第5章 后發優勢
第6章 成功不是中彩票
第7章 向錢看
第8章 秘密
第9章 基礎決定命運
第10章 打造幫派文化
第11章 顧客不會自動上門
第12章 人與機器
第13章 綠色能源與特斯拉
第14章 創業者的悖論
結論 停滯不前,還是臨近奇點
致謝
插圖版權聲明

沉思录:在日常的纹理中探寻存在的深意 作者: [此处留空,因为我们不描述特定书籍的内容] 译者: [此处留空] 装帧设计: 朴素的米黄色封皮,没有花哨的图案,仅以烫金的小号宋体字印上书名,如同一个安静的提醒,指向即将展开的内在旅程。 --- 导言:静默的邀约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信息洪流裹挟的时代,每一个瞬间都充斥着即时的、外放的刺激。我们忙于追逐下一个热点,收集最新的数据,似乎只有“知道得更多”才能证明我们的存在价值。然而,真正的洞察力,往往诞生于对外界喧嚣的刻意抽离,诞生于对自身内在世界的细致审视。 《沉思录》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它更像是一面经过时间打磨的镜子,邀请读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姿态,反观自我、映照周遭。它不探讨如何快速致富、如何构建宏伟的技术帝国,而是将焦点收回到人类永恒的困境:如何面对无常、如何安放灵魂、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一种“恰当”的生活方式。 本书的文字,如同深夜里的孤灯,不求照亮远方,但求清晰地勾勒出脚下的每一步。它关注的不是“下一步该做什么”,而是“此刻的我,正在如何存在”。 --- 第一部:日常的解剖学——时间、习惯与内在疆域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时间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的复杂角色。我们习惯于将时间量化、切割,用待办事项和效率指标来衡量其价值。然而,作者提出了一种更具质感的视角:时间不是一条单向流动的河流,而是由无数个“当下”构成的、可塑的织物。 关于“慢”的必要性: 作者并未鼓吹完全放弃效率,而是探讨了“有效率的停顿”。当外部环境要求我们全速前进时,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主动选择的“慢”。这种慢,不是拖延,而是一种对感官的精细校准,是对思想进行深度氧合的过程。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对日常例行的细致观察——比如清晨的第一口水、出门前对门锁的最后一次确认——来重新夺回对个人时间的主权。 习惯的雕塑力: 习惯被视为塑造人格的无形力量。本书摒弃了对“完美习惯”的盲目崇拜,转而关注习惯背后的“动机链”。一次成功的坚持,其价值不在于动作本身,而在于它如何巩固了我们对自身意志力的信念。相反,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小、重复性的负面行为,如何如同涓涓细流,最终侵蚀了精神的堤坝。书中充满了对自我欺骗和认知失调的犀利洞察,引导读者分辨哪些是真正滋养生命的结构,哪些只是舒适区的陷阱。 内在的地理学: 城市空间、家庭环境,乃至我们身体的姿态,都是我们内在状态的投射。本书引导读者像一位严谨的地理学家一样,绘制出自己的“精神地图”。哪里是焦虑的高原?哪里是灵感低洼的湖泊?通过理解环境对情绪的微妙影响,我们学会了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生活空间,使其成为思想的庇护所,而非干扰的来源。 --- 第二部:共处的艺术——关系中的镜鉴与边界 人类是社会性的存在,但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往往稀释了关系的深度,使我们陷入“熟而不亲”的困境。《沉思录》将目光投向人际交往的核心议题:真诚、期待与自我暴露的尺度。 期待的重量: 我们在与他人建立连接时,常常不自觉地背负了过多的“未说出口的期待”。这些期待如同无形的砝码,使关系变得沉重且易碎。本书细致地解构了“给予”与“索取”之间的微妙平衡,论证了清晰的边界并非是拒绝他人,而是为了保护双方关系的可持续性。清晰的表达——即使带着不适——远比含糊的隐忍更能维系真正的尊重。 倾听的哲学: 倾听并非仅仅是等待对方说完,而是一种对他人经验的深度接纳。作者区分了“反应式倾听”(旨在准备回应)和“存在式倾听”(旨在理解对方的完整世界)。在充斥着自我表达的时代,学会真正地“听见”远比学会“说服”更具颠覆性。 陌生人的价值: 在熟悉的环境中,我们容易陷入“习惯性忽视”,对身边的亲人熟视无睹。本书推崇适度地拥抱“陌生感”。有时,从一个短暂的、不带历史包袱的陌生人那里获得的反馈或观察,反而能提供最纯粹的自我映照。 --- 第三部:审美的觉醒——在不完美中寻找完整 我们常常被教导追求完美、追求终极的解决方案。然而,生活和艺术的深刻之处,往往隐藏在那些无法被完全驯服的边缘地带。《沉思录》探讨了审美经验如何成为一种生存的技艺。 残缺之美(Wabi-Sabi的侧面): 本书细致描绘了“痕迹”的价值。一块被岁月磨损的木桌,一个修补过的陶瓷,它们的故事并不在于它们曾经的“完好”,而在于它们如何承载了时间的重量。这种对不完美的热爱,是对“控制欲”的一种温和反叛,教会我们接受事物必然会衰败、会改变的本质。 专注的仪式感: 创造力并非来自灵感的突然降临,而是源于对基础材料的尊重和反复的打磨。无论是烹饪、书写还是简单的整理,仪式感提供了一个框架,将琐碎的行为提升至专注的实践层面。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对当下世界的深度承诺。 知识的谦卑: 真正的学习,是认识到自己无知的边界。本书告诫读者,知识的积累不应带来傲慢,而应带来一种更深层的谦卑——谦卑地认识到世界的广袤和复杂性远超任何单一的理论体系所能概括。在知识的尽头,等待我们的是一种更加开阔的、对未知保持敬畏的心态。 --- 结语:回望与前行 《沉思录》不提供捷径,它提供的是一套内观的工具和一套温和的提问框架。它旨在提醒那些在高速公路上感到疲惫的灵魂:最值得深入探索的疆域,始终位于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吸收信息,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自我的、迟而未晚的会面。它鼓励你放慢脚步,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那些你认为早已了如指掌的事物,因为真正的“新发现”,常常就潜伏在那些最熟悉、却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纹理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最不显眼的地方。我们太习惯于追逐那些显而易见的“成功”,却往往忽略了那些默默无闻但潜力无限的事物。“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这句话,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训练自己的“发现力”,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辨别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种子”。我期待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方法,让我们能够学习到如何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掘创新点,如何在看似普通的经历中提炼出独到的见解,甚至如何在看似毫无希望的情况下,找到突破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读物,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们实际行动的手册,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成为一个善于发现价值、创造价值的人。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在经历一个职业瓶颈期。每天重复着相似的工作,感觉自己像一颗生锈的螺丝钉,找不到突破口,也看不到未来的方向。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從0到1”这几个字,像一道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心。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打破现状,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在已有的框架内打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考模式,一些能够帮助我跳出舒适圈,用更加开放和创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的方法。我希望它能告诉我,即使是在一个看似饱和的市场,或者在一个被认为已经“定型”的领域,也依然存在着“從0到1”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或许就隐藏在我们不曾留意的细节之中。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极其平凡甚至微小的起点,一步步走向突破的,这个过程中的逻辑和方法论,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從0到1”,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关于创业和创新的理论。我常常在想,那些伟大的公司,那些改变世界的科技,它们最初是如何一步步从小小的想法,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從0到1”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概念,它更代表着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一种打破常规、引领未来的勇气和智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和阐述这个“從0到1”的过程的,它是否包含着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还是更多地依赖于作者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路,让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能够更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够保持初心,不忘创造的本质。同时,“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祕密”也暗示着,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商业,而是更广泛地触及到社会、科技、甚至人性的运作规律,这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为什么”充满好奇的人,尤其是在理解事物的运作机制方面。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各种产品和服务,但很少去深究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这本书的书名“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祕密”正中我的下怀。我期待它能够揭示一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规律,例如,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一个颠覆性的创新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有些公司能够持续成长,而有些却昙花一现?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剥开那些复杂的外壳,让我们窥见事物本质的逻辑。同时,“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也让我充满期待,这意味着它可能不会聚焦于那些已经被大家熟知的成功案例,而是会去挖掘那些我们容易忽视的、或者被低估的因素,从而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充斥着金光闪闪、大字标题的书籍,而是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上抽象的线条和符号,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深邃的、不易被察觉的智慧。书名本身也极具挑逗性,“從0到1”这个概念就让人联想到创造、起源,而“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祕密”则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召唤,最后的“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在平凡中挖掘不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又是如何通过文字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视角,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闪光点,从而在看似平凡的经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这种发掘潜藏价值的能力,在我看来,是现代社会中非常稀缺的一种素质,也是我特别渴望在阅读中获得提升的方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