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策兰诗全集第8卷,暗蚀

保罗·策兰诗全集第8卷,暗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保罗·策兰(PaulCelan)著孟明译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保罗·策兰
  • 德国文学
  • 现代主义
  • 犹太文化
  • 二战
  • 大屠杀
  • 存在主义
  • 翻译文学
  • 诗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62431
商品编码:16269511622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页数:340
字数:105000

具体描述

作  者:(德)保罗·策兰(Paul Celan) 著;孟明 译 定  价:78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页  数:340 装  帧:精装 ISBN:9787567562431 中译本序
暗蚀
不假思索
光明放弃之后
清晰
从高索上
越过人头
你投下
问罪石
暗蚀
把那荒寒
袭来
跟着我们
暗蚀外篇(遗作)
你脸四周
熔化的金子
思想之奄奄一息
棱角分明
底掏空了
因为羞耻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自奥斯威辛之后,保罗·策兰拒保证苦难的升华。“暗蚀”一词标志着另一种诗歌的开端。
《暗蚀(精)》是精神黑夜下的“日常诗”,灵魂“战斗的忧伤”诗行,让我们丰腴的语言成了一地鸡毛――策兰几乎颠覆了我们阅读经验中的语言逻辑,诗“在相遇的秘密里”,呈现一个游于彼岸的“灵魂之迹”。
(德)保罗·策兰(Paul Celan) 著;孟明 译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二战以来影响的德语诗人。1952年,其成名作《死亡赋格曲》震撼德国,1960年获德国文学奖——毕希纳奖。作品备受海德格尔、伽达默尔、阿多诺、哈贝马斯等有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推重。1970年4月的一个深夜在巴黎投水自尽。
孟明,著有诗集《大记忆书》。另译有梵乐希(Paul Valery)长诗《年轻的命运》(La jeune Parque)、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长诗《流亡》(Exil)、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的论文《回忆》(Andenken)、弗朗索瓦·傅勒(Fra等
《暗蚀》—— 晦暗之中的诗意回响 保罗·策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其诗歌以其深邃的内涵、晦涩的意象和对语言边界的极致探索而闻名于世。《保罗·策兰诗全集》第八卷,《暗蚀》,并非对既有文本的简单收录,而是一次深入策兰创作生涯后期,特别是他后期诗歌创作中那些更加内敛、更显幽暗,却也因此更具震撼力的作品的集中呈现。本书的出现,旨在引领读者进入策兰诗歌创作中那片最需要细致体察、最需耐心解读的“暗蚀”地带,在此,语言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双手,试图触碰那些难以名状的伤痛、记忆与存在。 “暗蚀”,这个书名本身便蕴含着多重意蕴。它暗示着一种渐进的、侵蚀性的过程,如同在光线逐渐消退的时刻,事物逐渐被阴影吞噬,轮廓变得模糊,色彩褪去。在策兰的诗歌中,这种“暗蚀”既是对历史创伤,特别是大屠杀幸存者所承受的集体记忆的隐喻,也是对个体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失落、疏离与存在的虚无感的深刻描摹。它触及了语言的局限性,当面对无法言说的痛苦时,语言本身也可能变得晦暗,词语之间弥漫着沉默的重量,意义在模糊不清的边界线上摇摆。 《暗蚀》中的诗歌,延续了策兰后期诗歌的显著特征:语言的碎片化、句法的断裂、意象的跳跃与象征的隐晦。在这里,诗歌不再是线性叙事的载体,而是意象与情感在语言的黑夜中此起彼伏的回声。读者需要放弃过往的阅读习惯,以一种沉浸式、感受性的方式去接近这些诗篇。策兰的后期诗歌,如同一个精密的仪器,捕捉着人类经验中最细微、最幽微的震颤。他并非提供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将读者抛入一个充满张力的空间,让他们在黑暗中自行寻找意义的微光。 本书的编排,或许并非以时间为唯一轴线,而更倾向于在策兰后期诗歌创作中,那些在主题、意象或风格上相互呼应的篇章进行组合,以期形成更具整体性的阅读体验。读者会发现,在某些诗歌中,来自自然界的意象,如风、水、石头、植物,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它们不再仅仅是景物描写,而是承载着深刻的情感和存在的隐喻。风可以是记忆的低语,水可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消逝,石头则可能代表着历史的坚硬与不可磨灭的创伤,而植物的生长与枯萎,则映照着生命的循环与无常。 《暗蚀》中,对“家”与“故土”的探讨,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策兰作为一位流亡者,其“家”的概念早已超越了物理的地理空间,而成为一个充满痛苦回忆、语言断裂与身份焦虑的场所。《暗蚀》中的诗歌,常常在这些熟悉的意象中,注入了异样的、令人不安的元素。故土不再是温暖的怀抱,而是可能潜藏着集体罪责与创伤的回忆之地。语言的母语性,在流亡的语境下,也成为一种陌生的、需要重新征服的疆域。这种对“家”的复杂情感,使得《暗蚀》中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张力与悲剧色彩。 然而,尽管《暗蚀》的书名和内容都指向晦暗,但它并非全然绝望的泥沼。恰恰相反,正是在最深的黑暗中,策兰的诗歌显露出其最顽强的生命力。他的诗歌,是对语言的极限挑战,也是对人类精神韧性的深刻拷问。他用破碎的语言,试图重构破碎的世界;他用沉默的重量,呼唤被遗忘的记忆。在《暗蚀》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伤痛的、对存在的执着,一种在理解与共情中的微弱希望。 本书的阅读,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所带来的回报却是丰厚的。它要求读者放下预设的期待,以开放的心灵去拥抱策兰诗歌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并非提供易于消化的慰藉,而是邀请读者参与到一种深刻的、有时是痛苦的对话之中,这种对话关乎历史、关乎记忆、关乎语言、关乎我们作为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存在的困境。 《暗蚀》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保罗·策兰诗歌全貌的理解。它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伟大诗人晚年创作中那片更为幽深、更为隐秘的心灵 landscape。通过《暗蚀》,策兰的诗歌语言,那在晦暗中闪烁的、 irreducible 的诗意,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动每一个愿意聆听的灵魂,引发关于生命、关于历史、关于语言的深刻反思。这是一次关于黑暗的探索,也是一次关于光明的追寻,即便光亮微弱,却足以穿透最深的阴影。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拿起这册诗集,我都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内爆”倾向。不是向外喷射,而是不断地向中心收缩,直到所有的意义和声音都被压缩成一个极小的奇点。这与我读过的许多当代诗歌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往往追求开放性或与外部世界的即时对话。但在这里,对话似乎只发生在诗人自己与他所构建的那个语言宇宙之间,而我们读者,则是被邀请进入这个密闭空间,进行一次幽暗的同步呼吸。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节奏感,它不像音乐那样流畅,反而充满了断裂、停顿和突然的加速,仿佛是心电图上不规则的波峰波谷,精准地捕捉了现代人在面对宏大叙事崩塌时的那种内在的震颤。我喜欢这种不妥协的态度,诗人拒绝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或易于理解的出口。他建构的世界是坚硬的、无法穿透的,但正是这种坚硬,才提供了某种奇异的支撑感——你知道,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至少有一样东西是如此诚实地、毫不掩饰地展示着它的重量。

评分

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对“命名”的深刻焦虑。在这个充斥着符号泛滥的时代,作者似乎在努力寻找那些尚未被污染、尚未被过度消费的词汇的根基。他的诗歌常常在边缘游走,那些意象似乎总是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摇摆不定,拒绝被固定定义。例如,当他提到“河流”时,那条河流可能同时是时间本身、是遗忘的通道,也是某种形而上的界限。这种多义性和模糊性并非是艺术上的偷懒,反而是一种极高的控制力,它迫使读者必须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来。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语言的使用也变得更加谨慎和挑剔了。仿佛我的耳朵被重新调校过,能够听到那些日常对话中被忽略的、潜藏在词语背后的微小振动。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肃穆的,甚至带有一丝庄严的悲剧感,但这种悲剧并非是自我怜悯,而是一种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和冷静接受。它不是用来放松的,而是用来“清醒”的,提醒我们思考那些最根本的问题。

评分

如果用色彩来形容这批诗作,那一定是介于炭黑与极亮白之间,几乎没有中间调的灰色地带。它不是那种描绘田园牧歌或个人柔情蜜意的作品,而更像是一份来自边缘地带的、关于语言本身的沉重声明。我注意到诗人对“词语的碎片”和“物的本质”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他似乎在进行一场语言考古,试图挖掘那些被日常使用磨平棱角的词汇下,原始的、带血的内核。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动词或名词的搭配,它们组合起来产生的化学反应,常常出乎意料,甚至略带攻击性。比如他对自然意象的描摹,树木不再是生长的象征,而更像是某种站立着的、承受着巨大压力的雕塑。这种颠覆性的视角,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这本书就像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词)都必须精确到位,才能让整个意象链条运转起来。对于习惯于线性叙事和清晰情感表达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挑战,但对于那些渴望在语言的边缘地带寻找新大陆的探险家们,这将是一次无与伦比的发现之旅。

评分

这本诗集,说实话,初翻时有些令人望而却步。诗歌的语言密度极高,仿佛每一行都凝固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重量。我不是说晦涩难懂,而是那种沉浸感太强,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捕捉到诗人试图构建的意象迷宫。读他的诗,感觉像是在一个布满回声的地下空间中行走,光线时明时暗,你必须仔细聆听那些从四面八方反弹回来的词语的形状。特别是一些关于“沉默”和“虚无”的表达,它们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张力的存在。我尝试用不同的时间点去阅读,清晨时,它们显得锐利而冰冷,像切割玻璃的声音;深夜里,却又带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冥想色彩。这些诗篇似乎在不断地追问“存在”的边界,并且毫不留情地将读者拖入那个不适却又无比真实的境地。我尤其欣赏诗人处理历史创伤的方式,他没有采取那种直白的控诉,而是通过极其精妙、近乎炼金术般的语言提炼,让历史的伤痕以一种更为内敛却更具穿透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绝不是能轻松消化的读物,它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并准备好被那些幽深、复杂的意象所俘虏。每次合上书页,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但同时又伴随着一种精神被涤净后的清爽,这种矛盾的体验,正是其魅力所在。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被“解码”而非简单“阅读”的作品。我用了很长时间才适应作者特有的句法结构,那种常常打破主谓宾顺序,将形容词和名词进行异乎寻常并置的手法,一开始让人感到迷茫,但慢慢地,你会发现这种结构本身就是意义的一部分。它模仿了思维中那种瞬间的跳跃和关联,而不是逻辑推演的线性过程。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诗句,而是在观察某种复杂的化学反应在试管中发生。特别是那些关于“记忆”和“流逝”的主题,它们被处理得异常精准,没有一丝多余的感伤或怀旧的糖衣。诗人似乎将情感蒸馏到了最纯净的酸性形态。这种纯粹,让人感到敬畏。同时,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手感也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厚重而略带粗粝的质地,与文字的内在力量形成了完美的呼应,仿佛在提醒你,你手中捧着的不是轻飘飘的文字游戏,而是一块沉甸甸的历史与哲思的样本。它要求你缓慢,要求你专注,用你最好的心力去对待每一个词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