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春华秋实 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
:990.00元
作者:李小山,邹跃进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356338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春华秋实 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 上
春华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版画艺术六十年述评
新中国版画六十年——李树声访谈
图版
鞍山钢铁厂的修复 木版 古元
中苏友好木版李桦
送肥料 木版 邹雅
和平运动在街头 木版 曾景初
翻身的苗家 木版 潘中亮
农产品展览会 木版 石可
浙南民兵造像 木版 夏子颐
流送 木版 宝音代来
抢修炼铁炉 木版 汪刃锋
查劳动 木版 陈望
当和平解放西藏的喜讯传到康藏高原的时候木版李少言、牛文
故乡 木版 张建文
万事起头难 木版朱 鸣冈
刚刚摘下的苹果 木版 彦涵
《小黑结婚》插图之一 木版 罗工柳
为了祖国建设把粮食卖给国家 木版 王琦
夜(兰新路上) 木版 石鲁
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 木版梁 永泰
烟台海港一角 木版 江平
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木版 赵延年
建设中的佛子岭水库 木版 陈烟桥
爸爸在工作 木版 林仰峥
钢都英雄孟泰 石版 路坦
巡逻 玻璃版 俞沙丁
辟雪前进 木版 关夫生
长征 玻璃版 黄丕星
鲁迅与他的战友 木版 陈烟桥
空军指战员 木版 宋彦圣
汉水大桥工地风景之一 木版 荒烟
工地就是学校 木版 李少言
松鼠 石版 李宏仁
放木排 木版 黄肇昌
上工 木版 刘旷
甘蔗园 木版 古元
晚归 木版 王琦
《阿诗玛》插图之——吹口弦 木版 黄永玉
月夜看社戏 木版 邵克萍
1933年鲁迅到德国领事馆递抗议书 木版 赵延年
方志敏在狱中 木版 张怀江
送饭到田间 木版 张漾兮
在和平的日子里 木版 程至的
拿鱼 木版 莫测
鲁迅小说《药》插图之二 木版 顾炳鑫
草原通讯兵 木版 刘仑
北京图书馆 木版 程默
筑路 铜版 英若识
山区生产 木版 李桦
刘志丹和赤卫军 木版 古元
老羊倌 木版 彦涵
黎明 木版 力群
森林小学幼儿班 木版 黄永玉
上海雪夜 木版 沈柔坚
扬青稞 木版 李焕民
方志敏 木版 吴俊发
浇钢锭 铜版 陈晓南
草原巡医 木版 晓岗
延安“鲁艺”旧址上的拖拉机 木版 杨先让
孩子 木版 李平凡
后一根钢梁 木版 武石
雪地进军 木版 刘航
红军过栈道 木版 刘仑
赶船 木版 陈天然
屈原像 砖刻 马达
北方 木版 布和朝鲁
筑窑 木版 白芒
下放干部到农村 木版 沃渣
清水江上的节日 木版 蒙绍华
出钢 木版 张树云
……
作者简介
新中国版画大事记(1949—1978)
春华秋实 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 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春华秋实 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历史、关于艺术、关于时代的深度对话。我始终相信,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它们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民族的情感以及艺术家独特的生命体验。版画,作为一种能够实现批量复制和广泛传播的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既是艺术家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平台,也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怀揣着对那段波澜壮阔的艺术史的敬意,翻开了这本书。我期待着,在这六十年的画卷中,能够看到新中国版画艺术是如何在继承传统、吸收外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语言。从早期革命时期的写实宣传,到建设时期的积极乐观,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观念突破,每一个时期的版画作品,都必然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我尤为关注那些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版画艺术相结合的作品,以及在技法上大胆创新、突破常规的艺术探索。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理解新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演变,认识那些在艺术道路上默默耕耘的艺术家们,以及感受中国艺术的生命力,都将是极其宝贵的启示。
评分初次接触《春华秋实 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便被它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和艺术价值所吸引。我一直认为,艺术是时代最好的记录者,而版画,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力和广泛传播性的艺术形式,在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艺术家们的创作世界。我尤其关注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新中国版画是如何在思想导向上、题材选择上、艺术风格上以及创作技法上不断演变的。从建国初期富有革命激情、鼓舞人心的木刻作品,到描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劳动场景的写实画作,再到改革开放后更加自由、多元的艺术探索,每一个阶段都必然充满了挑战与创新。我非常好奇,艺术家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用他们的画笔和刻刀,捕捉时代脉搏,表达时代精神,并最终将这些宝贵的艺术成果凝聚成一部“春华秋实”的画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新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脉络,研究其艺术特征,传承和发扬优秀的版画传统,都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迫切地希望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曾经触动我心灵的经典作品,并进一步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创作理念,去感受中国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当我得知有这样一本名为《春华秋实 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的书籍时,我几乎没有犹豫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特别是那些植根于中国社会土壤,又积极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的创作实践,一直抱有浓厚的研究兴趣。版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形式多样的艺术媒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经历了从服务于革命战争、社会建设到走向多元探索的深刻转型。这本书的标题“春华秋实”,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时间累积、成果丰硕的意境,预示着它将全面地展现新中国版画艺术的成就。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在这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版画艺术家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运用多样的版种和技法,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反映时代变迁,并不断探索艺术语言的边界。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过程以及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同时,我也对版画艺术的“中国化”进程非常感兴趣,即中国艺术家如何在借鉴西方版画技术的同时,融入民族传统审美、民间艺术特色,形成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版画艺术。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梳理新中国版画的发展脉络,研究其艺术特征,以及发掘和传承优秀的版画作品,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新中国版画艺术的权威视角。
评分《春华秋实 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把钥匙,它开启了我对新中国六十载版画艺术发展历程的深度探索之旅。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中国当代艺术抱有好奇心的观察者,我深知版画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中的独特地位。它不仅是艺术家的创作载体,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文化变迁的直接反映。从书名“春华秋实”中,我感受到了时光的沉淀和艺术的丰硕,这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展现新中国版画艺术发展脉络的集大成之作。我最为期待的是,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新中国版画艺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起不同的使命。从建国初期革命题材的宣传画,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活场景描绘,再到改革开放后多元化的艺术探索,每一个阶段都必然留下了独特的艺术印记。我希望能够透过这些作品,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激情与理想,去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将个体的情感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又是如何用手中的刻刀,雕刻出时代的缩影。此外,对于版画技法的演变和创新,我也充满了好奇。从传统的木刻、铜版,到后来的石版、丝网版,技法的多样化必然带来了艺术表现力的极大拓展。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系统地梳理新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去欣赏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去理解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去感受中国版画艺术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
评分《春华秋实 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画卷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版画,作为一种兼具艺术性和传播性的媒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艺术家表达情感、追求审美的工具,更是那个时代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新中国版画艺术的精彩呈现,从建国初期的热情讴歌,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辛勤耕耘,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探索,每一个阶段都必然留下了独特的艺术印记。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作品,去感受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去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记录和塑造着一个崭新的中国。同时,我也非常关注版画技法的革新和发展,以及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吸取西方艺术精华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版画艺术。这本书的标题“春华秋实”,寓意着六十年的辛勤耕耘所收获的丰硕成果,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这本书中,去领略这份艺术的“秋实”,去感受新中国版画艺术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美术发展史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波澜壮阔的时期。那个年代,社会巨变,艺术也随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方向。偶然间翻到一本名为《春华秋实 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的书,瞬间就被深深吸引。虽然这本书的标题就点明了其内容——新中国版画的发展历程,但我预感它绝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作品选集。从封面上那种厚重而充满力量的设计风格,我便能感受到它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探索。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风格迥异、题材多样的版画作品,它们如同一个个历史的切片,真实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版画艺术家们在思想、技法、主题上的不懈追求与创新。我尤其关注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们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理解那个时代社会思潮、人民生活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版画艺术的理论书籍,但往往显得枯燥乏味,而这本画集则以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将版画的魅力呈现在我眼前。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故事,展现着一位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对时代的感悟,以及对艺术理想的坚守。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新中国版画艺术是如何在西方版画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特色,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中国版画体系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和欣赏平台,让我能够系统地梳理新中国版画的发展脉络,感受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时代烙印和艺术演变。
评分拿到《春华秋实 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它那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名字,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我一直认为,艺术品是时代的镜子,而版画,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更是承担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传播力,记录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一直很想了解,从1949年到2009年,整整六十年间,中国版画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发展、演变,又是如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渴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版画作品,从早期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木刻,到描绘建设成就的写实作品,再到改革开放后更为多元、观念性的探索。我尤其关注那些在技法上有所突破,在题材上有所创新的作品,它们代表了中国版画艺术的进步方向。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作品,去了解一代代版画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用手中的刻刀和画笔,抒发情怀,表达思想,以及他们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版画技法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的。这本书的跨度之大,内容之丰富,足以让我沉浸其中,去感受新中国版画艺术的蓬勃生命力,去领略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评分初拿到《春华秋实 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这本书,我内心是带着几分期待和审慎的。毕竟,“新中国版画”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跨越了六十年的漫长岁月,其间的艺术风格、题材选择、创作理念必然经历了曲折而又辉煌的演变。我一直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视觉上的美感,更在于它能否承载并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而版画,作为一种能够批量复制、传播广泛的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更是承担了重要的宣传教育使命,同时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本书的厚度与分量,暗示着它所收录的作品之丰富,时间跨度之长,以及对新中国版画发展史梳理的系统性。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早期革命版画的激情与号召力,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产劳动场景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看到改革开放后版画艺术的多元化探索和技法革新,乃至进入新世纪后,艺术家们在国际视野下进行的当代性思考。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将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感受那些曾经为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倾注心血的艺术家们的奋斗历程,去理解他们的创作初衷,去体会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艺术追求。我迫切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挖掘那些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故事,去品味那些独特的艺术语言,去感受新中国版画艺术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评分这本《春华秋实 1949-2009新中国版画集》在我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中国近六十年的艺术脉搏。我不是科班出身的美术爱好者,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个人成长经历和社会认同的情感驱动,让我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生活风貌的作品,有着特别的关注。我知道,版画在新中国初期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那个年代社会信息传播、思想动员的重要媒介。所以,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那些在当时的报刊、宣传画上频繁出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木刻、石版、铜版等作品。它们或许线条粗犷,色彩鲜明,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又或许细腻写实,描绘着农村的丰收景象、工厂的生产热潮,以及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随着时代的变迁,版画的风格和题材必然会发生变化。我很好奇,在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版画是如何打破原有的创作藩篱,吸收更多的国际艺术元素,并在技法上进行创新和突破的。这本书的跨度从1949年一直延伸到2009年,这六十年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版画艺术也一定在这场变革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新中国版画发展图景,了解不同时期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他们是如何用手中的刻刀和画笔,记录和塑造那个时代的艺术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