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原价:48.00元
作者:韩茂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01259818
字数:348000
页码:3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历史地理是昨天的、前天的地理,融时间与空间于一体,《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梳理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的历史发展,通过回归前人经行的历程探寻旧日的足迹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配有数十幅贴合内容的插图,更直观,更具说服力。
内容提要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绪 论
第二讲 历史地理研究的起点
——史前时期人与环境
一 史前时期聚落的环境选择
二 聚落环境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
三 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第三讲 地理视角下的历代疆域变迁
一 “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二 中国历代疆域变化与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
三 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四 关于疆域问题的余论
第四讲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植被的地理分布
一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干湿之变
二 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重要农业生产界限
第五讲 历史农业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改造
一 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二 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第六讲 历史经济地理的重要命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
一 从易田制到土地连作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一次提升
二 从水稻秧播到稻麦两熟制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二次提升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环境选择与南移时间
第七讲 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
一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二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三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四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第八讲 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一 非农业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方式
二 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与游牧业诞生
三 游牧业与游牧方式
第九讲 政治的空间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
一 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二 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第十讲 空间的政治
——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一 “随山川形便”行政区边界
二 “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
三 “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当代的影响
第十一讲 历史交通地理(上)
——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一 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二 华北平原通向内蒙古的道路与重要战例
三 燕山山脉与华北通向东北的道路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
第十二讲 历史交通地理(中)
——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一 “关中”的得名、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
二 川陕交通道路与重要战事
三 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四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第十三讲 历史交通地理(下)
——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一 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
二 天然河道的利用与岭南交通
第十四讲 地理形势与古代战略空间的演变
一 从西向东的政治空间与战略进程
二 从北向南的人口流动与军事交锋之地:淮河流域
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战事与长城的地理学意义
第十五讲 历史城市地理的基本问题
——城市产生、城市地域空间格局与都城内部结构
一 城市产生、发展的地理过程
二 中国古代城市地域空间格局
三 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四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韩茂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在历史农业地理、历史时期环境变迁以及历史乡村社会地理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等学术专著,并在《文史》《地理学报》《考古学报》《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主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我一直觉得很多历史书籍在讲述事件时,往往忽略了“为何”和“何处”。而这本《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在分析人口迁徙时,不仅仅讲述了迁移的动因,更深入地探讨了地理环境如何限制或促进了迁移的规模和方向。对于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地理位置的优劣、资源的可获得性,都得到了细致的阐述,这让我对古代经济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古代城池的选址和发展演变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地理与城市规划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些曾经繁华的都市,如今的古迹,都与它们当初的地理优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能够“看穿”历史的眼镜,能够理解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地理逻辑。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触手可及的。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历史概念与具体的地理空间相结合,让我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络。例如,关于古代农业分布的讲述,让我明白了“南稻北粟”的地理划分是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书中对古代边疆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对军事战略的影响的分析,也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对一些战役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但读完这一部分,才明白地理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古代气候变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的探讨,那些看似微小的气候波动,却可能引发饥荒、迁徙,甚至王朝的更替,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独特,不是线性推进,而是围绕地理主题展开,每次阅读都像是在探索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本书会比较枯燥,毕竟“历史地理”听起来就有些学术化。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我特别喜欢关于古代交通路线的讲解,那些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兴衰,不再是地图上的几条线,而是承载着无数商旅、战马和文化交流的鲜活记忆。书中对古代城市选址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为什么有些城市会成为历代都城,而另一些则逐渐衰落,地理因素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山川阻隔与民族融合的论述感到惊叹。那些崇山峻岭,既是天然的屏障,也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但同时,它们也并非不可逾越,特定的地理通道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辩证的观点让我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穿插的不少小故事和历史细节,更是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感觉就像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快速了解一下中国历史的概貌,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提供的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作者在论述中,反复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又不失对个体能动性的肯定,这种辩证的哲学思考贯穿全书。我非常赞赏作者在分析古代行政区划时,对地理因素的重视。为什么有些地方能够成为重要的行政中心,而另一些地方则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这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地理根源。书中关于古代河流改道对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影响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既渺小又伟大的力量。那些曾经的辉煌,如今的沧桑,都与这片土地的地理特征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要真正理解中国历史,必须将目光投向那片土地本身,去感受它的温度、它的形状、它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零散的史料和碎片化的知识点让我难以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印象。这本《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缺憾。它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仅仅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将历史的发展置于广阔的地理背景之下进行解读。读完第一讲,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某个朝代的兴衰,更是在探讨地理环境是如何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经济模式乃至民族迁徙。比如,长江、黄河这两个母亲河,不仅仅是地理名词,更是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摇篮,它们的流域如何影响了人口的分布、农业的发展,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都描绘得生动形象。书中关于古代水利工程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不仅改变了地貌,更直接影响了王朝的命运。我之前可能只是模糊地知道一些地理概念,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地理是历史的底色”这句话的深意。每一讲都像是在解剖一副宏大的历史地图,让我得以从全新的视角审视那些熟悉的历史事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