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簡明中國*技術史話
定價:56.00元
作者:陳美東主編,陳美東等編著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2-1
ISBN:9787500685944
字數:380000
頁碼:595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20500202
編輯*
暫無
內容提要
中國*技術史,是整個人類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取瞭世界各民族、地區和國傢的許多成果,同時也把自己的許多成果傳到國外,貢獻給全人類。關於中外科技交流,本書也給予一定的注意。
盡管在中國*技術發展過程中吸取瞭許多國外成果,但是,中國*技術的發展道路、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卻有不同於其他國傢的、具有獨立性和特異性的特殊傳統。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古代*技術有它自己的體係。一般認為,所謂“體係”是指嚴密的理論體係,而中國古代*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帶有經驗性和實用性,恰好缺乏嚴密的理論體係。中國古代*技術是否完全缺乏理論體係,這個問題也有不同意見,現在我們暫且撇開不說。但是,從中國古代*技術獨具一格的這一特點來看,不論是中國古代*技術的整體或者是各個分支學科,也完全稱得上是自成體係的。
在這本書的*後。我們還將試對中國*技術*若乾規律性問題加以探討。這些意見雖然還隻是初步的,不成熟或者不完備,甚至有錯誤,但是可以引起大傢去進一步研究,也有助於讀者從中國*技術發展的曆史經驗中獲得有益的藉鑒和啓示。
目錄
前言
*編 中國*技術的萌芽和奠基(遠古到春鞦戰國時期)
*章 原始社會時期(遠古到距今4000多年前)
第二章 奴隸社會時期(夏、商、西周)
第三章 奴隸社會嚮封建社會轉變時期(春鞦戰國時期)
本編小結
第二編 中國*技術體係的形成和完善
*章 封建社會前期的社會狀況和*技術
第二章 數學和天文學體係的形成
第三章 地學的新進展
第四章 農業*技術和水利工程
第五章 醫藥學體係的發展和煉丹術的盛行
第六章 冶鐵術和其他製造工藝
第七章 萬裏長城和其他建築技術
第八章 陸路和水路交通前言
*編 中國*技術的萌芽和奠基(遠古到春鞦戰國時期)
*章 原始社會時期(遠古到距今4000多年前)
第二章 奴隸社會時期(夏、商、西周)
第三章 奴隸社會嚮封建社會轉變時期(春鞦戰國時期)
本編小結
第二編 中國*技術體係的形成和完善
*章 封建社會前期的社會狀況和*技術
第二章 數學和天文學體係的形成
第三章 地學的新進展
第四章 農業*技術和水利工程
第五章 醫藥學體係的發展和煉丹術的盛行
第六章 冶鐵術和其他製造工藝
第七章 萬裏長城和其他建築技術
第八章 陸路和水路交通
第九章 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第十章 唯物主義自然觀在和唯心主義自然觀的鬥爭中發展
本編小結
第三編 中國*技術發展的高峰(隋唐到元代)
*章 封建社會中期的社會狀況和*技術
第二章 數學、天文學發展的高峰
第三章 地學和水利建設
第四章 農業生産和農學的發展
第五章 醫藥學的全麵發展和煉丹術的盛衰
第六章 我國的四大發明和一些馳名世界的手工業生産技術
第七章 建築和造船技術
第八章 中外交往和*技術交流
第九章 博學的*傢瀋括和他的《夢溪筆談》
第十章 元氣自然說的繼承和發展
本編小結
第四編 中國傳統*技術的緩慢發展和西方*技術的傳入(明清時期)
*章 封建社會末期的社會狀況和*技術
第二章 明清時期的天文學和數學
第三章 明清時期的物理學和化學
第四章 明清時期的地學
第五章 明清時期的生物學和醫藥學
第六章 明清時期的農學和水利工程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各種工藝技術
第八章 宋應星和中國的技術百科全書《天工開物》
第九章 啓濛思想傢的自然觀和西學東漸的影響
本編小結
結語
後記
作者介紹
暫無
文摘
媒體*
暫無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堪稱一股清流,文字精煉而富有文采,讀起來絲毫沒有吃力的感覺。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寫,將抽象的技術概念變得鮮活起來。在介紹中國古代的建築技術時,書中不僅僅是列舉瞭榫卯結構、鬥拱等名詞,而是通過描繪工匠們如何在沒有現代機械的幫助下,搭建起巍峨宏偉的宮殿和寺廟,展現瞭他們精湛的技藝和對力學原理的深刻理解。我讀到關於古代天文儀器製造的部分,就被那些精密的星盤、渾天儀所吸引,作者詳細介紹瞭它們的構造和功能,甚至能讓我們想象齣古代天文學傢在其中工作的場景。更讓人驚嘆的是,書中還提及瞭一些我們今天看來仍然非常先進的理念,例如中國古代在水利工程上的成就,如都江堰的巧妙設計,至今仍被視為水利工程的典範,其生態環保的理念更是超前。
評分第一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它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從宏大敘事入手,而是選取瞭中國古代技術發展中的一些關鍵節點,如造紙術的起源、絲綢之路上的技術交流、火藥的軍事應用等,娓娓道來。讀完關於造紙術的部分,我仿佛看到瞭東漢時期蔡倫是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通過不斷的實驗和改進,最終完成瞭這項劃時代的偉大發明。書中對材料的選擇、製作工藝的細節都有詳盡的描述,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毅力。而關於絲綢之路,作者更是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技術傳播圖景,不僅僅是物品的交換,更是知識和技術的交融。從西域傳來的天文、曆法知識,到中國先進的冶金、紡織技術對外界的影響,都展現瞭中國古代技術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整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嚮你講述著那些鮮為人知卻又影響深遠的故事,讓你在輕鬆閱讀中,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輝煌成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是一本能夠激發人文關懷的技術史著作。作者在講述技術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忽略技術背後的社會意義和人文價值。例如,在探討印刷術的演進時,書中不僅介紹瞭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技術細節,更深入分析瞭它們對知識傳播、文化普及所産生的革命性影響,打破瞭少數精英對知識的壟斷,極大地推動瞭社會文明的進程。同樣,關於火藥的發明,除瞭其在軍事上的應用,書中也提及瞭它在工程爆破、煙火錶演等方麵的積極作用。這種多維度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技術發展並非僅僅是冰冷的機械運動,而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乃至價值觀念。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真正的技術史,應該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創造力和社會進步的宏大史詩。
評分這本書的解讀方式非常有意思,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也不是一本純粹的史書,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作者在探討技術發展的同時,融入瞭大量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的分析,使得技術不再是孤立的産物,而是深深根植於當時的社會土壤之中。例如,在論述指南針的産生時,作者並沒有僅僅關注其機械原理,而是深入分析瞭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海上貿易的需求,以及當時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知水平,這些都為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提供瞭必不可少的條件。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技術“失傳”或“停滯”現象的探討,比如在中國古代農業技術高度發達的情況下,為何未能齣現如西方工業革命般的飛躍?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多種可能性,引發讀者深入思考。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也讓我意識到,技術的進步並非一條直綫,而是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展現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以及他們對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的不懈追求。書中對農業技術、手工業生産的描繪,充滿瞭生活氣息。例如,關於古代農業的耕作、灌溉、病蟲害防治等技術,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介紹,讓我們看到瞭先民們如何利用有限的條件,創造齣高産的農業文明。在手工業方麵,從精美的陶瓷、絲織品到鋒利的金屬器,書中都詳細介紹瞭其製作工藝和藝術成就。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古代冶金技術的描述印象深刻,中國古代在青銅器、鐵器的冶煉和鑄造方麵,曾經達到瞭世界領先水平,其工藝的復雜性和精細程度,足以令今人驚嘆。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中國製造”的悠久曆史,以及其中蘊含的匠人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