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简明中国*技术史话
定价:56.00元
作者:陈美东主编,陈美东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2-1
ISBN:9787500685944
字数:380000
页码:59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0500202
编辑*
暂无
内容提要
中国*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关于中外科技交流,本书也给予一定的注意。
尽管在中国*技术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国外成果,但是,中国*技术的发展道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却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有独立性和特异性的特殊传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技术有它自己的体系。一般认为,所谓“体系”是指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中国古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经验性和实用性,恰好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技术是否完全缺乏理论体系,这个问题也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暂且撇开不说。但是,从中国古代*技术独具一格的这一特点来看,不论是中国古代*技术的整体或者是各个分支学科,也完全称得上是自成体系的。
在这本书的*后。我们还将试对中国*技术*若干规律性问题加以探讨。这些意见虽然还只是初步的,不成熟或者不完备,甚至有错误,但是可以引起大家去进一步研究,也有助于读者从中国*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目录
前言
*编 中国*技术的萌芽和奠基(远古到春秋战国时期)
*章 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到距今4000多年前)
第二章 奴隶社会时期(夏、商、西周)
第三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本编小结
第二编 中国*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章 封建社会前期的社会状况和*技术
第二章 数学和天文学体系的形成
第三章 地学的新进展
第四章 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
第五章 医药学体系的发展和炼丹术的盛行
第六章 冶铁术和其他制造工艺
第七章 万里长城和其他建筑技术
第八章 陆路和水路交通前言
*编 中国*技术的萌芽和奠基(远古到春秋战国时期)
*章 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到距今4000多年前)
第二章 奴隶社会时期(夏、商、西周)
第三章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本编小结
第二编 中国*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章 封建社会前期的社会状况和*技术
第二章 数学和天文学体系的形成
第三章 地学的新进展
第四章 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
第五章 医药学体系的发展和炼丹术的盛行
第六章 冶铁术和其他制造工艺
第七章 万里长城和其他建筑技术
第八章 陆路和水路交通
第九章 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第十章 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和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斗争中发展
本编小结
第三编 中国*技术发展的高峰(隋唐到元代)
*章 封建社会中期的社会状况和*技术
第二章 数学、天文学发展的高峰
第三章 地学和水利建设
第四章 农业生产和农学的发展
第五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和炼丹术的盛衰
第六章 我国的四大发明和一些驰名世界的手工业生产技术
第七章 建筑和造船技术
第八章 中外交往和*技术交流
第九章 博学的*家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第十章 元气自然说的继承和发展
本编小结
第四编 中国传统*技术的缓慢发展和西方*技术的传入(明清时期)
*章 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状况和*技术
第二章 明清时期的天文学和数学
第三章 明清时期的物理学和化学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地学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生物学和医药学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农学和水利工程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各种工艺技术
第八章 宋应星和中国的技术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第九章 启蒙思想家的自然观和西学东渐的影响
本编小结
结语
后记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媒体*
暂无
这是一本能够激发人文关怀的技术史著作。作者在讲述技术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技术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例如,在探讨印刷术的演进时,书中不仅介绍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技术细节,更深入分析了它们对知识传播、文化普及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打破了少数精英对知识的垄断,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同样,关于火药的发明,除了其在军事上的应用,书中也提及了它在工程爆破、烟火表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机械运动,而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乃至价值观念。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技术史,应该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创造力和社会进步的宏大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解读方式非常有意思,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也不是一本纯粹的史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作者在探讨技术发展的同时,融入了大量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分析,使得技术不再是孤立的产物,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土壤之中。例如,在论述指南针的产生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关注其机械原理,而是深入分析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海上贸易的需求,以及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水平,这些都为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技术“失传”或“停滞”现象的探讨,比如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为何未能出现如西方工业革命般的飞跃?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多种可能性,引发读者深入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让我意识到,技术的进步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堪称一股清流,文字精炼而富有文采,读起来丝毫没有吃力的感觉。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在介绍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时,书中不仅仅是列举了榫卯结构、斗拱等名词,而是通过描绘工匠们如何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帮助下,搭建起巍峨宏伟的宫殿和寺庙,展现了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我读到关于古代天文仪器制造的部分,就被那些精密的星盘、浑天仪所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构造和功能,甚至能让我们想象出古代天文学家在其中工作的场景。更让人惊叹的是,书中还提及了一些我们今天看来仍然非常先进的理念,例如中国古代在水利工程上的成就,如都江堰的巧妙设计,至今仍被视为水利工程的典范,其生态环保的理念更是超前。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他们对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的不懈追求。书中对农业技术、手工业生产的描绘,充满了生活气息。例如,关于古代农业的耕作、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先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创造出高产的农业文明。在手工业方面,从精美的陶瓷、丝织品到锋利的金属器,书中都详细介绍了其制作工艺和艺术成就。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冶金技术的描述印象深刻,中国古代在青铜器、铁器的冶炼和铸造方面,曾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其工艺的复杂性和精细程度,足以令今人惊叹。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制造”的悠久历史,以及其中蕴含的匠人精神。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从宏大叙事入手,而是选取了中国古代技术发展中的一些关键节点,如造纸术的起源、丝绸之路上的技术交流、火药的军事应用等,娓娓道来。读完关于造纸术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是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改进,最终完成了这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书中对材料的选择、制作工艺的细节都有详尽的描述,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毅力。而关于丝绸之路,作者更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技术传播图景,不仅仅是物品的交换,更是知识和技术的交融。从西域传来的天文、历法知识,到中国先进的冶金、纺织技术对外界的影响,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技术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整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向你讲述着那些鲜为人知却又影响深远的故事,让你在轻松阅读中,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