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0~2岁:初识世界的力量
0~2岁的时候,可以说是孩子为脆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认知能力、分辨能力,一切都在学习中。所以这一时期,父母所选择的游戏要以提升孩子能力为前提,寓教于乐,这样才能让孩子快快长大。
视觉敏感期
听觉敏感期
口腔敏感期
手的敏感期
行走的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
渴望爱的敏感期
第二章2~3岁:自我意识开始萌发
不得不说,一过2岁,小宝宝就变成小大人了,他们不再“任人摆布”,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有独自探索世界的欲望。在这一时期,爸爸妈妈要多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以及自主观念,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去体验新事物。
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
空间敏感期
模仿敏感期
自我意识敏感期
第三章3~4岁:开始人际关系之旅
从3岁开始,宝宝开始接触到更多外面的新世界,他们会开始好奇于事物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为什么小花是红的,小草是绿的?为什么隔壁班的小朋友不喜欢和我玩?一系列莫名其妙的问题就是从这个年龄开始的。
执拗与破坏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
家庭娱乐敏感期
追求完美敏感期
人际关系敏感期
色彩敏感期
第四章4~5岁:我从哪里来
到了4岁,宝宝就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他们有了自尊也有了思想,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也有了一些生活常识。所以,这个时候,他们会开始对更高深的问题产生兴趣,其中令父母难以回答的就是——我是从哪里来的?
出生和性别的敏感期
思维敏感期
婚姻的敏感期
身份确认的敏感期
绘画与音乐敏感期
情感表达的敏感期
训练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章5~6岁:走近社会,探寻规则
5~6岁是孩子结束“小小孩”时代的重要时期,因为6岁的孩子要步入学校,接触不一样的生活,所以这个阶段是他们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学校生活的关键期。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教会孩子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这一时期父母需要关注的问题。
阅读和书写的敏感期
阅读能力,让孩子与书籍交朋友
自制力敏感期
数学敏感期
理财敏感期
社会规则敏感期
动物敏感期
后记
渴望爱的敏感期
宝宝需要无限的爱
宝宝在小的时候都会羞于向陌生人问好,即使是父母认识的人。宝宝在家的时候,总是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旦出了家门,就变得非常内向,就连向妈妈的朋友问好都不敢了。这真的让妈妈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宝宝了。
一个,诺菲和妈妈在商场购物,遇到妈妈单位的一位女同事。妈妈与同事打过招呼后对诺菲说:“诺菲,叫阿姨。”诺菲可能是有点认生,刚见到这位阿姨的时候,就偷偷地躲在妈妈身后,不管妈妈怎么说都不肯出来打招呼。
诺菲妈妈见状,不好意思地冲同事笑了笑,随即转过身,有些严厉地对诺菲说道:“诺菲,快叫阿姨啊。在家里教你时叫得挺好的,怎么一出来就不会了呢?你再不叫,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诺菲看妈妈凶自己,不仅没叫人,反而“哇哇”地哭了……
故事中的诺菲不愿意与生人打招呼,与妈妈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妈妈只是强硬地命令孩子,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指示去做,那么孩子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妈妈太过主观,就会剥夺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迷失自我。
如果孩子是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既懂事又有礼貌。而且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妈妈不要严厉地训斥孩子,而要充满爱心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慢慢地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完善,让孩子能够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身心健康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才是有利的。
让宝宝感知你的爱
许多妈妈都认为,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母总是在付出,而孩子只是一味索取,并且还会经常性的不听话。面对哭闹的孩子,有些妈妈就会生气地训斥她。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天使,妈妈们没有必要去训斥孩子。妈妈要勇于在孩子面前说“我爱你”,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妈妈的爱意。
诺亚已经1岁半了,,诺亚想要吃蛋糕,可是妈妈觉得她已经吃了两块奶糖了,再吃蛋糕,会对牙齿造成不好的影响。可是,诺亚就是想吃蛋糕。没办法,妈妈严厉地说道:“不行,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诺亚没有吃到蛋糕,大哭起来。
故事中的诺亚想要吃蛋糕,妈妈本可以同诺亚讲道理,告诉她再吃蛋糕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可是,诺亚的妈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错误的方法,使诺亚和妈妈之间有了隔膜。其实,让宝宝感受到爱,才是劝解宝宝好的选择,才会对宝宝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幼儿从2岁开始,就会进入爱的渴望期,会希望得到很多的爱。其中,重要的就是母的爱。宝宝这个时期,也是安全感缺乏的时期,妈妈不要羞于表达,而应经常向宝宝诉说你对他的爱意,让宝宝感受你对他的爱。
妈妈给予宝宝多少爱,宝宝就会回报给妈妈多少爱。0~2岁的宝宝都会非常依恋妈妈,所以在这一阶段内,妈妈对宝宝日后的成长发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妈妈的爱,是增强宝宝安全感的选择,可以帮助宝宝健康的成长。
培养孩子学会表达爱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有时候,父母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对孩子的爱,于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得非常客气。正是因为父母没有向孩子表达出爱,所以,孩子往往也不善于向人表达爱意。父母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也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
当洛基6个月时,妈妈就将他交给爷爷奶奶带。每天下班后,妈妈都是从爷爷奶奶嘴里听到关于洛基的所有事情。爷爷奶奶总是夸洛基听话又懂事,妈妈听后就很放心地让爷爷奶奶照顾洛基。所以,与洛基相处的时间也就更少了。
,妈妈下班回家,洛基缠着妈妈让妈妈讲故事,陪他做游戏。妈妈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而且还一会儿让妈妈这样,一会儿让妈妈那样。妈妈的耐心很快就被磨光了,于是就不耐烦地说:“去自己玩。”或许是感受到妈妈的不耐烦,洛基很委屈地跑开了。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故事中的洛基只是在表达对妈妈的爱,可是,妈妈经常不与洛基在一起,不知道这是洛基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反而不耐烦地让洛基自己玩。妈妈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对的。宝宝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许多妈妈可能都不太理解,甚至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殊不知,宝宝已经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爱是一种能力,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和善良,但是,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示范。培养孩子学会表达爱的意义,让孩子懂得如何表达爱,和给予孩子无私的爱是同等重要的。
第四段评价: 读完这三本书,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苦的心理“升级包”安装过程。这套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不是孤立地讲解某一个问题,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儿童发展认知体系。从对孩子“敏感期”的科学认知,到具体的行为引导策略,再到深层次的亲子沟通哲学,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贩卖“完美育儿”的焦虑,而是鼓励家长拥抱不完美。书中反复强调,父母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只有当我们自己是稳定和满足的时候,才有能力去处理孩子的复杂情绪。这种“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思路,让我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绪支点。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好老师”或“好家长”,其核心标准不是孩子有多听话,而是父母是否具备足够的自我觉察能力,以及是否能持续地以爱和尊重来滋养这段关系。这是一套真正可以“用一辈子”的工具书。
评分第五段评价: 说真的,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浩如烟海,但真正能让人读完后产生“脱胎换骨”感觉的,实在不多。这套组合拳的效果,在于它强大的协同作用。《别让孩子伤在敏感期》打下了认知的地基,让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正面管教》则提供了强有力的“怎么做”的行动纲领。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其中提倡的“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的运用。以往遇到孩子不愿穿外套,我通常是强行穿上,结果就是拉锯战。现在,我尝试了书中的方法:告诉他,如果不穿,外面冷了你会知道的(自然结果);或者,如果你现在不穿,我们就不能去公园玩了,因为我们答应过要遵守规则(逻辑结果)。这种引导代替了命令,让孩子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体验后果,从而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套书让我从一个“控制者”成功转型为一个“引导者”,效果是革命性的,家庭氛围都因此变得轻松愉悦了许多,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衡量的。
评分第一段评价: 哎呀,这本书简直是育儿路上的一盏明灯啊!我最近简直是被“敏感期”这个概念迷住了,以前总觉得孩子哭闹、顶嘴就是不听话,现在才明白,原来那都是他们成长中必经的“阵痛期”。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全是实实在在的案例分析。比如,关于如何应对孩子发脾气那段,我简直是茅塞顿开。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吼回去,结果场面只会更失控,现在学会了先蹲下来,平视着他的眼睛,用一种非常平和但坚定的语气去引导,效果立竿见影。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共情”技巧,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是多么重要。这本书让我不再把育儿当成一场“权力斗争”,而更像是一次充满耐心的“陪伴式成长”。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管教,更教会我如何去理解和尊重我的孩子正在经历的每一个“小世界危机”。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心里那股育儿的焦虑感一下子就被抚平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胸有成竹的踏实感,真想推荐给所有新手爸妈!
评分第三段评价: 要说起这本书的震撼力,那真是直击灵魂深处。我一直以一个“好妈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书中的内容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骨子里那些根深蒂固的、也许是来自于我原生家庭的教育阴影。这本书不谈虚的,它直接探讨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即惩罚的无效性与长期伤害。我过去常常使用“冷处理”或者“剥夺特权”来作为惩罚手段,总觉得这是最有效的“杀鸡儆猴”。然而,书中深入剖析了这些行为对孩子自尊心的摧残,让我感到无比愧疚。它推崇的理念是“关注行为,而非孩子本身”,这一点对我触动极大。我开始学习如何区分“你把玩具弄坏了”(针对行为),和“你真是个粗心大意的孩子”(针对人格)。这种细腻的语言调整,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信,也让我们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温暖和富有建设性。这本书与其说是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本自我疗愈和重塑家庭关系的手册。
评分第二段评价: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行为心理学”的书是抱持着一丝怀疑的态度的,总觉得理论多于实践。但是,这本《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本武功秘籍,里面藏着无数能够瞬间化解家庭矛盾的“武功招式”。我尤其欣赏它强调的“有效沟通”的力量。以前,我总以为只要我把规矩讲清楚了,孩子就应该遵守,但实际上,我的表达方式可能早就把孩子推远了。书中关于“我信息”和“你信息”的对比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试着用“我感到有点担心,因为你没有按时回来”代替“你怎么又这么晚才回家!”,天哪,那种抗拒和反抗的情绪立刻就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愿意倾听的姿态。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不是一味地要求家长忍耐,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双赢的沟通工具。它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场需要技巧的双向对话,而且这场对话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亲子关系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