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词典从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一般读者阅读古籍的需要出发,收录古汉语常见字7000多个(包括繁体字、异体字);此外还收录了古汉语常用复音词10000多条。本词典所选条目有的来自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有的来自其他常见古代典籍,例句精短,难懂的例句附有注解或串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词典释义简明,在单字义项前标注了词性,并结合教学实际,指出词类活用的情况;部分单字下还设有【注】和【辨】,对学习古汉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提示辨析。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编著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的成员由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具有丰富的字典编纂经验,编纂出版了一批很好的工具书,所编《汉语大字典》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国家奖项。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简单的“是什么”的答案,它更像是一座通往古代思想世界的桥梁。我特别喜欢它在词条解释后面附带的“考证”或“辨析”部分。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学术争论的焦点所在,编纂者以一种非常公允的态度,列举了不同学派对某一特定词义的不同解读,并分析了各自的依据。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例如,某个涉及哲学概念的词汇,在不同时期其内涵的侧重是不同的,这本书细致地梳理了这种演变轨迹,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一组字在《论语》和《庄子》中的使用会产生微妙的语感差异。这种深层次的剖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语境的敏感度,远超一般性的工具书所能提供的范畴。
评分这本号称“全新版”的词典,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很不错,印刷清晰,装帧也显得很扎实,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古代汉语中一些常用词语的释义深度。比如,对于一些多义词,它是否能清晰地勾勒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语境下的细微差别?我查阅了几个我个人比较熟悉的篇目中的关键词,发现编纂者在解释时,不仅提供了字面意思,还引用了相关的经典文献作为例证,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这使得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解释,而是深入到了词语的文化和历史脉络之中。尤其是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但对理解古代文本至关重要的那些“冷僻”字词,它的收录和解释都显得相当详尽和专业,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对于进行古典文学研究或者历史文献整理的学者来说,这本词典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工具支撑,是案头必备的良器。
评分我个人对工具书的苛求之处在于其规范性和一致性。一本好的词典,其内部标准必须铁板一块。在这本词典中,我观察到即便是处理那些极具争议性或来源复杂的古语词汇时,其引用的标准和解释的逻辑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它似乎遵循了一套非常严谨的内部审校机制,很少出现前后矛盾或者解释口径不统一的情况。这种严谨性,给了我极大的信赖感。在研究古代律法文书或者地方志时,词义的精确性是决定性因素,而这本书提供的解释框架足够稳固,让我能够放心地将它作为主要参考资料,去构建自己的论点和理解。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词典,更是一种学术规范的体现。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全新版”这三个字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毕竟老牌的工具书翻版升级总是难免流于形式。但实际使用下来,我发现这次的修订确实引入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一些近现代以来出土的简牍帛书中的新词或特殊用法,这本词典似乎也进行了收录和辨析。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古典文献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前读一些新发现的材料时,总觉得手头的工具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新的语汇无从查考。现在有了这本书,感觉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不少,能够更自信地去解读那些前沿的考古发现。而且,它的检索系统也做得比较人性化,除了传统的部首查字法,还增加了笔画和拼音的辅助查询,即便是偶尔忘记了某个字的确切写法,也能很快定位,大大提升了查阅效率。
评分对于习惯了电子词典的便捷性的现代读者而言,纸质工具书的“厚重感”有时会成为一种负担,但我对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感到非常满意。它在保证信息密度足够大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可读性。字体选择适中,行间距处理得当,即使长时间阅读或比对多个词条,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此外,它在一些重要的文化概念词汇旁边,会用非常精炼的文字标注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虽然篇幅有限,但作为提示已经足够。这种设计体现了编纂者对读者体验的深切关怀,知道我们查阅的不仅仅是字词,更是背后的文化符号。这种将工具性与学术性、阅读体验完美结合的处理方式,在同类书籍中是十分罕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