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爱?/ 28
情绪的功能/爱是一种情绪/性的功能/
性作为一种工具/浪漫的功能/爱的功能/
作为人生三大任务之一的爱/爱的定义
第二章
两性之间的战争/46
爱的沮丧—— 一个社会问题/女性的社会地位/
男科学家的困惑/主导性别的四个权利/特定的性
权/女性的羞怯—— 一种文化要求/“ 男性至上”
的衰落/爱是战争/现在的混乱/支持和反对女
性解放的斗争/性别魅力和骑士精神的谬误/女性
解放的文化意义
第三章
性的概念/ 74
性特征的社会基础/异装癖案例/对“优势”性别的模仿/
两性的功能/性与社会秩序/性与宗教/儿童对异性的印象/
儿童对性产生恐惧/性的启发/儿童早期性探究/爱的训练/
青春期/性的三个功能
第四章
伴侣的选择/ 100
无意识的人际沟通/配对为个人的秘密期望服务/
过去影响现在/个人品位/美丽的意义/距离的产
生/选择聪明的伴侣/给错误方向开“绿灯” /缺
陷的吸引力/生活方式的回应/吸引的真正原因/
一见钟情/感觉只是可靠的仆人/理性是不是合理
的选择依据?/逃避婚姻/寻找完美/欲望与真
正意图/反对婚姻/如何找到合适的伴侣/纠正
错误选择
第五章
一起生活/ 142
社会生活的逻辑/合作的科学/对合作的两种态
度:支持或反对/关系以互动为基础/逻辑价值
VS.心理学意义/否决比需求力量更大/互不尊重
的根源/亲昵行为会妨碍友谊/胁迫,却不是坚
定/用作武器的逻辑/要求,而不是赢得/推卸
责任/我们决定自己的响应/婚姻不是天堂/精
神很有价值
第六章
嫉妒/ 170
嫉妒是爱的信号吗?/忠诚的问题/不忠的原因/
男人与女人之间可能有“友谊”吗?/对调情的解
答/嫉妒的目的/为缺点找借口/引起关注与获取
权力/报复/引起伴侣的嫉妒/理解与帮助嫉妒
的伴侣/作为精神病学问题的嫉妒/克服我们自己
的嫉妒/改善,从自己开始
第七章
婚姻问题与冲突/ 200
人类问题的性质/事实的主观性/婚姻冲突的背
景/性的不协调问题/满足感需要相互调整/态
度比技巧重要/爱需要时常呵护/每个问题都是
共同任务/对方家人是相互的任务/经济困难/
作为供养者的男人/妻子的战略地位/激发新的
兴趣/娱乐与参与社会活动/失望的真正原因/
找到解决方法/婚姻心理咨询服务/作为婚姻问
题的离婚/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
第八章
生儿育女/ 258
计划生育/孩子的功能/父亲的功能/母亲的功
能/母亲的不足/抚养孩子时常见的错误/对待
孩子的正确方法/理解孩子/生活方式/家庭星
座/帮助孩子调整以适应社会生活
第九章
解决性别的困惑/ 304
个体的力量/对性的困惑/变化方向/已改变的婚
姻关系/不道德与新道德/婚姻困惑是全世界的困
惑/社会向平等前进/人类的统一与平等化/民主
的生活/女性对人类进步的贡献/迈向新文化/
明天的人类/一夫一妻制的挑战/建设性的态度/
与性和平相处
【内容简介】
《婚姻:挑战》是两性心理学经典著作,它是最早的一本明确将关注点引向婚姻问题的书。它不仅解决了如何处理婚姻关系中“挑战”这个问题,还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男人怎么当丈夫,女人怎么当妻子;如果希望爱情之树长青,如何呵护它。这套理解婚姻的方法体系,即辨别相互的误解、错误观念、不健康的互动方式,以及训练必要人际关系技能,不仅适宜于每对伴侣采取补救措施,而且也适用于婚前伴侣、婚姻富足的家庭和家庭教育中的预防。种种经营婚姻关系的新方式,正是以相互尊重的精神来解决两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人们能够平等地一起生活。
【编辑推荐】
n 继“挑战三部曲”系列之一《孩子:挑战》 中译版销售逾20万册之后,三联生活书店原班人员引进推出同系列经典《婚姻:挑战》。
n 《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德雷克斯挑战三部曲,家庭心理学宝典,现代家庭必读书!
n 两性心理学经典之作,探讨现代性与爱的新方式,发现个人责任,选择良好伴侣,维护幸福婚姻。
n 围绕两性关系,德雷克斯提出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以民主的理念建立现代家庭,这是最早的一本解决有关婚姻问题的书。
n 充满绝妙的智慧火花,纠正处理亲密关系的错误方法和态度,给予具体的指导和训练。清晰简练的遣词造句和丰富的多学科理论,阐明如果想要良好的相伴终身的婚姻关系,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动力是什么。
【作者简介】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1923年从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德雷克斯与阿德勒密切合作研究家庭与儿童咨询。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著作有《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教室里的心理学》。
【目录】
第一部分 心理学背景
第一章
父母面临的处境/ 28
爱/焦虑/期望/要求/两代人之间的冲突/父母的自卑感/父母是受害者/父母对教育有哪些了解/对教育者进行教育/母亲的地位/父亲的地位/(外)祖父母的地位
第二章
孩子面临的处境/ 56
人生计划/遗传/社会兴趣(或社会情怀)/社交不安全感/自卑感和气馁/争取优越感/道德意识/家庭星座
第二部分 训练方法
第三章
有效方法/ 92
A.维持秩序(家庭氛围/遵守内部的权利和义务/一致性/果断/自然后果)
B.避免冲突(观察和反思/克制/灵活性/激发兴
趣/赢得孩子的信任/缓解局势/撤离)
C.鼓励(称赞/引导和指示/相互信任/用“可以”
代替“必须”/努力/揭示/儿童群体中的孩子)
D.家庭会议
第四章
儿童训练中最常见的错误/ 154
娇纵孩子/没有爱/过度喜爱/收回感情/焦虑/吓唬孩子/过度监督/说话过多/忽视/敦促/索取承诺/“控制好自己”/报复/要求盲目服从/唠叨/吹毛求疵/轻视/严酷/羞辱/体罚
第五章
特定的训练情形/ 214
产前调整/最初的经历/喂养/断奶/早期的肌动活动/如厕训练/最初的独立/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玩耍/穿衣/说话/洗漱/饮食习惯/帮忙做家务/“被废黜”的孩子/孩子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开始上学/暂时性的疾病/逆境/外部情形的变化/不幸事故/家庭纠纷/“隐秘搭档”/性启蒙/通过适龄的方式对待孩子/青春期/放松父母的束缚
第三部分 困难儿童
第六章
理解孩子/ 276
A.寻求关注机制
积极—建设性方法(“模范”孩子/夸张的责任心/聪明的言辞)
积极—破坏性方法(炫耀/鲁莽冒失/“十万个为什么”/“可怕的小顽童”/不安定)
消极—建设性方法(过度依赖/虚荣)
消极—破坏性方法(羞怯/依赖与懒散/缺乏注意力和毅力/自我放纵和轻浮/焦虑和恐惧/饮食困难/语言障碍)
B. 争取权力[不听话/倔强/发脾气/不良习惯(吮拇指、挖鼻孔、咬指甲)/手淫/撒谎/磨蹭]
C.报复(偷窃/暴力与残酷/尿床)
D.表现出能力不足(懒惰/愚蠢/“不足”/“粗暴”的消极)
E.病理反应(神经失调/精神失常/病态人格)
第七章
指导与再调整/404
案例分析
哭泣/恐惧/“跷跷板”兄弟/欺凌/“暴君”宝宝/
“可怕的孩子”/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智力迟钝/假迟钝
结论/458
父
【编辑推荐】
n 继“挑战三部曲”系列之一《孩子:挑战》 中译版销售逾20万册之后,三联生活书店原班人员引进推出同系列经典《父母:挑战》。
n 《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德雷克斯挑战三部曲,家庭心理学宝典,现代家庭必读书。“培养好孩子”和“成为好父母”都是现代家庭面临的重要课题。
n 专为父母而写,每一代父母都是未来的基础,不断学习的父母才有能力帮助孩子成为快乐和成功的人。
【内容简介】
《父母:挑战》是德雷克斯心理学经典著作,它不仅解决了现代家庭中父母所面临的“挑战”问题,还系统描述了现代父母面临的各个方面——父母有哪些易犯的错误,如何理解孩子的基本人格;如果想要在家庭内部建立民主,父母如何训练孩子。它为我们提供了系列方法来解决父母困境,如引导孩子尊重秩序并接受社会规则,与孩子发展互动关系,给予孩子持续的鼓励。文中大量的临床案例犹如一面面镜子,能使我们照见自己,洞察自身问题,获得更新与成长。 |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1923年从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德雷克斯与阿德勒密切合作研究家庭与儿童咨询。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著作有《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教室里的心理学》。 |
【作者简介】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1923年从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德雷克斯与阿德勒密切合作研究家庭与儿童咨询。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著作有《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教室里的心理学》
这套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寻常的互动模式。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家庭关系和人际交往有一定了解,直到我开始阅读这套书,才发现自己过去的想法有多么局限和片面。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透视人心的能力,他能精准地指出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那些隐藏的冲突根源,那些我们自己都浑然不觉的“自动驾驶”行为模式。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责任与控制”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这部分内容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迫使我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与身边人的相处方式,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到动机和信念的层面去理解。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很久,那种知识和自我认知被颠覆的感觉,是阅读体验中最酣畅淋漓的部分。
评分从文风上来说,这套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感。有时候,作者会像一位严谨的学者,用逻辑清晰的论证构建起一个理论框架;而有时候,他又会转变为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导师,用充满同理心和故事性的叙述来安抚读者内心的不安。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极大地避免了专业书籍容易出现的枯燥感。我发现自己对待阅读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不断地与作者进行思维上的交锋和对话。我甚至会拿起笔,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悟,这本书俨然成为了我私人的精神对话伙伴。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启发,引导你去自己找到答案的路径,这种体验是其他很多心灵鸡汤类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阅读要求很高的人,尤其是在这种关乎个体成长和人际关系的深度内容上,我更看重其思想的原创性和实践价值。这套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成功地超越了“是什么”的层面,直接深入到“为什么会这样”的核心驱动力。它没有简单地指责某个行为是“对”或“错”,而是深入探讨了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和历史渊源。这种非批判性的、完全着眼于理解的立场,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心理防御。我发现自己可以更坦然地面对自己和家人关系中的不完美,因为我知道,所有的困境都有其发生的必然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情绪免疫力”,让我不再轻易被日常的小摩擦所击倒,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宏大、更具建设性的眼光去规划我们家庭的未来走向。这是一套真正能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思维导图,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引导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心理学认知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每一个新概念时所采用的案例。这些案例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极端个案,而是非常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场景,我常常会心一笑,感叹“这不就是我上周和家人发生的事情吗?”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而具有实操性。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箱,让我学会如何自己去诊断和解决我们家庭中那些顽固的“结”。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翻过一章,眼前的视野就开阔一分,那种顿悟的感觉,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拿到手里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那种厚实感和质感,让我瞬间觉得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书籍,而是一份沉淀了深刻智慧的宝藏。我记得我当时犹豫了一下,心想这么厚的一套书,我能不能坚持读完?然而,一旦翻开第一页,那种被作者的真诚和深刻洞察力所吸引的感觉,就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仿佛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坐在我对面,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我分享他多年观察和实践的经验。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人性中那些微妙之处的捕捉,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瞬间,在他的笔下被清晰地解剖出来,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体验。光是翻阅这套书的外在感受,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