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壮 适形:中国建筑 匠意
定价:45.00元
作者:陈建军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2050601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七个独立的建筑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其中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或成就和影响相对有限。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建筑的三大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创造了更为辉煌的成就。因而,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建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建筑不以空间与体量而立,也不以坚固久远而建,“大壮”、“适形”是它的营造准则。可以说,中国建筑文化是一种指向现实人生、关注现世的文化。
内容提要
中国建筑的历史遗存,尤其是唐以前的地面遗存不多,但就现存的如汉代的石阙、石墓室,南北朝的石窟寺、砖构佛塔,唐代的砖石塔与木构佛殿,以及大量的宋代以后的各种地面建筑,已经能够覆盖千年的中国建造史。中国唐末以后保存下来的砖构、石构与木构建筑很多,尤其在明清时期的地面遗存中,更是完整地保存了大量宫殿、园林、寺庙、陵寝与民居建筑群。在这些古代建筑遗存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早期的跃至新石器时期的一些建筑遗迹,可以全面认识中国建筑一脉相承的发展历史。而且,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礼制建设、现实生活和审美需要等方面的影响,产生出多种风格类型的建筑,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演进,逐渐完善了各种类型建筑的形制、结构、装饰等方方面面。这些多样的建筑类型,从它们(尤其是汉文化圈建筑)的形制和结构的基本特征的角度看,又可以说是一脉相生的。
目录
前言
壹 中国建筑史与建筑类型概述
一脉相承——辉煌的发展史
一脉相生——丰富的建筑类型
贰 营造观念
天人合一——合理的自然观
上下有序——伦理的等级观
有无相资——变通的空间观
参 土木之功
夯土制砖——执著的恋上土情结
取木为材——竭木材之能事
精巧构造——神奇的木构架
肆 建筑单体构造
三位一体——稳定和谐的组成
因名而异——单体建筑的类型
伍 建筑组群构造
凹凸空间——院落的围合模式
纵横拓展——多进院落的组合
陆 内外檐装饰
力与美的统一——木结构构件的造型
精工细作——形式多样的小木作
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三雕两塑
金碧辉煌——色彩斑谰的油漆彩画
文以载道——书法与雕刻合一的匾额与楹联
柒 室内陈设
坐姿的变换——室内陈设方式的演进
适当具体——室内陈设的基本形态
把交椅——皇家宫殿的宝内陈设
高雅绝俗——文人居室的室内陈设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我之前一直认为,建筑只是冰冷的砖石堆砌,但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建筑所蕴含的生命力,以及古人在其中倾注的深厚情感和哲学思考。《大壮 适形:中国建筑 匠意》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建筑类读物,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化和智慧的百科全书。 作者在论述时,常常会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开始,比如一块瓦当的纹饰,一扇窗棂的雕花,然后引申到整个建筑的理念,甚至是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也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深奥的理论。书中关于“适形”的概念,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总觉得中国建筑似乎有固定的模式,但这本书告诉我,所谓的“适形”并非僵化的套路,而是根据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人文需求等多种因素,进行最恰当的“变形”。这种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思想,在如今这个追求“标准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标题《大壮 适形:中国建筑 匠意》并没有太深的理解,甚至觉得有点晦涩。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其内容深深吸引了。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中国建筑世界。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将中国建筑视为一个静止的、历史的遗产,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着的、不断演变的文化现象。作者在探讨建筑的“适形”时,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古代的经验,而是将其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甚至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比如,书中在分析不同建筑的空间布局时,会深入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对家庭、社会、甚至宇宙的理解。这种将建筑与人文、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融为一体的解读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也让我对中国建筑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从中不仅学到了建筑知识,更学到了如何用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翻开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美”的书,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书中对于“大壮”的理解,让我非常震撼。我一直以为“大壮”只是指建筑的规模宏大,但作者却将其拓展到了建筑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以及对使用者产生的积极影响。这种将建筑与人的精神状态联系起来的解读,非常具有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论述,无论是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还是北方民居的方正大气,都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和谐的追求。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一种能够影响我们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精神追求的载体。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是感觉自己知识浅薄,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精髓。市面上关于中国建筑的书籍不少,但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很难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直到我偶然翻阅到这本《大壮 适形:中国建筑 匠意》,才发现它完全符合我的期待。 书中的配图堪称一绝,那些精美的摄影作品,仿佛将我带回了古老的年代,亲眼目睹那些巧夺天工的建筑奇迹。每一张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细节之处尽显匠心。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建筑细节的局部特写,比如斗拱的复杂结构,榫卯的严丝合缝,还有屋檐下那些栩栩如生的雕饰。作者在解读这些图像时,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数据和年代,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富有故事性的语言,将建筑背后的文化、历史和工匠们的智慧娓娓道来。我仿佛能听到工匠们在建造时挥汗如雨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建筑的对比分析也十分精彩,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传统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但真正能够让我产生共鸣,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却不多。而《大壮 适形:中国建筑 匠意》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匠意”的重要性,而这“匠意”并不仅仅指代精湛的技艺,更包含了一种对职业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以及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读到书中关于工匠们如何凭借一双巧手,将一块块坚硬的木头、石头,变成精美的艺术品时,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在现代工业流水线的冲击下,这种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的精神,似乎越来越罕见。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那些蕴含着“匠意”的传统建筑,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甚至能够启迪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慢”的价值,以及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是否会因此失去一些更宝贵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