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学泰斗宫崎市定经典力作,中文版首次面世
提出“西亚文明东流论”,开辟“亚洲史”的全新研究领域
考察各文明之间的交通联系,揭示文明兴衰与时代演进的历史大势
在辽阔的亚洲大陆上,分布着东亚的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等,各种异质文明通过交通纽带而建立联系,相互竞争并相互弥补,从而展开了亚洲史发展演进的宏大画卷,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全人类的真正历史。作者在书中提出“西亚文明东流论”,并开辟了“亚洲史”这一全新的领域,着重考察各文明之间的交通联系,通过交通线的转移和变化,揭示文明兴衰与时代演进的历史大势。
宫崎市定博士涉猎广博,而不局限于东洋史的专业范畴。正因如此,博士独具慧眼,指出欧洲、中国、西亚这三个世界分别存在着共通的文艺复兴现象。其高论激起的波浪,开启了后来者的思路。
——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 吉川幸次郎
本书值得重视的特点在于,作者认为,不仅是在有史之后,人类从史前时代开始就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联系中发展至今。因此,不仅亚洲是一体的,世界也是一体的,地球上的人类都是一体的。这是支撑这部作品的重要理念及历史观,或可称之为“交通史观”。
——京都教育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教授 荒木敏一
本书在方法层面无疑达到了举世无双的水平,这一点颇值得我们敬佩……这是一部从政治、民族、文化等角度加以综合的、具有独特体系的、独有无二的概论作品,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
——金泽大学法学文学部教授 佐口透
宫崎市定博士涉猎广博,而不局限于东洋史的专业范畴。正因如此,博士独具慧眼,指出欧洲、中国、西亚这三个世界分别存在着共通的文艺复兴现象。其高论激起的波浪,开后了后来者的思路。
——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吉川幸次郎
本书值得重视的特点在于,作者认为,不仅是在有史之后,人类从史前时代开始就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联系中发展至今。因此,不仅亚洲是一体的,世界也是一体的,地球上的人类都是一体的。这是支撑这部作品的重要理念及历史观,或可称之为“交通史观”。
——京都教育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教授荒木敏一
本书在方法层面无疑达到了****的水平,这一点颇值得我们敬佩……这是一部从政治、民族、文化等角度加以综合的、具有独特体系的****的概论作品,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
——金泽大学法学文学部教授佐口透
作者:(日本)宫崎市定 译者:谢辰
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曾师从内藤湖南、桑原隲蔵等著名学者,1944年起任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曾荣获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法国儒莲奖,并获日本学士院奖和文化功劳者奖章。在中国史的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代表作有《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国史》《科举》等。
谢辰,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在读,专攻东亚国际关系论、日本近代思想史。
新版序1
绪论1
第1章亚洲诸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11
第—节亚洲诸文化的黎明13
第二节古代波斯及其相邻诸国的文化30
第三节古代印度及其文化40
第四节古代中国及其文化53
第2章亚洲诸民族的相互交往71
第—节伊朗的形势与阿拉伯帝国的兴衰73
第二节印度与印度支那半岛各民族的兴衰83
第三节北方民族的活跃及其对中国的影响92
第四节汉民族的更张及其昌隆104
第3章亚洲诸文化的交流及其展开117
第—节海陆通商的发展与亚洲循环交通的形成119
第二节波斯文化的东渐132
第三节印度文化的传播140
第四节中国文化的复兴及其繁荣149
第4章近世的民族主义潮流159
第—节近世史阶段的地区倾斜161
第二节北方民族的活跃与宋朝治下的汉民族173
第三节蒙古大征服184
第四节明王朝与帖木儿帝国195
第五节清代的亚洲204
第5章近世文化的展开213
第—节伊斯兰文化的光辉215
第二节中国近世的新文化223
第三节三种近世文化的交流234
第6章近世文化的东渐243
第—节欧洲势力膨胀的由来245
第二节亚洲对欧洲近代化的贡献254
第三节印度的没落262
第四节清朝的开国及其灭亡270
第五节西亚的衰颓281
第7章亚洲历史上的日本289
第—节日本古代史诸问题291
第二节日本的中世304
第三节中世性的近世313
第8章现代亚洲史321
第—节中华民国的变迁323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33
第三节南亚与西亚341
第四节近代化之后的日本350
结语360
宫崎市定著作目录362
解说364
出版后记369
《亚洲史概说》一书的旧版(人文书林,1947 ~ 1948 年)问世已有20 多年的岁月了,由于原出版社的休业,一直未得再版。但尽管如此,这本书还是时不时地会被列入学术参考书的书目之中。不过,《亚洲史概说》其实并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参考书。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希望读者在大致通读此书后,能够从中抓住并领会某些东西,而这一点或许才是这本书受到认可的原因所在。也正因如此,许多朋友怂恿我将此书再版,这也终于促成了这次学生社版《亚洲史概说》(1973 年)的刊行。虽然我本应借此机会对这本书进行重新改写,但是鉴于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终除了更新以往的行文体裁,只在末尾处增加了《现代亚洲史》一章,以免作品落后于时代。新增补的部分有单行本,持有旧版的读者如有需要,可以仅以这一部分的价格购买单行本。后,对于学生社对这些烦琐事务的支持,我在此深表感谢。
宫崎市定(1901—1995)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早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曾师从内藤湖南、桑原隲蔵等著名学者,1944 年起任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曾荣获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法国儒莲奖,并获日本学士院奖和文化功劳者奖章。在中国史的诸多领域,宫崎市定都有独到的研究,代表作有《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国史》《科举》等。
《亚洲史概说》一书原是宫崎市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的旧稿,早由人文书林出版,正编和续编于1947 年和1948 年相继问世,并引起了日本学界的重视和讨论。1973 年,该书由学生社再版,作者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亚洲史”一章。作者在书中提出“西亚文明东流论”,并开辟了“亚洲史”这一全新的领域。本书涵盖了东亚的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着重考察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联系,通过交通线的转移和变化,揭示文明兴衰与时代演进的历史大势。作者以其宏大的视野,展开了一幅亚洲史发展演进的宏大画卷,使我们可以由此进一步认识全人类的真正历史。
由于编辑水平所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我一直对东南亚地区充满好奇,那里多元的文化、宗教和政治格局,总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个区域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致入微的视角,将我带入了湄公河畔的古老王国。我被书中关于吴哥王朝的兴盛与衰落的讲述所震撼,那恢弘的寺庙建筑,不仅仅是石头的堆砌,更是那个时代政治、宗教与艺术辉煌的象征。我仿佛看到了高棉帝国的辉煌,感受到了他们对神权的敬畏以及对宇宙的理解。书中对越南李朝、陈朝的独立自主以及与中国之间复杂的朝贡关系的梳理,让我对这个区域内部的政治博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理解了不同王朝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维系自身的文化与独立。此外,书中关于泰国素可泰、大城王朝的崛起,以及伊斯兰教在马来半岛的传播,都展现了东南亚地区文化融合的复杂性。我看到了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甚至还有早期中国移民带来的文化,如何在碰撞与融合中,塑造了今天东南亚丰富多元的文化景观。作者在描述这些内容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分析了地理环境、经济因素、宗教信仰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如何共同塑造了东南亚的历史进程。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品尝一杯混合了热带水果、香料和海洋气息的独特饮品,既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又有深刻的历史厚度。
评分我一直对东亚文明,特别是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将我的这份兴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在叙述秦汉帝国时,仿佛是一位亲历者,将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文字、度量衡的统一,以及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重大文化政策的分析,它不仅仅是思想上的革新,更是对国家治理模式的一次深刻重塑,其影响至今依然深远。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声,感受到了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经济繁荣。作者在描述唐朝的开放与包容时,更是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万国来朝的盛世图景,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以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融,都跃然纸上。我被书中关于唐朝诗歌的论述所吸引,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民情百态的生动写照。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宋朝的科技发展与商业繁荣,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指南针的应用,以及交子这种早期纸币的流通,都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读到关于宋朝繁荣景象的描述时,我甚至感觉到了市井的喧嚣,闻到了酒家的香气。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不仅仅是帝王的更迭和战争的记录,更是人民的创造、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碰撞。作者在将这些复杂多样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时,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失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文化细节。
评分我一直对亚洲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一个个曾经繁华的古代亚洲都市。作者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为我描绘了长安、巴格达、马六甲、德里等城市的历史风貌。我被书中对唐朝长安城的详细描述所吸引,那恢弘的城墙,棋盘式的街道,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与使者,构成了一幅壮丽的东方都会图景。我仿佛看到了盛唐时期万国来朝的景象,感受到了那股开放、包容的气息。书中对巴格达“智慧之屋”时期科学与文化繁荣的描绘,也让我对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知识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看到了那些在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也看到了那些在灯光下伏案疾书的身影。此外,书中对马六甲海峡作为海上贸易枢纽的崛起,以及其如何成为不同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的阐述,更是让我明白了地理位置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我仿佛看到了鳞次栉比的船只,听到了不同语言的讨价还价声。作者在描述这些城市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建筑与人口规模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城市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生活,展现了每个城市独特的生命力。阅读这本书,就像在漫步于一条条古老的街道,感受着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留下的印记。
评分我一直认为,亚洲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由战争与征服书写的,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另一面——和平与交流。作者以一种温和而充满韧性的笔触,勾勒出亚洲历史上那些被忽视的和平时刻与跨文化交流的细节。我被书中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的生动描绘所吸引,那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漫漫黄沙中,用驼铃声和货物的交换,搭建起一座座跨越国界的桥梁。我仿佛看到了张骞西行时的壮志豪情,也感受到了骆驼商队在星空下的孤独与希望。书中对古代印度与东南亚之间,以及中国与波斯之间海上贸易网络的详细介绍,也让我明白了,经济的互通与文化的交流,才是促进亚洲区域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动力。我看到了那些沉睡在海底的古老船只,它们承载着远方的货物,也带来了陌生的故事。此外,书中还讲述了历史上那些通过联姻、宗教传播、学术交流等方式实现的和平互动,如佛教在中国、朝鲜、日本的传播,以及不同地区医学、天文、数学知识的交流。作者并没有回避亚洲历史中的冲突与矛盾,但她更侧重于展现那些连接彼此,而非割裂彼此的力量。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品尝一杯清澈的泉水,让我感受到了亚洲历史上那些温润、持久的连接,它们同样伟大,同样值得铭记。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中亚地区,尤其是“斯坦”系列国家,了解甚少,除了知道一些关于丝绸之路的片段,脑海中一片模糊。而这本书,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神秘的大门。作者以一种沉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勾勒出这片土地上不同文明的交汇与融合。我被书中关于粟特人的描述深深吸引,他们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人与文化传播者,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突厥、回鹘等游牧民族的兴衰史的梳理,也让我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互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明白,历史上那些看似遥远的战争与迁徙,其实都与这片土地上的资源、贸易和民族冲突息息相关。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竟然能将那些分散在不同时期的考古发现,如佛教石窟、摩尼教壁画等,有机地串联起来,展现出中亚地区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壁画,听到了古老寺庙里的梵唱。书中对帖木儿帝国兴衰的讲述,更是充满了史诗般的壮阔感,这位征服者用铁蹄踏碎了旧有的秩序,又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查阅地图,对照书中的地理描述,想象着那些曾经繁荣的古城,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如今又是什么模样。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视角的拓展,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被忽视却又极其重要的历史区域,一个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巨大熔炉。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亚洲文学与艺术的认识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但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亚洲文明的精神脉络。作者以一种细腻而富有诗意的笔触,解读了亚洲各地的文学经典、戏剧表演、音乐歌舞以及绘画雕塑。我被书中对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解读所吸引,那不仅仅是神话故事,更是关于正义、道德、因果轮回的深刻哲学思考。我仿佛看到了奎师那向阿周那传授“薄伽梵歌”的智慧,感受到了那种对生命真谛的追寻。书中对中国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的阐述,也让我对中国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看到了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也感受到了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绪。此外,书中对波斯地毯的图案寓意,印度古典舞蹈的手势语言,以及日本能剧的象征意义的分析,都展现了亚洲不同文化中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作者在描述这些艺术形式时,并没有使用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它们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以及宗教信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艺术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基因。阅读这本书,就像在欣赏一场跨越时空的亚洲文化艺术盛宴,让我感受到了亚洲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
评分这本《亚洲史概说》简直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思想冒险。我通常对宏大叙事类的历史著作有些畏惧,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枯燥,要么为了简化而牺牲了细节的丰富性。但这次,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甚至可以说是“接地气”的笔触,将印度次大陆古老文明的脉络娓娓道来。从吠陀时代的神秘仪式,到孔雀王朝的辉煌,再到笈多王朝的黄金时代,每一个时期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古代印度宗教和哲学思想演变的阐述,那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对话,探讨着生命的意义、轮回的奥秘,以及人与宇宙的关系。读到关于佛教兴起的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菩提伽耶,感受到了那股能够震撼人心的智慧之光。作者并没有将历史人物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展现了他们的挣扎、困惑与追求,这让历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 relatable。此外,书中对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细致描写,如种姓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其对印度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以前对种姓制度的认识仅限于一些片面的标签,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它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的社会现象。作者在讲述这些内容时,并没有使用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恰当的比喻,让即使是初次接触亚洲史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段话,思考它所揭示的深层含义。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古印度文明的深度对话,让我对这片古老土地上孕育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亚洲的历史,是一部不断碰撞、融合的宏大史诗,而这本书,则为我勾勒出了其中那些最富戏剧性、也最具转折性的篇章。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剖析了亚洲历史上那些重大的冲突与变革。我被书中关于蒙古帝国西征的叙述所震撼,那股席卷欧亚大陆的强大力量,不仅改变了地理版图,更带来了深远的文化冲击与技术交流。我仿佛看到了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征途,也感受到了东西方文明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书中对殖民主义在亚洲兴起的历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族独立运动的详细阐述,也让我对近代亚洲的政治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被压迫的民族,如何在斗争中觉醒,如何在血与火中争取自由。此外,书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亚洲的影响,以及战后亚洲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更是为理解当今亚洲的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作者在分析这些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归结为善恶的斗争,而是深入剖析了经济利益、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民族情感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阅读这本书,就像在观看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大戏,让我看到了亚洲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在冲突与变革中不断前行,又如何在融合与创新中,塑造着今天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对亚洲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充满敬畏,而这本书,则将我引向了那些思想的源头活水。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深入探讨了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主要宗教在亚洲的传播与演变。我被书中对佛教“中道”思想的阐释所打动,那是一种既不执着于此岸,也不沉溺于彼岸的智慧,它引导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我仿佛看到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情景,感受到了那股穿越时空的宁静力量。书中对伊斯兰教义的梳理,以及其在亚洲不同地区如何与本土文化融合,也让我对这个伟大宗教的包容性有了新的认识。我开始明白,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指导人们行为准则的伦理体系。此外,书中对印度教神话的解读,如毗湿奴、湿婆、梵天的三位一体,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创生、毁灭与维系,都让我对印度文明的宇宙观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宗教教义当作枯燥的理论来讲解,而是将其与亚洲各地的历史事件、社会习俗以及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展现了宗教思想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亚洲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那些关于生命、死亡、轮回、解脱的哲学命题,它们至今依然困扰着人类,也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
评分我一直对亚洲近现代史的转型时期充满兴趣,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却又面临巨大挑战的古老帝国。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深刻且富有批判性的视角,为我剖析了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等中东地区主要国家的近代命运。我被书中关于奥斯曼帝国“西亚病夫”的称号如何一步步形成,以及其内部改革尝试的复杂性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压力,而是深入剖析了帝国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官僚体系的僵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宗教与世俗权力的博弈。我仿佛看到了君士坦丁堡的繁华落尽,感受到了帝国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挣扎与痛苦。书中对伊朗卡扎尔王朝的衰落与外部势力渗透的描述,也让我对中东地区近代政治格局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明白,那些看似突兀的边境线和政治分裂,往往是历史进程中无数次冲突、妥协与博弈的结果。此外,书中对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地区政治版图重塑的详细阐述,更是为理解当今中东地区的局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作者在分析这些复杂的地缘政治事件时,展现了高超的宏观把握能力,将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揭示出背后深刻的历史逻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演进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无数次的危机与转折中,不断地重塑着一个区域的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