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振鹤主编傅林祥,林涓,任玉雪等著 著
图书标签:
  • 行政区划
  • 清代史
  • 地方志
  • 历史地理
  • 中国历史
  • 通史
  • 历史学
  • 区域研究
  • 清史
  • 疆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7034
商品编码:1993825539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页数:795
字数:840000

具体描述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作  者:周振鹤 主编;傅林祥,林涓,任玉雪 等 著 定  价:130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01日 页  数:795 装  帧:精装 ISBN:9787309127034 绪言
上编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章 顺天府与奉天府
一、顺天府
二、奉天府
第二章 省
一、省、直省、行省
二、省制与省区的变迁
三、省级行政官员衙门
第三章 府厅州县
一、府厅州县体系的形成
二、府厅州县职官制度
第四章 土司
一、土司设置与改流
二、土司职衔与承袭
第五章 八旗驻防与东北地方行政制度
一、从旗民双重管理体制到行省制度
二、行政区划建制的演变
三、州县政区与驻防城区的交错重叠
第六章 藩部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傅林祥、林涓、任玉雪、王卫东著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精)》依据《清实录》(含《宣统政纪》)及《东华录》、《东华续录》,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清会典》及乾隆《清会典则例》和嘉庆、光绪《清会典事例》,已经出版的各种清代档案,《政治官报》、《内阁宫报》等政府公报,康熙、乾隆、嘉庆《清一统志》及各种地方志,以及奏议汇编和清人文集等原始资料,并充分参考、吸收了学术界近期新的研究成果,对清朝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考述。
全卷分为两编。
上编叙述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过程及特点。对清代的京府制度、省和府厅州县及土司制度、东北地区的八旗驻防制度和旗民双重管理体制、藩部的设治过程和行政管理体制,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
下编分述清代各级行政区划的具体变迁过程,包括太平天国政权统治地区的政区变迁。
本卷对清初省制变化和江南等省分省过程、府等
周振鹤 主编;傅林祥,林涓,任玉雪 等 著 周振鹤,1941年生,1959-1963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政区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
傅林祥,1961年生,上海市人。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历史政区地理和古代上海史的研究。
林涓,1977年生,云南保山人。19等
《大清帝国疆域变迁与治理体系演进》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清代中国广袤疆域的形成、巩固与行政层级设置的精妙之处。我们将追溯自清初入关到晚清覆灭的近三百年间,帝国统治者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其行政区划体系,以适应多元民族聚居、地域辽阔以及边疆巩固的现实需求。 第一部分:疆域的奠定与收缩 清朝的疆域奠定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本书将从清初的满洲故地出发,详细梳理其逐步向南推进、统一全国的军事征服历程。重点将放在清朝如何通过一系列战争,如平定三藩之乱、征服噶尔丹、收复台湾,以及最重要的康乾盛世时期的西北和西南边疆开拓,最终确立了一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版图。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一过程中,不同地理区域的纳入方式,例如直接纳入为行省、设置将军管辖区域、或是以盟旗制度进行间接统治等,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统治策略与民族政策。 同时,本书也不会回避清朝疆域的收缩与丧失。我们将审视19世纪以来,列强侵略对中国边疆造成的冲击,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的大量领土割让,以及在内外压力下,部分区域行政区划的调整与重设,如对新疆、内外蒙古等地的统治方式的变化,以此呈现清朝统治后期疆域主权的挑战与失落。 第二部分:行省制度的成熟与演变 行省作为清代最重要的行政区划单位,其形成与发展是本书的另一重点。我们将追溯元代行省制度的渊源,详细阐述清朝如何继承并改造了明代的省制。从清初的“沿明制”到康熙时期“裁冗官、增抚民”的改革,再到雍正时期进一步完善的行政管理,本书将通过对具体省份的设立、名称的沿革、以及省与中央政府之间权责关系的梳理,来展现行省制度的成熟与精细化。 我们将特别关注清朝在疆域辽阔、民族构成复杂地区,如新疆、西藏、内外蒙古等地的特殊行政设置。这些区域并未完全纳入传统的行省体系,而是采取了更为灵活多样的治理模式,如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盟旗制度等。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特殊区域的管理特点,以及它们在整个清代行政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揭示清朝在多元一体帝国治理上的智慧与尝试。 第三部分:府、州、县层级的精细化管理 在行省之下,府、州、县构成了清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基础网络。本书将详细考察清代府、州、县的层级设置、管辖范围、官员配置及其职能。我们将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清代在不同时期,对这些基层行政单位的调整,例如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改革如何影响了赋役征收体系,进而影响了基层行政的运作。 本书还将探讨清代地方官员的选拔、任用与考核制度,以及这些制度如何与行政区划紧密相连。通过对地方官员的职责、权力范围以及他们与中央政府、与当地社会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来展现清代地方治理的实际运作机制。我们还将关注清代在处理地方社会纠纷、维护治安、征收赋税等方面,行政区划如何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第四部分:边疆治理与民族政策的行政体现 清朝的统治对象涵盖了满、汉、蒙、回、藏、苗、瑶等众多民族,其行政区划与民族政策的结合,是理解清朝统治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关键。本书将深入分析清朝如何通过行政区划的设置,来管理和分化不同的民族群体。例如,对蒙古各部的盟旗制度,对新疆各地的伯克制,以及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都体现了清朝在不同区域采用的差异化统治策略。 我们将考察这些行政管理方式背后的民族认同与文化政策,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生态。本书将通过具体的史料,展现清朝在边疆地区的屯垦、移民、以及对宗教信仰的管理,这些都与行政区划的设置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了清朝边疆治理的独特景观。 第五部分:清代行政区划的理论反思与历史遗产 最后,本书将对清代行政区划的形成与演变进行理论层面的梳理与总结。我们将考察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思想在清代的继承与发展,分析清朝统治者在构建和维护帝国疆域时所遵循的原则与理念。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清代行政区划体系对后世中国行政区划的深远影响。例如,一些沿袭至今的省份名称与疆域范围,以及中央集权下地方行政层级设置的模式,都可以在清代找到其源头。 通过对《大清帝国疆域变迁与治理体系演进》的深入研究,读者将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清代的行政区划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制度,而是随着帝国命运的起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演进的动态过程。它既是帝国统治的工具,也是帝国历史的见证。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精细的清代中国行政地理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的学术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梳理历史事实,更在于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国行政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思考。清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本书是否会引导我们去思考,在当今中国依然存在的一些行政区划设置的根源,是否可以追溯到清代?例如,一些省份的边界划分,是否在清代就已基本形成?甚至,某些地方性的行政管辖习惯,是否也与清代的制度设计有关?这对于理解中国当代的行政体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的叙事方式也吸引了我。历史的进程往往是波澜壮阔的,而行政区划的变动,就像是这幅壮丽画卷上不断被描绘和修改的线条。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这些行政区划变动背后的历史故事。比如,某个地名的由来,是否与某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有关?某个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否引发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变迁?如果作者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社会生活相结合,相信会让这本书更加引人入胜,充满人文关怀。

评分

翻开《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翔实的史料所震撼。作者似乎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部著作之中,每一个章节的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引用了大量官方档案、地方志、私人著述等一手资料,甚至不乏一些鲜为人知但极为珍贵的史料。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信任。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清朝如何处理与边疆民族地区关系的论述,比如对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管辖方式,是否与内地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考量又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深入的解读,而非流于表面的描述。

评分

作为一名对清朝经济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非常好奇《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是否会将行政区划的变动与当时的经济发展进行联动分析。例如,清朝的漕运系统,是否与行政区划的设置有着密切的联系?沿江沿河的州县设置,是否服务于漕运的畅通?再者,随着商业的发展,一些新兴市镇的出现,是否促使了新的行政区划单元的产生?反之,行政区划的调整,又是否会对当地的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经济与行政的互动关系,是理解历史发展的重要维度。

评分

我对《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中关于清朝“因袭”、“因循”和“创新”的行政区划政策的论述很感兴趣。清朝的统治并非完全推翻明朝的制度,很多方面是在继承中发展。那么,在行政区划上,清朝究竟保留了多少明代的痕迹?又有哪些是其自身独特的创造?书中是否会详细对比明清两代的行政区划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背后的政治考量?例如,清朝在东北地区的行政设置,是否与明朝有所不同?又如何处理从“满洲”到“东北”的地理概念转变?

评分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清朝如何通过行政区划来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和同化策略的论述抱有高度期待。《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是否会深入探讨清朝在收复和巩固新疆、西南边疆等地区的行政设置?例如,设置将军府、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机构,在地理和行政上是如何运作的?这些机构与中央朝廷的权力关系又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分析这些边疆行政管理模式的成功与局限,以及它们对后世行政区划的影响?这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版图的形成至关重要。

评分

我对清朝的基层行政单位——县、州、厅、卫等——的设置和职能非常感兴趣。《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能否深入剖析这些不同层级的行政单位在清朝的实际运作情况?例如,县令的权力边界在哪里?他们如何与上级府、省进行沟通?基层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是怎样的?再者,清朝在处理民族聚居区时,是否采用了特殊的基层管理模式?例如“盟旗制度”在行政区划上的体现,又或者是在南方一些地区,是否保留了部分原有的土司制度?这些具体的运作细节,往往比宏观的政策更能反映历史的真实肌理。

评分

我期待《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能够以一种相对客观和中立的视角,来审视清朝的行政区划历史。历史的研究,总会伴随着不同的解读和评价。希望这本书能够基于史料,提供清晰的分析,避免过度的褒扬或批评。即使书中论述了一些清朝行政区划上的弊端,例如效率低下、层层加码等,也希望能够详细阐述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最终,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立体、深入的清朝行政区划知识体系,填补我对这一领域认知的空白。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偶然瞥见《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时,一股浓厚的历史求知欲便油然而生。我并非是专门研究行政区划的学者,但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清朝那庞大而复杂的疆域治理体系感到着迷。究竟是怎样的制度设计,让一个以骑射起家的民族,能够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土地,并从中汲取资源,维系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统治?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就承载着解答这一切的钥匙。我期待着它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深入探寻清朝行政区划的演变脉络。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方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中关于具体行政区划调整的部分尤为期待。清朝近三个世纪的历史,必然伴随着无数次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合并与拆分。这些变动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政治事件、经济发展、人口迁移、边疆巩固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梳理这些变动的逻辑,例如,某个府、州的设立,是否与当地的经济作物发展有关?某个省的改制,是否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军事危机?如果书中能够附上详细的行政区划变动图表,那就更完美了,那将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