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学彩图馆

中国茶学彩图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媛 著
图书标签:
  • 茶叶
  • 中国茶
  • 茶文化
  • 茶艺
  • 品茶
  • 茶道
  • 茶叶知识
  • 饮茶
  • 茶谱
  • 彩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8745
商品编码:200574129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茶学彩图馆

定价:39.80元

作者:郝媛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113587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自古以来的名人雅士都追求的品茗雅趣,相关内容书中都有详细介绍。2.它是人们平心、清静、禅定的*读本,为读者在烦躁的环境中寻一方净土。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为想学茶或正在学茶的爱茶人士提供的入门图书,也是一本集识茶、鉴茶、泡茶、品茶、茶道与茶艺于一体的精品茶书。书中分为“初见芳茗露英华一识茶篇”“省识茗心赏灵芽——鉴茶篇”、“悬壶高冲清香起——泡茶篇”、“一瓯甘饮惬余暇——品茶篇”、“从来佳茗似佳人——搽道与茶艺篇”和“君不可一日无茶—一茶生活篇”六部分,将与茶相关的细节一一展现在众人面前,就像是带大家走进了一个有关茶的清净世界,不仅如此,还介绍了诸多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的茶疗方,为大家的健康生活增添一道靓丽的茶韵风景。全书图文并茂,可以让您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也欣赏到精美的图片,既能感受到茶的无穷魅力,同时又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从而找到清净平和的心境。

目录


初见芳茗露英华——识茶篇
章 茶之源
茶的渊源与盛行 2
穿越千年墨香的茶历史 3
饮茶方式的演变 6
茶字的演变和形成 7
茶的主要分布区域 8
茶的海外流传路径 9
现代人与茶的不解之缘 10
茶马古道 11
中国十大名茶 12
茶的雅号别称 15
中国的茶文化研究 17
茶美学的发展历程 18
第二章 茶之类
传统七大茶系分类法 20
按茶树品种分类 23
按产地取名分类 25
按采收季节分类 27
按茶叶的形态分类 28
按萎凋程度分 30
按发酵程度分类 31
按烘焙温度分类 32
按薰花种类分 33
按制造程序分 34
按制茶的原材料分 35
按茶的生长环境分类 36
茶叶的其他分类方法 37
第三章 茶之效
茶富含多种营养元素 38
茶具有抗衰老功效 39
科学饮茶改善记忆力 40
饮茶可强身健体 40
饮茶可消脂减肥 41
饮茶可防辐射 42
饮茶可提神解乏 43
饮茶可利尿通便 44
饮茶可保护牙齿 45
饮茶可消炎杀菌 46
饮茶可抑制心脑血管疾病 47
饮茶可美容护肤 48
饮茶可清心明目 49
饮茶可消渴解暑 50
饮茶可助戒烟 51
饮茶可暖胃护肝 51
饮茶可防癌抗癌 52
第四章 茶之存
贮茶的注意事项 54
茶叶罐贮存法 55
冰箱贮存法 57
暖水瓶贮存法 57
干燥剂贮存法 58
食品袋贮存法 59
其他贮藏茶叶的方法 60
不同类型茶叶的贮存方式 60
第五章 茶之俗
潮汕啜乌龙 62
北京大碗茶 63
羊城早市茶 64
成都盖碗茶 65
潮汕工夫茶 66
昆明九道茶 67
绍兴四时茶俗 68
吴屯“喝”茶 69
青海的熬茶 70
吴江三道茶 71
周庄阿婆茶 72
亚洲茶俗 73
非洲茶俗 75
大洋洲茶俗 76
欧洲茶俗 77
美洲茶俗 78
省识茗心赏灵芽——鉴茶篇
章 红茶品鉴
滇红茶 82
金骏眉 83
九曲红梅 84
祁门红茶 85
政和工夫 86
第二章 黄茶品鉴
君山银针 87
蒙顶黄芽 88
霍山黄芽 89
广东大叶青 90
第三章 绿茶品鉴
安吉白茶 91
碧螺春 92
黄山毛尖 93
六安瓜片 94
蒙顶甘露 95
西湖龙井 96
第四章 青茶品鉴
安溪铁观音 97
凤凰水仙 98
水金龟 99
武夷大红袍 100
高山乌龙 101
铁罗汉 102
第五章 白茶品鉴
白毫银针 104
白牡丹茶 105
寿眉 106
第六章 黑茶品鉴
安化黑茶 108
茯砖茶 109
宫廷普洱茶 110
生沱茶 111
熟沱茶 112
第七章 花茶品鉴
茉莉花茶 113
女儿环 114
黄山贡菊 115
杭白菊 116
玫瑰花茶 117
千日红 118
悬壶高冲清香起——泡茶篇
章 甄选茶叶
好茶的五要素 120
新茶和陈茶的甄别 122
春茶、夏茶和秋茶的甄别 123
绿茶的甄别 124
红茶的甄别 125
黄茶的甄别 126
黑茶的甄别 127
白茶的甄别 129
青茶的甄别 130
花茶的甄别 131
第二章 好器沏好茶
入门的茶具 133
如何选购茶具 135
茶具的分区使用 136
精致茶具添茶趣 139
不同产地的瓷质茶具 141
茶具的清洗 142
茶具的保养 143
历史上的制壶名人与名器 144
第三章 水如茶之母
好水的标准 147
宜茶之水 148
名泉寻源 150
中国五大名泉 151
利用感官判断水质的方法 153
改善水质的方法 153
如何煮水 154
水温讲究 155
判断水温的方法 156
影响水温的因素 157
水含氧量与泡茶的关系 159
水温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160
第四章 茶的一般冲泡流程
初识佳出茶点 162
投茶与洗茶 162
次冲泡 164
第二次冲泡 165
第三次冲泡 166
茶的冲泡次数 166
生活中的泡茶过程 167
待客中的泡茶过程 170
办公室中的泡茶过程 172
商家销售泡茶过程 173
旅行中的泡茶过程 174
第五章 泡出茶的特色
绿茶的冲泡方法 178
红茶的冲泡方法 181
青茶的冲泡方法 184
黄茶的冲泡方法 185
白茶的冲泡方法 187
黑茶的冲泡方法 189
花茶的冲泡方法 190
第六章 不同茶具冲泡方法
玻璃杯泡法 192
紫砂壶泡法 195
盖碗泡茶法 197
飘逸杯泡法 202
小壶茶泡法 205
玻璃壶泡法 208
瓷壶泡法 209
陶壶泡法 211
杯子与茶汤间的关系 213
冲泡器质地与茶汤的关系 213
一瓯甘饮惬余暇——品茶篇
章 品茶的四要素
观茶色 216
闻茶香 218
品茶味 219
悟茶韵 220
第二章 宜茶之境:雅室品茗
源远流长的历代茶馆 223
精彩纷呈的当代茶馆 225
温馨舒悦的家庭茶室 226
清新幽静的山水之间 228
茶室的类型与风格 229
第三章 品茶的精神与艺术
茶之十德 231
只斟茶七分满 232
六艺助兴 233
茶与修养 235
吃茶、喝茶、饮茶与品茶 236
品茶如品人 238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239
茶中的大雅——茶与《红楼梦》 240
茶中的大俗——茶与《》 241
第四章 品茶是一种心境
品茶需要平心 243
品茶需要清静 244
品茶需要禅定 245
品茶需要风度 245
品茶需要心意 246
品茶需要放松 247
品茶需要乐观的心态 248
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道与茶艺篇
章 修身养心论茶道
何谓茶道 250
茶道的核心灵魂 251
茶道修习的法则 252
茶道中的身心享受 253
茶道的追求 254
中国的茶道流派 255
中国茶道的三种表现形式 256
日本茶道 258
韩国茶道 259
俄罗斯茶道 260
英式茶道 261
茶道的自然美 263
茶道与茶艺的关系 263
第二章 伴茗之魂赏茶艺
什么是茶艺 265
传统茶艺和家庭茶艺 266
工艺茶茶艺表演 267
乌龙茶茶艺表演 269
绿茶茶艺表演 276
花茶茶艺表演 280
祁门红茶茶艺表演 282
禅茶茶艺表演 284
盖碗茶茶艺表演 288
第三章 不可不知的茶仪礼
泡茶的礼仪 291
奉茶的礼仪 294
品茶中的礼仪 295
倒茶的礼仪 296
习茶的基本礼仪 297
提壶、握杯与翻杯手法 300
温具手法 304
常见的4种冲泡手法 307
喝茶做客的礼仪 311
第四章 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与名人 314
有关茶的著作 316
茶诗 318
茶画 321
茶联 322
茶与歌舞 324
茶与婚礼 326
茶与祭祀 328
茶与谚语 330
茶与棋 332
茶和道家 333
茶和儒家 335
茶与旅游 336
君不可一日无茶——茶生活篇
章 幸福每一天的保健养生茶
每日4款幸福养生茶饮 340
立春来杯养肝护肝茶饮 341
雨水要喝缓解春困的茶饮 342
惊蛰一杯防肌肤干燥的茶饮 343
春分喝温气茶饮 343
清明喝调节血压茶饮 344
谷雨喝调理肠胃茶饮 345
立夏喝滋养茶饮 346
小满喝清利湿热茶饮 346
芒种喝清热降火茶饮 347
夏至喝退热降火茶饮 348
小暑喝裨益消化茶饮 348
大暑喝预防中暑茶饮 349
立秋喝养胃润肺茶饮 349
处暑喝清热安神茶饮 350
白露喝滋阴益气茶饮 351
秋分喝调养脾胃茶饮 351
寒露喝强身健体茶饮 352
霜降喝滋肺润肺茶饮 352
立冬喝补充热量茶饮 353
小雪喝缓解心理压力茶饮 354
大雪喝预防哮喘茶饮 354
冬至喝滋补养生茶饮 355
小寒喝补肾壮阳茶饮 356
大寒喝有益心血管茶饮 356
第二章 强身健体的私房茶食
八宝茶粥 358
绿茶粥 358
普洱茶猪手 359
茶香鳜鱼片 360
红茶炒鸡丁 361
碧螺春鲜鱿 361
洛神优酪乳 362
甘草酸梅汤 363
双色绿茶饼干 363
抹茶泡芙 364
第三章 让青春永驻的抗衰美容茶
美容养颜茶 366
瘦身美体茶 367
明目亮睛茶 367
抗衰防老茶饮 368
保持年轻活力茶饮 369
补血益气茶 370
第四章 不同人群的养生保健茶
银发族的长寿茶 372
孕妈安胎茶 372
老师的润喉茶 373
学生的健脑茶 373
吸烟族的健康茶饮 374
体力劳动者的健康茶饮 375
应酬族的健康茶饮 375
亚健康人群的健康茶饮 376
第五章 各类疾病的茶疗验方
防治感冒的茶疗验方 377
防治哮喘的茶疗验方 377
防治高血压的茶疗验方 378
防治冠心病的茶疗验方 379
防治糖尿病的茶疗药方 379
防治脂肪肝的茶疗药方 380
便秘的茶疗药方 381
口臭的茶疗药方 381
胃痛的茶疗药方 382
失眠的茶疗药方 383
月经不调的茶疗药方 383
前列腺炎的茶疗药方 384
关节炎的茶疗药方 385
第六章 饮茶的宜忌
饮茶需“度”量 386
不要饮隔夜茶 386
饮茶忌空腹 387
药茶要慎重选 388
喝茶要讲究中医五行 389
忌饮烫茶 389
忌饮冷茶 390
忌饭后立即饮茶 391
忌饮冲泡次数过多 391
附录
附录I 陆羽《茶经》精要解读
一之源 394
二之具 395
三之造 396
四之器 397
五之煮 399
六之饮 400
七之事 401
八之出 405
九之略 405
十之图 406
附录II 茶品质与品评因素评分表
附录III 历代茶人佳话
茶艺师与茶 414
诗僧与茶僧 415
唐伯虎与祝枝山猜茶谜 417
白居易与茶 418
杨维桢与茶 419
“吃茶去” 419

作者介绍


郝媛,毕业于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文物鉴定专业。现为《收藏快报》、《东方收藏》杂志北京文稿中心主任。

文摘


序言



《中国茶学彩图馆》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它以其丰富的彩图和详实的文字,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茶的悠久历史、精湛工艺、独特品鉴以及深远的文化意蕴。 全书内容宏富,体系完整,从茶的起源传说娓娓道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萌芽,再到汉唐的兴盛,宋代的雅集,明清的普及,直至近现代的传承与创新。每一历史时期,都配以精美的历史画作和实景照片,生动再现了不同时代茶文化的风貌。 在茶的品种介绍方面,本书精选了中国各具代表性的名优茶,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六大茶类。对于每一种茶,都进行了细致的图文解读,从其地理分布、品种特征、采摘时节、制作工艺,到其独特的香气、滋味、汤色以及冲泡方法,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在介绍西湖龙井时,不仅展示了其“扁、平、光、绿、香、味、形”七绝的形态,还深入剖析了炒制工艺的十八道手法,以及其“豆香”、“兰花香”等迷人风味。对于普洱茶,则详细介绍了生普与熟普的区别,以及其独特的陈化潜力与品饮之道。书中大量的写实彩图,清晰地展现了茶叶干茶的形态、冲泡后的叶底以及茶汤的色泽,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 除了对茶叶本身的深入探究,《中国茶学彩图馆》还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茶的制作工艺。本书详细介绍了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各个环节的核心技术和不同茶类特有的工艺流程。例如,乌龙茶独特的半发酵工艺,其“做青”过程中的摇青、晾青技术,如何通过掌握发酵程度来形成其花果香韵,都进行了逐一剖析。红茶的全发酵工艺,通过酶促氧化赋予茶叶红色的汤色和醇厚的滋味,其中的关键环节也一一呈现。每一道工序的精妙之处,都辅以写实的工艺流程图和师傅们操作的瞬间捕捉,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茶园与茶厂之中,亲身感受制茶的智慧与匠心。 品鉴是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茶学彩图馆》专门辟出章节,系统讲解了中国茶的品鉴方法。从如何审形、观色、闻香、品味,到如何识别茶叶的优劣,如何根据不同茶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冲泡器具与水温,都进行了详细指导。书中运用大量的图示,直观地展现了品鉴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例如如何用鼻子捕捉茶叶的香气,如何通过舌头的不同部位感受茶汤的甜、苦、涩、鲜,以及如何通过喉韵体会茶的余味。同时,本书也介绍了不同茶区的风土人情对茶叶风味的影响,以及茶与四季、茶与养生等方面的联系,使得品鉴不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一种对生活美学的体悟。 此外,本书还深入挖掘了中国茶的文化内涵。从茶圣陆羽《茶经》的经典论述,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咏茶诗篇,再到茶道、茶艺的起源与发展,以及茶在哲学、宗教、艺术、社交等方面的地位,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书法绘画作品以及现代茶艺表演的精彩瞬间,展现了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例如,关于宋代点茶的复原图,以及明代工夫茶的冲泡流程图,都让读者得以窥见古代茶事的风雅。 《中国茶学彩图馆》的编纂,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直观的中国茶学知识平台。它不仅是一本学习茶艺、了解茶叶的书籍,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无论是资深茶友,还是初涉茶海的新手,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与启发,在品味一杯香茗的同时,感受中国茶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与东方智慧。本书的精美装帧与丰富彩图,也使其成为馈赠亲友、案头珍藏的佳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视觉系”读者,对那些只有文字的书籍总是提不起太大兴趣。《中国茶学彩图馆》之所以让我爱不释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极具视觉冲击力。书中大量的精美插图,无论是茶叶本身的特写,还是冲泡过程的场景还原,都显得格外细致和考究。我特别喜欢那些介绍不同茶区风土人情的图片,看着绿意盎然的茶园,采茶姑娘们忙碌的身影,仿佛能听到茶园里的鸟鸣,闻到泥土的芬芳。这些图片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它们让抽象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变得鲜活起来。而且,书中对茶叶的分类和鉴赏,也都配有清晰的图示,比如如何辨别不同等级的龙井,如何区分铁观音的几种主要工艺,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我这个之前只知道“绿茶”、“红茶”的读者,也能开始尝试去了解其中的细微差别。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了解茶文化的书籍。《中国茶学彩图馆》的出现,简直是意外之喜。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茶叶本身,更像是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甚至人情风物的窗户。它从茶的起源讲起,穿梭于各个朝代的茶事变迁,描绘了茶如何融入文人雅士的生活,如何成为士庶皆宜的饮品。书中对不同地区的代表性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介绍,都充满了故事性。比如,在讲到普洱茶时,不仅仅是介绍其发酵工艺,还穿插了关于茶马古道的传说,以及它如何在边疆地区扮演的角色,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书中对茶的品鉴方法也有详细的阐述,从观色、闻香、品味到赏叶底,循序渐进,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品茶的门道。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应该是能够激发读者好奇心,并引导他们去探索的。《中国茶学彩图馆》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中国茶的广阔世界。我读到关于茶的传说,关于茶的诗词,关于茶的社交礼仪,这些都让我对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明白,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茶叶的种类,而是开始渴望去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去体验它们的冲泡过程,甚至去尝试着自己去辨别和品鉴。这本书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茶的种子”,我相信,它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生根发芽,让我对中国茶的探索之旅,越走越远。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生活美学,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之处,而茶,无疑是中国人生活美学的集大成者。《中国茶学彩图馆》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过于学术化和枯燥,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展现茶的美。书中关于泡茶的技巧,不仅仅是告诉你水温、茶叶用量,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看着书中精美的插图,描绘着茶人置身于山水之间,悠然自得地品茗,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禅意。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开始思考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为自己留下一片品茗的时光,去感受茶汤在口中流转的温度和滋味。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指南,教会我如何从一杯茶中,品味出生活的诗意。

评分

这次偶然在书店翻到一本《中国茶学彩图馆》,虽然我对茶的了解仅限于日常饮用,但书名就吸引了我。翻开几页,扑面而来的就是那些精美的茶图片,各种茶叶的形态,从嫩芽到烘干后的样子,再到冲泡后舒展的叶片,都清晰可见,色彩鲜艳,仿佛能闻到茶香。图片下方配有简洁却信息量十足的文字,介绍了不同茶叶的产地、特点,甚至还有一些历史渊源。我尤其喜欢那些介绍茶具的部分,陶瓷的、紫砂的,各式各样,各有韵味,旁边还有详细的图示,讲解如何选择和保养,这让我这个平时只知道用马克杯泡茶的人,对茶的仪式感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老师,不露声色地灌输知识,让我觉得学习茶文化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这么具象化,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它让我开始思考,下次去茶庄,我应该如何去辨别、去选择,而不是仅仅凭感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