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疾病(古今名醫臨證實錄叢書) 中國醫藥科技齣版社

肝膽疾病(古今名醫臨證實錄叢書) 中國醫藥科技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鄺衛紅 編
圖書標籤:
  • 肝膽疾病
  • 中醫
  • 中醫學
  • 肝病
  • 膽病
  • 古今名醫
  • 臨證實錄
  • 中國醫藥科技齣版社
  • 臨床經驗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國醫藥科技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醫藥科技齣版社
ISBN:9787506759915
商品編碼:20164035446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01-01

具體描述


序言 疾病的發生,往往是人體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當肝髒或膽囊功能失常,不僅會直接影響消化吸收,更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引發一係列連鎖反應。在中醫理論中,肝與膽互為錶裏,肝主疏泄,膽主藏泄,二者功能協同,維係著人體氣機調暢與情誌舒緩。一旦肝膽失和,氣機鬱滯,濕熱內生,便會悄然潛伏,逐漸侵蝕健康。 “肝膽疾病(古今名醫臨證實錄叢書)”一書,正是秉持著深耕臨床、傳承名醫經驗的宗旨,匯聚曆代醫傢在診治肝膽疾病方麵的精粹,以鮮活的醫案為載體,係統闡述瞭肝膽疾病的中醫辨證施治思路與臨證遣方用藥的獨到之處。本書所收錄的醫案,涵蓋瞭從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到膽囊炎、膽石癥等多種常見與疑難肝膽病癥,每一則醫案都凝聚瞭名老中醫對病機脈絡的深刻洞察,對治療方藥的精妙組閤,以及對復雜病情的靈活應對。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辨證論治原則的生動詮釋,更在於其所展現的“活”的醫學智慧。它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一個個真實、詳細的臨床案例,將中醫的理法方藥融入具體的診療情境之中。讀者可以通過閱讀這些醫案,直觀地感受到名醫們如何根據患者的性彆、年齡、體質、病史、癥狀、體徵、舌脈等各方麵信息,進行細緻入微的辨證,從而製定齣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這些方案,或重在疏肝理氣,以解鬱開結;或側重清熱利濕,以祛邪排毒;或強調活血化瘀,以通絡散結;或兼顧扶正培本,以鞏固療效。 本書的另一個突齣特點是其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閤。在闡述醫案的同時,往往會穿插對相關病證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常用方劑的深入分析,為讀者構建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係。這種“以案帶論,以論明案”的模式,使得理論知識不再抽象難懂,而是變得生動形象,易於理解和掌握。 本書的齣版,旨在為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中醫藥院校學生,以及對中醫養生保健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學習和藉鑒的寶貴平颱。通過深入研讀本書,可以學習到名老中醫豐富的臨床經驗,領略到中醫辨證論治的魅力,提升臨床診療水平,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的健康事業。 第一章 肝鬱化火證的辨證與施治 肝,作為人體重要的疏泄之髒,其功能失常,最易導緻氣機鬱滯。當情誌不暢、思慮過度,或感受外邪,導緻肝的疏泄功能受損,氣滯日久,鬱而化火,便形成瞭肝鬱化火證。此證在臨床上多見於情誌抑鬱、煩躁易怒,或兼有口苦咽乾、目赤耳鳴,甚或脅肋脹痛、脈弦數等癥。 醫案一:情誌不遂,肝鬱化火,脅痛胸悶案 患者,張某,男性,45歲。素性急躁,近一年來因工作壓力增大,常感心煩意亂,夜寐不安。半月前,因與人爭執,情緒激動後,齣現右脅脹痛,牽引少腹,胸悶噯氣,口乾口苦,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辨證: 視患者情誌不遂,脅肋脹痛,胸悶噯氣,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皆為肝鬱化火之象。肝主疏泄,情誌不暢,肝氣鬱結,鬱久化火,循經上擾,故見脅痛胸悶、口苦。肝膽濕熱內蘊,亦可引緻脅痛,且濕熱互結,阻礙氣機,故見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 疏肝解鬱,清泄肝火。 處方: 柴鬍10g,白芍15g,當歸10g,香附10g,鬱金10g,龍膽草6g,梔子10g,黃芩10g,澤瀉10g,甘草6g。 方解: 柴鬍、白芍、當歸、香附、鬱金,共奏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功;龍膽草、梔子、黃芩,性味苦寒,善於清瀉肝膽實火;澤瀉利濕泄熱,以助肝膽之疏泄;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配伍,疏泄與清泄兼顧,既能疏散肝鬱,又能清瀉火熱,使氣機調暢,火熱得清,諸癥自愈。 二診: 服藥三劑後,脅痛減輕,胸悶噯氣消失,口苦亦減。唯感脅下仍隱隱作痛,情緒仍有波動。 調整: 續以前方,減龍膽草3g,加丹參15g,以活血通絡,緩肝止痛。 三診: 又服五劑,諸癥皆消。情誌漸趨平和,脅下亦無不適。囑其注意調理情誌,規律作息,以防復發。 醫案二:暴怒傷肝,肝火上炎,頭痛目赤案 患者,李某,女性,38歲。素有肝鬱之癥,近因傢庭瑣事,與傢人爭執,情緒激憤。翌日晨起,突感頭痛劇烈,偏於一側,兼有目赤腫痛,視物模糊,耳鳴頭暈,煩躁易怒,口乾欲飲,舌紅苔黃,脈弦滑。 辨證: 暴怒傷肝,肝火素盛,此乃肝火上炎之重證。頭痛目赤,耳鳴頭暈,皆為肝火循經上擾之故;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滑,亦屬肝火亢盛之徵。 治法: 息風止痛,清肝瀉火。 處方: 羚羊角粉1g(衝服),鈎藤30g,菊花15g,桑葉10g,薄荷5g,川芎10g,白芍15g,梔子10g,黃連6g,甘草6g。 方解: 羚羊角粉、鈎藤,善於息風止痙,清肝熱;菊花、桑葉、薄荷,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川芎、白芍,活血行氣,養血柔肝,緩解頭痛;梔子、黃連,清泄肝膽實火;甘草調和。全方共奏息風止痛,清肝瀉火之功。 二診: 服藥後,頭痛明顯減輕,目赤腫痛亦退,視物亦清。唯感耳鳴仍存,煩躁稍減。 調整: 以前方為基礎,加石決明20g,以平肝潛陽,聰耳明目;減薄荷5g,以防辛散過甚。 三診: 續服五劑,耳鳴亦消。情緒基本恢復正常。囑其平時注意避免情誌刺激,並配閤食療以滋養肝陰。 第二章 濕熱蘊結型肝炎的辨證與施治 肝炎,在中醫看來,多與外感濕熱邪氣,或飲食不節,情誌失調,導緻肝膽功能失常,濕熱內生有關。濕熱蘊結於肝膽,阻礙氣機,損傷肝細胞,便會齣現脅肋脹痛、黃疸、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小便短赤、大便粘滯等癥。 醫案三:濕熱浸淫,黃疸身目俱黃案 患者,王某,男性,52歲。近來食欲不振,胃脘脹滿,繼而齣現身目俱黃,小便短赤,色如濃茶,大便粘滯不爽,惡心嘔吐,脅下隱痛,舌質紅,苔黃膩而厚,脈濡數。 辨證: 黃疸身目俱黃,小便短赤如茶,大便粘滯,苔黃膩厚,脈濡數,皆為濕熱內蘊,肝膽受損之典型錶現。濕性粘滯,熱性急迫,濕熱相閤,阻滯肝膽,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見黃疸。濕熱熏蒸,脾胃失運,故見食欲不振,惡心嘔吐。 治法: 清熱利濕,疏肝和胃。 處方: 茵陳30g,梔子10g,大黃6g,柴鬍10g,白芍15g,茯苓15g,澤瀉10g,豬苓10g,半夏10g,甘草6g。 方解: 茵陳為治黃疸要藥,能清熱利濕退黃;梔子、大黃,苦寒泄熱,通腑瀉濕;柴鬍、白芍,疏肝理氣,解鬱止痛;茯苓、澤瀉、豬苓,滲濕利水,以祛濕熱;半夏、甘草,和胃降逆,以除惡心嘔吐。全方配伍,清熱與利濕並用,疏肝與和胃兼顧,力求濕熱得清,肝膽得暢,脾胃得運。 二診: 服藥五劑後,黃疸明顯減輕,身目顔色轉淡,食欲有所恢復,惡心嘔吐止。唯大便仍粘滯,小便仍短赤。 調整: 以前方減大黃3g,加丹參15g,以活血化瘀,助黃疸消退;金錢草20g,以利膽排石,加強排濕。 三診: 續服上方十劑,諸癥皆消。黃疸退盡,食欲、大小便均正常。囑其注意飲食,避免辛辣油膩,戒酒,保持心情舒暢。 醫案四:濕熱阻滯,肝區脹痛,食欲不振案 患者,陳某,女性,29歲。近半年來,食欲不振,食入即吐,腹脹納呆,右脅下隱痛,時有劇痛,伴低熱,口苦咽乾,小便黃,大便不調,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 濕熱阻滯肝膽,故見肝區脹痛,脅下隱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口苦咽乾,小便黃。濕熱互結,阻礙氣機,故見腹脹納呆,大便不調。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皆為濕熱內蘊之象。 治法: 清熱利濕,疏肝泄膽。 處方: 柴鬍10g,黃芩10g,半夏10g,茯苓15g,白芍15g,澤瀉10g,川楝子10g,延鬍索10g,甘草6g,闆藍根15g。 方解: 柴鬍、黃芩、半夏,和解少陽,清泄肝膽濕熱;茯苓、澤瀉,利濕滲濕;白芍、川楝子,疏肝止痛;延鬍索,活血止痛;甘草調和;闆藍根,清熱解毒,抗病毒。全方配伍,旨在清除肝膽濕熱,疏通肝膽氣機,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二診: 服藥七劑後,腹脹納呆減輕,食欲稍有恢復,脅下疼痛亦緩。唯低熱仍存,口苦咽乾依舊。 調整: 以前方基礎上,加金銀花15g,以清熱解毒;茵陳30g,以加強退黃利濕之功。 三診: 續服上方十劑,低熱退,口苦咽乾消失,食欲明顯改善。囑其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復查。 第三章 肝陰不足與肝陽上亢證的辨證與施治 肝陰不足,是肝髒功能長期受損,或精血虧虛所緻。陰不製陽,則易化生肝陽上亢,臨床上常錶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肢體麻木、口舌乾燥、心煩失眠,甚或齣現震顫、抽搐等癥。 醫案五:肝陰耗傷,肝陽偏亢,頭暈目眩案 患者,趙某,女性,68歲。平素體弱,近半年來,時感頭暈目眩,站立不穩,耳鳴如蟬,視物模糊,腰膝酸軟,口乾舌燥,夜寐不安,舌質淡紅,苔少而乾,脈細弱而弦。 辨證: 肝陰不足,肝陽偏亢。年老體弱,腎精虧虛,肝失所養,肝陰暗耗,陽氣失其製約,故肝陽上亢,循經上擾,齣現頭暈目眩,耳鳴,視物模糊。腰膝酸軟,口乾舌燥,舌淡苔少,脈細弱,皆為肝腎陰虛之癥。 治法: 滋補肝腎,平肝潛陽。 處方: 熟地黃20g,山茱萸10g,山藥15g,茯苓10g,澤瀉10g,丹皮10g,鈎藤30g,石決明20g,何首烏15g,枸杞子15g。 方解: 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益精填髓;茯苓、澤瀉、丹皮,滋陰潛陽,兼以利濕;鈎藤、石決明,平肝潛陽,息風止眩;何首烏、枸杞子,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全方配伍,滋養肝陰,以製肝陽,使肝陽得以平復,諸癥自減。 二診: 服藥五劑後,頭暈目眩減輕,耳鳴亦緩,站立趨於穩定。唯口乾仍存,夜寐仍不安。 調整: 以前方為基礎,加女貞子15g,旱蓮草15g,以加強滋補肝腎陰液之功;加酸棗仁10g,以養心安神,助眠。 三診: 續服上方十劑,諸癥顯著改善。頭暈基本消失,耳鳴減輕,夜寐轉安。囑其堅持服藥,並配閤日常調理。 第四章 膽囊結石的中醫認識與治療 膽囊結石,在中醫看來,多因濕熱內蘊,肝鬱氣滯,導緻膽汁代謝異常,停滯不行,久而久之,凝聚成石。其臨床錶現多為右上腹疼痛,或呈陣發性絞痛,常放射至肩背部,伴惡心嘔吐、黃疸等癥。 醫案六:濕熱凝滯,膽石絞痛案 患者,孫某,男性,58歲。素嗜肥甘厚味,近半月來,右上腹時感脹痛,近兩日疼痛加劇,呈陣發性絞痛,彎腰麯背以求緩解,伴惡心嘔吐,口苦,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B超示:膽囊多發性結石。 辨證: 濕熱內蘊,膽氣鬱滯,結石阻滯,故見右上腹絞痛,惡心嘔吐,口苦,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為濕熱內蘊,肝膽氣滯之象。 治法: 清熱利濕,疏肝止痛,排石。 處方: 茵陳30g,梔子10g,大黃6g,柴鬍10g,白芍15g,鬱金10g,延鬍索10g,川楝子10g,金錢草30g,甘草6g。 方解: 茵陳、梔子、大黃,清熱利濕,瀉火通腑;柴鬍、白芍、鬱金,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延鬍索、川楝子,活血止痛,疏通經絡;金錢草,利膽排石,為治石要藥;甘草調和。全方共奏清熱利濕、疏肝止痛、排石之效。 二診: 服藥三劑後,腹痛大減,嘔吐停止,口苦減輕。唯仍感右上腹隱痛,大便未暢。 調整: 以前方減大黃3g,加強金錢草用量至40g,並加海金沙15g,以加強排石之力;續服五劑。 三診: 腹痛基本消失,大便通暢,口苦消失。囑其注意飲食,避免誘發因素,定期復查。 結語 本書所載的醫案,隻是曆代名醫在肝膽疾病診療領域浩瀚經驗中的一隅。然而,正是這些鮮活的醫案,為我們勾勒齣瞭中醫辨證施治的精妙輪廓,展現瞭中醫治療肝膽疾病的獨特優勢。通過深入學習和實踐本書所傳達的理論與經驗,我們有理由相信,能夠進一步提升臨床診療水平,為廣大肝膽疾病患者帶來更有效的治療與康復。 中醫治療肝膽疾病,不僅在於對癥下藥,更在於對病機本源的深刻把握,以及對人體整體功能的全麵調理。本書所匯集的正是這樣一種“從整體齣發,辨證施治”的中醫智慧,它不僅是理論的傳承,更是實踐的指引,值得每一位有誌於中醫事業的同仁認真研讀與藉鑒。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來自一種對“經典傳承”的嚮往。作為中國醫藥科技齣版社齣版的一套叢書,並且冠以“古今名醫臨證實錄”的名頭,我預設它一定承載著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嚴謹的編纂態度。肝膽疾病在中醫體係中,嚮來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從《黃帝內經》對肝膽生理病理的論述,到曆代醫傢對肝膽病證的不斷深化,可以說,對肝膽疾病的認識,是衡量一個中醫水平的重要標尺之一。 我非常好奇,這本《肝膽疾病》會如何呈現這份“古今”的傳承。是會從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汲取精華,梳理齣早期對肝膽疾病的認識和治療原則?還是會著重展現明清以來,如葉天士、薛生白等名傢,在溫病學說下對肝膽濕熱、疫毒等證型的論治經驗?更讓我期待的是,它是否會收錄近現代名老中醫,如名震杏林的老先生們,在肝膽炎癥、肝硬化、肝癌等現代疾病的中醫治療方麵的寶貴經驗。 這種跨越時空的梳理與整閤,不僅是對中醫智慧的尊重,更是對未來臨床實踐的指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構建一個更加係統、更加全麵的肝膽疾病中醫認識框架,從而在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能夠更好地發掘和運用這份寶貴的醫學遺産。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中醫在治療疑難雜癥方麵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流傳下來的古籍和名傢醫案。這次偶然翻閱到這本《肝膽疾病(古今名醫臨證實錄叢書)》,雖然內容我尚未深入研讀,但僅僅從其編纂的背景和名號來看,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叢書的冠名“古今名醫臨證實錄”幾個字,就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中醫智慧寶庫的大門。它暗示著這本書匯集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學派的醫學大傢的臨床實踐經驗,這對於我這樣一個中醫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財富。 我尤其關注的是,它如何將“古”與“今”的醫術融會貫通。古代名醫的經驗,往往是我們認識疾病本質、掌握辨證論治基本功的基石;而現代名醫的實踐,則能反映齣在現代醫學背景下,中醫如何應對新的疾病類型,如何整閤現代科技手段,從而將傳統醫學發揚光大。這種“古今結閤”的編纂思路,本身就極具研究價值。肝膽疾病在中醫理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病機復雜,病證多樣,曆來是醫傢們重點攻剋的領域。我期待這本書能展現齣曆代名醫在這一領域的獨特見解和治療策略,或許能為我理解肝膽疾病的辨證要點,提供全新的視角和啓發。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優秀的中醫書籍,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治學精神的熏陶。而《肝膽疾病(古今名醫臨證實錄叢書)》這本書,僅從其書名和齣版社來看,就給我帶來一種嚴謹、厚重的學術氣息。中國醫藥科技齣版社,作為國內醫藥領域的重要齣版機構,其齣版的書籍往往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權威性。而“古今名醫臨證實錄”的副標題,則更是讓我看到瞭其內容上的深度和廣度。 我設想,這本書並非簡單羅列醫案,而是經過精心的篩選、整理和注釋,能夠反映齣不同時代、不同流派名醫在肝膽疾病診治方麵的特色與發展。例如,古代醫傢對於肝膽相照、情誌緻病的認識,對於濕熱鬱結、瘀毒互結的辨證方法,以及在方藥選擇上的獨到之處。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展現現代名醫在運用中醫理論,結閤現代醫學的診療手段,對肝膽疾病進行創新性治療的思路。 這種“古今貫通”、“博采眾長”的編纂方式,對於我這樣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極其寶貴的。它能夠幫助我打破思維定式,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和認識肝膽疾病,從而在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能夠更加靈活地運用中醫的智慧,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評分

選擇這本書,其實是齣於一種對“經驗匯聚”的深刻認知。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理論固然是基礎,但如果沒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作為支撐,理論就如同空中樓閣,難以落地。而“臨證實錄”這幾個字,恰恰點明瞭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匯集瞭無數真實、具體的臨床案例,這些案例是醫生們在與疾病鬥爭過程中,積纍下來的寶貴財富。 對於肝膽疾病,我深知其病因病機之復雜,臨床錶現之多變。有時,即使理論知識再紮實,麵對一個特殊的病例,也可能感到束手無策。這時候,一本能夠提供豐富鑒彆診斷思路和多樣化治療方案的醫案集,就顯得尤為珍貴。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收錄各種類型、各種程度的肝膽疾病案例,從最常見的肝鬱、肝虛,到較為復雜的多囊肝、肝囊腫,甚至是一些疑難雜癥。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在這些醫案中,看到醫者們是如何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製定齣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如何通過調整方藥,達到“一人一方”的治療效果。這種“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辯證思想,正是中醫的精髓所在,也是我最為渴望學習和掌握的。

評分

說實話,選擇這本書,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對“實錄”二字的信任。在浩如煙海的醫學著作中,理論性的論述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夠指導臨床實踐的,往往是那些有血有肉的醫案。一本好的醫案集,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它不僅記錄瞭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更重要的是,它詳細記載瞭醫者是如何通過望聞問切,層層剝繭,最終辨明病機,製定治療方案的。 而“臨證”二字,則更是強調瞭其貼近臨床的實用性。我一直認為,中醫的精髓在於“辨證施治”,而每一個病案,都是一次精彩的“辨證”過程的再現。通過閱讀這些真實的臨證記錄,我不僅能夠學習到各種肝膽疾病的典型癥狀和不同階段的錶現,更能體會到醫者在麵對復雜病情時,是如何運用中醫理論進行分析,如何靈活變通,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方藥。這種“見一葉而知鞦”的思維方式,正是中醫魅力的所在。 我希望這本書裏的每一個案例,都能給我帶來一次深入的臨床實踐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醫者的診室,與患者一同經曆疾病的挑戰,感受中醫的智慧與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