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孟暉著的《古畫裏的中國(精)》是知名作傢、中國傳統物質文化研究者孟暉的近期新文化隨筆集,包括上下兩部分:上部分作者精心挑選194幅有名古畫,在美好細節處停駐、引發,講述古人的生活方式與有趣情緻;下部分則是作者曾經創作的六篇小說,可以藉此領略作者虛構寫作的能力。 孟暉 著作 孟暉,1968年生於北京,達斡爾族。曾任北京三聯書店《讀書》雜誌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代錶作有:長篇小說《盂蘭變》(2001),隨筆集《維納斯的明鏡》(2001)、《潘金蓮的發型》(2005)、《花間十六聲》(2006)、《畫堂香事》(2006)、《貴妃的紅汗》(2010)、《金色的皮膚》(2012)、《唇間的美色》(2012)、《去波斯灣看海》(2015),學術著作《中原女子服飾史稿》(1995),以及翻譯著作《西方古董鑒賞》(2002,閤譯)等。 隨後,一位額發插滿月牙銀犀小梳的麗人起身褪去一襲鏡花紫錦裙,將一圍戴勝寶相花團窠綠草羅裙展現給女伴們。障外,樹上的他早已看癡瞭。花畔,婢子們從麗人手中接過解下的花裙,將它們一一懸張在那一圍湘竹帳竿間。隨著麗人們依次解裙,碧障內,一道錦彩斑斕的裙幅圍就的幄障在逐著帳竿伸展。五 我一直以為,所謂的“中國風”元素,不過是近些年商業社會為瞭吸引眼球而生搬硬套的符號。《古畫裏的中國》這本書,則讓我看到瞭“中國風”最真實、最動人的源頭。它沒有用浮誇的語言去贊美,而是用嚴謹的考證和細膩的筆觸,將那些古畫中的“中國風”一一剝離齣來。我看到瞭文人雅士在山水畫中對隱逸情懷的寄托,看到瞭達官貴人在宴飲圖中的奢華與享樂,也看到瞭尋常百姓在風俗畫中的喜怒哀樂。這些,纔是真正“中國風”的組成部分,它們來源於生活,反映著時代,承載著文化。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中國風”,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傳承。它讓我在欣賞美的同時,也對我們民族的文化根源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開始更加珍視那些流傳下來的藝術瑰寶,因為它們是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我們與祖先的無形紐帶。
評分二 說實話,拿到《古畫裏的中國》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多高的期待。我是一個對藝術史知之甚少的人,平日裏接觸的更多的是生活化的信息。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或者是一本流水賬式的圖錄,隻是簡單地羅列畫作和年代。然而,當我隨意翻瞭幾頁,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住瞭。書中的文字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嚴肅,反而帶著一種溫和的敘述感。它不像是在講解,更像是在講故事。那些曾經在我眼中隻是“好看”的古畫,在作者的筆下,仿佛被賦予瞭生命。那些人物的眼神,那些場景的細節,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留白,都蘊含著深意。我開始意識到,這些畫作不僅僅是時代的記錄,更是古人思想、情感、甚至是生活方式的摺射。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古人會在畫中如此細緻地描繪一朵花,又為何會在山水中寄托如此深沉的情感。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藝術不僅僅是錶麵的美,更是隱藏在深處的文化和哲學。
評分一 初翻開這本書,我完全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古畫裏的中國》。腦海中立刻勾勒齣那幅幅飽含歲月沉澱的工筆畫捲,那些淡雅的設色,細膩的綫條,仿佛能將我帶迴韆年前的盛世。我原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次純粹的視覺盛宴,是關於筆墨、色彩、構圖的專業解讀,是關於鑒賞技巧的傾囊相授。我設想著,它會像一位溫婉的畫師,指尖輕撫著宣紙,為我細細道來每一筆的來龍去脈,每一色的深淺寓意。我會沉浸在對《清明上河圖》中熙熙攘攘的人群的描摹中,想象著他們的笑語喧嘩,他們的悲歡離閤;我會流連於《洛神賦圖》中飄逸靈動的仙子,感受那份超凡脫俗的美;我還會駐足於山水畫的巍峨與寜靜,在墨色的暈染中尋找心靈的棲息地。我期待著,這本書能讓我看到那些遙遠朝代的風土人情,看到古人生活的痕跡,看到曆史的脈絡是如何在這些畫作中悄然流淌。我想,它會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與古人進行最深切的交流。
評分四 閱讀《古畫裏的中國》,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巨大的寶藏庫,每一個角落都閃爍著令人驚喜的光芒。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視野的拓展。我開始意識到,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很多時候隻是冰山一角。書中所展現的,是那些隱藏在畫作背後的宏大敘事,是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細節。它讓我看到瞭古代社會的運作模式,看到瞭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狀態,甚至看到瞭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獨特理解。我不再僅僅滿足於知道一幅畫的名字和作者,而是開始追問,這幅畫為什麼會齣現在那個時代?它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思潮?這本書沒有給我標準答案,而是引導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讓我學會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藝術,去理解曆史。它讓我明白,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一麵鏡子,映照著創造者的時代,也摺射齣人類文明的進程。
評分三 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傳統藝術總有一種疏離感,總覺得它太過遙遠,太過高雅,與我的生活格格不入。《古畫裏的中國》這本書,則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認知。它沒有試圖將我變成一個藝術鑒賞傢,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沉睡在博物館裏的畫作,變成瞭我身邊觸手可及的故事。我驚訝地發現,原來古人對於生活的理解,對於自然的敬畏,對於人際關係的考量,都可以在這些畫作中找到呼應。比如,書中對那些描繪田園生活的畫作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古人對於簡單、質樸生活的嚮往,這與當下許多人追求“斷捨離”的生活理念不謀而閤。又比如,書中對錶現君臣相處、傢族聚會的畫作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古人對於社會秩序和人倫道德的重視,這在信息爆炸、人際關係日益復雜的現代社會,更顯得彌足珍貴。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中國古畫並非隻是擺設,而是蘊含著深邃的生活智慧和永恒的人性光輝,是可以滋養我們當下生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