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著译 杨绛文集(共7册精装) 汇集杨绛先生八十年(1933-2013)的散文随笔精品

杨绛著译 杨绛文集(共7册精装) 汇集杨绛先生八十年(1933-2013)的散文随笔精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绛 著
图书标签:
  • 杨绛
  • 散文集
  • 随笔
  • 文学
  • 经典
  • 名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
  • 回忆录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3954
商品编码:20673084369
包装:盒装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杨绛文集 著译全集(精装七种)
作者杨绛
定价239.0元
ISBN号9787108053954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06-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盒装开本:32开重量:0.4
版次:1字数:页码:
  插图

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锺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阿圆理直气壮地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随口叫。)“做坏事”是在她屋里捣乱。我走进阿圆卧房一看究竟。只见她床头枕上垒着高高一叠大辞典,上面放一只四脚朝天的小板凳,凳脚上端端正正站着一双沾满尘土的皮鞋—一显然是阿圆回后刚脱下的,一只鞋里塞一个笔筒,里面有阿圆的毛笔、画笔、铅笔、圆珠笔等,另一只鞋里塞一个扫床的笤帚把。沿着枕头是阿圆带回的大书包。接下是横放着的一本一本大小各式的书,后面拖着我给阿圆的长把“鞋拔”,大概算是尾巴。阿圆站在床和书桌间的夹道里,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阿圆得意地说:“当场拿获!!”锺书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都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阿圆说:“有这种alibi吗?”(注:alibi,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我忍不住也笑了。三个人都在笑。客厅里铃响了几声,我们才听到。接照例是我的事(写回信是锺书的事)。我赶忙去接。没听清是谁打来的,只听到对方找钱锺书去开会。我忙说:“钱锺书还病着呢,我是他的老伴儿,我代他请假吧。”对方不理,只命令说:“明天报到,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有车来接。”我忙说:“请问在什么地点报到?我可以让司机同志来代他请假。”对方说:“地点在山上,司机找不到。明天上午九点有车来接。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挂断了。锺书和阿圆都已听到我的对答。锤书早一溜烟过来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阿圆也跟出来,挨着爸爸,坐在沙发的扶手上。她学得几句安慰小孩子的顺口溜,每逢爸爸“因病请假”,小儿赖学似的心虚害怕,用来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爸爸吓不着。”(“爸爸”原作“孩子”。)我讲明了那边传来的话,很抱歉没敢问明开什么会。按说,锺书是八十四岁的老人了,又是大病之后,而且他也不担任什么需他开会的职务。我对锺书说:“明天车来,我代你去报到。”锺书并不怪我问明白。他一声不响地起身到卧房去,自己开了衣柜的门,取出他出门穿的衣服,挂在衣架上,还挑了一条干净手绢,放在衣袋里。他是准备亲自去报到,不需我代表——他也许知道我不能代表。我和阿圆还只顾捉摸开什么会。锺书没精打采地干完他的晚事(洗洗换换),乖乖地睡了。他向例早睡早起,我晚睡晚起,阿圆晚睡早起。第二天早上,阿圆老早做了自己的早饭,吃完到学校上课去。我们两人的早饭总是锺书做的。他烧开了水,泡上浓香的红茶,热了牛奶(我们吃牛奶红茶),煮好老嫩合适的鸡蛋,用烤面包机烤好面包,从冰箱里拿出黄油、果酱等放在桌上。我起床和他一起吃早饭。我收拾饭桌,刷锅洗碗,等他穿着整齐,一同下楼散散步,等候汽车来接。将近九点,我们同站在楼门口等待。开来一辆大黑汽车,车里出来一个穿制服的司机。他问明钱锺书的身分,开了车门,让他上车。随即关上车门,好像防我跟上去似的。我站在楼门口,眼看着那辆车稳稳地开走了。我不识汽车是什么牌子,也没注意车牌的号码。我一个人上楼回。自从去春锺书大病,我陪住医院护理,等到他病愈回,我脚软头晕,成了风吹能倒的人。近期我才硬朗起来,能独立行走,不再需扶墙摸壁。但是我常常觉得年纪不饶人,我已力不从心。

  ……P17-20


  目录


  内容提要
杨绛译著集包括以下作品:《我们仨》《干校六记》《“隐身”的串门》《杂译与杂写》(上、下)《斐多》

  编辑推荐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是被迫。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起“拜年有压岁钱”之类。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平平八个字,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作者介绍
杨绛(1911——),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的作、评论、翻译、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序言


《杨绛文集》(共7册精装) 一部文坛巨匠八十载心血沉淀的散文随笔精粹 内容简介: 《杨绛文集》(共7册精装)是献给所有热爱文学、珍视人生智慧的读者的珍贵馈赠。这套文集精选了杨绛先生长达八十载(1933-2013)的散文、随笔创作精华,全面而深刻地展现了她非凡的人生阅历、深邃的思想洞察以及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从青年时代的初露锋芒,到中年时代的从容应对,再到晚年时代的豁达与通透,每一篇文字都如同历经岁月打磨的宝石,闪耀着智慧与生命的光芒。 文集内容精要: 这套文集共七册,每一册都精心编排,力求全面覆盖杨绛先生不同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第一册:初识与成长(1933-1949) 这一时期,杨绛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真挚的情感,记录了她早期的人生片段、求学经历以及与钱锺书先生初识与相恋的点滴。文字青涩而充满活力,洋溢着青年学子的理想与激情,以及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读者将在此看到一个独立、聪慧、充满魅力的年轻女性形象,以及她对生活最初的感悟与思考。 第二册:风雨与坚韧(1949-1979) 历史的风雨不可避免地渗透进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杨绛先生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散文随笔,更多地展现了她在动荡年代里,如何以坚韧的品格、乐观的态度和深沉的爱,守护家庭、安顿心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时局的体察,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这些文字虽然朴实,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是对生命韧性的最好注解。 第三册:重拾与反思(1979-1990)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杨绛先生的人生也迎来了新的篇章。这一时期,她开始重新拾笔,以更为成熟的眼光审视过往,反思人生。大量的随笔聚焦于家庭生活、学术研究以及对社会变迁的观察。她的文字更加从容,也更具哲思,既有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也有对时代发展的独到见解。读者将在此感受到一位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点上的独立思考与深沉情感。 第四册:洞察与通透(1990-2000) 步入晚年的杨绛先生,其文字越发显露出一种超然的智慧与洞察力。这一册收录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她对人生、生死、命运的深刻理解。她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审视人生的得失,感悟生命的真谛。文字语言洗练,意蕴深远,充满了对人性本真的洞察,以及对世事变幻的豁达。 第五册:温情与传承(2000-2013) 最后的创作岁月,杨绛先生依然笔耕不辍,用她温暖的文字,继续书写着生命中的温情与思考。这一册的作品,充满了对年轻一代的关怀与期许,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她的文字依然是那么质朴而有力,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读者将在此感受到一位长者对后辈的慈爱,以及她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 第六册:译文选粹与创作心得 鉴于杨绛先生杰出的翻译成就,此册特别收录了她一些精选的译文片段,展现其融汇中西的语言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可能包含一些她关于翻译、创作的感悟与心得,为读者揭示她高超文学造诣背后的思考过程。 第七册:附录与纪念 这一册将作为文集的补充,可能包含一些珍贵的照片、手稿复印件、与钱锺书先生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一些来自亲友、学界对杨绛先生的怀念与评价。这些内容将从更宏观、更具象的角度,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感受她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集特色: 时间跨度之长: 八十年,一个人的生命长度,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套文集串联起杨绛先生生命中的重要节点,见证了她个人成长的轨迹,也折射出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变迁。 内容之丰富: 涵盖了杨绛先生人生不同阶段的思考,从个人情感、家庭生活,到学术研究、社会观察,无所不包,展现了她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 文字之精炼: 杨绛先生的文字以“三平”(平淡、平静、平常)著称,却字字珠玑,蕴含深意。她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直击人心,引发读者深思。 智慧之深邃: 无论是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还是对世事人情的洞察,杨绛先生的文字都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她的思想超越了时代,具有永恒的价值。 精装之品质: 全套七册采用精装设计,纸张考究,装帧典雅,充分体现了对杨绛先生作品的尊重,也使其成为案头必备的珍藏读物。 阅读价值: 《杨绛文集》(共7册精装)不仅是一套文学作品集,更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阅读这套文集,读者可以: 感悟人生: 在杨绛先生平和而深刻的文字中,体味人生的起伏跌宕,学习如何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坚韧不拔。 提升思想: 她的随笔中充满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弱点的体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能够启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习语言: 杨绛先生的文字语言功底深厚,洗练而优美,是学习汉语表达的绝佳范本。 传承文化: 通过阅读杨绛先生的作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的文化积淀,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感受温情: 她的文字中流淌着深沉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能够温暖读者的心灵,带来慰藉与力量。 无论您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渴望汲取人生智慧的求索者,《杨绛文集》(共7册精装)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这套文集,是对一位伟大女性一生创作的最好致敬,也是送给读者最珍贵的礼物。它将陪伴您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在智慧的光芒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现代许多作品是快速消费品,那么这套文集则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开启,去品味。初读时,或许只能感受到表面的醇厚,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增加,那些深藏于文字底层的况味才会一点点散发出来。我特别喜欢她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那种带着距离感的观察,既不抽离,又不陷溺,恰到好处地保持了一种审视者的清醒。很多次,我读到关于阅读、关于翻译的文字,都能从中汲取到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学问、对待生活的态度。这套书的好处在于,它不是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范式——如何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每一次都是与一位智者重新对话。

评分

这七册书的装帧设计,也深得我心,那种素雅与厚重并存的风格,本身就是对杨绛先生人格的一种映照。我更欣赏这套书所呈现出的时间跨度感,它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完整地记录了一位伟大女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心风景与思考轨迹。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信念的韧劲。这不仅是一套文学作品的汇编,更是一部活生生的精神史。她的文字有一种天然的“去魅”能力,能轻易剥离掉事物外在的喧嚣,直抵其核心的本质。对于渴望在浮躁中寻得一份坚实依靠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极好的精神食粮,它教会我们如何“好好地做人,好好地做事”,那种朴素而深刻的哲理,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我们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接触这套书时,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毕竟“文集”二字,往往意味着浩瀚的篇幅和严谨的学术性,生怕自己无法完全领会其高妙之处。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这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杨绛先生的文字,如同山涧清泉,看似平淡,实则灵动异常。她叙述往事,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叙事节奏,不急不躁,如同织布的梭子,缓缓地来,轻轻地去,每一根线都恰到好处地融入了经纬之中。我常常在某个寻常的句子前驻足良久,不是因为词句晦涩,而是因为那句话背后蕴含的生命体验太过丰厚,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咀嚼,回味那份经历过的沧桑与通透。这种文字的魅力,在于它不刻意讨好读者,它只是诚实地记录和思考,却因此拥有了穿越时间的力量,让人在阅读时,能真切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对生命、对时代最深沉的关怀与坚守。

评分

这套文集甫一捧在手中,便觉沉甸甸的,那股精装书特有的温润质感,让人爱不释手。我向来对那些跨越时代、沉淀了岁月痕迹的文字怀有近乎虔诚的敬意,而杨绛先生的笔触,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其中一册时,恰逢窗外雨声淅沥,那份宁静与书中的气息完美融合,仿佛自己也穿越回了先生笔下的某个老时光。我尤其欣赏她叙事时的那种节制与克制,没有过度的渲染,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击中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读她的文字,不像是被强行灌输某种道理,更像是一场与一位睿智长者在壁炉旁的低声交谈,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生活的打磨,去除了所有浮躁的尘埃,留下的全是真金。这种力量,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热烈,而是一种深植于骨髓的、不动声色的强大,让人在喧嚣尘世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所在。她对人性的洞察细腻入微,对日常琐事的描摹又带着一种超然的诗意,这种平衡,实在难得。

评分

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匠人精神”的致敬。每一篇散文,每一段随笔,都体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我注意到文字中的用词极其精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一个含糊不清的表达。这种精炼,绝非偶然,它背后必然是无数次的推敲和打磨。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于友情、亲情和个人境遇的篇章时,那种克制住的深情,比任何激烈的宣泄都更具穿透力。比如她写那些逝去的故人,笔锋所指,是怀念,更是对那段共同岁月的庄重铭记。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因为“有所感悟”才不得不落笔。这种源于内在驱动力的文字,自然带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它不追求轰轰烈烈,却能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让你热泪盈眶,因为你明白,那份平静之下,蕴藏着何等的重量与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