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杨绛文集 著译全集(精装七种) | ||
| 作者 | 杨绛 | ||
| 定价 | 239.0元 | ||
| ISBN号 | 9787108053954 |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盒装 | 开本:32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锺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阿圆理直气壮地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随口叫。)“做坏事”是在她屋里捣乱。我走进阿圆卧房一看究竟。只见她床头枕上垒着高高一叠大辞典,上面放一只四脚朝天的小板凳,凳脚上端端正正站着一双沾满尘土的皮鞋—一显然是阿圆回后刚脱下的,一只鞋里塞一个笔筒,里面有阿圆的毛笔、画笔、铅笔、圆珠笔等,另一只鞋里塞一个扫床的笤帚把。沿着枕头是阿圆带回的大书包。接下是横放着的一本一本大小各式的书,后面拖着我给阿圆的长把“鞋拔”,大概算是尾巴。阿圆站在床和书桌间的夹道里,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阿圆得意地说:“当场拿获!!”锺书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都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阿圆说:“有这种alibi吗?”(注:alibi,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我忍不住也笑了。三个人都在笑。客厅里铃响了几声,我们才听到。接照例是我的事(写回信是锺书的事)。我赶忙去接。没听清是谁打来的,只听到对方找钱锺书去开会。我忙说:“钱锺书还病着呢,我是他的老伴儿,我代他请假吧。”对方不理,只命令说:“明天报到,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有车来接。”我忙说:“请问在什么地点报到?我可以让司机同志来代他请假。”对方说:“地点在山上,司机找不到。明天上午九点有车来接。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挂断了。锺书和阿圆都已听到我的对答。锤书早一溜烟过来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阿圆也跟出来,挨着爸爸,坐在沙发的扶手上。她学得几句安慰小孩子的顺口溜,每逢爸爸“因病请假”,小儿赖学似的心虚害怕,用来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爸爸吓不着。”(“爸爸”原作“孩子”。)我讲明了那边传来的话,很抱歉没敢问明开什么会。按说,锺书是八十四岁的老人了,又是大病之后,而且他也不担任什么需他开会的职务。我对锺书说:“明天车来,我代你去报到。”锺书并不怪我问明白。他一声不响地起身到卧房去,自己开了衣柜的门,取出他出门穿的衣服,挂在衣架上,还挑了一条干净手绢,放在衣袋里。他是准备亲自去报到,不需我代表——他也许知道我不能代表。我和阿圆还只顾捉摸开什么会。锺书没精打采地干完他的晚事(洗洗换换),乖乖地睡了。他向例早睡早起,我晚睡晚起,阿圆晚睡早起。第二天早上,阿圆老早做了自己的早饭,吃完到学校上课去。我们两人的早饭总是锺书做的。他烧开了水,泡上浓香的红茶,热了牛奶(我们吃牛奶红茶),煮好老嫩合适的鸡蛋,用烤面包机烤好面包,从冰箱里拿出黄油、果酱等放在桌上。我起床和他一起吃早饭。我收拾饭桌,刷锅洗碗,等他穿着整齐,一同下楼散散步,等候汽车来接。将近九点,我们同站在楼门口等待。开来一辆大黑汽车,车里出来一个穿制服的司机。他问明钱锺书的身分,开了车门,让他上车。随即关上车门,好像防我跟上去似的。我站在楼门口,眼看着那辆车稳稳地开走了。我不识汽车是什么牌子,也没注意车牌的号码。我一个人上楼回。自从去春锺书大病,我陪住医院护理,等到他病愈回,我脚软头晕,成了风吹能倒的人。近期我才硬朗起来,能独立行走,不再需扶墙摸壁。但是我常常觉得年纪不饶人,我已力不从心。 ……P17-20 |
| 目录 | |
| |
| 内容提要 | |
| 杨绛译著集包括以下作品:《我们仨》《干校六记》《“隐身”的串门》《杂译与杂写》(上、下)《斐多》 |
| 编辑推荐 | |
|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是被迫。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起“拜年有压岁钱”之类。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平平八个字,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
| 作者介绍 | |
| 杨绛(1911——),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的作、评论、翻译、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
| 序言 | |
如果说现代许多作品是快速消费品,那么这套文集则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开启,去品味。初读时,或许只能感受到表面的醇厚,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增加,那些深藏于文字底层的况味才会一点点散发出来。我特别喜欢她对生活细节的捕捉,那种带着距离感的观察,既不抽离,又不陷溺,恰到好处地保持了一种审视者的清醒。很多次,我读到关于阅读、关于翻译的文字,都能从中汲取到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待学问、对待生活的态度。这套书的好处在于,它不是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范式——如何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领悟,仿佛每一次都是与一位智者重新对话。
评分这七册书的装帧设计,也深得我心,那种素雅与厚重并存的风格,本身就是对杨绛先生人格的一种映照。我更欣赏这套书所呈现出的时间跨度感,它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完整地记录了一位伟大女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心风景与思考轨迹。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信念的韧劲。这不仅是一套文学作品的汇编,更是一部活生生的精神史。她的文字有一种天然的“去魅”能力,能轻易剥离掉事物外在的喧嚣,直抵其核心的本质。对于渴望在浮躁中寻得一份坚实依靠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极好的精神食粮,它教会我们如何“好好地做人,好好地做事”,那种朴素而深刻的哲理,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我们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接触这套书时,内心是有些许忐忑的。毕竟“文集”二字,往往意味着浩瀚的篇幅和严谨的学术性,生怕自己无法完全领会其高妙之处。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这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杨绛先生的文字,如同山涧清泉,看似平淡,实则灵动异常。她叙述往事,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叙事节奏,不急不躁,如同织布的梭子,缓缓地来,轻轻地去,每一根线都恰到好处地融入了经纬之中。我常常在某个寻常的句子前驻足良久,不是因为词句晦涩,而是因为那句话背后蕴含的生命体验太过丰厚,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咀嚼,回味那份经历过的沧桑与通透。这种文字的魅力,在于它不刻意讨好读者,它只是诚实地记录和思考,却因此拥有了穿越时间的力量,让人在阅读时,能真切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对生命、对时代最深沉的关怀与坚守。
评分这套文集甫一捧在手中,便觉沉甸甸的,那股精装书特有的温润质感,让人爱不释手。我向来对那些跨越时代、沉淀了岁月痕迹的文字怀有近乎虔诚的敬意,而杨绛先生的笔触,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其中一册时,恰逢窗外雨声淅沥,那份宁静与书中的气息完美融合,仿佛自己也穿越回了先生笔下的某个老时光。我尤其欣赏她叙事时的那种节制与克制,没有过度的渲染,却总能在不经意间击中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读她的文字,不像是被强行灌输某种道理,更像是一场与一位睿智长者在壁炉旁的低声交谈,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生活的打磨,去除了所有浮躁的尘埃,留下的全是真金。这种力量,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热烈,而是一种深植于骨髓的、不动声色的强大,让人在喧嚣尘世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所在。她对人性的洞察细腻入微,对日常琐事的描摹又带着一种超然的诗意,这种平衡,实在难得。
评分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匠人精神”的致敬。每一篇散文,每一段随笔,都体现出一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我注意到文字中的用词极其精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一个含糊不清的表达。这种精炼,绝非偶然,它背后必然是无数次的推敲和打磨。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于友情、亲情和个人境遇的篇章时,那种克制住的深情,比任何激烈的宣泄都更具穿透力。比如她写那些逝去的故人,笔锋所指,是怀念,更是对那段共同岁月的庄重铭记。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因为“有所感悟”才不得不落笔。这种源于内在驱动力的文字,自然带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它不追求轰轰烈烈,却能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让你热泪盈眶,因为你明白,那份平静之下,蕴藏着何等的重量与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