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隱喻:透視疾病背後的情緒、壓力與痛苦》
作者:米歇爾·歐杜爾 原文作者: Michel Odoul
譯者: 劉允華 語言:繁體中文
齣版社:木馬 齣版日期:2017/10/25
ISBN:9789863594550
叢書係列:ADVICE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心理勵誌> 心理諮商/治療
本書分類:醫療保健> 疾病百科> 常見疾病
內容簡介
「引導內在、探討自我之作!」
你是不是也有過同樣經驗:突如其來的頭痛讓你沒辦法專心做事,你沒有別的選擇,隻能拿齣隨身攜帶的頭痛藥一口吞進肚裡,將疼痛強壓下來?每次在會議前的胃食道逆流,你已經習慣用胃藥強迫停止胃部的反動。或是你可能沒有任何不適,但卻遇上一些小事故讓你扭傷瞭腳踝手腕,甚至是走路腳趾踢到鐵闆而疼痛不已!
究竟這些發生在身上的種種不適,從何而來?若是疼痛會說話,它會給我們什麼樣的答案?
近一個世紀,西方醫學將人類的身體和精神區分開來,把身體當作機器一樣解析研究,「醫生」成為熟練的技師,我們因此習慣在身體這具機械故障時,喚來技師關掉係統,更嚴重時甚至是切斷線路,好維持錶麵的平靜。但是你聽,故障的嗶嗶聲是嚮我們警告機體上有裂縫,這是身心失衡的警告,但我們卻聽不見!而疼痛,就是生命與身體嚮我們送齣的絕望吶喊,卻沒有任何人教導我們如何解釋痛苦,更別說去瞭解它們。
本書作者以東方道傢哲學為根基,從人體經絡能量、長年對能量治療的豐富經驗案例著手,闡述每個生存個體在意識與無意識、精神與身體之間的連動機製。當個體遭遇各層麵的睏擾、壓力、障礙時,內在會透過心理緊張,生理疼痛、創傷、「口誤」等牽動機製,甚至是輕微到嚴重的疾病,反應於外在。當我們能理解身體各器官或部位的不適,並非全然為單純的生理機能故障,而是由於內在經歷到不當程序使能量濃縮壓抑,不得其門釋放所產生的結果時,我們就能明白疾病不是純屬偶然,更不是宿命輪迴亦或是懲罰,而是內在希望發送給我們的善意提醒,以及成就自我成長的力量,而這一切都將從我們意識且理解內在的訊息而開始啟動。
本書提供尋求解讀身體語言的人們,一本實務手冊!
★ 透過一種人類存在的普遍哲學,連結說話的身體,以及心靈、靈魂、意識與無意識的心理學,我們將發現在身體與精神之間的連結。
★ 藉助中國傳統哲學的能量體係,陰、陽、針灸的能量經脈等,看到人體內的能量如何運行,以及它是如何影響人體運作。
★ 本書將解釋身體每個部分與器官所扮演的角色,指齣哪種影響源於什麼「因素」,也就是身體訊息所代錶的意義。
本書特色
1.融閤東方道傢哲學、西方心理學、經絡能量的豐富知識與經驗,生動闡釋人生而存在的基本哲學,脈絡清晰。
2.從頭到腳,由上到下,由裡到外,逐一透視人體各係統器官及部位的不適癥狀背後所隱藏的真實訊息。
3.配閤案例分享,讓我們發現身體和精神、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緊密關聯,開啟我們對身體的深層瞭解。對於東西方醫學有興趣、希望更深入融閤東西方醫學,以及為病痛所睏的你我提供完整解析。
名人推薦
凡閱讀過本書的讀者,首句話都是: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
這是一本值得醫者跟病傢(一般人稱為病患)看的好書。也許您對一開始的道傢名詞不是很熟悉,也許書中的邏輯推理,對於不曾接觸過相關理論的朋友有點吃力。但是鼓勵您花點時間理解看看,也許會為您的健康帶來新的契機!
── 光流聯閤診所院長 楊紹民
我總是遇到理智的人,告訴我他們已經放下瞭,但我卻看到他們神情裡的複雜與糾結。非語言訊息的焦慮,或者情感性疾患與身體上的病癥,在在都顯示他們正承受巨大且難以釋放的悲傷,正渴望被當事人體認到。本書值得忙碌生活的現代人細細省思,去看見身體呈現的疼痛,即使是肩膀痠痛或是發燒的癥狀,都是在提醒我們該傾聽自己,唯有我們清楚地把自己愛迴來,纔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感受自由與安在。
──諮商心理師/作傢 吳姵瑩
我喜歡這本書帶領我們看見簡單的答案,並且瞭解日常不同的病痛為何意。用一種開放的態度觀看我們的身體。
──法國讀者
作者給瞭我們相當多的案例讓我們去想像、看見、感覺反應在身體上不同的疼痛。
──法國讀者
作者簡介
米歇爾·歐杜爾 Michel Odoul
企業顧問、治療師與法國指壓研究中心創辦人,並齣版許多著作如:《道齣不適:語彙集》和《自我髮則》等。作為個人發展培訓與能量技巧課程的創始人與講師,米歇爾·歐杜爾嚮我們傳授他一切關於心理學與能量世界的經驗,以及他對生命的信心。
譯者簡介
劉允華
東海大學社會學係碩士班畢業,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係博士班肄業。長期從事學術分析、評論與翻譯,與國際時事觀察。研究主題:光與社會學、夜間生活、論述與文化。曾參與颱灣與法國民間組織工作,評論作品散見網路與實體媒介。
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它將晦澀難懂的心理學概念,轉化成瞭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景劇”。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貼近生活,你會感覺書中的案例、分析,仿佛就是發生在隔壁鄰居、同事,甚至是自己身上的真實故事。它成功地打破瞭“心理谘詢”這個主題高高在上的神秘感,讓普通讀者也能理解情緒流動的復雜機製。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那些看似簡單的爭吵或誤解背後,往往隱藏著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和未被處理的舊傷口。閱讀過程就像是接受瞭一次密集的心靈訓練,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但這種開朗不是輕飄飄的,而是建立在對現實更清晰認知之上的。它真正做到瞭讓讀者從被動承受痛苦,轉變為主動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能量。
評分這本書真是一劑猛藥,直擊心靈深處那種難以言喻的痛感。我原本以為它會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分析,結果完全齣乎意料。作者的文字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情緒黑洞。讀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麵對壓力時的反應,那種習慣性的“硬撐”背後,其實藏著更深層的恐懼和無助。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身體化癥狀”的探討,以前總覺得胃痛、頭痛隻是單純的生理問題,現在纔明白,它們可能是內心世界在無聲地尖叫。這本書沒有提供那種立竿見影的“快速修復”方案,反而讓人沉下心來,去接受並理解痛苦本身,這纔是真正的療愈之道。它教會我,疼痛不是敵人,而是信使,提醒我們關注那些被壓抑的真實自我。那種感覺,就像是終於有人願意蹲下來,陪你一起麵對黑暗,而不是急著催促你“振作起來”。對於那些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感覺自己快要被生活吞噬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寶貴的視角轉換。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密度相當高,初讀時我需要反復迴味好幾遍纔能真正消化其中的深意。它更像是需要被“啃食”和“消化”的厚重文本,而不是可以輕鬆消遣的讀物。然而,正是這種深度,讓它在我心中的地位無可替代。歐杜爾大師的洞察力令人敬畏,他似乎能穿透錶象,直達情緒的核心引擎。最讓我震撼的是關於“無意義感”的探討,在現代社會,當傳統意義(如宗教、大傢庭)逐漸淡化後,個體如何構建自己的價值體係,以抵禦虛無的侵蝕?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堅實的哲學基礎。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變得“快樂”,而是在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即便這個完整性包含瞭裂痕和痛楚。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接納,反而帶來瞭最強大的內在力量。它讓我的閱讀體驗從“獲取知識”轉變為“生命體驗的拓展”。
評分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極其巧妙,它不是一氣嗬成的說教,而更像是一場循序漸進的引導。它要求讀者保持一種開放且批判性的態度去接納書中的觀點,而不是盲目地服從。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創傷與恢復”之間的微妙關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平衡感。他沒有把所有情緒問題都歸咎於童年或過去的經曆,而是著重強調瞭當下個體選擇和應對模式的重要性。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地會停下來,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模式化反應”——為什麼在麵對A情境時,我總會下意識地進入B狀態?這本書用非常細膩的心理學觀察,揭示瞭這些潛意識的劇本是如何寫成的。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身邊那些錶現齣明顯壓力跡象的朋友也多瞭一份理解和耐心,不再輕易地下判斷。這不僅僅是自我療愈,更是一種對他人的共情能力的提升,讓我明白瞭許多“看不見的掙紮”。
評分我得說,初次翻開這本冊子的時候,我差點被那種直白的敘事給“勸退”。它不像市麵上那些心靈雞湯那樣,總是用陽光和希望來粉飾太平。相反,米歇爾·歐杜爾的筆觸是冷峻而深刻的,充滿瞭洞察力。他沒有美化“痛苦”這個主題,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生命哲學框架下去考察。我特彆喜歡他對“意義追尋”的闡述,即便是最劇烈的痛苦,也蘊含著轉化的潛能。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語言”。當我們無法用日常的詞匯來描述內心的煎熬時,這本書裏的概念和理論,就像是為那些模糊的情緒搭建瞭一個清晰的框架,讓人感覺“啊,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經曆這種復雜的感覺”。它迫使我正視自己那些不願承認的脆弱,那些被社會規範壓抑的“不閤時宜”的情緒。與其說是閱讀一本書,不如說進行瞭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那些曾經睏擾我的心結,在讀完之後,似乎找到瞭一把可以慢慢解開的鑰匙,過程緩慢但堅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