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历代政治得失经济根柢 把握五千年来中国经济史脉
高屋建瓴、小中见大、鉴古喻今、充满人文理想
融政治、社会、经济于一体的中国经济专门史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
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移居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中国经济史》等。
叶龙,香港能仁书院前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长。
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教育文凭,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著有《桐城派文学史》《桐城派文学艺术欣赏》《中国古典诗文论集》《王安石诗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学研究》及《中国、日本近代史要略》等。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新版自序
绪 论
第—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初探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年)
第三章 封建时期的工商业(公元前770—前221年)
第四章 秦代经济(公元前221—前207年)
第五章 西汉时期经济(公元前206—公元9年)
第六章 新朝时期经济(公元9—23年)
第七章 东汉时期经济(公元24—220年)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公元 220—589 年)
第九章 隋代经济(公元 581—618 年)
第十章 唐代经济(唐:公元 618—907 年; 五代十国:公元 907—979年)
第十一章 宋元时期经济(宋:公元 960—1279 年; 元:公元 1271—1368 年)
第十二章 明清时期经济(明:公元 1368—1644 年; 清:公元 1644—1912 年)
第十三章 中国货币、漕运及水利问题杂谈
出版后记
绪 论
向来学历史之人,比较不重视社会与经济。西方人讲社会学亦不过 200 年而已。
所谓唯物史观,即经济史观。西方人认为由经济形态来决定社会形态, 再由社会形态决定一切历史,遂有社会的分期。唯物史观、经济史观的分期 则称政治跟随社会,社会跟随经济。于是说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是工商业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则仍是工商业社会。这可说只是部分对, 但东方历史决不能如此讲。
西方讲历史的分期相当紊乱。只能分上古、中古、近古等来讲。中国讲 历史有系统,可按朝代来讲,与西方分期迥然不同。因人类历史演进并不能 照马克思所讲的。人类历史演进有无共同轨道大值商榷。中国人的历史演进 显然与欧美各国的历史演进不同。对各民族历史演进,当用归纳法讲,再来 察看是否有共同轨道。
今日世界之问题,由于不能用政治、宗教等来解决,因此西方人已渐注 意到东方的历史。由于土耳其、埃及等国的历史不完全,唯有中国的历史可 用来研究人类历史如何演进,此所以欧美在今日已注意到文化问题。
从前西方人认为不信基督教的民族为不开化的、不文明的、野蛮的,因 此视中国为半开化的。但今日西方业已改变此种错误观点。未来欲对世界学 术有大贡献的,莫如研究中国历史。
今日世界人类已觉醒,各国各民族各有一套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佩服 他人的。
讲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方法,就得用历史,用科学的归纳法。 古的中国社会非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应称为氏族社会,氏族社会的经济以农业开始,世界文化的开始莫不如此。
历史可分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经济史属专史,如欲学习中国经济 史,先能了解经济与历史之知识。
历史注重以史学之观点方法,作材料之鉴别考订。如研究井田制,先 应鉴别是否古代有此制,是否可信。第二步,即要作出史学解释,并加以评 判。井田制如何产生;影响如何;何以不能继续于今日;井田制在当时之时 代意义为何,此即是史学。
经济史须具备两条件: 一、鉴别的方法; 二、解释其意义及评判其价值。
学历史前应先了解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是根据历史材料。中国 经济史长达 2000 年,历史演进之记载极详,西洋史则仅数百年而已。
这本《中国经济史》带给我的,是一种颠覆性的体验。我过去对经济史的印象,就是一堆枯燥的数据和复杂的理论,总觉得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然而,钱穆先生的讲述,却将经济史变得生动、鲜活,甚至充满了人情味。他并没有将经济活动孤立出来,而是将其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文化、政治、制度之中。我读这本书,更像是跟随一位智者,穿越时空,去观察和理解中国经济是如何一步步发展演变的。先生会从农业的根本讲起,分析土地制度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再到官营手工业的兴衰,以及商业贸易的萌芽与发展。他让我明白,经济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生产”和“消费”,它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王朝的更迭都息息相关。他不会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质朴的语言,点醒我过去从未注意到的联系。精装版的质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甸甸的书本,捧在手中,就有一种值得珍藏的感觉。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经济史,就是理解中国的过去,也是理解中国的现在。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精装设计所吸引,古朴典雅,充满了文化气息。翻开书页,钱穆先生的文字,将中国经济史的宏大画卷徐徐展开。我一直觉得,经济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学科,但先生的讲述,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温度。他没有拘泥于枯燥的经济数据,而是将经济活动置于中国数千年社会文化和政治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点点滴滴。先生会从古代农业经济的根本讲起,分析土地制度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再到官营手工业的兴衰,以及商业贸易的萌芽与发展。他让我看到了经济活动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甚至王朝的更迭。先生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常常能用一种极其简练的比喻,点醒我过去从未注意到的深层联系。精装版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让我对中国经济的理解,有了一种全新的维度。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经济是一个绕不开的维度。而钱穆先生的这部《中国经济史》,恰恰为我打开了这扇门。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并非一本生硬的经济学教材,而是将经济活动融入到了中国数千年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变迁之中。先生的讲述,仿佛在为我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其中经济的脉络清晰可见。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古代农业经济的解读,他详细阐述了土地制度、农具革新、水利建设等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发展。此外,他对官营手工业和民间商业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复杂性和活力。先生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洞察力,总能用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读这本书,我没有感到任何负担,反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亲身参与了中国经济的演进过程。精装版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非常令人满意,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经济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当下的数据和趋势,而是有了更深远的历史纵深感。
评分我对经济史一直抱有一种敬畏之心,总觉得那是属于专家学者的领域,离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甚远。然而,这本《中国经济史》,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钱穆先生的讲述,没有那些令人生畏的经济术语和复杂的图表,而是将中国经济的发展,融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我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亲眼见证着中国经济的每一次脉动。先生会从农业的根基谈起,分析土地制度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再到官营手工业的兴衰,以及商业贸易的萌芽与发展。他让我明白了,经济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甚至人们的思想观念都紧密相连。先生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洞察力,总能用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引导你去思考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精装版的质感也非常好,捧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也很有仪式感,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并且可以反复回味的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经济史,就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另一面。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经济学理论不太感冒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股清流。钱穆先生的《中国经济史》并非一本充斥着冷冰冰数据和复杂模型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漫游,让我们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去感受经济的力量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着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先生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总是能将经济活动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甚至思想观念紧密地联系起来。我读这本书,不是在学习“经济学”,而是在理解“中国”。他会讲述古代农业经济的精髓,分析官营手工业的盛衰,探讨商业贸易如何影响了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最让我着迷的是,他总能从一件看似寻常的经济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历史意义。比如,他对古代赋税制度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数字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制度下,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这些制度对社会稳定和经济活力的长远影响。他的语言朴实而富有智慧,总能用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引导你去思考。精装版的质感也非常好,捧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也很有仪式感,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并且可以反复回味的书。
评分拿到这本书,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钱穆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但对于经济史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有些遥远和枯燥。然而,这本书的精装版设计本身就给了我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翻开扉页,那古朴的字体和略带泛黄的书页,仿佛瞬间将我拉回了某个悠远的时空。我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那些复杂的模型和图表向来敬而远之。我更喜欢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事物的发展脉络,而钱穆先生的讲述,恰恰满足了我这一点。他并没有直接抛出经济数据或者枯燥的理论,而是从中华文明的源头讲起,将经济活动融入到整个社会、文化、政治的巨大织体中。你不会感觉到自己在“学习经济史”,而更像是跟随一位智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静静地观察、体会、思考。他会讲到农业文明的根基,讲到官营手工业的兴衰,讲到商业的萌芽与发展,甚至讲到每一次王朝更迭背后,经济因素所扮演的隐秘但关键的角色。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常常能用一种极其简练的比喻,点醒我过去从未注意到的深层联系。比如,他谈到古代的赋税制度,并不是简单地罗列数字,而是会分析不同制度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些制度对社会稳定和经济活力的长远影响。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而温和的长者对话,他引导着你,让你自己去发现历史的规律,去感受经济活动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民族的命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精装版的质感也为阅读增添了不少乐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精装的质感所吸引。翻开书页,钱穆先生的文字,仿佛一股清泉,流淌过我过去对经济史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经济史是一门艰深而遥远的学科,但先生的讲述,却将它变得亲切而有温度。他没有简单地罗列经济数据或政策,而是将经济活动置于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对话,他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精辟的分析,引导我去理解中国经济的脉络。先生会讲述古代农业社会的精髓,分析土地制度如何塑造了社会结构;也会探讨官营手工业的兴衰,以及商业贸易的萌芽与发展。他让我看到了经济活动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甚至王朝的兴衰。先生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常常能用一种极其简练的比喻,点醒我过去从未注意到的深层联系。精装版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让我对中国经济的理解,有了一种全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中国经济史》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史书”,不如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宏大画卷。钱穆先生的视角极为独特,他没有被经济学本身的框架所束缚,而是将经济活动置于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方面,而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更不可能脱离政治、文化、社会结构而独立存在。先生在这本书里,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能够将历朝历代的经济政策,比如土地制度的变革,赋税的调整,货币的发行,乃至对外贸易的开放与封闭,都巧妙地融入到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之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谈到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描述商人的买卖行为,而是深入分析了官府对商业的态度,商业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以及商业活动如何影响了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会告诉你,为什么中国的商业文化在某些时期显得格外活跃,而在另一些时期又显得压抑。这种从“人”和“制度”出发的分析,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现实,也更容易理解经济活动的背后逻辑。而且,钱穆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洒脱。他不会用大段大段的数据和图表来压迫你,而是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精辟的分析,引导你一步步深入。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亲眼见证着中国经济的点点滴滴是如何汇聚成如今的洪流。精装版的装帧,也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上一层楼,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捧在手中,就已经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和价值。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全新理解。我一直觉得,经济是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最底层逻辑,而钱穆先生的这部《中国经济史》,恰恰将这一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并没有拘泥于经济学本身的理论框架,而是将经济活动放置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审视。先生的叙述非常引人入胜,他不会用枯燥的公式和图表来轰炸读者,而是用生动的故事和精辟的分析,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我尤其喜欢他讲述的关于农业经济的部分,他详细阐述了土地制度、耕作方式、灌溉技术等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他对官营手工业和民间商业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先生的文字,既有学者严谨的考证,又不失文人的雅致,读起来格外舒服。精装版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让阅读体验更上一层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理解中国经济史,就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另一面。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经济的演变。我一直觉得,经济史是一个非常宏大且难以捉摸的领域,但钱穆先生的讲述,却将它变得异常生动和有血有肉。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经济数据或政策的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经济活动与中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经济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它深深地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也受到政治决策的深刻影响。先生会从古代的农业生产谈起,分析土地制度如何决定了社会结构,再到官营手工业如何影响了技术发展和手工业者的地位,乃至商业的兴衰如何与国家政策、对外关系紧密相连。他不会让你觉得经济是一种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充满了人情世故和历史的温度。比如,他谈到古代的货币改革,不仅仅是介绍了一种新的货币形式,更会分析这种改革背后所代表的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它对民众生活带来的实际影响。这种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整体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而且,钱穆先生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常常能够用一两句话点破事情的本质。精装版的质量也很高,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非常令人满意,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