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想国译丛O18,2015年新潮社小林秀雄赏获奖作品——日本知名学者小熊英二执笔、记录了父亲小熊谦二作为一个普通人跨越90年的人生经历,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社会发生的时代变迁,涵盖日本战前生活、战时经验以及社会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是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2. 第一部庶民视角的日本现代史:一位平凡的日本兵,折射二战大历史——过去关于战争的体验,大多是有学历有地位的人所写,只呈现了相对少数的视野。而那些占人口多数的下层平民,却几乎不曾留下自己的历史记录,《活着回来的男人》是第一部这样的作品,展示了日本社会不被记录的“*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
3. 1924-2015,一个普通日本士兵跨越90年的生命史,一个普通市民眼中的战争、社会与国家—— “我的父亲,一位西伯利亚战俘营归国者,真正日本社会的*大多数人,让我们看到平凡、谦卑、为他们着想的力量”,“不要把我父亲想成一个特殊的人……我父亲所采取的行动,潜在性地,是所有人都可能采取的行动。比起赞扬一个人的行动,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可能性扩散到更多人身上”。
4. 作者小熊英二结合“史家”、“社会学者”和“人子”三重身份,对父亲深度访谈而成——本书既是口述史,也是社会史,作者父亲以个人视角和亲身经历回应了“战争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以及“战后的和平意识是如何形成的”等社会性的议题, 不仅是单一人物的生命轨迹,也融入了法制史与经济史的视角。
5. 梁文道作序 “一个普通人的常识” 推荐——“这本《活着回来的男人》纠正了我长存的偏见,让我看到了一幅截然不同的战时日本底层画像”, “这些人才是日本社会中真正的多数人……只有了解了他们,我们才能对这场战争和战争中的人有更深刻的观照”。
《活着回来的男人》是第一部以普通人的视角记述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
书中主人公小熊谦二(作者的父亲),出生于1925年,十九岁被征兵送往中国东北,后遭苏联拘留于战俘营,在严酷的西伯利亚劳动了三年。活着返回日本后,谦二在不断更换工作时,染上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结核。从二十五岁到三十岁,人生*失落的光景在疗养所中孤独地度过。失去半边肺叶的谦二,以三十岁“高龄”重归社会,幸而赶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浪潮,得以从“下层的下层”爬到“下层的中层”。升为银发族后,他甚至与身在中国延边的“原朝鲜日本兵”吴雄根共同成为原告,向日本政府发起战后诉讼赔偿。作者以平实的叙事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自己的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纪史”。
作者介绍:
小熊英二(Eiji Oguma),知名日本社会学者。1962年生于东京,1988年于东京大学农学部,毕业后进入岩波书店工作。后进入东京大学院总合文化研究科国际社会科学就读,获博士学位。现为应庆义孰大学总和政策学部教授,专攻历史社会学。1996年以《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获得三得利学艺赏;2003年以《“民主”与“爱国”》获得每日出版文化赏、大佛次郎论坛赏。2015年《活着回来的男人》获得新潮社小林秀雄赏。小熊英二执导的311福岛核灾议题纪录片《首相官邸前的人们》已于2015年公开上映。
译者简介:
黄耀进,台湾政治大学广播电视系硕士毕业,曾任台湾文化艺术基金会研究员。目前为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博士候选人、内容力有限公司内容制作总监。译有荒木阳子、荒木经惟著《东京日和》、饭泽耕太郎著《写真的思考:摄影的存在意义》、米山勇著《一日百年,东京建筑时空之旅:搭JR走访旧时代》等书。
一部以个人为经,大量政治、社会及经济背景析介为纬的历史社会学佳作。
我在《活着回来的男人》里面看到的小熊谦二,他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想法,都是来得这么自然,仿佛一切合该如此,尽皆常理而已。你只需要认清现实,在有点能力的时候试着了解形成自己所处的现实的力量,同时再加上一点点同理心,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这样一个常人。诚然,在他儿子小熊英二的笔下,小熊谦二就只不过是个凡常的普通人罢了。不过我们全都晓得,一个普通人的常识有时反而是不容易的,就连许多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都不一定能够拥有。——梁文道
导读
001国际版序
第一章 入伍之前
007从北海道到东京
011谦二的小学记忆
025升学时代来临
034走向统制经济与爱国教育
042战时就职
048我出发了
第二章 前往战俘营
061那种事我办得到吗?
072没跟着原部队走是我的幸运
081赤塔流放地
第三章 西伯利亚
088每个人的生存能力不一样
099国家应负起责任
105饭盒是活命的基础
110对某位青年的追忆
第四章 民主运动
120不同的管理体制
126《日本新闻》与壁报新闻
131气氛改变了
137检举反动分子
144归国竟然就是这么回事吗?
第五章 辗转的生活
154西伯利亚归国者的处境
165滚石般的日子
176无论如何都希望能知道真相
第六章 肺结核疗养所
186失去一半的肺叶
194难熬的时期
200无能为力的小市民
第七章 经济高速增长
232下层的下层
215 重要的是判断谁有权限
223 当时就是可以卖出这些商品的时代
232 搬入都营住宅
237结婚生子
243 自立门户
第八章 战争的记忆
256 “一亿总中流”的社会想象
263 安定还是停滞?
268 是战争我就讨厌
第九章 战后赔偿审判
280 社会性活动时代
288非战士兵之会
293 重访赤塔
298 只抚慰、不赔偿
303 殖民地征兵问题
308 我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313 国民的良心
318 只要还有希望,人就能活下去
325 后记
“所谓的国家,与人心不同,只是一种无机的物质”
“即使国家缺乏良知,但在无意之中,与国家的不义相对照,这个国家的国民却仍展示出了良心。”
“刚从结核疗养所出院时,曾暗忖自己的人生大概只能活到五十岁。我人生的前半段都处于谷底,不过从中途开始,逐渐赶上大时代的荣景,之后终于可以过着与常人一样的生活。只是,我生命途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们,并不见得都如此幸运,许多人还没达成任何成就,便走完人生旅途了。与他们相较,我现在算得上过着相当舒适的生活。”
“我没想过能打赢官司,只是在口头辩论能够利用的二十分钟内,阐述我自己想表达的话。为了没必要的战争出征,被迫从事没必要的劳务,造成大量的亲友死亡。外祖父母也是,战争让存来养老的财产全部消失,而且平白受了许多苦难。向法官陈述这些事情或许毫无帮助,但总要把心里想说的话一吐为快。”
“何况,为国而战是一种可能丧命的行为。不管是受命或资源,都属于国家和个人的一种契约,一种雇佣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国籍根本毫无干系。这是一种近代国家的常识。日本对人权的思考,在国际上既不通用,也谈不上是文明国家或现代国家的做法。这是我对国家的请求。类似这种国际性的战后赔偿,应该不具时效性。请不要一直逃避责任。而且,这种负面遗产也不应该再留给下一代。”
导读
一个普通人的常识(选摘)
吴雄根,我试着在网上搜索这个名字,除了“百度百科”录有他的履历,剩下的讯息几乎全部都和《活着回来的男人》这本书有关。我看不见有任何中文媒体采访过他,也看不见有任何中文世界的网民讨论过他的事迹,如果只有在互联网上存在才叫作真正存在的话,那么吴雄根就是一个差一点便不存在过的人了。这也难怪,这位朝鲜族、中国籍,又有过一个日本名字“吴桥秀刚”的老人,生在当年的伪满洲国,又在日本东京念过书,一九四五年的时候还被强征入伍“关东军”第515部队,战后又为苏联红军俘至西伯利亚的赤塔地区战俘营劳役,直到一九四九年才被送回已经变了天的中国。
这样的人生自然是有缺陷的,不只是他的经历不够美好,更是因为任何宏大、完整而又广为流行的主流论述都很难恰到好处地容下他的一生。从战后的政治运动角度来看,他是个问题相当严重的人,不只留学过日本,而且当过“伪军”,或许这是他那代东北朝鲜族人常常遭逢的命运;但是革命面前,没有身不由己这回事的,所以战后他肯定还是要被判定为一个汉奸。虽然他早在苏联做俘虏的时候就已经心向共产主义,一回来就献身革命建设新中国,可中苏交恶之后,像他这种在苏联待过的人则又有了替苏联当间谍的可能,必须反复检查交代好好监视。当然他是个受害者,他不是自愿跑去苏联,不是自愿加入关东军,更不是自愿生为“满洲国”国民。可是这种受害者又嫌受害得不够纯粹干净,不像那些被战火弄得家破人亡、上得了电影电视剧的凄凉角色,因为他毕竟在敌人那边待过,黑白不够分明。假如他生来就是个日本人,战后就应该和其他仍然生还的西伯利亚日本战俘一样,会被苏联遣送回美军占领的日本,于是又会惹起另一种疑虑,怕他其实是遭到洗脑改造特地归日潜伏运动的“赤化分子”。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他这不由自主的大半生如何坎坷,一定吃过许多人想象不到的苦。如果他要在有生之年寻求正义,讨一个说法,至少让他这辈子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个可供理解的解答的话,他该向何处寻觅?
于是一九九六年,吴雄根到了日本,诉讼日本政府,要求赔偿。这该是个大新闻,可是很奇怪,不仅保守的日本媒体少有报道,今日回看,当时便连中国媒体似乎都无人关注这个消息。比起九十年代开始大量涌现的“慰安妇”索赔事件,其实来自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原日本军人申诉数目更多,只不过这些人的诉求会使得热血简单的国族主义尴尬,不像“慰安妇”那么正邪易辨,所以大家也就只好冷漠对待,当他们不存在似的。
吴雄根的官司一路打到日本高法院,终失败。日本建制的说法是很简单的,它不只不赔偿这几十万当年被它强征入伍的外国人,甚至也不赔偿土生土长的日本兵,理由一贯是“战争受害是国民必须艰苦忍受之事”。《活着回来的男人》的作者、历史社会学者小熊英二解释道:“如果只针对特定被害者进行赔偿,将会造成不公平的状况。不过实际上,日本政府担心的恐怕是,即便对一小部分受害者进行赔偿,往后便像掀开冰山一角,接着来自国内外的赔偿要求将永无止境……不赔偿、不道歉,但抚慰对方。这就是日本的国家立场。”所以,无论是“慰安妇”,还是被迫从军的日本军人及其军属,日本政府皆以基金“慰问”的方式了事。那么它为什么不“慰问”像吴雄根这样的外籍士兵呢?他根本不是日本人,你又怎能用“战争受害是国民必须艰难忍受之事”这种大话打发?
另一方面,处于冷战时期诡谲的国际局势,且别说外籍士兵,就连“慰安妇”也不一定会受到韩国、中国台湾乃至于大陆等亚洲地区政府的支援。吴雄根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成立了“中国前苏联拘留者协议会”,找出二百五十名和他境遇相似的俘虏与遗族,同时要求日本负责。可是这个团体的活动到了一九九二年就停了下来,因为“当年十月正好是中日恢复邦交二十周年纪念,适逢日本天皇访中期间”。
所以,没有自己政府的支持,也没有媒体关注的吴雄根,一个人来到日本。不过他居然找到一个日本人愿意和他共同起诉日本政府,成为亚洲各地对日赔偿诉讼的首位日籍并列原告,这个人就是小熊英二的父亲,同为苏联战俘营归来者的小熊谦二。在法庭上,他说:
他(吴雄根)身为朝鲜族,以日本国民身份接受征兵,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苏联对日宣战,隔天他于海拉尔入伍,旋即遭受苏联军队的攻击,他卷入战斗中并身负重伤,被搬送到苏联领土内的医院。一九四八年出院后,经由朝鲜回到故乡成为中国人。但曾为日本士兵的事实为他的生活带来许多歧视待遇。
几年前我领取了给西伯利亚拘留者的慰问状与慰问金。但日本国认为吴是外国人,因为这项理由所以不适用于领取条件,这点令人无法接受。
为何他必须在西伯利亚过着拘留生活?请各位思考一下。过往,大日本帝国合并朝鲜,一度使朝鲜民族的人们皆成为日本国民。其结果,他与我一样因身为日本国民的义务而接受征兵,之后成为关东军士兵并成为苏联俘虏。只要是针对西伯利亚拘留这个事实施行的慰问,他就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
因为是日本国民所以受到征兵,使他成为西伯利亚俘虏的也是日本国。同样都是这个不负责任的日本国,事到如今却说他是外国人,所以无法接受慰问,这完全不合理。
这明显就是一种歧视,是国际上无法认可的人权漠视……
雄辩滔滔,小熊谦二还在他自己撰写的讲稿里引用了前欧洲殖民帝国与纳粹德国的案例,痛陈日本政府之过。这么看来,他应该很符合大家心目中“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他却只有初中文凭,是一家小体育用品行的老板,用他自己的话讲,甚至是“底层中的底层”。这位小熊谦二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
《预售 理想国译丛018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它并非那种充斥着宏大叙事和政治口号的历史读物,而是将焦点锁定在了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个体身上,讲述了他“二战及战后生命史”。“活着回来”这四个字,蕴含着太多的故事和情感。在那样一场波及全球的战争中,能够从生死边缘走出来,本身就是一场生命的胜利,也是一段充满艰辛的旅程。我非常好奇,这位“普通”的士兵,在战争中究竟经历了什么?他是如何面对枪林弹雨、死亡威胁的?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如何变化的?而“战后生命史”这一部分,更是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战争的结束,对许多士兵而言,只是另一个挑战的开始。他们如何在战后的社会中重新定位自己?他们如何处理战争留下的心理创伤?他们又如何将这段特殊的经历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之中?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个体生命的微观层面,去理解宏大的历史事件,去感受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磨砺,去探寻生命在困境中的韧性与力量。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鲜活的个体,他的挣扎、他的痛苦、他的坚持,以及他最终如何用生命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活着回来的男人”这几个字,像是在沉默中呐喊,又像是在低语着尘封的往事。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问号:他经历了怎样的战场?是太平洋的激战,还是东南亚的丛林?他是如何幸存下来的?是运气,是智慧,还是某种不为人知的牺牲?“普通日本兵”这个定位,更是打破了刻板印象,让人好奇这位“普通人”身上究竟承载了怎样的不普通的故事。战争往往将个体简化为符号,而这本书,似乎要把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重新呈现出来。二战的历史,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大国的博弈,是战略的宏图,是主义的冲突,但那些在硝烟中奔跑、在泥泞中爬行、在恐惧中呐喊的士兵们,他们的声音,他们的经历,往往淹没在历史的巨响之中。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要把这些被遗忘的声音重新拾起,让我们得以窥探战争的另一面——从最底层、最个人的视角去感受它。而“战后生命史”这一部分,同样引人遐思。战争结束后,那些幸存者又将如何面对生活?是被战争的阴影笼罩,还是努力融入社会?他们的内心是否还饱受着创伤?他们又如何看待战争,看待自己曾经的经历?这无疑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话题,因为它关乎战争的长期影响,关乎个体的创伤修复,关乎历史记忆的传承。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和生命力的书,一本关于如何在绝境中生存,如何在痛苦中前行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起了一丝好奇心:《预售 理想国译丛018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它,但仅仅是这个标题,就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画面。首先,“预售”两个字,传递出一种期待和稀缺感,仿佛这本书承载着某种即将揭晓的重要信息,让人迫不及待想抓住它。而“理想国译丛”,这几个字则代表着一种品质的保证,它意味着这本书经过了严谨的筛选和翻译,很可能触及的是那些深刻、具有思想性的主题。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活着回来”这四个字,本身就蕴含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劫难,以及劫后余生的力量。二战,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像风中残烛,生死一线。“普通日本兵”的视角,则让我想象它不同于那些宏大的战史叙述,而是聚焦于个体,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选择和记忆。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从一个最微观的视角,去理解战争的残酷,去感受生命的韧性,去探寻历史背后那些被忽略的个体命运。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能够穿越时空的迷雾,去倾听一个曾经的士兵,他的战争记忆,以及他在和平年代里如何背负着这些记忆生活下去。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可能是一段历史的注脚,一份对人性、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反思。
评分《预售 理想国译丛018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史诗感。“活着回来”这几个字,就像在广阔的历史画卷上,重重地画下了一笔,勾勒出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在二战的惨烈背景下,能够“活着回来”,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成就,它承载着无数的生死瞬间、悲欢离合。而“普通日本兵”的定位,则让我感到一种亲切和真实。我期待的不是那些被神化或妖魔化的符号,而是想了解一个真实的个体,一个在战争机器的运转中,有着自己喜怒哀乐、有着自己恐惧与希望的普通人。他的视角,无疑能为我们展现战争更具象、更微观的一面,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体会战争对个体生命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战后生命史”这一部分,揭示了这本书的深度。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苦难的终结。这本书似乎在探讨,这些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他们如何在战后的社会中,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活意义,如何与战争的记忆共存,以及如何带着曾经的伤痕,继续前行。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性、对生命顽强意志的探索。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普通人的不普通的人生,看到战争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看到生命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绽放出坚韧的光芒。
评分《预售 理想国译丛018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这个书名,充满了力量感和叙事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题,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让我期待着阅读一场关于生命、历史与人性的深刻对话。“活着回来”这几个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无数的波澜。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有多少生命如同流星般划过,而这位“普通日本兵”却能够“活着回来”,这本身就蕴含着无数的惊心动魄和生死的较量。我好奇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能在浩劫中幸存下来。而“普通日本兵”的身份,更是打破了我们对于战争的刻板印象,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最平凡、最接地气的视角去审视战争。他不是宏大叙事中的英雄,也不是罪恶的化身,他只是一个身处时代漩涡中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恐惧、迷茫,也有着对生存的渴望。更让我着迷的是“战后生命史”的后缀。战争结束了,但对于亲历者而言,战争的印记却可能永远烙印在生命里。这本书似乎要探讨的,正是这些幸存者如何在战后的世界中,继续他们的生命旅程。他们如何面对曾经的经历?如何与内心的创伤和解?如何在和平年代里,找到新的生活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更可能是一次对战争后遗症的深刻剖析,一次对生命韧性的赞颂,一次对历史与个体关系的哲学思考。
评分“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阅读兴趣。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梗概,更像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引子,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更多。“活着回来”这几个字,在我看来,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战争的残酷。它意味着历经生死考验,意味着背负沉重的记忆,也意味着一份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而“普通日本兵”的身份,则将叙事聚焦于个体,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加贴近、更加真实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历史。战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体的血泪和牺牲组成的。这位“普通士兵”的视角,无疑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战争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个体经验。更让我感到着迷的是“战后生命史”这一部分。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回归平静。对于那些曾经的士兵来说,他们的战斗可能并未停止。他们在战后的生活中,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他们的内心是否还留有战争的创伤?他们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创伤,继续前行的?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一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生命,去感受他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挣扎,去理解他在和平年代里的内心世界。它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更是关于人如何在历史的巨变中,努力寻找生存的意义,以及如何带着过去的痕迹,继续前行。
评分读到《预售 理想国译丛018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位饱经风霜的男子的形象,他的眼神里,一定蕴藏着常人无法想象的故事。特别是“活着回来”这四个字,它像一道闪电,瞬间划破了我对战争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战争背后,那些关于生命的顽强抗争。“普通日本兵”的身份设定,更是具有一种颠覆性。我们习惯于将战争的叙事与国家、民族、意识形态联系起来,而这本书似乎要将我们拉回最基本的人性层面,去关注一个鲜活的个体,他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是如何被卷入战争的漩涡,又是如何努力求生的。这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的奋斗史,更可能是对整个时代的回顾,只不过,它是从一个最微观、最不易察觉的视角切入的。战争的残酷,我们多少有所了解,但战争的“后遗症”,那些在战后依然存在的创伤,以及个体如何与这些创伤共存,却是更少被深入探讨的。这本书的“战后生命史”部分,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它是否会描绘出战争给个体带来的永久性伤痕?他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继续生活的?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留给个体的深刻烙印,是历史在个体生命中的回响。
评分“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当看到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人,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被卷入战争,却又奇迹般地“活着回来”的普通人。这种“活着回来”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它意味着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死考验,经历了那个疯狂年代的残酷洗礼。而“普通日本兵”的身份定位,则将叙事拉回了最真实的层面。我们总是习惯于从宏观、从国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解读战争,但这本书,似乎要带我们走进一个最基层的士兵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战争是如何渗透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我非常好奇,这位“普通”的士兵,他身上承载了怎样的个人故事?他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他又如何看待战争,看待自己曾经的经历?“战后生命史”的叙述,更是让人充满遐想。战争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艰难的开始。那些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他们带着怎样的伤痕?他们又如何在新生的和平年代里,重新寻找生活的方向和意义?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也折射出战争留给人类心灵深处的印记。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本质,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理解个体如何在历史的巨变中,坚持自己的生命之路。
评分《预售 理想国译丛018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这个书名,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题,又像一幅勾勒着沧桑岁月的素描。我尤其被“活着回来的男人”这几个字所吸引。“活着回来”,这是何等的分量,它暗示着一段充满艰辛、生死相搏的历程,是在绝境中顽强求生的故事。在那个波澜壮阔、也极其残酷的二战时期,每一个能“活着回来”的生命,都蕴含着难以估量的价值和经历。而“普通日本兵”的身份,更是让我感到好奇。我们常常在历史书上看到将军、指挥官的故事,却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那些在战场最前线,最直接承受战争冲击的普通士兵。他们的视角,往往更加真实,更加贴近战争的血肉。这本书,似乎就是要将我们带入这样一个不常被提及的角落,去聆听一个凡人的声音,去感受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生存。而“战后生命史”的补充,则将叙事的维度拉得更长。战争结束了,但故事并没有结束。这位“活着回来的男人”,他回到和平年代后,又将如何面对生活?战争的创伤是否还萦绕在他心头?他又如何在新的人生篇章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录,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次对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交织的深刻解读。
评分“预售 理想国译丛018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这个书名,单凭字面意思,就能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和追问。我尤其对“活着回来”这个短语感到震撼。在那样一场全球性的、规模空前的浩劫中,能够“活着回来”,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它不仅仅意味着身体上的幸存,更意味着心灵上要承受多少难以言喻的压力和创伤。这本书承诺要讲述的,是一位“普通日本兵”的视角,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我们通常接触到的战争叙事,往往聚焦于将领、政治家,或是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但“普通士兵”,他们才是战争最直接的承受者,他们的经历,往往更能反映战争的本质和残酷。他们的视角,可能充满了挣扎、迷茫、恐惧,但也可能包含着战友之间的情谊,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生命最原始的渴望。书名中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更是将叙事的时空范围拉得非常长。战争的结束,不等于痛苦的终结。那些从战场上归来的士兵,他们如何在战后的社会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如何与自己曾经的经历和解?他们的生活,是否还会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这些都是非常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的议题,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多维度的历史空间,去感受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