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与诚意 高海波 著 剖析刘宗周慎独诚意的修己之学 三联

慎独与诚意 高海波 著 剖析刘宗周慎独诚意的修己之学 三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海波 著
图书标签:
  • 慎独
  • 诚意
  • 刘宗周
  • 修己
  • 明理学
  • 道德修养
  • 哲学
  • 三联书店
  • 高海波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6245
商品编码:25478979610
包装:平装
开本:32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曾子说:“所有的眼睛都在看着你,所有的手都在指着你,多么地严峻啊!”财富可使房舍华丽,道德能令身心庄严,心胸广阔,则体态祥和,所以君子一定要真诚自己的意念。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是作者引用曾子的话,那么《大学》的作者就并非曾子本人了,这是判定《大学》作者很重要的一处线索。心广体胖,指心胸宽阔,安泰宽舒。 
  “诚意”首先是要能做到“慎独”。为什么要慎独?子思分三个层次讲清楚这个道理。 
  其一,独处的时候还用得着自欺欺人吗?这正是爱我所爱、随顺真心真性的时候。 
  第二,独处的时候,恰恰也是君子和小人泾渭分明的时候。因为“小人闲居为不善”,所有的毛病习气都曝露了,他自己还以为可以不被人发现呢。 
  第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是君子独处时的存心。十不是实数,而是代表多。独处时的“不善”何尝能欺骗人呢?“诚于中,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所以君子恰恰要在较可能放逸时,观心正行,使明德大放光明。 
  从这三个方面深入去理解“诚意”,才能明白子思用《大学》一文点明“修行次第”的指引作用。怎样诚意?就是要象独处时那样完全真诚,不欺骗,而且在独处的时候也依然能保持善心、立身正道,就像被所有人看着、被所有人指着一样,使罪恶的意欲无所遁逃!所以慎独的功夫其实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躬身反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只是在错误面前是自我欺骗,还是正视它、改正它而已。 
  《论语》解释“为政以德”,用了一句《诗经·鲁颂·駉(jiōng)》里的话:“思无邪。”诚意其实就是“思无邪”,是纯善德性的自然流露。所以,“慎独”是“诚意”的一条重要考核标准,在人前人后表现出诚意,未必是真诚意,只有独处燕然,而心仍无杂念邪思的诚意,才是真诚意。陆九渊说得好:“继续之不善,防闲之不严,昏气恶习,乘懈而炽,丧其本心。”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不是缺少一念诚善、恻隐,而是不能将诚善、恻隐之心扩而充之,持而久之,尤其是会当独处时,便懈怠放逸,前功尽弃。“慎独”便是要在诚善、仁爱的根本上持续不断地浇灌养护。 
  “富润屋,德润身”是“诚于中,形于外”另一种表达。润,既指安泰平和的生活态度,又指君子温润如玉的操守:那么地谦虚含蓄,彬彬有礼。这是由他的道德修养而散发出来的气质,装不出来。所以古人修学儒家思想,有一种“润”的修行方法,让自己时刻保持“温润”的心行,待人接物皆以平和直处,久而久之,明德的气象便长养光大。在《论语·学而》中,子贡评价孔子有“温、良、恭、俭、让”之德,《论语·述而》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两处“温”字,都指温润、平和,举重若轻,荣辱不惊。所以,“温”也是相由心生的有力证明,道德君子总是法相庄严的,大家都愿意亲近。 

作者简介

  高海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中国哲学史学会朱子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洛阳市二程学会名誉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及中国近现代哲学。先后在《中国哲学史》、《哲学门》、《鹅湖学志》、《儒教文化研究》发表《荀子与孟子[人性]概念分歧的一种[语用学]解读》、《试论刘宗周的格物思想》、《刘宗周中庸慎独思想研究》等论文二十余篇。另外有多篇译文及译著一部:南乐山(RobertC.Neville)著《波士顿儒家》。 


《慎独与诚意:刘宗周修己之学探微》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明末大儒刘宗周(字起予,号龙川)的“慎独”与“诚意”修己之学,力图勾勒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历史意涵。作者高海波先生并非简单地梳理文献,而是以扎实的考据为基础,辅以对宋明理学,特别是陆九渊、王阳明心学脉络的清晰把握,将刘宗周的修己之学置于更广阔的思想史语境中加以理解。全书重点不在于阐述刘宗周的生平事迹,也不在于描绘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而是专注于其精神哲学层面,通过对“慎独”与“诚意”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细致剖析,揭示刘宗周如何构建一套严谨而可行的个人道德实践体系,旨在回应他所处的时代精神危机,并为后世的道德修养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第一部分:慎独之境——内观与自守 “慎独”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重要法门,在刘宗周的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本书的第一部分,即着重解析刘宗周如何理解并实践“慎独”。作者首先追溯了“慎独”概念的源流,从《大学》的“慎其独也”出发,梳理了历代儒者对“慎独”的不同阐释,如程朱理学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与事功并重,以及陆九渊“君子居易以俟命”中的体悟,王阳明“致良知”强调的内在自觉。在此基础上,高海波先生指出,刘宗周的“慎独”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所发展和深化,并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刘宗周的“慎独”,强调的是一种“无人之境”下的道德自觉。他认为,真正的道德修养,不在于他人监督下的规行矩步,而在于独处之时,不为外界所染,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正直。这种“慎独”,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于心,使之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书中细致地考察了刘宗周在阐释“慎独”时所引用的经典文献,分析了他对“心”的本体论理解,即心作为万物的本源,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刘宗周认为,人心本来是善的,但易为外物所蔽,因此,在无人之时,更要警惕“私欲”的侵扰,守住“天理”的本体。 作者通过解读刘宗周的著作,如《思辨录》《人谱》等,展示了“慎独”在刘宗周那里是如何被理解为一种“日用常行”的功夫。这种功夫,要求个体时刻保持警醒,反省自己的念头和行为,即使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要像面对圣贤和鬼神一样,恪守道德准则。书中深入探讨了刘宗周“日慎一日,日省一日”的修养方法,指出其“慎独”之学,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自我超越过程。这种自我超越,不是对外部标准的模仿,而是从内心深处激发出的道德力量。 此外,本书还分析了刘宗周“慎独”之学与“诚意”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慎独”是实现“诚意”的必由之路。“慎独”是道德实践的起点和基础,而“诚意”则是“慎独”的升华与落脚点。没有“慎独”的内省功夫,个人的“诚意”就容易流于空谈,变成一种自我欺骗。 第二部分:诚意之道——真诚与立志 “诚意”是儒家实现道德主体性的关键。本书第二部分,则围绕刘宗周的“诚意”观展开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刘宗周的“诚意”之学,是对传统“诚”意的深刻发展。他不仅强调“意”的真实性,更注重“诚”作为一种本体性的力量。 刘宗周的“诚意”,首先指向个体对自身真实存在的体认。他认为,“诚”就是“不妄”,即不虚伪,不欺骗,对自己真实,对他人真实,对天地真实。这种真实,源于对“道”的体悟,对“本心”的遵循。书中细致地阐述了刘宗周“以实为本”的观念,他认为,一切道德实践,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否则将如“空中楼阁”,无法持久。 “诚意”在刘宗周那里,还与“立志”紧密相连。他认为,一个真正“诚意”的人,必定有坚定的“志”。这种“志”,不是一时兴起的热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对人生方向和价值取向的明确选择,并且能够持之以恒,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摇。刘宗周强调,“志”是“意”的指向,而“诚”则是“志”的保障。没有“诚”,再宏大的“志”也容易夭折。 书中通过解读刘宗周的言论,勾勒出他对于“诚意”在个人品德塑造、人际交往乃至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他认为,“诚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诚意”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修己,安人,安天下”。 高海波先生在此部分,还重点分析了刘宗周“诚意”与“体用”的关系。他认为,“诚”是道德的本体,是“意”的本然状态;而“意”则是“诚”的运用和体现。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真正的“诚意”,体现在个体日常的言行举止之中,是一种“践形”的过程。 第三部分:修己之学——知行合一与时代关怀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慎独”与“诚意”置于刘宗周整体的“修己之学”框架下进行考察,并探讨其学说的时代意义。作者强调,刘宗周的修己之学,并非孤立的个人道德修行,而是与“知行合一”的儒家传统一脉相承,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关怀。 刘宗周的“知行合一”,不同于王阳明强调的“知”的内在性,“行”的显现,他更注重“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他认为,“知”要落实在“行”上,“行”要以“知”为指导。这种“知行合一”,体现在“慎独”的自我反省和“诚意”的实践落实之中。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检验和深化“知”,而只有对“道”有清晰的认知,才能指导正确的“行”。 书中深入阐释了刘宗周的“格物致知”观,以及其与“慎独”“诚意”的关联。他认为,“格物”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考察,是对“人欲”的辨析,从而达到“致知”的境界。而“致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诚意”,最终达到“慎独”的恒常状态。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此部分着重强调了刘宗周“修己之学”的时代性。他指出,刘宗周生活在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的“慎独”“诚意”之学,是对那个时代道德沦丧的有力批判,也是对个体如何在危机中保持精神独立和道德操守的深刻思考。刘宗周的修己之学,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救,一种在混乱中寻求秩序的努力。 本书还探讨了刘宗周的学说如何影响了后世,以及其在当下社会中的价值。作者认为,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刘宗周的“慎独”之学,对于培养个体的专注力、自律性和内在定力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而其“诚意”之学,则有助于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抵制虚伪和功利。 结论 《慎独与诚意:刘宗周修己之学探微》一书,通过对刘宗周核心思想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一位伟大思想家在动荡时代所构建的坚实精神家园。高海波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刘宗周修己之学的完整图景。本书不仅是研究刘宗周思想的重要著作,更是对传统儒家修身养性之道的现代诠释,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及其在当下社会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沉浸式的,读者将在作者的引导下,一同走进刘宗周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慎独”的深邃,体味其“诚意”的真挚,领略其“修己”的坚韧。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支撑材料和引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看得出作者是下了大功夫的。它没有满足于表面化的引用,而是深入到文本的细微之处进行辨析,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历史背景的梳理,都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即便是对哲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作者的解释感受到这种学术深度的魅力,因为它最终落脚点还是关乎“人如何立身处世”的终极命题,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处理手法,是很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

当我真正沉浸进去阅读时,那种行文的流畅感和逻辑的严密性让我印象深刻。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老道,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堆砌,而是像在娓娓道来一个深邃的思想体系。他似乎很擅长把握节奏,在需要深入分析的地方用力刻画,在需要过渡和总结时又显得轻描淡写,让读者可以自然而然地跟上他的思路。这种行文的张弛有度,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探讨变得引人入胜,仿佛作者一直在用一种非常坦诚和直观的方式与读者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布道。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梳理某位古代思想家的观点,更像是在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着遥远的过去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困境。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那些看似不经意、无人察觉的“独处”时刻,其实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内在定力的关键。作者对这种“内省”的强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独处时的真实状态,以及那种“不欺暗室”的自我要求,在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诱惑面前,究竟还剩下多少分量。这是一种非常触动人心的自我拷问。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非常有力量的作品,它带来的思考是持久而内化的。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似乎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更注重内在的修炼和言行的统一。它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快速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和坚持下去的勇气。对于任何一个渴望在喧嚣中保持本真、寻求精神依靠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份藏在心底最深处的、不为外物所动的力量源泉,值得反复品读和沉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朴实的纸张和简洁的封面设计,让人一下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稳和内敛的气质,很符合书名所蕴含的哲思深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扎实的学术感。我特别喜欢封面上的字体选择,那种带着些许古朴韵味的现代感,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古典与当下的阅读体验。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与古人对话的仪式。当然,这种外观设计只是初步印象,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内在的文字功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