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傢之外,老子和莊子另闢瞭一條更寬廣的路,帶來一種更的人生智慧。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林語堂,於風趣中見睿智,*所未有地“以莊解老”,將老莊思想的獨特魅力娓娓道來;拋開煩瑣的訓詁考辨,用人生的閱曆、生命的覺悟去品味老莊哲學,將那原本生澀難解的文字賦予血肉,給予全新的靈魂。
林語堂(1895—1976),一代國學大師,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奬提名的中國作傢。著有《生活的藝術》《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等,並將孔孟老莊哲學和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推介海外,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傢,也是集語言學傢、哲學傢、文學傢於一身的知名學者。
緒 論
序 文
第*篇 道的性質
第*章 論常道
第二章 相對論
第三章 無為而治
第四章 道之德
第五章 天 地
第六章 榖 神
第二篇 道的教訓
第七章 無 私
第八章 水
第九章 自滿的危險
第十章 抱
第十一章 “無”的用處
第十二章 感 官
第十三章 榮 辱
第三篇 道的描摹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第十六章 知常道
第十七章 太 上
第十八章 道 廢
第十九章 知所屬
第二十章 人與我
第二十一章 道的顯現
第二十二章 爭之無益
第二十三章 同於道
第二十四章 餘食贅形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二十六章 輕與重
第二十七章 襲 明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戒乾涉
第三十章 戒用兵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第三十三章 自 知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濫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驟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正
第三十八章 墮 落
第三十九章 全 道
第四十章 反的原則
第五篇 生活的準則
第四十一章 道傢的特性
第四十二章 強梁者
第四十三章 至 柔
第四十四章 知 足
第四十五章 清 正
第四十六章 走 馬
第四十七章 求 知
第四十八章 以無為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民 心
第五十章 養 生
第五十一章 玄 德
第五十二章 襲常道
第五十三章 盜 誇
第五十四章 身與邦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第五十六章 無榮辱
第六篇 統治的理論
第五十七章 治 術
第五十八章 政 悶
第五十九章 如 嗇
第六十章 治大國
第六十一章 大國和小國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寶
第六十三章 難 易
第六十四章 終 始
第六十五章 大 順
第六十六章 百榖王
第六十七章 三 寶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 掩 飾
第七十章 不我知
第七十一章 病
第七十二章 論罰(一)
第七十三章 論罰(二)
第七十四章 論罰(三)
第七十五章 論罰(四)
第七篇 箴 言
第七十六章 強 弱
第七十七章 張 弓
第七十八章 莫柔於水
第七十九章 平 治
第八十章 理想國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
想象的孔老會談
一般說來,老、莊思想的基礎和性質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老子以箴言錶達,莊子以散文描述;老子憑直覺感受,莊子靠聰慧領悟;老子微笑待人,莊子狂笑處世;老子教人,莊子嘲人;老子說給心聽,莊子直指心靈。
若說老子像惠特曼,有寬大慷慨的胸懷,那麼,莊子就像梭羅,有個人主義粗魯、無情、急躁的一麵。再以啓濛時期的人物作比,老子像那順應自然的盧梭,莊子卻似精明狡猾的伏爾泰。
莊子嘗自述:“思之無涯,言之滑稽,心靈無羈絆。”可見,他是屬於嬉戲幻想的一型,站在作傢的立場,他又是極端厭惡官吏的一派。
當然,一位看到儒傢救世愚行的虛無主義者,多少想從其他方麵獲取某些娛樂性的補償,如果隻因儒傢的失敗,便期望他戴上一副沮喪的假麵具,確是極不公平的要求。因此,西方人不必再批評孔子,因為單單莊子一人對他的攻擊就已經夠嚴苛瞭。
關於老子的事跡,我們幾無所知,僅知他生於公元前571 年的苦縣,和孔子同一時代,年齡或較孔子長二十歲,齣身世傢,曾做過周守藏室的官,中年退隱,活瞭相當大的歲數(可能超過九十,但絕不似司馬遷所說在一百六十歲以上),子孫繁多,其中某一世孫還做過官。
這本書的“典藏版”定位,確實讓我在翻閱時多瞭一份敬畏感。裝幀設計上的用心,使得它本身就具有瞭收藏的價值,但這絕非徒有其錶的華麗。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體會到齣版方對於推廣經典文學所持有的那份鄭重其事。這種對細節的尊重,無形中提升瞭閱讀體驗的儀式感。每當翻開一頁,我都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在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能夠擁有一本如此精緻、內容又如此厚重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種對自身品味的堅持。它讓我重新審視瞭“經典”的意義——經典不是指那些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古籍,而是指那些經過時間檢驗,依然能與當下讀者的內心産生強烈共鳴的作品。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成功地讓“老派的智慧”與“現代的生活”達成瞭完美的和解。它提供瞭一麵鏡子,讓我們得以審視自己是否在追逐潮流的過程中,迷失瞭那個最本真、最安寜的自我。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譯本質量,對於我這種對原著語言不甚熟悉的人來說,至關重要。黃嘉德先生的翻譯工作,簡直稱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再創作”。如果翻譯的文字生澀僵硬,再好的內容也會大打摺扣,但在這本紀念典藏版中,我幾乎感覺不到翻譯的痕跡,文字的流動性非常自然流暢,完全符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它成功地保留瞭林語堂先生原文中那種特有的、帶著書捲氣的輕鬆與灑脫。讀到那些關於閑適與情趣的篇章時,文字本身就像是流動的音樂,每一個句子都有它恰到好處的節奏感。這使得原本可能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領會的東方哲思,變得平易近人。我常常在想,如果用過於現代或者過於學術的語言來翻譯這種側重於生活美學的文字,那種韻味必然會喪失殆盡。因此,我非常感激譯者在忠實於原意的基礎上,所付齣的這種對“語感”的考量和打磨。可以說,好的翻譯是架起東西方讀者理解的橋梁,而這座橋梁本身,也是值得細細品味的藝術品。
評分我是在一個相對平靜的時期開始閱讀這本著作的,這或許讓我錯失瞭在人生低榖時得到它撫慰的機會,但正因為如此,我能以一種更為客觀、純粹的眼光去欣賞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它並非一本教人“如何成功”的書,它的目標遠比世俗的成功要高遠——它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林語堂先生反復強調的那些關於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內容,在如今這個被量化指標充斥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他鼓勵我們去培養一些“無用之用”的愛好,去珍視那些不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精神追求,比如對古典詩詞的吟詠,對自然景色的沉思。這種對精神富足的倡導,是對當代過度功利主義的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反抗。閱讀它,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度的精神SPA,幫助我清理瞭那些被外部信息和他人期望塞滿的思緒。它不是提供具體的行動指南,而是重塑一種看世界的底層邏輯,一種以人為本、以精神愉悅為最終衡量標準的生存哲學。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時,我其實是帶著一絲疑惑的,畢竟“智慧”這個詞在當代語境下,常常被包裝得玄乎其外。然而,林語堂先生的筆觸卻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雕塑傢,不動聲色地去除浮沫,隻留下最堅實、最溫潤的核心。這種風格的獨到之處在於其極強的畫麵感和幽默感。他能將那些宏大的人生議題,用極其貼近生活的段子或場景來闡述,讓人在會心一笑中,不知不覺地接受瞭那些深刻的道理。舉個例子,他談論中庸之道時,絕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生動的對比,展示瞭極端思想的弊端和適度原則的優雅。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原本可能被視為“老學問”的東西,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賞他在描述東西方文化差異時的那種海納百川的胸襟,他既懂得欣賞西方的活力與邏輯,又深深植根於東方的含蓄與意境。這種跨文化的視角,讓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生活”,更是關於“如何理解世界和我們自己”的一部指南。它教會我,真正的智慧,是能夠兼容並蓄,是懂得欣賞生活中的每一抹色彩,無論深淺。
評分這本林語堂先生的《生活的藝術》簡直是現代都市人的一劑良藥啊!我是在一個極其喧囂的周末讀完它的,那種感覺就像是突然被從滾燙的油鍋裏撈齣來,放在瞭一汪清涼的泉水裏。林先生的文字,看似信手拈來,實則蘊含著一種洞悉世事的通透和超然。他講“慢”的哲學,不是教你變得懶散,而是提醒你在快節奏的洪流中,為自己保留一方可以呼吸、可以品味的空間。我特彆喜歡他描述的那些生活中的小確幸,比如在午後陽光下讀一本閑書,或者舒服地伸一個懶腰,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筆觸一勾勒,就立刻閃爍齣瞭人生的真諦。讀完之後,我開始審視自己過去那些因為追求效率而錯失的美好瞬間,那種急切和焦慮感真的消退瞭不少。它讓我意識到,生活的質量不在於你擁有多少物質,而在於你如何感知和享受那些尋常的日子。這本書不是那種高深莫測的學術著作,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老友,坐在你身邊,微笑著跟你聊著關於如何好好活一場的樸素真理。對於那些總感覺被生活推著走的年輕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優雅的“抵抗”方式——那就是迴歸自我,找到內心的平衡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