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终生阅读的庄严之书!
★当代*伟大的心灵巨著!
★繁体版连续加印超过500次,30多种语言震撼!
★令几百万读者大彻大悟的不朽经典!
★一部足可参透生死、令人大彻大悟的“千年之书”!
★唯有懂得死亡,才能懂得生命的真谛!
★与《西藏度亡经》并称两大不朽的藏地经典!
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也不畏惧活;
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有智慧、慈悲澄明的关怀;
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找到的快乐。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
生于西藏,由20世纪受尊敬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后被上师认出是托顿·索甲(十三世达赖喇嘛和蒋扬钦哲的上师)的转世。
1971年至英国剑桥大学专修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及。由于思路清晰、功底扎实、谈吐从容幽默,他的传法深受信众的欢迎,被誉为“参透佛法精髓的上师”,并成为许多国家的佛学中心与佛教团体的负责人或指导者。
《西藏生死书》将藏传佛法智慧与当今议题及修行训练相结合,宗教与文化的阻碍,直指本心,为繁杂的现代世界提供了一套理解生命要义的方便法门。
篇 生
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
第二章 无常
第三章 反省与改变
第四章 心性
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第六章 演化、业与轮回
第七章 中阴与其他实相
第八章 世:自然中阴
第九章 精神之路
第十章 心要
第二篇 临终
第十一章 对临终关怀者的叮咛
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宝珠
第十三章 给临终者的精神帮助
第十四章 临终修习
第十五章 死亡的过程
第三篇 死亡与重生
第十六章 基础地
第十七章 内在的光芒
第十八掌 受生中阴
第十九章 亡者超荐
第二十章 濒死经验:上天堂的阶梯?
第四篇 结论
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历程
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仆人
★《西藏生死书》针对生死问题提供许多法门和答案,其背后便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上师。本书自始至终都是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智慧,他们透过了悟心性所建构的慈悲世界的愿景。——索甲仁波切
★一个宗教,除了要对生命赋予神圣的尊严外,还要对死亡给予的关怀。佛法的特质表现有通达生死一如、解脱轮回痛苦的智慧上,更表现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慈悲上。在翻译的过程中,每一个章节,每一段文字都让我感动不已,它揭开生死真相的真、度尽一切众生的善、流畅优雅律动的美,使它堪为人人必读必受持的经典。——郑振煌
★说到生死学跟临终关怀,就不能够不谈近二十年来在范围内在这个领域里面影响*的一部书,这部书就是《西藏生死书》。即便你不相信轮回的说法,也一点也不妨碍这本书,它仍然是一本可读的书。——梁文道
★这是我*的一本书,从1998年发现至今,它已经整整陪了我8年的时间,我看了10遍,每一次都是从页开始读起,很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这是可以陪我一辈子的书。——陈坤
★《西藏生死书》教人们如何学会面对死亡:生中*的恐惧莫过于对死亡的恐惧,但死亡是无论任何人都必须面对的;死亡并不仅仅指自己死亡的那一瞬间,更重要的内容是如何面对死亡这一现象。——潘石屹
★《西藏生死书》是一部字字珠玑、直指人心的书。诚如作者所言,身心健康的*药物是活得安详、放下我执,借由精神的修行,活出真正的自在与喜悦。——吴伯雄
……
索甲仁波切
西藏是我的故乡。在我六个月大的时候,就进入我的上师蒋扬·钦哲·秋吉·罗卓(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位于康省的寺庙。我们西藏人有一个殊胜的传统,就是寻找过世大师的转世灵童。他们的年纪很小,必须接受特殊的训练教育,准备日后成为老师。我被命名为索甲,虽然后来我的上师才认出我是拖顿·索甲(Terton Sogyal)的转世。我的前世是一位名闻遐迩的修行人,他是十三世Guru喇嘛的上师,也是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一位老师。
就西藏人来说,我的上师蒋扬钦哲算是高个儿,站在人群中总是比别人高出一个头。他满头银发,剪得短短的;慈颜善目,幽默风趣;耳朵丰满,有如佛陀。但他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这些,而是他在扬眉瞬目和优雅举止之间,流露出的智慧和高贵。他的声音浑厚迷人,开示时,头稍后倾,法音潺潺而出,美如诗篇。虽然他法相庄严,却平易近人。
蒋扬钦哲增长了我的生命,也启发了这本书。他的前世,改变了西藏的佛教修行。在西藏,光靠转世的头衔是不够的,唯有学问和修行才能赢得尊敬。他闭关多年,相传有许多神奇的感应。他学富五车,证悟高深,就像一部智慧的百科全书,什么疑难杂症都考不倒他。西藏的修行宗派很多,大家却公认他是一切教法的大宗师。对任何认识或听过他的人来说,他就是西藏佛教的化身,就是修行圆满具足的鲜活例子。
我的上师曾经告诉过我,他的志业要由我来继续,而事实上他也视我如子。我在工作上所能做到的。以及所能接触到的听众,我觉得都是出自他给我的加持力。我早期的记忆都和他有关。我生长在他的氛围里,我的童年完全受他影响。他就像我的父一般,有求必应。师母也就是我的姑妈康卓·慈玲·秋珑(Khandro Tsering Chodron)经常对我说:“仁波切可能忙着,不要烦他。”但我总是粘着他,他也高兴我跟前跟后。我一直问他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很顽皮,除了我的老师,谁也管不了我。每当他们要打我的时候,我就跑到上师背后,爬上他的法座,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我蹲在那儿,志得意满,他只是一迳地哈哈大笑。后来有,我的老师私下向他们说明,为了我好,不应该让我继续野下去。因此,下一次当我再逃到他背后藏身时,我的老师就走进房
间,向我的上师三顶礼之后,把我拖了出来。我当时想,多奇怪啊!为什么他不怕我的上师呢?
蒋扬钦哲通常都住在他前世住的房间,就在那儿,他的前世看到瑞相,并发动十九世纪横扫西藏东部的文化和修行复兴运动。那个房间很殊胜,并不特别大,却有神奇的气氛,满屋子供奉着神像、图画和书籍。他们称之为“诸佛的天堂”、“灌顶的房间”。如果我对西藏还有什么印象的话,就是那个房间。我的上师坐在木质皮套的矮凳子上,我就坐在他的身旁。如果不是他钵内的东西,我是不肯吃的。隔壁的小卧房有一个阳台,但总是很黑,墙角放一个小火炉,炉上的茶壶镇日烧着开水。我通常都是睡在上师床脚边的小床上。他在念咒时拨动念珠的滴答声,是我终生难忘的。当我上床睡觉后,他就坐在那儿修行;第二天早晨我一睁开眼睛,他早就醒来了,还是坐在那儿修行,不断地加持。当我睁开眼睛看到他的时候,心中就洋溢着温暖、幸福的感觉。他就是有这种安详的气质。
我长大之后,蒋扬钦哲就要我主持仪式,他只负责领导唱诵。在他传授教法和灌顶时,我全都在场。但我所记得的,与其说是细节,倒不如说是整个气氛。对我来说,他就是佛,这种印象在我心中永不动摇。其他每个人也都这么认为。在他传授灌顶的时候,弟子都全神贯注,几乎不敢看他的脸。有些人甚至看到他化现前世或各种佛菩萨的形象。每个人都称他为仁波切(Rinpoche),意为尊贵者,这是对上师的尊称。有他出现的场合,其他的老师就不会被这么称呼。他的出现感人至深,让许多人感动得称呼他为“本初佛”(the Primordial Buddha)。
如果没有遇到我的上师蒋扬钦哲,我知道我会完全不同。他充满温馨、智慧和慈悲,体现佛法的神圣真理,让佛法落实于生活,生机盎然。每当我与别人分享上师的气氛时,他们都深有同感。那么,蒋扬钦哲又给了我什么启示呢?就是对佛法不可动摇的信心,以及对于上师无比重要的信念。如果我有什么见解的话,我知道都是得自于他,这种恩德我永远也回报不了,却可传递给别人。
我在西藏度过青少年时期,我看到蒋扬钦哲在群众中散发他的爱心,尤其是在引导临终者和亡者的时候。西藏的喇嘛,不仅是精神上的老师,也是智者、法师、医师和精神治疗师,帮助病人和临终者。后来,我就从《中阴闻教得度》(Tibetan Bookofthe Dead)的相关教法中,学习引导临终者和亡者的特殊技巧。但有关死(和生)的课程,我学到多的,还是来自于观察上师如何以无限的慈悲、智慧和了解来引导临终者。
但愿本书能够将他的一些伟大智慧和慈悲传达给世界,也希望读者能够透过本书感受到他的智慧心的现前,而与他建立一个近的关系。
这次阅读体验,对我个人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琐事的反应模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像从前那样容易被小小的挫折激怒或困扰。这并非说我变得麻木不仁,而是多了一层理解的滤镜——所有发生的,终将过去,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展现。书中的许多比喻,比如关于“光明”与“黑暗”的交织,非常形象地帮助我理解了生命中的高光时刻与低谷并存的必然性。它的行文节奏是沉稳而坚定的,没有丝毫浮躁之气,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进时,也找到了内心的锚点。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传统仪轨和象征意义的详尽阐述,它们并非空洞的仪式,而是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更增添了对西藏文化那种独特生命哲学的向往。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示,在于它强调了“准备”的重要性。它不像其他许多书籍只是在事后提供安慰,而是力求在生命尚存之时,就为心灵的最终旅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书中关于如何通过日常修行来净化心识的指导,是极为宝贵且实用的。我欣赏作者在传达这些深奥哲理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与慈悲,他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像一位并肩而行的朋友,诚恳地分享他所体悟到的真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自己仿佛正在经历一次精神上的“排毒”,那些不必要的、沉重的包袱被一点点卸下。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对生命终极意义抱有探究之心的人们的一份珍贵礼物,它的价值是长远且持续的,值得反复品读和深思。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必须投入极大的心智努力。它更像是一部智慧的地图册,而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它在概念的构建上极具系统性和逻辑性,不同于一般流传的浅层心灵鸡汤。我喜欢它那种直面真相的勇气,毫不回避生命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终极问题。尤其是在描述过渡状态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精确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这使得那些抽象的、难以言喻的体验变得可触可感。这本书的重量感是实实在在的,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像是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心智训练手册”。对于那些真正想探究意识本质、想要超越物质限制去理解“我是谁”这个终极命题的探索者来说,它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一种比较功利的心态来接触这类书籍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快速解决”内心不安的捷径。然而,这本著作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安慰剂,而是要求读者进行一种彻底的、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自我审视。阅读的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需要全神贯注的冥想过程。书中对心识运作的剖析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那种对意识边界的探索,远超出了我以往接触的任何心理学或哲学著作。我能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它迫使我正视那些被我长期压抑的恐惧和执念。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需要时间消化,因为它提供的概念往往需要用更广阔的框架去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应该”怎么想,而在于它展示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生命境界,非常适合那些对传统说教感到厌倦,渴望真正深刻洞见的人。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生死的探讨,更像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礼。当我翻开它的扉页,仿佛一下子被拉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维度,那里没有我们世俗的焦虑和恐惧,只有一种宁静而深刻的智慧在缓缓流淌。作者以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生命轮回的复杂图景,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存在的全新视角。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无常”这一概念的阐释,它不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反而激发了内在的强大动力去珍惜每一个当下。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对生命终点的抗拒,那种面对未知的惶恐感,在文字的引导下,逐渐被一种释然和接纳所取代。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力量,即便是对于初涉佛学思想的人,也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跨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它像一位慈悲而睿智的长者,在我迷茫时,轻声指引方向,让人心生敬畏与感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