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马勇编著的《大金融论纲》基于“大金融”命题的四大基本内涵,从一个长期视角全面审视了**范围内金融体系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演变趋势,并对现代金融体系下一国金融竞争力的核心决定因素——效率性、稳定性和危机控制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以纵向的历史分析为基础,以横向的跨国比较为依托,对影响一国金融体系竞争能力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陈雨露、马勇编著的《大金融论纲》基于“大金 融”命题的四大基本内涵,从一个长期视角全面审视 了**范围内金融体系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演变趋势, 并对现代金融体系下一国金融竞争力的核心决定因素 ——效率性、稳定性和危机控制能力——进行了系统 研究。本书指出,效率性决定金融体系的“活力”, 稳定性决定金融体系的“弹性”,而危机控制能力则 决定金融体系的“张力”,三大因素相辅相成,共同 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竞争力的三大核心支柱。《大金 融论纲》以纵向的历史分析为基础,以横向的跨国比 较为依托,对影响一国金融体系竞争能力的相关因素 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提高竞 争力的现代金融体系基本框架以及中国的实践路径。
马勇,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现代金融体系、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等。2008年以来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10年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获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
导论 什么是“大金融”命题
一、“大金融”命题的提出:三大基本内涵
二、“大金融”命题的理论基础:回归科学的经济学方法论
三、“大金融”命题下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理论:本书的逻辑
**章 “大金融”:经验基础与总体分析框架
1.1 长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大金融”的历史与经验基础
1.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至关重要
1.1.2 金融发展与**战略:一般规律与“**禀赋”的有效结合
1.1.3 金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偏离金融规律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1.2 危机后的**金融体系发展趋势:回归“大金融”命题
1.2.1 **金融格局新趋势:“再平衡的多边主义”
1.2.2 **货币体系新趋势:从一主多元到多元制衡
1.2.3 金融功能取向新趋势:回归实体经济
1.2.4 金融监管改革新趋势:走向宏观审慎
1.3 基于“大金融”命题的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总体分析框架
1.3.1 危机前的宏观经济学:金融因素被严重低估
1.3.2 纳入金融部门的宏观经济模型:危机后的理论进展
1.3.3 基于“大金融”命题的总体分析框架:效率性、稳定性和危机控制能力
※本章基本结论※
第2章 金融体系的效率性及其影响因素
2.1 金融体系的微观传导机制:一个分析起点
2.1.1 **市场条件下的金融传导机制
2.1.2 不**市场条件下的金融传导机制
2.1.3 “大金融”理论下的金融传导机制
2.2 从微观传导机制到宏观经济效应:金融效率如何实现?
2.2.1 金融体系的效率基础:一个初步界定
2.2.2 金融体系效率的实现机制:从微观基础到宏观效应
2.2.3 金融体系效率的约束条件:从经济基础到**禀赋
2.3 金融体系效率与制度安排: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
2.3.1 金融制度的形成:历史与文化渊源
2.3.2 金融制度对经济效率的促进机制:基本模型
2.3.3 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两种金融制度的比较
2.4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国银行体系的效率?
2.4.1 银行效率的理论基础:文献回顾
2.4.2 影响一国银行体系效率性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
2.4.3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2.5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国金融市场的效率?
2.5.1 金融市场的效率基础:基本模型
2.5.2 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一般性讨论
2.5.3 金融市场效率的实现:“**禀赋”问题
2.5.4 概要性小结
※本章基本结论※
第3章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3.1 不稳定的金融体系:**视角下的金融危机
3.1.1 金融危机的基本类型与历史维度
3.1.2 金融危机的经济成本与社会影响
3.1.3 金融危机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趋势
3.2 金融危机的国别研究:从发达**到发展中**
3.2.1 发达**的金融危机:美国、日本和欧洲
3.2.2 发展中**的金融危机:从拉美到东亚
3.2.3 发达**与发展中**的金融危机:情况有何不同?
3.3 金融不稳定的理论基础:主流文献梳理
3.3.1 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
3.3.2 金融危机的传染与扩散机制
3.3.3 金融危机的制度机制
3.3.4 关于金融危机相关机制的进一步讨论
3.4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4.1 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3.4.2 多维视角下的金融危机:实证分析与检验
3.4.3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3.5 泡沫、实体经济与金融危机:一个新的全周期分析框架
3.5.1 泡沫、实体经济与金融危机:文献回顾
3.5.2 周期性泡沫中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基本模型
3.5.3 周期性泡沫推动的金融危机:阶段与机制
3.5.4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章基本结论※
※附录※
第4章 金融体系的危机应对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4.1 泡沫、多维流动性与紧急救助方案:次贷危机案例
4.1.1 三个维度的流动性及金融资产总量扩张
4.1.2 多维流动性在次贷危机演化中的作用
4.1.3 从多维流动性角度看美联储的危机救援措施
4.1.4 金融创新、市场发展与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控制力
4.1.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4.2 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及中央银行的危机应对能力
4.2.1 金融危机中的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4.2.2 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主要政策工具
4.2.3 中央银行应对危机的实践:典型案例
4.2.4 中央银行危机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
4.2.5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4.3 金融危机后的15种常见应对措施:实证评价
4.3.1 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文献回顾
4.3.2 15种常见的危机应对措施:实证评价
4.3.3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4.4 金融危机后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有效性评估
4.4.1 金融危机后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文献回顾
4.4.2 金融危机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实证分析
4.4.3 对实证结果的延伸性讨论
4.4.4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4.5 金融危机的防范和处置:预警机制与处置措施
4.5.1 金融危机可以被预测吗?
4.5.2 金融危机的防范:预警机制及其信息基础
4.5.3 金融危机的处置:程序与方法
※本章基本结论※
第5章 构建“大金融”体系:如何实现效率与稳定的平衡?
5.1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国金融体系的现实选择?
5.1.1 不同**的金融体系选择:文献回顾
5.1.2 金融体系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3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5.2 金融体系结构、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
5.2.1 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效率
5.2.2 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稳定
5.2.3 经济发展中的*优金融体系结构:全景刻画
5..3 金融顺周期性、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
5.3.1 金融顺周期性与实体经济波动
5.3.2 金融创新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5.3.3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与宏观均衡
5.4 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框架的转变
5.4.1 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变:纳入金融稳定
5.4.2 金融监管范式的转变:走向宏观审慎
5.4.3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效应与路径
5.5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禀赋”与有效边界
5.5.1 政府与市场:理论和政策逻辑的演变
5.5.2 政府作用的内生化逻辑与“政府—市场”边界
5.5.3 “大金融”命题下的政府与市场有效边界
5.5.4 关于金融制度设计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进一步讨论
5.5.5 结论性评价
※本章基本结论※
第6章 中国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一个“大金融”框架
6.1 “大金融”框架下的中国金融发展
6.1.1 中国金融发展的总体目标
6.1.2 中国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
6.1.3 中国金融发展的整体蓝图与实践路径
6.2 构建高效而稳定的现代金融体系
6.2.1 形成均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
6.2.2 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6.2.3 稳步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
6.3 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
6.3.1 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从总量配置到结构协调
6.3.2 金融为什么必须回归实体经济:理论基础与经验分析
6.3.3 中国的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如何立足实体本位?
6.3.4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支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6.4 基于稳定与效率并重的金融开放
6.4.1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稳定:实证基础
6.4.2 资本账户开放中的金融稳定与**控制力
6.4.3 基于稳定和效率均衡的中国金融开放:策略与路径
6.4.4 金融开放进程中的“多元共治”与人民币**化
6.5 构建“三位一体”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
6.5.1 纳入金融部门的宏观经济模型:基本框架
6.5.2 基于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金融监管
6.5.3 多种政策的叠加效应与反应过度:一个初步检测
6.5.4 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及其协调机制的基本结论
6.6 金融稳定与早期预警:构建中国的“金融失衡指数”
6.6.1 金融失衡测度与危机预警:理论基础与指标选择
6.6.2 构建中国的“金融失衡指数”:测度方法与数值结果
6.6.3 “金融失衡指数”的政策应用:基于中国的实证评估
6.6.4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章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我是一名对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非常感兴趣的在校学生,目前正在准备撰写一篇关于数字货币和区块链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应用的文章。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关于金融的讨论都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缺乏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整合经典金融理论与前沿科技应用的著作,帮助我理解金融体系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这本书的“大金融论纲”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它可能涵盖了金融体系的宏观框架,并且“论纲”的性质暗示了其思想的深刻性和系统性。我希望它能提供关于金融创新、监管科技(RegTech)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方面的分析,并探讨这些新事物对未来金融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这本书的“精”字,也预示着其内容一定是经过提炼和深思熟虑的,能够提供高屋建瓴的视角。
评分作为一个对金融投资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努力想弄懂那些在新闻里、在朋友聊天中频繁出现的金融术语,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汇率波动”等等。市面上很多金融读物,要么就是讲投资技巧,要么就是深挖某一类金融产品,但很少有能像一本“论纲”那样,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梳理整个金融的“大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穿越金融世界的迷雾,让我明白这些看似独立的现象背后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我想知道,为什么央行的每一次利率调整都会牵动全球的神经?为什么股市的起伏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培养一种更理性、更长远的投资观念,而不是被短期的市场波动所左右。这本书的“精”字,也让我对其内容质量充满了信心,希望它能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简洁大气的“大金融论纲(精)”几个字,配上沉稳的色彩,一看就觉得内容不凡。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宏观经济运行逻辑的书籍,希望能更深入地把握金融市场的脉络。市面上这类书很多,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读起来非常吃力。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将复杂的金融概念清晰地解释出来,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的书籍。这本书的“论纲”二字,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种系统性的梳理和框架性的讲解,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金融体系的整体认知,理解不同金融工具、市场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当然,我也希望这本书的篇幅不会过于冗长,能够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这样我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和启发。
评分作为一名在企业财务部门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致力于提升自己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理解,以便更好地为公司决策提供支持。我深知,金融市场不仅仅是股票和债券的交易场所,它更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然而,要完全把握这个系统的运作规律,需要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这本书的“大金融论纲”这个名字,给我一种感觉,它可能是在系统性地梳理金融学的核心概念,从宏观层面揭示金融运行的本质。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各种金融政策是如何相互协调作用的,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与风险是如何产生的。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解释金融危机成因和防范机制的内容,因为这对于企业风险管理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精”字,也让我对其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期待,希望能获得一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洞见。
评分我是一名金融学专业的教师,平时在教学中会涉及大量的金融理论和模型。但我总觉得,很多教科书上的内容虽然严谨,但有时会显得有些脱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并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金融著作,作为补充材料来丰富我的课程。这本书的“大金融论纲(精)”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一份对整个金融世界的大体规划,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期待它能够用生动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复杂的金融现象,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金融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如果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对当前金融热点问题的深度分析,比如数字人民币的进展、全球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影响等,那就更好了。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的学生们不仅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培养出对金融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