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生物實驗室係列--細胞生物學實驗技術(二版) 生物科技暢銷書籍
:49.00元
作者:章靜波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直供
齣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122113559
字數:411000
頁碼:243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目錄
章 顯微鏡技術
基本方案1 普通顯微鏡的構造及使用方法
基本方案2 相差顯微鏡的構造及使用方法
基本方案3 熒光顯微鏡的構造及使用方法
基本方案4 透射電子顯微鏡與超薄切片技術
基本方案5 電子顯微鏡與樣品製備
備擇方案1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的構造及使用方法
備擇方案2 激光捕獲顯微切割技術
支持方案顯微攝影技術
第二章 組織學基本技術
基本方案1 石蠟切片技術
基本方案2 冰凍切片技術
基本方案3 蘇木素?伊紅(hematoxylin?eosinstain,HE)染色技術
備擇方案1 吉姆薩(Giemsa)染色技術
備擇方案2 組織學切片的Feulgen染色技術
備擇方案3 中性脂肪油紅O顯示(Oil red O stain)技術
備擇方案4 組織切片的堿性磷酸酶染色技術(ALP鈣?鈷法)
備擇方案5 組織切片的琥珀酸脫氫酶染色(SDH stain)技術
備擇方案6 組織切片的核酸甲苯胺藍顯示技術
第三章 細胞結構與成分的顯示技術
基本方案1 細胞中DNA和RNA的顯示
基本方案2 細胞中過氧化物酶的顯示
基本方案3 細胞中堿性蛋白的顯示
基本方案4 一氧化氮閤酶的顯示
基本方案5 細胞中綫粒體的活體染色
基本方案6 細胞中糖類和脂類的顯示
基本方案7 酸性磷酸酶的顯示
備擇方案1 細胞中液泡係的活體染色
備擇方案2 培養細胞完整生物膜係統的觀察
備擇方案3 微絲的染色及形態觀察 支持方案間接免疫熒光技術顯示胞質微管
第四章 細胞生理實驗
基本方案1 細胞的運動
基本方案2 細胞的吞噬活動
基本方案3 細胞自噬檢測方法
備擇方案細胞膜通透性的測定
第五章 細胞培養和分析
基本方案1 細胞的代培養
基本方案2 培養細胞的形態觀察和計數
基本方案3 培養細胞生長麯綫的繪製和分裂指數的測定
基本方案4 細胞集落形成實驗
基本方案5 器官培養方法
基本方案6 雞胚尿囊培養法
備擇方案1 細胞的傳代培養
備擇方案2 MTT對細胞生長狀況的檢測
備擇方案3 錶皮細胞的培養
備擇方案4 骨骼肌細胞的培養
備擇方案5 內皮細胞的培養
備擇方案6 神經膠質細胞的培養
備擇方案7 骨髓間充質乾細胞的培養及其體外誘導分化
支持方案1 細胞的凍存與復蘇
支持方案2 細胞顯微測量技術
支持方案3 細胞培養中支體汙染的檢測
支持方案4 放射自顯影術及同位素液閃測定
第六章 乾細胞培養及誘導分化
基本方案1 人胚胎乾細胞傳代培養
基本方案2 人胚胎乾細胞的誘導分化
基本方案3 腫瘤乾細胞的分離純化
備擇方案誘導多潛能乾細胞
支持方案小鼠胚胎成縴維細胞(MEF)
的分離及飼養層的製備
第七章 細胞周期分析
基本方案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周期
備擇方案1 細胞同步化實驗
備擇方案2 通過分析CDK的活性檢測細胞周期
第八章 細胞成分的分離與分析
基本方案1 差速離心法分離細胞和細胞器
基本方案2 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細胞組分
基本方案3 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離蛋白質
基本方案4 Western印跡技術
備擇方案免疫沉澱法
支持方案蛋白質的雙嚮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
第九章 細胞工程基礎技術
基本方案1 細胞融閤實驗
基本方案2 單剋隆抗體的製備
備擇方案1 染色體提前凝集標本的製備
備擇方案2 顯微注射技術(核移植)
備擇方案3 DNA轉染實驗(綠色熒光蛋白)
支持方案體外受精技術
第十章 細胞凋亡的測定
基本方案1 凋亡細胞的普通光鏡觀察
基本方案2 凋亡細胞的熒光顯微鏡觀察
基本方案3 凋亡細胞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梯狀條帶(DNA ladder)
備擇方案1 凋亡細胞的電鏡觀察
備擇方案2 凋亡細胞的位末端標記法檢測
備擇方案3 凋亡細胞的單細胞電泳檢測
備擇方案4 凋亡細胞的流式細胞法檢測
支持方案磷酸酰絲氨酸外化的流式細胞術分析
第十一章 染色體技術
基本方案1 染色體標本製備
基本方案2 端粒及端粒酶顯示技術
備擇方案1 染色體顯帶技術
備擇方案2 性染色質的製備
備擇方案3 姐妹染色單體交換實驗
備擇方案4 染色體位雜交技術
支持方案染色體實驗配製
第十二章 分子細胞生物學技術
基本方案1 DNA提取及檢測
基本方案2 RNA提取及檢測
基本方案3 Southern印跡技術
基本方案4 Northern印跡技術
基本方案5 RNA乾擾技術
基本方案6 酵母雙雜交技術
備擇方案1 RT?PCR
備擇方案2 位PCR技術
備擇方案3 熒光定量PCR技術
備擇方案4 基因芯片技術
備擇方案5 位缺口平移技術
備擇方案6 染色質免疫沉澱法
備擇方案7 昆蟲杆狀病毒錶達係統
備擇方案8 GST pull?don分析
參考文獻
內容提要
為瞭跟上學科的發展,適應發展的需要,作者對《細胞生物學實驗技術》進行修訂更新,推齣第二版,新版適閤大多數院校(普通高等學校及醫院校)研究生與本科生學習細胞生物學技術的需要。特點在於:
基礎訓練為主,同時增加而又不難掌握與瞭解的技術。本版中除瞭保留有大部分內容之外,根據反饋意見增加瞭作為生物學與醫學研究基本手段的組織學切片技術,也不失時宜地補充瞭多種乾細胞培養的培養方法、鑒定及運用,其中括誘導多潛能乾細胞(iPScells)和腫瘤乾細胞培養、細胞自噬、端粒與端粒酶顯示技術、酵母雙雜交技術、昆蟲杆狀病毒錶達係統等。
本版也嘗試采用如同《精編細胞生物學實驗指南》(ShodProtocols in CellBiology,edJSBonifacino,etal,byJohnWiley&Sonslnc;.)那樣將所介紹的方法分為基本方案、備擇方案和支持方案3類。基本方案是指總體推薦或是普遍應用的方法,也是使用者應力求掌握的方法。備擇方案乃針對采用不同設備和而達到相同結果時可選用者,或許可以認為它是基本方案的一種補充與佐證。支持方案所描述的是進行基本方案或備擇方案所需要的那些附加步驟,這些步驟獨立於核心方案,它們或許也可以在其他實驗中用到。
本書可以作為相關高等院校的本科教材,也可供從事細胞生物學研究工作的人員閱讀參考。
讀者對象:本書可以作為相關高等院校的本科教材,也可供從事細胞生物學研究工作的人員閱讀參考。
跨學科融閤帶來的思維衝擊 這本書的廣度令人驚嘆,它絕非局限於單一的分子生物學範疇。我驚喜地發現,其中穿插瞭大量計算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的工具介紹,這對於我們這個日益數據驅動的時代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作者在介紹高通量測序數據分析流程時,並沒有僅僅給齣一個軟件列錶,而是用圖示清晰地展示瞭從原始數據質控(QC)到差異錶達基因(DEG)篩選的完整Pipeline。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書中將經典的生化反應動力學原理,巧妙地應用到對酶切效率和反應速率的預測模型中,這完全是物理化學層麵的知識,卻在分子生物學的語境下得到瞭完美的詮釋。這種跨學科的融閤,強迫我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勢,去思考更深層次的交叉點。我開始意識到,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早已不是孤立的學科單打獨鬥,而是需要整閤物理、化學、數學乃至工程學等多方麵的知識體係。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瞭我認知中原本割裂的各個科學領域,帶來的思維震撼,遠超我閱讀其他專業書籍時的感受。
評分初入科研的迷茫與豁然開朗 翻開這本《分子生物學前沿探索》,我的心情簡直是五味雜陳。作為一名剛剛踏入科研大門的研究生,麵對那些晦澀難懂的英文文獻和復雜到讓人頭皮發麻的實驗方案,我常常感到自己像一葉扁舟在大海中迷失瞭方嚮。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衝擊力,藍色的主色調仿佛在預示著深邃的科學世界。拿到書的那一刻,我首先被其詳盡的理論背景介紹所吸引。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樣隻是羅列步驟,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每個技術背後的生物學原理,這一點對我至關重要。比如,書中對PCR擴增效率影響因素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細緻,從引物設計到酶的活性麯綫都有詳細的圖錶支撐。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嘗試做一個全新的基因剋隆實驗時,連續失敗瞭五次,幾乎要放棄。後來翻閱這本書中關於載體構建的章節,對照著書中的“常見陷阱與規避策略”部分,我纔猛然驚覺,原來是我的DNA連接酶處理時間過短導緻瞭産率低下。這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任何簡單的操作手冊都無法給予的。它不僅僅是教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教你“為什麼這麼做”,培養的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模式,而不是機械的重復勞動。那種感覺,就像是黑暗中突然點亮瞭一盞燈,照亮瞭前行的道路。
評分對未來趨勢的預見性與實用性結閤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這本書在介紹現有技術的同時,還對生命科學的未來趨勢進行瞭富有洞察力的展望。它並沒有停留在對已成熟技術的復述上,而是花瞭專門的篇幅討論瞭諸如單細胞異質性分析的局限性,以及下一代成像技術(如冷凍電鏡的最新進展)將如何革新我們的觀察視角。這種前瞻性,讓我在學習基礎操作的同時,也能對未來幾年的研究熱點有所預判。同時,它的實用性也沒有絲毫減弱。書中針對一些特定研究方嚮(如神經可塑性研究、腫瘤微環境分析)專門設計瞭“高級應用模塊”,裏麵包含瞭大量實戰經驗總結,比如如何在高通量篩選中排除假陽性,如何優化細胞培養基以適應特定乾細胞係的需求等。這些內容,絕非普通的教科書能提供,它們是浸淫科研多年後纔能提煉齣的“獨門秘籍”。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係統性的“思維升級”,不再滿足於僅僅“學會操作”,而是開始思考“如何引領創新”,這是一種質的飛躍。
評分實驗設計的精妙與藝術性展現 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它對高級實驗設計的獨到見解。它摒棄瞭那種非黑即白的標準流程描述,而是引入瞭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現瞭真正的科學研究是如何一步步精雕細琢齣來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討論特定信號通路研究時,所采用的“多維交叉驗證”的闡述方式。比如,在探討某個蛋白的細胞定位時,書中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免疫熒光染色上,而是詳細對比瞭透射電鏡、FRET技術以及ChIP-seq數據如何共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空間和功能圖譜。這種對實驗嚴謹性和互補性的強調,極大地提升瞭我對實驗設計質量的認知標準。讀到此處,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實驗室中那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書中對“對照組設置的藝術性”的討論尤其精彩,它不僅僅局限於陽性或陰性對照,還探討瞭時間點對照、濃度梯度對照,甚至是模型係統之間的平行對照。這讓我的實驗思路一下子開闊瞭許多,明白瞭好的實驗設計,本身就是一篇完整的論證過程,是科學論文的骨架。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原本枯燥的實驗步驟,煥發齣一種理性的美感。
評分文獻引用與知識體係的嚴謹構建 閱讀一本科學著作,其引用的深度和廣度,往往是衡量其學術價值的重要標尺。這部作品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每一項關鍵技術或理論的闡述之後,幾乎都能找到清晰的、指嚮原始文獻的標注。更令人贊賞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有心地挑選瞭一些裏程碑式的、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經典文獻,而不隻是追逐最新的熱點。例如,書中對DNA連接酶發現過程的追溯,清晰地勾勒齣瞭該技術從理論到應用的發展脈絡,這對於理解技術的“來龍去脈”至關重要。此外,書中對一些爭議性技術(如某些新型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效應評估)的處理方式也極為審慎和客觀,作者並沒有急於站隊,而是平衡地呈現瞭不同學派的觀點和支持證據。這種對知識體係構建的嚴謹態度,讓我對書中所傳授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深信不疑。它構建的不僅僅是一個實驗手冊,更是一個成熟科學傢的知識樹,枝繁葉茂,根基牢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