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室系列-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二版)科学研究新手基础实验技术培养教材书籍 章静波 正

生物实验室系列-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二版)科学研究新手基础实验技术培养教材书籍 章静波 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静波黄东阳方瑾 编
图书标签:
  • 细胞生物学
  • 生物实验室
  • 实验技术
  • 基础实验
  • 科研入门
  • 教材
  • 生物科学
  • 章静波
  • 二版
  • 实验指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铂悦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13559
商品编码:24406210378
丛书名: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第2版)生物实验室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生物实验室系列--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二版) 生物科技畅销书籍

:49.00元

作者:章静波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直供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122113559

字数:411000

页码:243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目录

章 显微镜技术

基本方案1 普通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基本方案2 相差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基本方案3 荧光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基本方案4 透射电子显微镜与超薄切片技术

基本方案5 电子显微镜与样品制备

备择方案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备择方案2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

支持方案显微摄影技术

第二章 组织学基本技术

基本方案1 石蜡切片技术

基本方案2 冰冻切片技术

基本方案3 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stain,HE)染色技术

备择方案1 吉姆萨(Giemsa)染色技术

备择方案2 组织学切片的Feulgen染色技术

备择方案3 中性脂肪油红O显示(Oil red O stain)技术

备择方案4 组织切片的碱性磷酸酶染色技术(ALP钙?钴法)

备择方案5 组织切片的琥珀酸脱氢酶染色(SDH stain)技术

备择方案6 组织切片的核酸甲苯胺蓝显示技术

第三章 细胞结构与成分的显示技术

基本方案1 细胞中DNA和RNA的显示

基本方案2 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显示

基本方案3 细胞中碱性蛋白的显示

基本方案4 一氧化氮合酶的显示

基本方案5 细胞中线粒体的活体染色

基本方案6 细胞中糖类和脂类的显示

基本方案7 酸性磷酸酶的显示

备择方案1 细胞中液泡系的活体染色

备择方案2 培养细胞完整生物膜系统的观察

备择方案3 微丝的染色及形态观察 支持方案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显示胞质微管

第四章 细胞生理实验

基本方案1 细胞的运动

基本方案2 细胞的吞噬活动

基本方案3 细胞自噬检测方法

备择方案细胞膜通透性的测定

第五章 细胞培养和分析

基本方案1 细胞的代培养

基本方案2 培养细胞的形态观察和计数

基本方案3 培养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和分裂指数的测定

基本方案4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基本方案5 器官培养方法

基本方案6 鸡胚尿囊培养法

备择方案1 细胞的传代培养

备择方案2 MTT对细胞生长状况的检测

备择方案3 表皮细胞的培养

备择方案4 骨骼肌细胞的培养

备择方案5 内皮细胞的培养

备择方案6 神经胶质细胞的培养

备择方案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其体外诱导分化

支持方案1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支持方案2 细胞显微测量技术

支持方案3 细胞培养中支体污染的检测

支持方案4 放射自显影术及同位素液闪测定

第六章 干细胞培养及诱导分化

基本方案1 人胚胎干细胞传代培养

基本方案2 人胚胎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基本方案3 肿瘤干细胞的分离纯化

备择方案诱导多潜能干细胞

支持方案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

的分离及饲养层的制备

第七章 细胞周期分析

基本方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备择方案1 细胞同步化实验

备择方案2 通过分析CDK的活性检测细胞周期

第八章 细胞成分的分离与分析

基本方案1 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和细胞器

基本方案2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组分

基本方案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

基本方案4 Western印迹技术

备择方案免疫沉淀法

支持方案蛋白质的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第九章 细胞工程基础技术

基本方案1 细胞融合实验

基本方案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备择方案1 染色体提前凝集标本的制备

备择方案2 显微注射技术(核移植)

备择方案3 DNA转染实验(绿色荧光蛋白)

支持方案体外受精技术

第十章 细胞凋亡的测定

基本方案1 凋亡细胞的普通光镜观察

基本方案2 凋亡细胞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基本方案3 凋亡细胞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梯状条带(DNA ladder)

备择方案1 凋亡细胞的电镜观察

备择方案2 凋亡细胞的位末端标记法检测

备择方案3 凋亡细胞的单细胞电泳检测

备择方案4 凋亡细胞的流式细胞法检测

支持方案磷酸酰丝氨酸外化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第十一章 染色体技术

基本方案1 染色体标本制备

基本方案2 端粒及端粒酶显示技术

备择方案1 染色体显带技术

备择方案2 性染色质的制备

备择方案3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实验

备择方案4 染色体位杂交技术

支持方案染色体实验配制

第十二章 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

基本方案1 DNA提取及检测

基本方案2 RNA提取及检测

基本方案3 Southern印迹技术

基本方案4 Northern印迹技术

基本方案5 RNA干扰技术

基本方案6 酵母双杂交技术

备择方案1 RT?PCR

备择方案2 位PCR技术

备择方案3 荧光定量PCR技术

备择方案4 基因芯片技术

备择方案5 位缺口平移技术

备择方案6 染色质免疫沉淀法

备择方案7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备择方案8 GST pull?don分析

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为了跟上学科的发展,适应发展的需要,作者对《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进行修订更新,推出第二版,新版适合大多数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及医院校)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细胞生物学技术的需要。特点在于:

基础训练为主,同时增加而又不难掌握与了解的技术。本版中除了保留有大部分内容之外,根据反馈意见增加了作为生物学与医学研究基本手段的组织学切片技术,也不失时宜地补充了多种干细胞培养的培养方法、鉴定及运用,其中括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ells)和肿瘤干细胞培养、细胞自噬、端粒与端粒酶显示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等。

本版也尝试采用如同《精编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南》(ShodProtocols in CellBiology,edJSBonifacino,etal,byJohnWiley&Sonslnc;.)那样将所介绍的方法分为基本方案、备择方案和支持方案3类。基本方案是指总体推荐或是普遍应用的方法,也是使用者应力求掌握的方法。备择方案乃针对采用不同设备和而达到相同结果时可选用者,或许可以认为它是基本方案的一种补充与佐证。支持方案所描述的是进行基本方案或备择方案所需要的那些附加步骤,这些步骤独立于核心方案,它们或许也可以在其他实验中用到。

本书可以作为相关高等院校的本科教材,也可供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工作的人员阅读参考。

读者对象:本书可以作为相关高等院校的本科教材,也可供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工作的人员阅读参考。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应用 本书旨在为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新手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实践性强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指导。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已成为探索生命奥秘的核心驱动力。掌握这些尖端技术是每一个有志于生物医学、农业生物技术或基础生命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必备技能。本书聚焦于当前科研前沿最常用、最核心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从理论基础到具体操作流程,再到数据解读与故障排除,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技术框架。 第一部分: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石与核酸操作技术 本部分内容侧重于构建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物质基础——核酸(DNA和RNA)的提取、纯化与分析技术。这是所有后续基因克隆、表达调控研究的起点。 第一章:实验室安全、规范与基础设备操作 在深入实验技术之前,严格的安全规范和基础设备的熟练操作是至关重要的。本章详细阐述了生物安全等级(BSL)要求,化学品和生物制品的安全处理流程,以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规范。重点讲解了高性能离心机、超净工作台、-80℃超低温冰箱等核心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日常维护和性能验证。强调了无菌操作的原则及其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章:高效核酸提取与纯化 DNA和RNA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后续实验的成败。本章系统对比了传统的酚氯仿抽提法、基于硅胶膜柱的商业化试剂盒法以及一步法提取技术。 基因组DNA的提取: 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样本类型(如血液、组织、植物组织、细菌菌落)的最佳裂解液配方、蛋白质酶解条件及DNA沉淀与洗脱的优化策略。特别针对植物组织中多糖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干扰,提供了有效的去除方案。 总RNA的提取与高质量RNA的获取: 深入讨论了RNA的易降解特性,强调了RNase污染的预防。详细阐述了使用胍盐变性剂(如Trizol或其衍生物)进行提取的操作细节,包括相分离、异丙醇沉淀的温度和时间控制。同时,讲解了如何通过甲醛变性凝胶电泳初步评估RNA的完整性(28S/18S rRNA的比例)。 质粒DNA的制备: 涵盖了从小量(Mini-prep)到中量(Midi-prep)质粒提取的全流程,包括菌液的碱裂解法优化、硅胶柱的吸附原理及洗脱效率的提高技巧。 第三章:核酸的定量、电泳与初步分析 获得核酸后,必须对其进行准确的定量和初步的分子特性分析。 核酸定量与纯度评估: 详细介绍了紫外分光光度法(NanoDrop)的原理及如何通过A260/A280和A260/A230比值判断核酸的污染情况。同时,介绍了荧光染料法(如Qubit)在提高定量准确性方面的优势。 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 深入讲解了电泳缓冲液的选择(TAE vs TBE)、染料的使用(如溴化乙锭的安全替代品SYBR Green I/Safe)以及如何根据DNA片段大小选择合适的琼脂糖浓度。重点在于电泳条件的优化,如电压与时间的关系,以确保清晰的条带分离。 非变性与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简要介绍了PAGE在分析小片段核酸(如tRNA、寡核苷酸)时的应用,并对比了与琼脂糖凝胶的区别。 第二部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其衍生技术 PCR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核心的放大技术。本部分将从原理到高级应用进行全面讲解。 第四章:标准PCR与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标准PCR的优化: 详细剖析了PCR反应体系的组分(DNA模板、引物、dNTPs、Taq酶、Buffer)及其作用。重点讲解了退火温度(Ta)的计算与实验确定过程,以及如何通过Touchdown PCR等策略提高反应的特异性。 qPCR基础原理与仪器操作: 阐述了荧光报告基因(如SYBR Green I和TaqMan探针)的工作原理。详细介绍了qPCR仪器的设置、标准曲线的建立、Ct值的含义以及熔解曲线分析在特异性检测中的作用。 相对定量与绝对定量: 深入解析了$DeltaDelta$Ct法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的步骤、假设前提和统计学意义。 第五章:PCR的进阶应用 反转录PCR(RT-PCR与RT-qPCR): 详细介绍了RNA逆转录的两种主要方法(随机引物、寡聚dT引物、基因特异性引物)的选择,以及它们对RNA起始材料质量的要求。 高保真PCR与TA克隆: 讲解了使用具备校对功能的DNA聚合酶,以减少PCR过程中引入的突变。介绍了PCR产物与载体连接的常用方法,包括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连接法和T/A克隆技术。 引物设计原则: 提供了详细的引物设计指南,包括序列长度、GC含量、Tm值的控制、二聚体和发夹结构的避免,以及使用专业软件辅助设计的方法。 第三部分:基因克隆与重组DNA技术 本部分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涉及将目标基因导入载体并进行扩增和表达的系列技术。 第六章:常用载体系统与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载体构建模块: 系统介绍了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和病毒载体(如腺病毒、慢病毒)的基本结构和选择依据。重点讲解了启动子、选择标记基因和多克隆位点(MCS)的功能。 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 详细列举了常用的单酶切、双酶切的反应条件优化。强调了酶切后纯化(如胶回收或纯化柱)的重要性,以去除酶失活或未反应的DNA片段。 连接反应的优化: 深入探讨了T4 DNA连接酶的反应机制,包括粘性末端、平末端连接的效率差异,以及连接比例(载体:插入片段)对转化成功率的影响。 第七章:高效转化与筛选技术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详细描述了化学感受态(氯化钙法)和电击感受态的制备流程,以及影响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如细胞的生长状态、DNA质量)。 筛选策略: 介绍了基于抗生素筛选的原理,以及蓝白斑筛选法在筛选重组子中的应用与局限性。 酵母和细菌的转化: 简要介绍了在特定研究中使用的其他宿主系统的转化方法。 第四部分:分子生物学的高级分析技术 本部分涵盖了验证实验结果、分析基因功能和蛋白质表达所需的关键技术。 第八章:核酸测序与分析 Sanger测序原理与应用: 介绍了经典的双脱氧链终止法的工作流程,包括测序引物的设计、反应条件和电泳分析。 新一代测序(NGS)概述: 提供了NGS技术(如Illumina平台)的基本流程简介,包括文库构建、簇生成和数据分析的初步概念,为读者了解前沿研究方向打下基础。 第九章: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 Western Blot是验证基因表达和蛋白质修饰的“金标准”之一。 SDS-PAGE与蛋白质分离: 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蛋白质分子量选择合适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缓冲液系统(如Laemmli体系)和电泳条件。 转膜与抗体孵育: 重点讨论了湿转和半干转的效率差异,PVDF膜和NC膜的选择。详细指导了一抗和二抗的稀释比例确定、封闭液的选择以及洗涤步骤的严谨性,以降低非特异性背景。 显影与图像分析: 介绍了化学发光(ECL)和荧光检测法的操作,以及如何使用ImageJ等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和条带校正。 第十章: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技术 报告基因检测(Luciferase Assay): 介绍了如何构建驱动报告基因和调强报告基因,用于分析特定基因启动子或转录因子活性的方法。 免疫共沉淀(Co-IP): 阐述了用于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基础技术,包括抗体的选择、洗脱条件和后续的Western Blot验证。 总结与展望: 全书最后一部分将强调实验数据的严谨性、重复性验证的重要性,并鼓励研究人员将所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生物学问题解决中,为未来的科研之路做好准备。本书强调的重点在于技术细节的把控、试剂配方的准确性,以及对实验失败原因的系统性排查能力,而非仅仅罗列步骤。

用户评价

评分

实验设计的精妙与艺术性展现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高级实验设计的独到见解。它摒弃了那种非黑即白的标准流程描述,而是引入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现了真正的科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精雕细琢出来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特定信号通路研究时,所采用的“多维交叉验证”的阐述方式。比如,在探讨某个蛋白的细胞定位时,书中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免疫荧光染色上,而是详细对比了透射电镜、FRET技术以及ChIP-seq数据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空间和功能图谱。这种对实验严谨性和互补性的强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实验设计质量的认知标准。读到此处,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实验室中那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书中对“对照组设置的艺术性”的讨论尤其精彩,它不仅仅局限于阳性或阴性对照,还探讨了时间点对照、浓度梯度对照,甚至是模型系统之间的平行对照。这让我的实验思路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明白了好的实验设计,本身就是一篇完整的论证过程,是科学论文的骨架。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原本枯燥的实验步骤,焕发出一种理性的美感。

评分

初入科研的迷茫与豁然开朗 翻开这本《分子生物学前沿探索》,我的心情简直是五味杂陈。作为一名刚刚踏入科研大门的研究生,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英文文献和复杂到让人头皮发麻的实验方案,我常常感到自己像一叶扁舟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冲击力,蓝色的主色调仿佛在预示着深邃的科学世界。拿到书的那一刻,我首先被其详尽的理论背景介绍所吸引。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是罗列步骤,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个技术背后的生物学原理,这一点对我至关重要。比如,书中对PCR扩增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从引物设计到酶的活性曲线都有详细的图表支撑。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尝试做一个全新的基因克隆实验时,连续失败了五次,几乎要放弃。后来翻阅这本书中关于载体构建的章节,对照着书中的“常见陷阱与规避策略”部分,我才猛然惊觉,原来是我的DNA连接酶处理时间过短导致了产率低下。这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任何简单的操作手册都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培养的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劳动。那种感觉,就像是黑暗中突然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评分

对未来趋势的预见性与实用性结合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在介绍现有技术的同时,还对生命科学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展望。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已成熟技术的复述上,而是花了专门的篇幅讨论了诸如单细胞异质性分析的局限性,以及下一代成像技术(如冷冻电镜的最新进展)将如何革新我们的观察视角。这种前瞻性,让我在学习基础操作的同时,也能对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有所预判。同时,它的实用性也没有丝毫减弱。书中针对一些特定研究方向(如神经可塑性研究、肿瘤微环境分析)专门设计了“高级应用模块”,里面包含了大量实战经验总结,比如如何在高通量筛选中排除假阳性,如何优化细胞培养基以适应特定干细胞系的需求等。这些内容,绝非普通的教科书能提供,它们是浸淫科研多年后才能提炼出的“独门秘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系统性的“思维升级”,不再满足于仅仅“学会操作”,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引领创新”,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评分

文献引用与知识体系的严谨构建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其引用的深度和广度,往往是衡量其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尺。这部作品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每一项关键技术或理论的阐述之后,几乎都能找到清晰的、指向原始文献的标注。更令人赞赏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有心地挑选了一些里程碑式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经典文献,而不只是追逐最新的热点。例如,书中对DNA连接酶发现过程的追溯,清晰地勾勒出了该技术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脉络,这对于理解技术的“来龙去脉”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一些争议性技术(如某些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脱靶效应评估)的处理方式也极为审慎和客观,作者并没有急于站队,而是平衡地呈现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和支持证据。这种对知识体系构建的严谨态度,让我对书中所传授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深信不疑。它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实验手册,更是一个成熟科学家的知识树,枝繁叶茂,根基牢固。

评分

跨学科融合带来的思维冲击 这本书的广度令人惊叹,它绝非局限于单一的分子生物学范畴。我惊喜地发现,其中穿插了大量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工具介绍,这对于我们这个日益数据驱动的时代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作者在介绍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流程时,并没有仅仅给出一个软件列表,而是用图示清晰地展示了从原始数据质控(QC)到差异表达基因(DEG)筛选的完整Pipeline。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将经典的生化反应动力学原理,巧妙地应用到对酶切效率和反应速率的预测模型中,这完全是物理化学层面的知识,却在分子生物学的语境下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强迫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交叉点。我开始意识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早已不是孤立的学科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整合物理、化学、数学乃至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认知中原本割裂的各个科学领域,带来的思维震撼,远超我阅读其他专业书籍时的感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