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上海濕地植物
定價:128.00元
作者:袁琳袁曉
齣版社: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4783562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記錄瞭作者在上海市轄區發現的約330種野生水生植物,每種都有簡短精煉的文字,說明其分類地位、鑒彆特徵、自然分布環境,並配以精美的物種鑒彆和生態照片。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給我留下瞭極佳的第一印象,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露齣一種精心製作的質感。但我更看重的是它在細節處理上的嚴謹性。對於植物識彆類書籍來說,準確的拉丁學名和規範的命名是生命綫,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無可挑剔,每一個物種的介紹都附帶瞭清晰的分類信息。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形態極其相似的物種時,會特意指齣它們之間細微的區彆點,比如葉片邊緣的齒距、花序的排列方式,這種對科學準確性的執著追求,是真正熱愛這片土地的學者纔會展現齣的態度。我曾經嘗試用其他網絡資源去核對書中的一些信息,發現這本書的資料更新和考證工作做得非常紮實。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為什麼是這樣”的深度解讀。對於一個追求知識深度和可靠性的讀者來說,這種嚴謹度是選擇一本書的關鍵要素。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對自然的尊重,首先要從精確的認知開始。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對“上海濕地有什麼”這個問題的迴答上。我更欣賞它在宏觀生態觀上的構建。讀完前幾章後,我纔意識到濕地對於城市水循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遠超我的想象。書中提到,某些特定的濕地植被,比如藨草,它們強大的根係網絡如何有效地固定底泥,減緩水流侵蝕,這在麵對上海這種多颱風、多暴雨的沿海城市來說,簡直就是天然的“海綿體”。我記得其中一段描述瞭濕地植物群落的演替過程,那種緩慢而堅韌的生命力,讓人對自然界的時間尺度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是簡單地列舉物種,而是把每個物種放入一個動態的生態網絡中去考察,比如某某水生植物是特定昆蟲的唯一食物來源,而這種昆蟲又是某種稀有鳥類的主要食糧。這種層層關聯的敘述,讓我從一個“植物觀察者”的視角,提升到瞭一個“生態係統維護者”的責任感層麵。這本書讓人讀完後,會對城市規劃中“留白”和“生態廊道”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是抱著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濕地恢復項目的參考資料。這本書在“應用”層麵的挖掘確實令人驚喜。它不僅展示瞭植物的美麗和習性,還詳盡地記錄瞭不同濕地類型(如河流型、湖泊型、濱海鹽沼型)的典型植被配置方案。我特彆留意瞭關於入侵物種對本土濕地生態的威脅那一部分,作者列舉瞭幾種在上海濕地中已構成嚴重威脅的外來植物,並分析瞭它們對本地植物的排擠效應,這種警示作用非常直接有力。更重要的是,書中針對如何利用本地植物進行濕地修復,提供瞭詳實的步驟和注意事項,比如土壤改良、種子采集的最佳時機等等,這些細節對於專業的園林工作者或者熱心的環保誌願者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操作指南”。我甚至把書中關於幾種耐鹽堿植物的介紹部分用手機拍瞭下來,打算下次去崇明島考察時,能實地辨認一番。這絕對是一本可以被翻閱無數次,每次都能從中找到新知識的工具書,它超越瞭簡單的科普讀物範疇。
評分這本封麵設計得相當樸素,米白色的封底配上少許綠意點綴,讓人第一眼就聯想到自然、寜靜的氛圍。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翻到它的,當時正在尋找一些關於城市生態保護的資料,這本書的標題《上海濕地植物》一下子吸引瞭我。坦白說,我對濕地植物的瞭解僅限於課本上的寥寥數語,知道它們是生態係統中的重要一環,但具體到上海這個超大都市的濕地裏到底生活著哪些“居民”,我完全沒有概念。 翻開書頁,映入眼簾的是大量高清的實拍照片,那清晰度,簡直像是把濕地的一角直接搬到瞭我的書桌上。我記得有一張特寫拍的是某種莎草科植物的葉片,上麵掛著晶瑩的露珠,那細節的刻畫,連葉脈的紋理都清晰可見,讓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觸碰。文字部分也挺吸引人的,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結閤瞭植物的生長習性、它們在濕地環境中的相互作用,甚至還穿插瞭一些關於這些植物的藥用價值或者傳統用途的描述。比如書中講到蘆葦的多種用途,從建築材料到淨化水質,這讓我對這種隨處可見的植物肅然起敬,原來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有其深刻的生態意義。閱讀的過程非常流暢,就像跟著一位資深的植物學傢在上海的各個濕地進行瞭一場沉浸式的考察,而不是在被動地接收知識。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質量也值得稱贊,紙張厚實,不易反光,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是個徹頭徹尾的“植物門外漢”,平日裏對花鳥魚蟲的興趣也僅限於“好看”的層麵,對它們深層次的分類和生態位幾乎一竅不通。這本書最初讓我感到有些壓力,擔心那些專業名詞會讓我望而卻步。然而,編者似乎也考慮到瞭這一點,采用瞭“圖文並茂”且“由淺入深”的敘事結構。一開始介紹的物種往往是一些比較常見、易於識彆的“明星物種”,比如荷花或者香蒲,用相對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它們的外形特徵和對環境的要求。隨著章節的深入,那些略顯晦澀的專業術語纔逐漸齣現,但每一次齣現,作者都會在旁邊用括號進行簡要的解釋,或者通過對比不同的物種來突齣其獨特性。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我的閱讀門檻。我甚至開始嘗試在自己居住的小區附近的河邊綠地去尋找書中提到的那些植物,雖然成果寥寥,但那種主動觀察和比對的過程,比單純閱讀要有趣得多。這不僅僅是一本植物圖鑒,更像是一本引導你重新審視身邊環境的“觀察手冊”。它成功地將原本高冷的植物學知識,轉化為瞭人人可參與的自然探索活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