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上海湿地植物 9787547835623

正版:上海湿地植物 978754783562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琳袁晓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湿地植物
  • 上海植物
  • 生态学
  • 生物多样性
  • 植物图鉴
  • 自然科学
  • 科普
  • 园艺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5623
商品编码:2464266280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湿地植物

定价:128.00元

作者:袁琳袁晓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478356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上海市辖区发现的约330种野生水生植物,每种都有简短精炼的文字,说明其分类地位、鉴别特征、自然分布环境,并配以精美的物种鉴别和生态照片。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探索《秘境之森:北美雨林生态学》 作者: 艾伦·斯通威尔 (Allan Stonewell) 译者: 李明辉 出版社: 蓝天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47835630 --- 内容简介: 《秘境之森:北美雨林生态学》是一部深入剖析北美洲太平洋西北部地区温带雨林复杂生态系统的专业著作。本书不仅是对这一独特生物群落的地理、气候和物种构成的一次详尽考察,更是一部关于生态平衡、物种互动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深刻反思。作者艾伦·斯通威尔,一位资深的生态学家和植物地理学家,凭借数十年的野外考察经验和严谨的科学方法,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雨林世界。 本书共分十五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宏观的区域气候特征入手,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框架。 第一部分:雨林基石——地理、气候与历史 前三章聚焦于北美雨林形成的环境基础。第一章详细阐述了北美太平洋沿岸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如何通过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效应,这是孕育温带雨林最关键的气候驱动力。书中配有大量专业的气候图和降雨量剖面图,直观展示了年降雨量如何超过2000毫米,并常年维持高湿度的独特环境。 第二章则追溯了雨林的演替历史。不同于热带雨林,北美温带雨林经历了末次冰期的剧烈影响。本章通过对湖泊沉积物和古树年轮的分析,重建了过去一万年间的植被变迁史,探讨了冰川退缩后,云杉、铁杉和西部红柏如何逐步建立起优势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气候避难所”的研究,揭示了某些古老物种如何在局部微气候中幸存下来,成为现代雨林的基因库。 第三章是关于土壤生态的入门。雨林地表常年被厚厚的腐殖质层覆盖,其酸性和水分保持能力对上层植被的生长至关重要。本章重点介绍了火山灰、冰川沉积物和强降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富有机质淋溶土”的特性,以及其对营养物质循环(尤其是氮和磷)的限制作用。 第二部分:垂直世界——植被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本书的核心内容集中在对雨林垂直结构的细致描绘。 第四章和第五章专注于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西部红柏(Thuja plicata)以其卓越的耐腐性和巨大的体型占据了林冠的主要位置。作者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树木形态学描述,更深入分析了其在火灾、风暴等自然干扰下的适应机制。同时,花旗松(Pseudotsuga menziesii)作为快速生长的先锋树种,其在次生林恢复中的作用被放置于重要地位进行讨论。 第六章探讨了中层植被和林下层的生态策略。在光照极其稀少的林下环境中,苔藓、蕨类和腐生植物成为了绝对的主角。本章特别关注了那些依赖于树冠滴水和散射光生存的植物,如各种秋沙草科蕨类和附生苔藓,它们构成了雨林独有的“绿色地毯”。 第七章是关于“云雾带”生态的精彩论述。在海拔较高的云雾弥漫区域,附生植物的生物量惊人。作者详尽记录了附生苔藓、地衣和特定兰科植物如何直接从大气中捕获水分和营养物质,这些生物群落对区域水循环的贡献度被量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水文学意义。 第三部分:生命交织——生物相互作用与功能群落 第八章至第十一章深入探讨了雨林内部错综复杂的生物联系。 第八章着重分析了“营养传输的桥梁”——真菌网络。北美温带雨林中存在着极其丰富的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本书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首次在宏观尺度上展示了大型真菌网络如何连接不同树种,实现不同代际植物间的碳、氮交换。这种“地下共享经济”被认为是维持雨林高生产力的关键机制。 第九章聚焦于食腐动物与分解过程。在湿润环境中,有机质的分解速度相对缓慢但持续。本书对真菌性腐烂和细菌性腐烂进行了区分,并详细介绍了多种以腐木为食的昆虫、蛞蝓和特定鸟类(如啄木鸟)对林地健康的维护作用。 第十章是关于“互利共生”的经典案例——鸟类在种子传播中的作用。以北美云杉松鸡(Dusky Grouse)为例,分析了它们对特定浆果种子的消化与传播机制,以及种子在经历了动物消化道后萌发率的变化。 第十一章则关注了森林中的捕食者。美洲狮、黑熊和狼群的活动模式如何影响食草动物的觅食行为,进而影响植被的结构和更新速率,这是一个经典的“自上而下”的生态调控模型。 第四部分:挑战与未来——人类影响与保护 最后四章转向了当代生态学面临的紧迫问题。 第十二章讨论了人类历史上对雨林的砍伐和恢复工作。书中对比了早期工业化采伐与当前可持续林业实践的差异,并通过卫星遥感数据,量化了过去一个世纪中原始林面积的损失与恢复速度的滞后性。 第十三章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对雨林水分平衡的冲击。全球变暖导致的夏季干旱频率增加,对依赖高湿环境生存的苔藓和一些深根系树种构成了致命威胁。作者模拟了未来温度和降水情景下,雨林向混合落叶林转变的可能性。 第十四章侧重于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特别对几种引入的真菌病害(如新西兰松萎蔫病)如何跨物种传播,威胁到本地优势树种的长期生存,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 第十五章作为结论,提出了北美温带雨林未来保护的优先领域,强调了保护“生态完整性”而非仅仅是物种名录的重要性。作者呼吁将气候适应性规划融入森林管理策略中,并倡导建立更加广阔的生态廊道,以应对物种迁移的需求。 本书特色: 《秘境之森》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详尽的生态数据和严谨的科学论证,更在于其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野外观察记录。书中收录了超过三百幅由作者本人绘制的植物素描和生态场景图,以及大量的热成像和高清航拍照片,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本书是生态学、林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同时,对于热衷于自然地理和生态保护的普通读者来说,它也提供了一扇通往北美最神秘、最古老森林深处的窗口。阅读此书,将使您对“生命之网”的复杂与精妙产生全新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湿地恢复项目的参考资料。这本书在“应用”层面的挖掘确实令人惊喜。它不仅展示了植物的美丽和习性,还详尽地记录了不同湿地类型(如河流型、湖泊型、滨海盐沼型)的典型植被配置方案。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入侵物种对本土湿地生态的威胁那一部分,作者列举了几种在上海湿地中已构成严重威胁的外来植物,并分析了它们对本地植物的排挤效应,这种警示作用非常直接有力。更重要的是,书中针对如何利用本地植物进行湿地修复,提供了详实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比如土壤改良、种子采集的最佳时机等等,这些细节对于专业的园林工作者或者热心的环保志愿者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操作指南”。我甚至把书中关于几种耐盐碱植物的介绍部分用手机拍了下来,打算下次去崇明岛考察时,能实地辨认一番。这绝对是一本可以被翻阅无数次,每次都能从中找到新知识的工具书,它超越了简单的科普读物范畴。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个彻头彻尾的“植物门外汉”,平日里对花鸟鱼虫的兴趣也仅限于“好看”的层面,对它们深层次的分类和生态位几乎一窍不通。这本书最初让我感到有些压力,担心那些专业名词会让我望而却步。然而,编者似乎也考虑到了这一点,采用了“图文并茂”且“由浅入深”的叙事结构。一开始介绍的物种往往是一些比较常见、易于识别的“明星物种”,比如荷花或者香蒲,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对环境的要求。随着章节的深入,那些略显晦涩的专业术语才逐渐出现,但每一次出现,作者都会在旁边用括号进行简要的解释,或者通过对比不同的物种来突出其独特性。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阅读门槛。我甚至开始尝试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附近的河边绿地去寻找书中提到的那些植物,虽然成果寥寥,但那种主动观察和比对的过程,比单纯阅读要有趣得多。这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像是一本引导你重新审视身边环境的“观察手册”。它成功地将原本高冷的植物学知识,转化为了人人可参与的自然探索活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极佳的第一印象,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精心制作的质感。但我更看重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对于植物识别类书籍来说,准确的拉丁学名和规范的命名是生命线,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每一个物种的介绍都附带了清晰的分类信息。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形态极其相似的物种时,会特意指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点,比如叶片边缘的齿距、花序的排列方式,这种对科学准确性的执着追求,是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学者才会展现出的态度。我曾经尝试用其他网络资源去核对书中的一些信息,发现这本书的资料更新和考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度解读。对于一个追求知识深度和可靠性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度是选择一本书的关键要素。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对自然的尊重,首先要从精确的认知开始。

评分

这本封面设计得相当朴素,米白色的封底配上少许绿意点缀,让人第一眼就联想到自然、宁静的氛围。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到它的,当时正在寻找一些关于城市生态保护的资料,这本书的标题《上海湿地植物》一下子吸引了我。坦白说,我对湿地植物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寥寥数语,知道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但具体到上海这个超大都市的湿地里到底生活着哪些“居民”,我完全没有概念。 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大量高清的实拍照片,那清晰度,简直像是把湿地的一角直接搬到了我的书桌上。我记得有一张特写拍的是某种莎草科植物的叶片,上面挂着晶莹的露珠,那细节的刻画,连叶脉的纹理都清晰可见,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触碰。文字部分也挺吸引人的,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结合了植物的生长习性、它们在湿地环境中的相互作用,甚至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或者传统用途的描述。比如书中讲到芦苇的多种用途,从建筑材料到净化水质,这让我对这种随处可见的植物肃然起敬,原来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有其深刻的生态意义。阅读的过程非常流畅,就像跟着一位资深的植物学家在上海的各个湿地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考察,而不是在被动地接收知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厚实,不易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上海湿地有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上。我更欣赏它在宏观生态观上的构建。读完前几章后,我才意识到湿地对于城市水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远超我的想象。书中提到,某些特定的湿地植被,比如藨草,它们强大的根系网络如何有效地固定底泥,减缓水流侵蚀,这在面对上海这种多台风、多暴雨的沿海城市来说,简直就是天然的“海绵体”。我记得其中一段描述了湿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那种缓慢而坚韧的生命力,让人对自然界的时间尺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列举物种,而是把每个物种放入一个动态的生态网络中去考察,比如某某水生植物是特定昆虫的唯一食物来源,而这种昆虫又是某种稀有鸟类的主要食粮。这种层层关联的叙述,让我从一个“植物观察者”的视角,提升到了一个“生态系统维护者”的责任感层面。这本书让人读完后,会对城市规划中“留白”和“生态廊道”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