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2005年出版的《基础有机化学》(D3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共27章。上册13章,主要介绍: (1)有机化学的起源和发展简史;(2)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静态立体化学、光谱等基本知识;(3)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醚、醛、酮、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等各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等;(4)自由基取代反应、饱和碳原子上的取代反应、酰基碳原子上的取代反应、自由基加成反应、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周环反应、β-消除反应、缩合反应等基本反应。 下册14章,主要介绍:(1)胺、杂环化合物、芳香化合物、酚、醌等各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等;(2)芳香亲电和亲核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重排反应以及过渡金属参与的有机反应等;(3)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在自然界中生命体中的作用等;(4)对逆合成的分析;(5)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等。 本书除保留了D3版的一些特点外,还具有如下新的特点: (1)书的版式作了更新;(2)内容编排更加紧凑合理;(3)简单介绍了若干对有机化学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注意学科的继承和发展;(4)介绍了现代有机化学对芳香性的介绍和理解;(5)结合现代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对有机反应机理的分析、介绍和总结;(6)更加对一些重要的有机反应作了总结和分类,便于读者的学习。
本书除保留了D3版的一些特点外,还具有如下新的特点:(1)书的版式作了更新;(2)内容编排更加紧凑合理;(3)简单介绍了若干对有机化学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注意学科的继承和发展;(4)介绍了现代有机化学对芳香性的介绍和理解;(5)结合现代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对有机反应机理的分析、介绍和总结;(6)更加对一些重要的有机反应作了总结和分类,便于读者的学习。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其他院校有关专业和对有机化学有兴趣的读者选用。
本书D1版1987年荣获*YX教材奖。D2版1997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D3版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本书D4版修订篇幅超过全书的50%。 D4版全面更改版式,将核心知识点、难点、拓展学习内容的区分更明了;调整章节架构,更适应D前教学要求;凝练语句术语,更精准明确地表达概念和内容;重绘全书图片,图片更精美,更符合专业审读习惯;修订更新习题,配套习题辅导书同步出版。 本书D4版在D3版基础上修订而成,除章节结构的调整外,实质性内容的修订超过全书的20%。
本书对应课程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化学基础课,各版次在几十届学生中使用锤炼。本书被GN诸多院校选为教材,得到同行和读者的广泛赞誉。D4版下册全面更改版式,将核心知识点、难点、拓展学习内容的区分更明了;大幅修订章节内容,更适应D前教学要求;凝练语句术语,更精准明确地表达概念和内容;重绘全书图片,图片更精美,更符合专业审读习惯;修订更新习题,配套习题辅导书同步出版。
基础有机化学(D4版)(上册)
D1章 绪论1.1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2 结构概念和结构理论
1.2.1 A. Kekulé(凯库勒)及A. Couper(古柏尔)的两个重要基本规则(1857)
1.2.2 A. Butlerov(布特列洛夫)的化学结构理论(1861)
1.3 化学键
1.3.1 原子轨道
1.3.2 原子的电子构型
1.3.3 典型的化学键
1.3.4 价键理论
1.3.5 分子轨道理论
1.3.6 共价键的J性分子的偶J矩
1.3.7 共价键的键长键角键能
1.4 酸碱的概念
1.4.1 酸碱电离理论
1.4.2 酸碱溶剂理论
1.4.3 酸碱质子理论
1.4.4 酸碱电子理论
1.4.5 软硬酸碱理论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D2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表示方式命名
2.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2 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式
2.2.1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式
2.2.2 有机化合物立体结构的表示方式
2.3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2.4 烷烃的命名
2.4.1 链烷烃的命名
2.4.2 单环烷烃的命名
2.4.3 桥环烷烃的命名
2.4.4 螺环烷烃的命名
2.5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2.5.1 烯基、炔基和亚基的命名
2.5.2 烯烃和炔烃的系统命名
2.6 芳香烃的命名
2.6.1 含苯基的单环芳烃的命名
2.6.2 多环芳烃的命名
2.6.3 苯芳烃的命名
2.7 烃衍生物的系统命名
2.7.1 常见官能团的词头、词尾名称
2.7.2 单官能团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2.7.3 含多个相同官能团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2.7.4 含多种官能团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2.7.5 环氧化合物和冠醚的命名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
13.9.4 硫叶立德的反应
13.10 安息香缩合反应
13.11 Perkin反应
13.12 KDevenagel反应
13.13 Reformatsky反应
13.14 Darzen反应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基础有机化学(D4版)(下册)
D14章 脂肪胺
14.1胺的分类
14.2胺的命名
14.2.1胺的普通命名法
14.2.2胺的系统命名法
14.3胺的结构
14.4胺的物理性质
14.5胺的酸、碱性
14.5.1胺的酸性
14.5.2胺的碱性
14.6胺的成盐反应及其应用
14.6.1胺的成盐反应
14.6.2四级铵盐及其相转移催化作用
14.7胺的制备方法一: 含氮化合物的还原
14.8胺的制备方法二: 氨或胺的烷基化和Gabriel合成法
14.9胺的制备方法三: 醛、酮的还原胺化
14.10胺的酰基化与Hinsberg反应
14.11四级铵碱和Hofmann消除反应
14.11.1四级铵碱
14.11.2 Hofmann消除反应
14.12胺的氧化和Cope消除
14.13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14.14重氮甲烷与烷基重氮化合物
14.15胺的制备方法四: 酰胺重排
14.15.1 Lossen、Hofmann、Curtius和Schmidt重排反应
14.15.2重排反应分析
14.15.3重排反应的应用
拓展阅读
章末习题
复习本章的指导提纲
英汉对照词汇
D15章 苯芳烃芳香性
15.1苯结构的假说和确定
15.2共振论对苯的结构和芳香性的描述
15.3分子轨道理论对苯的结构和芳香性的描述
15.4多苯芳烃和稠环芳烃
15.4.1多苯代烷烃
15.4.2联苯
15.4.3稠环芳烃
15.5芳烃的物理性质
15.6芳香性
15.6.1 Hückel规则
15.6.2轮烯的芳香性、反芳香性以及无芳香性
15.6.3周边共轭体系化合物的芳香性
15.6.4离子化合物的芳香性
15.6.5同芳香性
15.6.6多环(稠环)分子的芳香性
15.6.7富瓦烯类化合物的芳香性
15.6.8杂环的芳香性
15.6.9球面芳香性
15.6.10 M bius芳香性
作为一名正在准备考研的学生,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非常具有针对性。它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考研的需求。知识点的覆盖面非常广,而且重点突出,像一些高频考点,作者会给予更多的篇幅和更详细的讲解。我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对照考研大纲来阅读,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几乎完美契合,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出大纲的要求,这让我感觉非常安心。书中对反应条件的控制、产物选择性的分析以及合成路线的设计等方面的讲解,对于理解复杂的有机合成问题非常有帮助,这些都是考研中经常会考察到的内容。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应用”和“拓展”的部分,它们能让我看到有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为我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思路。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扎实的考研教材,内容详实,逻辑清晰,习题丰富,绝对是备考过程中的得力助手。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每一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标题、副标题、小标题层层递进,就像一张精心绘制的思维导图,让人一眼就能抓住核心内容。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反应,而是会深入剖析反应机理,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理解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电子的流动方向,以及各种因素(如空间位阻、电子效应、溶剂效应)如何影响反应的进程和产物的选择性。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比如共振理论、轨道杂化理论,他会借助大量形象的比喻和图示来解释,让这些原本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书中大量的例题和习题也是我非常看重的,这些题目类型丰富,难度梯度合理,从基础的知识点巩固到综合性的应用,几乎涵盖了有机化学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那些需要分析反应条件、预测产物、设计合成路线的题目,它们能极大地锻炼我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课后习题的解答也十分详细,不仅仅给出最终答案,还会分析解题思路和关键点,这对于我这个自学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让我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例题和习题设计可以说是非常“走心”了。它不是那种简单重复的练习,而是能够真正考察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设计。很多题目都需要你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行综合分析。我尤其喜欢那些带有“思考题”字样的题目,它们往往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套用,需要你运用逻辑推理和化学原理来解答,这对于锻炼我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对一些典型反应的机理图解都非常清晰,一步步地展示了电子的流动和化学键的变化,这对于理解反应过程至关重要。我常常会反复琢磨这些机理图,试图从中找到规律。另外,作者在叙述上也非常严谨,对于术语的定义和使用都非常规范,这对于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非常有益。读完一章,再去做相应的练习,感觉学到的知识立刻就能得到巩固和应用,这种学习体验非常棒。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有机化学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相当出色,它远不止是一本简单的入门教材。作者对于每一个重要概念的阐述都做到了深入浅出,特别是对于一些看似复杂的有机反应,他能够从原子、分子的微观层面出发,剖析其本质,让读者真正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例如,在讲解芳香性的时候,他不仅列举了Hückel规则,还通过分子轨道理论解释了π电子离域的稳定性来源,这对于我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立体化学的章节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内消旋化合物的区分和命名规则解释得非常到位,并且结合了大量的立体模型图,让我在脑海中能够清晰地构建出分子的三维结构。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有机合成策略方面的内容也相当充实,不仅仅停留在单个反应的介绍,而是开始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多个反应巧妙地组合起来,以高效地合成目标分子。这些内容对于考研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感觉自己在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对整个学科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有机化学思想的传递。它不是一本死记硬背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思考的书。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反应或概念时,都会强调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比如说,在讲到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时,他会反复强调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的性质,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反应的发生。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学习的效率和兴趣。我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分析和推导。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发展和科学故事,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是知识点,但却能让我感受到有机化学发展的脉络和科学家们的智慧,从而对这个学科产生更深厚的感情。另外,这本书对于一些难点和易错点的处理也相当用心,作者会专门列出“注意”或“辨析”的部分,提前指出可能遇到的误区,并给出正确的解释,这对我这样一个容易犯迷糊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救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