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系列教材)

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章兵 著
图书标签:
  • 计算机安全
  • 系统安全
  • 网络安全
  • 信息安全
  • 密码学
  • 操作系统
  • 恶意代码
  • 漏洞分析
  • 安全模型
  • 计算机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655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1591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计算机系统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关键内容之一,它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也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础和补充。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信息安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书中系统地阐述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全面讲述计算机系统安全基础(信息系统及其威胁,安全体系结构与模型、标准)、恶意代码、数据加密与保护、访问控制、信息认证技术、操作系统安全、软件保护与数字版权管理、黑客、数据库安全、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御、数字取证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计算机技术与密码学理论。 本书概念清晰,表达深入浅出,内容新颖翔实,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用性强,易学易懂。 本书可作为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工程从业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计算机系统安全概述/11.1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11.1.1信息化及信息系统/11.1.2信息的安全威胁/21.1.3信息安全/61.2信息安全体系结构/101.2.1OSI安全体系结构/101.2.2Internet安全体系结构/121.2.3基于TCP/IP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141.3信息安全模型与策略/151.3.1信息安全模型/151.3.2信息安全策略/191.4计算机系统安全/221.4.1计算机系统安全概述/221.4.2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目标与技术/231.4.3计算机系统安全标准/251.4.4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261.4.5计算机系统的风险评估/291.4.6全书内容安排/35本章小结/36习题1/37第2章恶意代码/392.1恶意代码概述/392.2计算机病毒/402.2.1计算机病毒概述/402.2.2传统的计算机病毒——DOS病毒/432.2.3Windows病毒/472.3网络蠕虫/552.3.1蠕虫程序的功能结构/552.3.2蠕虫程序的工作机制/562.3.3蠕虫的扫描机制与策略/562.3.4网络蠕虫特征/572.3.5网络蠕虫防御和清除/582.3.6网络蠕虫举例/582.4后门病毒/592.4.1后门病毒的类型与特点/592.4.2后门病毒的工作机制/602.4.3后门病毒的举例/612.4.4检测和防御后门启动技术/622.5木马/632.5.1木马概述/632.5.2木马控制原理与技术/652.5.3木马的防御/702.5.4木马举例/712.6特殊后门与僵尸网络/712.6.1Rootkit后门/712.6.2僵尸网络/732.7恶意移动代码/762.7.1恶意浏览器脚本/772.7.2恶意插件/772.7.3恶意ActiveX控件/772.7.4间谍软件与恶意广告软件/782.7.5恶意移动代码的特点比较/792.8反病毒原理与技术/802.8.1病毒检测原理/802.8.2启发式扫描技术/822.8.3专业杀毒软件/822.8.4病毒防范措施/83本章小结/83习题2/84第3章数据加密基础/853.1密码学概述/853.1.1密码体制/853.1.2密码系统分类/863.1.3序列密码与随机序列数/873.1.4密码分析与攻击/893.1.5密码协议/913.2对称密码/913.2.1古典密码学/923.2.2数据加密标准/933.2.3高级加密标准/1003.2.4分组密码的工作模式/1083.3公钥密码/1113.3.1公开密钥体制与单向陷门函数/1113.3.2RSA算法/1123.3.3Elgamal密码系统/1153.3.4椭圆曲线密码体制/1163.3.5对称加密体制与公开密钥体制比较/1183.4密钥管理/1193.4.1密钥的分类与产生/1193.4.2密钥的管理/1203.4.3密钥分配/1213.4.4公钥加密体制密钥管理/1223.4.5Diffie�睭ellman密钥交换/1243.4.6密钥托管/1253.5其他新型密码学/1263.5.1量子密码/1263.5.2DNA密码/1303.5.3混沌密码/1313.5.4演化密码/1323.6信息隐藏与水印/1333.6.1信息隐藏/1333.6.2数字水印/134本章小结/137习题3/138第4章信息认证技术/1404.1概述/1404.2杂凑函数/1414.2.1杂凑函数概念/1414.2.2Hash函数的构造形式/1414.2.3MD5算法/1424.2.4SHA算法/1464.2.5其他Hash算法/1484.2.6对Hash函数的攻击/1494.2.7消息认证码/1504.3数字签名/1514.3.1基本概念/1514.3.2杂凑函数的数字签名/1544.3.3RSA数字签名算法/1554.3.4ElGamal数字签名/1564.3.5DSS签名/1584.3.6椭圆曲线签名/1594.3.7盲签名/1604.3.8群签名/1624.3.9其他数字签名方案/1634.4消息认证/1654.4.1消息的内容认证/1654.4.2消息的其他特性认证/1694.5身份认证/1704.5.1身份认证概念/1704.5.2身份标识/1714.5.3身份认证分类与方式/1744.5.4身份识别协议/1764.5.5认证的口令机制/1784.5.6认证的主体特征机制/1804.5.7认证的数字证书机制/1834.5.8认证的智能卡机制/1854.6实用的认证系统/1874.6.1一次性动态口令认证/1884.6.2RADIUS拨号认证/1894.6.3Kerberos认证系统/1904.6.4单点登录/193本章小结/194习题4/195第5章访问控制/1975.1访问控制概述/1975.2访问控制模型/2005.2.1自主访问控制模型/2005.2.2强制访问控制模型/2035.2.3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2075.2.4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2125.2.5基于对象的访问控制模型/2135.2.6信息流模型/2145.3访问控制的安全策略/2145.4访问控制的实现/2165.5授权/2195.6审计跟踪/220本章小结/222习题5/223第6章操作系统安全/2246.1操作系统安全概述/2246.1.1操作系统构成/2246.1.2安全操作系统功能/2256.1.3操作系统的安全措施/2256.2安全操作系统/2266.2.1安全操作系统概念/2266.2.2安全模型/2306.2.3安全隔离设施/2336.2.4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2356.2.5安全操作系统设计/2396.2.6安全操作系统研究历史/2426.3Windows操作系统安全/2426.3.1Windows安全模型/2426.3.2Windows用户身份识别/验证机制/2456.3.3存储保护/2466.3.4用户态和核心态/2476.3.5注册表/2496.3.6文件系统安全/2526.3.7Windows安全配置/2556.3.8Vista/Win7安全/2566.4UNIX系统安全/2596.5设备安全/268本章小结/269习题6/269第7章软件保护与DRM/2707.1软件保护概述/2707.1.1软件保护概念/2707.1.2软件保护技术的发展历史/2707.1.3软件保护的技术目的/2717.2软件保护技术/2717.2.1软件的硬保护技术/2717.2.2软件的软保护技术/2737.2.3壳保护技术/2757.2.4花指令/2777.2.5SMC技术/2777.2.6补丁技术/2787.2.7软件许可——激活技术/2797.2.8软件保护小结/2797.3软件破解原理与技术/2807.3.1软件破解原理/2807.3.2PE文件格式/2817.3.3软件静态分析技术/2857.3.4动态分析破解技术/2887.3.5脱壳技术/2907.3.6其他破解技术/2927.3.7软件逆向工程/2947.3.8软件破解小结/2967.4反跟踪技术/2977.5数字版权管理/301本章小结/305习题7/306第8章黑客/3078.1黑客概述/3078.1.1黑客概念/3078.1.2黑客攻击的一般过程/3088.1.3黑客攻击分类/3108.1.4黑客常用命令/3108.2信息收集/3138.2.1查询/3138.2.2网络嗅探与监听/3148.2.3扫描/3198.2.4查点/3208.3入侵类攻击/3218.3.1口令攻击/3218.3.2缓冲区溢出攻击/3248.3.3格式化字符串攻击/3298.4权限提升/3318.5欺骗类攻击/3328.5.1IP欺骗/3328.5.2TCP会话劫持/3348.5.3ARP欺骗/3358.5.4DNS欺骗/3368.5.5Web欺骗/3388.6拒绝服务类攻击/3398.6.1几种典型的拒绝服务攻击/3398.6.2分布式拒绝服务/3418.7植入木马/3438.8网络钓鱼/344本章小结/345习题8/346第9章数据库安全/3489.1数据库系统简介/3489.1.1数据库概念/3489.1.2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3499.1.3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3509.1.4联机分析处理/3539.1.5数据挖掘/3549.2数据库安全概述/3569.2.1数据库安全定义/3569.2.2数据库的安全需求/3579.2.3数据库系统安全基本原则/3589.2.4数据库安全策略/3599.2.5数据库系统的威胁/3599.3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3609.3.1数据库的访问控制/3619.3.2事务并发控制/3619.3.3关系数据库的授权机制/3639.3.4审计与日志/3649.3.5备份与恢复/3649.3.6多级安全数据库/3659.4数据库的数据安全/3669.4.1完整性约束/3669.4.2数据库的数据加密/3689.4.3敏感数据与推理/3709.4.4敏感数据保护/3769.4.5数据库的隐私保护/3779.5数据库应用系统安全/3849.5.1数据库角色与权限/3849.5.2SQL注入攻击/3879.5.3数据库木马防范/3909.5.4数据库安全漏洞/3919.5.5数据库的安全配置管理/393本章小结/395习题9/396第10章防火墙技术/39710.1防火墙概述/39710.1.1防火墙概念/39710.1.2防火墙的功能/39710.1.3防火墙特点/39810.1.4防火墙分类/39910.1.5防火墙的发展简史与趋势/39910.2防火墙的基本体系结构/40010.3防火墙技术/40410.3.1包过滤技术/40410.3.2网络地址翻译技术/40710.3.3网络代理技术/40910.4物理隔离技术——网闸/41110.4.1物理隔离部件/41210.4.2物理隔离部件的功能与特点/41310.4.3物理隔离应用系统/41410.5防火墙的配置与管理/41510.5.1硬件防火墙的配置与管理/41510.5.2基于主机的软件防火墙配置/420本章小结/421习题10/423第11章入侵检测与防御/42511.1入侵检测技术概述/42511.2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42911.2.1入侵检测原理/42911.2.2入侵检测分析技术/43211.2.3入侵检测方法/43311.2.4入侵检测模型/43611.2.5入侵检测响应系统/43811.3入侵检测的实现/43911.4蜜罐技术/44411.5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和产品/44611.5.1IDS部署/44611.5.2入侵检测系统产品/44611.5.3入侵检测产品的评估/44811.5.4入侵检测系统实例——Snort/44811.6入侵防御系统/45011.6.1入侵防御系统的由来/45111.6.2入侵防御系统原理/45111.6.3基于网络的入侵防御系统/45211.6.4基于主机的入侵防御系统/45311.6.5IPS与IDS比较/454本章小结/456习题11/457第12章数字取证技术/45812.1计算机犯罪/45812.2计算机电子证据/46012.3计算机取证/46312.3.1计算机取证定义/46312.3.2计算机取证模型/46312.3.3计算机取证的主要原则/46412.3.4计算机取证的基本步骤/46512.4计算机取证相关技术/46712.4.1电子数据获取基本知识/46712.4.2电子数据采集/47012.4.3动态取证/47812.4.4实时取证/47912.4.5事后取证/48112.5电子证据分析/48112.5.1日志证据分析/48112.5.2电子证据来源分析与鉴定/48412.6计算机取证工具/48612.6.1用于数据获取的取证工具/48612.6.2用于数据分析的取证工具/48712.7反取证技术/488本章小结/488习题12/489参考文献/490

前言/序言

  计算机在政治、军事、金融、商业等部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安全可靠的计算机系统应用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关键性基础设施以及国防的支柱,信息安全在各国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信息安全+国土安全=国家安全”正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我国成立了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协调中心、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信息安全机构。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以及“信息安全导论”、“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相关课程。  计算机系统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关键内容之一,它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也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础和补充。学习计算机系统安全,密码学是理论基础,恶意代码和黑客是重要的威胁源,必须掌握其原理和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软件保护和数字版权管理是核心,访问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御以及数字取证是实现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重要技术和保障。  本教材从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年来“信息安全导论”的教学经验,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充实改进内容,突出了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实例,反映了信息安全的最新进展。第1章介绍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所面临的威胁、计算机系统安全概念、体系结构、安全模型、安全等级标准、信息资产风险评估等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计算机病毒、蠕虫、后门、木马、僵尸网络、恶意移动代码等恶意代码的原理和防范,并对反病毒原理与技术加以介绍。第3章介绍密码学基础知识、对称密码、公钥密码、密钥管理、新型密码、信息隐藏与水印、数据与版权保护等。第4章详细介绍认证需要的杂凑函数、数字签名以及消息认证、身份认证和实用的认证系统和协议。第5章介绍访问控制的模型、策略和实现,以及授权与审计跟踪等知识。第6章从进程、内存、文件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角度,介绍操作系统的安全、安全OS的设计理论、Windows安全、UNIX安全以及设备安全等。第7章介绍软件的保护、破解和逆向的原理和技术,以及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第8章详细介绍黑客及其信息收集类、入侵类、欺骗类、拒绝服务类的攻击,以及木马植入和网络钓鱼技术。第9章简介数据库系统及其安全概念,阐述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关联推理和隐私保护)和应用系统安全等原理和技术。第10章介绍防火墙的基本知识、体系结构、过滤原理与技术、网闸以及防火墙的配置与管理等。第11章介绍入侵检测的概念、原理、技术、实现和蜜罐技术以及IDS的部署和产品,并介绍和比较了入侵防御系统原理和技术。第12章从计算机犯罪和电子证据概念入手,介绍计算机数字取证的原理和技术、证据分析以及反取证技术等。本书概念清晰,理论和实践并重,重点突出。偏重实践的书缺乏理论深度,而偏重理论的书很难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本书注重从原理和实践双重角度阐明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知识,教会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原理和具体方法并用于实践中,帮助加深对比较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的理解。  本书选材合理,内容翔实、全面、新颖、深入浅出。重点阐述恶意代码、访问控制、信息认证、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保护与数字版权等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基本概念,特别侧重阐述恶意代码这把“威胁之剑”的使用和铸造、黑客攻击等的原理和技术。在防御方面阐述防火墙、入侵检测、数字取证等理论和技术知识。密码学作为信息安全的基础,本书阐述其基本理论,摒弃过时和不过关的内容。总之,本书全面反映了近几年计算机系统安全领域的新发展。  作为“网络安全”的基础,交叉内容较少。密码学、黑客、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等理论和技术也是计算机系统安全需要的知识,但侧重于方法、部署和管理,需要的网络专业知识较少。对于开设了密码学的学生,第3、4章的部分内容可以选择讲授。  本书参考了大量的RFC文档、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出版物,也希望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查阅参考。  虽然经过多次修改,鉴于水平有限,书中错漏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本书参考了大量相关书籍,引用了许多来自于互联网的资料和PPT,但多数资料没有版权信息,无法一一列在参考文献中,敬请作者谅解。  本书不仅适合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学习,也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其他本科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可以作为“信息安全导论”、“信息安全基础”、“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相关课程的教材。  本书的编写过程受到湖南省科技计划(2011FJ4300、2012FJ3047)和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1C0533)的资助。感谢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武汉大学彭国军、王丽娜教授在信息安全领域给予的指导和支持。感谢湖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徐建波教授、知识处理与网络化制造、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刘建勋教授的支持,感谢钟小勇、汪丰兰、娄宇、许梁茜、李佳、宋佳静、符婷、赖朝刚等人的资料整理和绘图。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支持与帮助。
《信息安全原理与实践》 概述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信息安全已不再是仅限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领域,而是关乎个人隐私、企业运营乃至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本书《信息安全原理与实践》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信息安全知识体系。我们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技术方向,而是力求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阐述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常见威胁以及应对策略。本书适合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希望系统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知识的在校学生、IT从业人员,以及对信息安全有浓厚兴趣的各界人士。 内容构成 本书共分为九章,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探索信息安全的奥秘: 第一章:信息安全的基石——概念与模型 本章首先确立信息安全的根本框架。我们将深入剖析信息安全的三个核心要素:机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并详细阐述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介绍信息安全的其他重要属性,如真实性(Authenticity)、不可否认性(Non-repudiation)等,并解释它们如何共同构筑起坚固的信息安全防线。 接着,我们将探讨几种经典的信息安全模型,例如Bell-LaPadula模型和Biba模型,理解它们在访问控制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同时,也会介绍克拉克-威尔森模型(Clark-Wilson model),突出其在数据完整性保护方面的独特贡献。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学习,读者将能深刻理解安全策略背后的逻辑,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外,本章还将讨论信息安全所面临的普遍性挑战,包括技术漏洞、人为疏忽、政策法规的滞后性等,引导读者思考信息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 第二章:密码学的秘密——加密与解密的核心技术 密码学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本章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技术。我们将从对称加密入手,讲解DES、3DES、AES等经典算法的工作原理,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考量。 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非对称加密(公钥加密),阐述RSA、ECC(椭圆曲线密码学)等算法的数学基础,并解释公钥基础设施(PKI)的概念及其在数字证书、身份认证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本章将详细讲解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s),如MD5、SHA-1、SHA-256等,理解其在数据完整性校验、数字签名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存在的碰撞问题及其影响。 我们还会探讨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s)的原理,它如何结合哈希函数和非对称加密,实现身份验证和数据完整性保障。最后,本章将简要介绍密钥管理(Key Management)的重要性,包括密钥的生成、分发、存储和销毁等关键环节。 第三章:网络安全的屏障——防火墙、入侵检测与VPN 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聚焦于保护网络边界和内部网络的各种技术手段。我们将详细介绍防火墙(Firewalls)的种类、工作原理和配置策略,包括包过滤防火墙、状态检测防火墙、应用层防火墙(代理防火墙)等。理解不同类型防火墙的适用场景和安全限制。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介绍基于签名检测和异常检测的原理,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实时监控和防御中的作用。我们将讲解如何部署和配置IDS/IPS,以提高网络的可见性和响应能力。 此外,本章还将详细阐述虚拟专用网络(VPN)的技术,包括IPsec、SSL/TLS VPN等协议,理解它们如何通过加密和隧道技术,为远程用户和分支机构提供安全的网络连接。我们将讨论VPN的部署模式和安全配置要点。 第四章:操作系统安全——加固与防护的策略 操作系统是承载各种应用和数据的平台,其安全性至关重要。本章将系统性地介绍操作系统安全加固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将从用户权限管理入手,讲解最小权限原则,以及如何设置强密码策略、账户锁定机制等。 我们将深入探讨访问控制列表(ACL)和安全策略(Security Policies)在Windows和Linux系统中的应用,理解文件和目录的权限设置,以及如何限制特权用户。本章还将介绍安全审计(Security Auditing)的重要性,如何开启和分析系统日志,以发现潜在的安全事件。 我们还将讨论补丁管理(Patch Management)和软件更新的必要性,及时修补已知漏洞是操作系统安全的基础。最后,本章将介绍一些高级的安全配置,如SELinux(在Linux系统中)和AppLocker(在Windows系统中)等,以增强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第五章:Web安全——防范常见的网络攻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Web应用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章将重点讲解Web应用面临的常见攻击类型及其防范措施。我们将深入剖析SQL注入(SQL Injection)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参数化查询、输入验证等手段进行防御。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跨站脚本攻击(XSS),讲解存储型XSS、反射型XSS和DOM型XSS,以及如何通过输入过滤、输出编码等方式进行防范。本章还将讨论跨站请求伪造(CSRF)的原理,并介绍Referer校验、Token机制等防御策略。 此外,我们将深入理解身份验证(Authentication)和会话管理(Session Management)的安全性,讲解如何防止会话劫持和固定。本章还将介绍文件上传漏洞、不安全的直接对象引用(IDOR)等常见Web安全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六章:应用软件安全——开发与部署的考量 除了操作系统和Web应用,各种应用软件也可能存在安全漏洞。本章将从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角度,探讨应用软件的安全问题。我们将强调安全编码实践的重要性,包括输入验证、输出编码、错误处理等方面。 我们将介绍静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和动态应用安全测试(DAST)等安全测试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发现软件中的潜在漏洞。本章还将讨论依赖性管理(Dependency Management),例如如何识别和更新存在已知漏洞的第三方库。 此外,我们将探讨二进制漏洞,如缓冲区溢出、格式化字符串漏洞等,并简要介绍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在漏洞分析中的作用。本章将提供软件部署的安全建议,包括最小化部署、安全配置等。 第七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法规与技术并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将从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两个层面,探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我们将介绍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CCPA(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等国际和国内重要的隐私保护法律法规,帮助读者理解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和共享的合规要求。 在技术层面,我们将重点介绍数据加密(Data Encryption)在静态数据(如数据库、文件)和传输数据中的应用。我们将讲解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如何限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本章还将探讨数据脱敏(Data Masking)和匿名化(Anonymization)技术,以保护个人隐私。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数据备份(Data Backup)和灾难恢复(Disaster Recovery)的重要性,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数据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 第八章:信息安全事件响应与管理——应对危机 即使采取了严密的安全措施,安全事件仍有可能发生。本章将聚焦于如何有效地响应和管理信息安全事件。我们将详细介绍事件响应流程,包括准备、识别、遏制、根除、恢复和经验教训总结。 我们将讲解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系统的作用,如何收集、关联和分析安全日志,以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实时监控和告警。本章还将讨论数字取证(Digital Forensic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何收集和分析数字证据,以追溯安全事件的发生原因。 此外,我们将介绍威胁情报(Threat Intelligence)的重要性,如何利用外部信息来预测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本章还将讨论安全演练(Security Drills)的必要性,以检验和提升团队的应急响应能力。 第九章:信息安全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站在前沿 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和威胁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本章将对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讨论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如威胁检测、异常行为分析等。 我们还将探讨云安全(Cloud Security)的挑战与机遇,以及物联网(IoT)安全的特殊性。本章还将关注零信任安全模型(Zero Trust Security Model)的理念,以及其在现代化安全架构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将探讨区块链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潜在应用,以及人机对抗在网络安全领域日益激烈的态势。通过对这些前沿议题的探讨,本书旨在启发读者对信息安全未来发展的思考。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不仅讲解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更注重结合实际应用,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建议。 系统性与全面性: 涵盖了信息安全领域的多个关键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 从基础概念到高级技术,逐步深入,易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前沿技术与趋势: 关注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和发展动态,帮助读者站在行业前沿。 实用性强: 旨在为读者提供解决实际信息安全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IT部门。 通过阅读《信息安全原理与实践》,您将能够建立起坚实的信息安全知识基础,掌握应对各种安全挑战的关键技术,并对信息安全领域的未来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从业者,本书都将是您在信息安全领域探索和前进的宝贵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让计算机听话”的技术充满好奇,尤其是当这种“听话”涉及到保护敏感信息和防止恶意入侵的时候,更是觉得妙不可言。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我之前对“安全”的理解比较片面,总觉得就是装个防火墙、杀毒软件之类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为什么需要多层防御,不同的防御机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如何在设计之初就把安全因素考虑进去。我尤其关注书里关于“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的部分,这让我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登录系统,为什么有时候一个密码就足够了,有时候却还需要手机验证码,甚至指纹识别。书中对这些机制的讲解,让我对背后的安全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涉及了一些实际的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这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培养一种“安全思维”,不仅仅是学习技术,更重要的是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并能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时刻保持警惕。

评分

从一名普通的计算机用户,到希望了解计算机系统如何才能不被“欺负”,这本书就像是一次系统性的“安全启蒙”。我之前对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可能更多停留在“病毒”、“木马”这些比较浅显的层面。而这本书,则像一个导游,带领我深入探索计算机系统的内部运作,以及那些看不见的“威胁”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被“制服”。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概念时,总是能引出相关的现实案例,让我觉得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比如,书中关于“加密”的章节,不仅仅是讲解算法,还提到了它在网络通信、数据存储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这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平时享受的便捷服务,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安全机制。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相当合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主题,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掌握知识。我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对计算机系统安全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不仅仅是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甚至能够为自己将来在某个安全领域的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石。

评分

作为一个初涉计算机安全领域的学生,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其实是抱着一种“学习但不敢奢求完全读懂”的心态。毕竟,安全这个词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技术。但是,当我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却被它严谨的逻辑和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所吸引。作者在介绍每一个概念的时候,都会先给出清晰的定义,然后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其原理和应用。尤其是那些图文并茂的插图,简直是我的救星,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威胁模型”和“攻击面”的讨论,这让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原来安全不是单一的点,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需要从整体上去考虑。书里还介绍了很多经典的攻击场景和防御策略,虽然有些内容我还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完全理解,但整体上给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我甚至开始主动去查阅一些书中提到的相关资料,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安全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学习,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地基。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我一直觉得计算机安全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领域,就像一个迷宫,充满了各种陷阱和挑战。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帮助我理清了思路,看到了前行的方向。我喜欢它在介绍每个主题时,都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剖析。比如,在讲解“恶意软件”的时候,它不仅会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恶意软件,还会深入分析它们的攻击原理、传播方式以及防御措施。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相对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更容易被记忆和理解。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在讲解“安全审计”和“入侵检测”这些概念时,会提供哪些实用的方法和工具?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体系,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能够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一股浓浓的学术风扑面而来,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那种“硬核”的计算机类书籍。翻开目录,看到那些诸如“密码学基础”、“访问控制模型”、“安全协议”、“漏洞分析”之类的章节标题,心里就隐隐有些期待,又有点小忐忑。毕竟,安全这个领域,听起来就充满神秘感,各种攻击手段层出不穷,防御起来也是步步惊心。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某些系统变得如此脆弱,又是什么样的机制能够筑起坚固的城墙?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问题?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概念和技术,更能引导读者去思考安全背后的逻辑和哲学,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安全需求,以及如何从根本上构建更安全的系统。我期待作者能用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安全原理具象化,让那些晦涩的术语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解加密算法时,会不会引用一些历史上的密码故事,或者生活中常见的加密应用?在讨论网络攻击时,会不会模拟一些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攻击的威力,从而更好地理解防御的重要性?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计算机系统安全这片迷雾的明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