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外國人編寫的漢語教材課文,都是當時活生生的漢語口語,是近代漢語研究的重要語料。這批教材已經是現代意義上的齣版物,保存完好,印刷精美清晰,即使現在讀者閱讀起來並無障礙。這些西方作者們多受過語言學訓練,他們用印歐語的眼光考量漢語,創建漢語的語法體係,設計記音符號係統,對早期北京話語音、詞匯、語法麵貌的描寫要比本土文獻更為精準。由於編寫齣版年代較早,編寫者多用自創記音符號標注當時北京話的發音,很好珍貴,但是不同作者自創的記音符號很難如實重新排版,為保存原貌,本捲以影印加導讀的形式齣版。本冊收入早期經典教材CHINESE-ENGLISH MANDARIN PHRASE BOOK: PEKING DIALECT,具有很高的版本價值和學術價值。 (英)傅多瑪(Thomas C.Fulton) 編著 傅多瑪,生於英國北愛爾蘭安特裏姆郡(Carnmoney, County Antrim)。曾任英國駐盛京(即今遼寜省瀋陽市)領事。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獲得文學碩士M.A.,1884年來華。據記載傅多瑪於1889年迴國。作為一名業餘的語言愛好者,我對那些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活詞”總是情有獨鍾。市麵上很多漢英詞典在處理地方性或口語化的錶達時,常常力不從心,要麼是翻譯得過於直白而失去瞭韻味,要麼就是乾脆跳過不譯。因此,《漢英北京官話詞匯》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探險,去尋找那些被主流語言學著作所忽略的“遺珠”。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收錄大量鮮活的、非書麵化的錶達。比如那些描述天氣、情緒、人際關係時特有的北京式形容詞或副詞。英文的錶達往往需要用一個完整的短語纔能勉強對應中文裏一個簡潔有力的單音節或雙音節詞匯,這種“信息密度”的差異,恰恰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大難點。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功能對等”的翻譯策略,即不拘泥於字麵意思,而是找到在目標語言中能引發相同情感共鳴或達到相同交際目的的錶達,那真是太棒瞭。此外,對於那些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匯,作者是否提供瞭詳盡的區分和辨析?在北京話中,語境決定一切,一個詞在不同的語氣和情態下,意思可以天差地彆。這本書如果能通過詳盡的注釋和情景示例,將這種微妙的語境依賴性展現齣來,那它無疑就是一部極具操作性的口語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好奇,感覺像是會帶我走進一個充滿曆史韻味和語言學魅力的世界。《漢英北京官話詞匯》——光是這幾個字,就勾勒齣一部承載著京城獨特方言精髓的語言寶典的輪廓。我一直對語言的演變和不同地域的錶達方式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像北京這樣,作為曆史文化名城,其官話自然蘊含瞭豐富的時代印記和社會變遷的痕跡。想象一下,那些流傳在老鬍同裏、茶館中的地道錶達,那些帶有濃厚“京腔京韻”的詞匯,如果能有一本係統地梳理並提供精準英文對應和解釋的工具書,那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北方話語體係的學習者、研究者,乃至是影視劇愛好者來說,都是無價之寶。我期待看到的是,它不僅僅羅列詞條,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深入挖掘這些詞匯背後的文化語境和使用場景。比如一個詞匯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否有細微的語義差彆?它在正式場閤和非正式場閤的用法有何不同?英文翻譯是否能抓住那種“神韻”而非僅僅是字麵意思的對應?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超越瞭一般的詞匯手冊,成為瞭一部活態的語言文化記錄。我希望作者在編纂時,能夠融入大量的實例,最好是帶有情境描述的例句,這樣纔能真正幫讀者體會到“京味兒”的精髓。
評分說實話,初次看到《漢英北京官話詞匯》這個書名時,我腦子裏立刻浮現齣一種嚴肅的學術氣息,仿佛是大學語言學課堂上會用到的參考書。這讓我對它的內容深度和嚴謹性抱有很高的期待。我猜想,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一定是非常係統和邏輯化的。它會不會按照詞匯的詞性進行分類?還是會按照特定的語義範疇,比如稱謂、餐飲、日常生活、俚語俗語等進行組織?無論是哪種方式,其內部的邏輯一緻性都至關重要。對於學習者而言,最怕的就是那種零散的、不成體係的資料,而一本優秀的詞匯書必須像一張詳盡的地圖,讓人可以按圖索驥,清晰地瞭解北京官話的詞匯版圖。更讓我好奇的是“官話”這個定語。這是否意味著它更側重於曆史上被官方認可或在正式場閤使用的北京話,還是泛指現代北京口語的基礎?如果它能清晰地區分齣“雅”與“俗”、“舊”與“新”的詞匯,並且在英文注釋中體現齣這種微妙的差異,那這本書的價值將大大提升。例如,對於那些帶有時代烙印的詞匯,如何用現代英語來解釋其曆史背景,這將是對作者語言駕馭能力和文化洞察力的極大考驗。我希望能看到對這些詞匯的詞源追溯,哪怕是簡單的提及,也能為讀者構建起一個更立體的詞匯認知框架。
評分關於《漢英北京官話詞匯》的裝幀和排版,我也有一些個人的期待。既然這是一本工具書,那麼清晰度和檢索便利性是重中之重。我希望它的字體選擇能夠確保長時間閱讀不會感到疲勞,並且版式設計要能夠一目瞭然地將“漢字詞條”、“拼音標注”、“英文釋義”以及“例句/語境說明”區分開來。尤其是拼音標注,對於學習者來說,準確的聲調標記至關重要,這直接關係到能否正確發音。如果能采用國際上通行的、或者至少是廣為接受的北京話羅馬化方案,並保持高度一緻性,那將極大地幫助非母語學習者。此外,如果書的篇幅允許,我非常希望作者能在書的最後附上一個簡短的“文化索引”或者“語用提示”,例如關於北京人際交往中的一些習慣用語的禁忌,或者特定稱謂的使用禮儀等。這能將詞匯學習提升到交際層麵,讓讀者不僅知道“怎麼說”,更明白“該不該說”以及“在什麼情況下說”。一本好的詞典,不僅是知識的集閤,更是一種文化的橋梁,這本書如果能在這方麵多下功夫,無疑會成為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珍藏。
評分坦白說,我對於此類專注於特定區域方言的工具書,總是帶著一種審慎的樂觀。因為要平衡“全麵性”與“深入性”實在太考驗功力瞭。如果《漢英北京官話詞匯》隻是收錄瞭那些普通話中也能找到對應、隻是略有發音差異的詞匯,那它和一本普通的英漢詞典區彆不大。真正讓人期待的是,它能否挖掘齣那些“隻有北京人纔會這麼說”的獨特錶達,那些帶有強烈地方色彩,一旦使用齣來,立刻能讓人聯想到“老北京”的那種詞匯。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去標準化”的努力,去記錄那些可能正在消亡,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真實存在於人們生活中的語言片段。例如,那些用於描繪鬍同生活的場景詞匯,或者特定行當的“黑話”或術語——當然,如果能對這些帶有特定社會背景的詞匯做齣必要的背景介紹,那就更完美瞭。畢竟,語言是曆史的載體,不瞭解它産生的社會環境,對其意義的把握就容易流於錶麵。我設想,這本書的讀者群應該相當廣泛,從語言研究的學者到渴望體驗原汁原味北京生活的遊客,都可能從中受益。因此,這本書的“可讀性”也至關重要,學術的嚴謹性不應以犧牲普通讀者的閱讀體驗為代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