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1999-02-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59.80 | 页数: | 印次: 9 |
| ISBN号:9787100020411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词典共收单音虚词762条,复合虚词491条,惯用词组289条,固定格式313条,共计1855条。条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本词典所收的词条主要是古代汉语虚词,也酌收部分近代汉语虚词。所收的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感叹词、助动词、代词、不定数词等。严格地说,本词典收入的不完全是虚词,譬如代词、不定数词。收入这类词,主要为读者阅读古籍提供更多的方便,而不代表编者对词汇的虚实观。
凡例 笔画检字表 词典正文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例句引用古籍书目
我是在进行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史的论文写作时偶然接触到这本词典的,初衷是想核对几个关键虚词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细微语义漂移。可以说,这本书的词条覆盖度和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之”、“乎”、“者”、“也”这类基础虚词的解释上,而是深入到了一些相对冷僻但却在特定语境下意义举足轻重的虚词群,比如那些用于表示语气或语气的副词性虚词,其解释详尽到令人惊叹。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非孤立地解释词义,而是将每一个虚词的演变轨迹放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背景下进行考察,辅以大量高质量的、经过严格考证的原始文本例证。当我对比了其他几本工具书后,明显感觉到本书的例句选择更为精妙,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该虚词在特定语境下的核心功能,为我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段落提供了决定性的支撑。
评分坦率地说,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的,因为市面上这类工具书往往要么过于学术化而晦涩难懂,要么过于通俗化而失之偏颇。然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成功地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的语言表述既保持了高度的准确性,又力求清晰易懂,没有过度使用那些只有语言学家才懂的行话。编者似乎非常清楚,阅读者群体的跨度很大,因此在解释复杂语法功能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现代汉语的对比,帮助读者建立起理解的桥梁。比如,它对“遂”和“乃”在表示先后关系时的细微差异的讲解,就处理得极其到位,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的问世,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和掌握古代汉语复杂句法结构的门槛,它以一种谦逊而强大的姿态,屹立在古代汉语研究的工具书之林。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典范。我注意到,在引用例句时,几乎每一个引文都标注了清晰的出处和页码,这种对文献源头的尊重和对考证的细致入微,极大地增强了词典的可信度。在翻阅过程中,我特意去查阅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先秦典籍中的虚词用法,词典中的解释和例证无一不与我的记忆相符,且提供了更为深入的语法分析视角。这种扎实的基础工作,让使用者可以毫无保留地信任其提供的解释。此外,该书的收录范围明显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标准,它似乎囊括了从上古到中古时期的一些过渡性或区域性的虚词用法,这对于研究语言变迁史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我深感这不仅仅是一本“查阅”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可以用来“学习”和“研究”的经典之作。
评分作为一名长久以来沉浸于古代文献阅读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虚词的掌握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自己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缺乏对古人“言外之意”的把握。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系统性的学习路径。它的编写体例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它建立起对古代汉语虚词系统的宏观认知。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个主要条目下附加的“辨析”部分。例如,对于那些意义相近、容易混淆的虚词,编者会用极为简练的语言,剖析它们在句法结构、情感色彩以及功能侧重上的细微差别。这种精细化的辨析,就像是给我的阅读思维安装了一个高精度的滤镜,让我开始注意到那些过去被我忽略的、决定文气流转的关键节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看待古代篇章的视角发生了质的飞跃,不再是机械地翻译,而是开始真正地“听见”古人是如何构造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
评分这本《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斑驳感的米黄色纸张,触感温润,仿佛真的能从中嗅到一丝年代久远的墨香。设计上摒弃了现代工具书的浮躁与喧嚣,采用了一种极其内敛的宋体字印刷,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学术气息。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纸张选择,厚度适中,光线柔和,即便是长时间研读那些繁复的例句和释义,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书脊处没有出现松动或开裂的迹象,这对于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毕竟是要经常翻阅查阅的。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版式布局上的考量,每一个词条的释义、用例、以及引文的出处,都划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让人在快速查找信息时,能够迅速定位所需内容,而不是被排版搞得眼花缭乱。这种对手感和视觉体验的极致追求,使得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对古代文字的温和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