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

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付熹年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科技史
  • 建筑史
  • 中国建筑
  • 科学史
  • 技术史
  • 古代建筑
  • 历史
  • 文化
  • 工程技术
  • 建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世纪摆渡人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16335
商品编码:25682573074
包装:圆脊精装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

定价:285.0元

作者:付熹年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030216335

字数:1203000

页码:

版次:31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1.703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工具书>百科全书

目录


工具书>百科全书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序言


好的,为您创作一份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之外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书名:大国工匠的百年足音:近代中国工业技术变迁实录(1840-1949)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一个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矛盾的时代——自晚清开眼看世界至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国工业技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艰难萌芽、挣扎求存并最终完成初步体系构建的历史进程。我们试图剥离传统叙事中对技术进步的浪漫化或过度悲观的描绘,转而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剖析近代中国“学习技术”、“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这三条主线是如何相互交织、制约与推动的。 本书的视角并非局限于单纯的技术清单或名人传记,而是将技术变革置于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它不是一部纯粹的工程技术史,而是一部关乎国家命运、社会转型与民族精神重塑的“技术社会史”。 第一部分:器物与危机——晚清“师夷长技”的困境(1840-1895) 本部分详述了鸦片战争后,清廷及地方督抚被迫启动的洋务运动。重点不再是简单罗列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机构的建立,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技术输入模式。我们详细分析了购买设备、聘请外国专家、翻译西方技术手册等多种方式的技术获取路径,并着重揭示了这些早期工业实践中存在的系统性缺陷:技术引进往往停留在“制器”层面,缺乏对基础理论和教育体系的同步革新;管理模式深受传统官僚体系的制约,难以适应现代工厂的运作效率;以及技术工人队伍在缺乏健全学徒制度下的培养困境。 特别地,本卷对兵工企业与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的技术路线差异进行了细致对比,考察了在不同投资主体和管理体制下,技术吸收与创新的动力源有何不同。最后的甲午海战,不仅是军事的失败,更是晚清技术自强运动初期模式性失败的残酷验证。 第二部分:萌芽与挣扎——民国初期技术体系的初探(1895-1927) 甲午战后的“中体西用”思想彻底破产,促使知识分子和实业家开始探索更为深入的工业化路径。本部分着重考察了清末民初高等教育体系的重塑,特别是工科教育的兴起。我们梳理了京师大学堂工科、北洋大学堂以及后来的清华、交通大学等院校在培养机械、土木、化学工程人才方面的努力,分析了早期留学生归国后在技术传播与产业实践中的关键作用。 民国初年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一种分散而又充满活力的状态。本书细致考察了张臯春、周学熙、范旭东等实业家所开创的化学工业(如制碱、造纸)的先驱性工作。这些努力突破了洋务运动主要集中在军工和重交通运输的局限,开始触及现代工业的更精微层面。然而,军阀混战、外资的强势倾轧以及国家主权的不完整,使得这些技术进步始终处于脆弱的边缘,常常因为资金链断裂或政治干预而功亏一篑。 第三部分:体系的构建与战火的洗礼(1927-1949) 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一方面大力推行“黄金十年”的经济建设计划,另一方面也意识到了技术自主化的紧迫性。本部分将重点放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技术标准的建立、科研机构的整合(如中央研究院的建立及其工程学部门)以及有计划的工业布局上。 我们详细分析了水利工程、交通网络(铁路、公路)建设中的技术决策过程。例如,对黄河治理的长期规划,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实践,更是对本土地理环境认知与西方工程理论结合的复杂尝试。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技术人才在特定时期的“南迁”与“西迁”,考察了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如四川、重庆地区,在极端物质匮乏条件下,如何通过迁移原有工厂和技术人员,形成“战时工业基地”,并催生出某种程度的“边际创新”。 最后,本卷将对1945年后的接收与重建工作进行审视,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工矿企业在接收日伪产业和接收美援物资过程中,技术装备的更新与人员的整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为新中国技术基础的形成留下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图景。 本书的独特价值: 《大国工匠的百年足音》力求提供一个超越“技术好坏”的宏大叙事框架,去理解一个古老文明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如何试图重新定义“效率”、“知识”与“国家力量”的过程。它关注的不仅是机器的引进,更是制度、教育与社会文化对技术生长的适应性与排斥力。通过对大量档案、实业家回忆录和工程报告的爬梳,本书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挣扎的近代中国工业技术发展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这本书的兴趣,源于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切着迷,特别是那些伟大的工程奇迹。我总觉得,那些流传至今的古建筑,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智慧的结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对“科学技术”这一视角下的建筑理解的空白。市面上关于中国建筑的书籍不少,但多数侧重于艺术风格、文化内涵或历史演变,真正深入剖析其背后科学技术支撑的书籍却相对较少。《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的题目恰恰击中了我最想了解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详细讲解古代建筑中涉及到的结构力学,比如榫卯结构是如何实现连接牢固且又能适应地质变化的;以及古代的测量和定位技术,是如何保证建筑的准确性和对称性的。另外,我也非常关注古代在材料学方面的成就,例如对木材的防虫防腐处理,对砖瓦的烧制工艺,以及对石材的精细加工,这些技术细节直接决定了建筑的耐久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清晰的图解,甚至是一些考古发现和复原研究的成果,让我能够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伟大。

评分

阅读《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的体验,就像是穿越时空,亲身走进中国古代的工坊和建筑工地。我一直对那些古老的建筑感到着迷,总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在那个相对简陋的技术条件下,完成如此复杂的设计和建造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解答我心中疑惑的一把钥匙。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风格的演变过程的梳理。从原始的穴居、巢居,到秦汉时期的雄浑大气,唐代的辉煌灿烂,宋代的精巧细腻,再到明清的规整严谨,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都深深烙印着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水平。我期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在这些演变过程中,科学技术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例如,在结构方面,梁思成先生等现代学者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已经揭示了其高度的科学性,这本书能否进一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在材料运用上,古代是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和处理木材、石材、砖瓦的?在施工工艺上,那些庞大的工程是如何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帮助下完成的?我期待着书中能通过大量的实例,图文并茂地展现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的脉络,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建筑的科学之美。

评分

一本厚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拿到手中就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分量,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在这浩瀚的篇章中,一窥古老中国在建筑领域那璀璨的智慧结晶。我一直对中国古代那些拔地而起、巍峨壮丽的宫殿、寺庙、园林以及普通百姓的居所充满好奇,它们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所在,更是凝结了无数匠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对力学美学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的艺术品。这本书的题目就足够吸引人,它承诺了将科技与建筑这两个看似遥远却又密不可分的领域进行深度结合。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古代建筑所运用的各种技术,例如榫卯结构的精妙设计,是如何在没有一钉一铆的情况下,构建出如此坚固且富有弹性的房屋;又比如古代在选址、规划上的智慧,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达到风水、采光、排水的最佳效果;还有那些关于材料的学问,从夯土到砖瓦,从木材的选用与处理,到石材的雕琢与运用,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古代工匠的独到经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将这些技术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建筑实例分析中,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流传千古的建筑奇迹,是如何在科技的支持下得以实现的。

评分

翻开《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这本书,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壮丽的古建筑群,它们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散发着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我一直认为,这些建筑之所以能够屹立千年,背后一定有着超乎想象的科学技术支撑。这本书的题目对我来说,就像一扇通往古老智慧宝库的大门。我迫切地想知道,在没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摸索出那些精妙绝伦的建筑技艺的?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例如木构架的受力原理,如何通过斗拱等构件将上部荷载合理地传递到柱子上;以及在材料选择和处理方面,古代工匠是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木材、石材、夯土、砖瓦等材料,并对其进行防腐、防潮、防火等处理的。此外,我对古代的规划和设计技术也充满了好奇,比如城市布局、建筑群的组合、以及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这些背后是否也蕴含着科学的考量?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图文案例,为我一一揭示这些“隐藏”在建筑之下的科学奥秘,让我能够以更深刻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伟大成就。

评分

每当我站在一座古老的建筑前,内心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敬畏,它们静默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史 建筑卷》这本书,我的期待是它能带领我走进这些故事的源头,去探究支撑它们屹立不倒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建筑》一类的书籍,常常着重于其艺术风格和历史意义,而这本书的题目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这一核心,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分析古代建筑中蕴含的力学原理,比如拱、券、斗拱等结构形式是如何巧妙地分散和传递荷载的;对古代的测量技术、放样技术、以及施工管理方面的技术,我也充满了好奇。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 CAD 软件和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精确地计算尺寸、确定角度、规划施工流程的?书中关于材料科学的探讨也至关重要,古代对木材的防腐、防火,对砖瓦的烧制工艺,对石材的加工技术,都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寿命和品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文字和清晰的图示,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伟大之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技术上的精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