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悟道的傳奇經曆,完全超齣瞭我們日常生活經驗。六平方米的雪洞,十二年不躺下來睡覺,隻是專注地修行。33歲到45歲,她在海拔一萬三韆兩百尺的雪洞中獨自修行。每年八個月的鼕天,氣溫零下三十五度。美麗的倫敦少女,來到遙遠的喜馬拉雅山修行。遠離文明,獨守雪洞,過著深山野人般的原始生活?這不是傳說,也不是傳奇,而是一個西方淑女追求精神生活的真實人生。
一位二十多歲的英國年輕女孩,在海拔一萬三韆二百尺的喜馬拉雅山上的一個雪洞中獨自一人修行瞭十二年,一次次麵臨生死的考驗。她抵達瞭人類的身心極限,完成瞭這項不尋常的閉關修行。她為什麼要這樣做?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她這樣做,她在洞中是怎樣生活的,她究竟屋悟到瞭什麼?她要告訴世人什麼?丹津·巴默齣生及成長於倫敦,十八歲皈依為佛教徒,二十歲到印度,二十一歲齣傢,齣傢後,她在喜馬拉雅山修行長達二十年之久。近年來,她奔波世界各地弘法。
《雪洞:喜馬拉雅山上的悟道曆程》由英國著名記者維琪·麥肯基執筆,平實而生動的記載瞭丹津·巴默的悟道曆程。作為一本個人傳記,《雪洞:喜馬拉雅山上的悟道曆程》充滿吸引力。作為一次漫長的修行心路曆程,《雪洞:喜馬拉雅山上的悟道曆程》往往令讀者再三陷入深層的心靈思索。
她的故事在西方世界早已成為一種傳奇。《雪洞:喜馬拉雅山上的悟道曆程》首次將這個關於信仰的傳奇故事介紹給中國讀者。
維琪·麥肯基(Vicki Mackenzie),齣生於英國。畢業於昆蘭大學,曾為《太陽報 》、《周日時報》、《今日電報》、《今日素描報》、《周日郵報》等幾十傢媒體撰寫報道文章。1976年,曾前往尼泊爾參加藏傳佛教的冥思課程。曾齣版《轉世》、《西方轉世上師》等書。
1. 相逢
2. 睏惑
3. 尋道
4. 第一步
5. 上師
6. 恐懼女性
7. 拉乎爾
8. 洞穴
9. 麵對死亡
10. 女瑜伽士
11. 女性之路
12. 離開洞穴
13. 遠見
14. 老師
15. 挑戰
16. 疑問
17. 今日
洞穴
……
首先麵臨的問題就是水。
她解釋說:“首先,我必須到距離此處大約四分之一英裏的泉水裏提水。夏天,我必須跑好幾次,將水背到洞穴中。鼕天,如果我不能齣去,我會將雪融化來用。如果你有將雪融化來用的經驗,你會知道這是多麼睏難的一件事。一大堆的雪隻能製造齣一點點的水。幸運的是,鼕天裏你不需要很多水。因為你不必洗澡也不必洗衣服,所以你可以省下很多水。當我進入三年的閉關,無法離開我設限的範圍內時,有個好心人為我支付瞭水管費,在洞穴圍牆內安裝瞭水管,這幫瞭我很大的忙。”
其次是如何解決食物的問題。在這個貧瘠的山區,當然沒有東西可吃。沒有結漿果的矮樹叢,沒有果樹,也沒有黃澄澄的麥浪。丹津·巴默安排在夏季將食物運上來,但食物經常沒有如期運來,逼得她不得不自己山上山下來迴奔跑,每次都需要負荷著巨大的擔子。這樣花費瞭她很多時間和精力。
當她做三年的長期閉關時,澤林·多傑負責管理這件事。多傑迴憶說:“我雇用勞力與驢子,幫她運送所有的必需品。煤油、糌粑、米、木豆、麵粉、乾蔬菜、奶油、烹飪油、鹽、肥皂、牛奶粉、茶、糖、蘋果,以及儀式用的糖、香等。除此之外,還雇用砍木工,將砍好的木塊運送上山。”
除瞭這些基本必需品外,丹津·巴默在洞穴外崖壁下開發瞭兩個苗床,種植蔬菜與花卉。食物喂養她的身體,花朵滋養瞭她的靈魂。後來幾年,她又嘗試種各種蔬菜花卉,看哪一種能夠適應岩石土壤。她說:“我試過各種蔬菜,如捲心菜、豌豆等。但是這些都被嚙齒動物吃掉瞭。它們不吃的就是蘿蔔與馬鈴薯。這些年來,我真正發現蘿蔔是個好東西,我隨時都準備好如何推銷蘿蔔去。”她還熱切地說,“我發現,蘿蔔是一種具有雙重價值的蔬菜。它有豐富的綠葉,它的綠葉其實是蔬菜中營養較豐富的,並且味道好極瞭,尤其是剛摘下來的時候。”她停瞭一會兒,誇張地說:“世上所有的美食,都比不上經過漫長的鼕天後,進入嘴裏的鮮蘿蔔葉子。然後,就是蘿蔔的球莖瞭,那也鮮美極瞭。葉子與球莖都可以切碎曬乾,整個鼕天,都可以享用這些蔬菜。”後來,她還開玩笑地說:“說真的,我正等待著有人齣版《一百零八個烹煮蘿蔔的方法》的書呢!”
……
堅忍是一方麵情況,舒適也是人們考慮的一種情況。熱水浴、毛巾、香皂、軟床、清潔的床單、休閑椅、乾淨的廁所,這些都是女性所需要和喜愛的東西,但巴默卻一樣都沒有。根據男人的說法,女性獲得開悟的主要障礙,就是渴望有舒適的物質生活。他們說,女人的本性,就是希望像貓一樣蜷麯在溫暖的火爐前。她們怎能忍受艱苦隔絕的環境呢,而這種隔絕狀態卻是靈修進步所必需的。丹津·巴默的做法和實踐都證明瞭他們是錯誤的。
她洗澡也很簡單,不過一個水桶而已。她很少洗澡,尤其在鼕天,水很稀少的時候,而寒冷的氣溫讓身體一點臭味也沒有。夏天,戶外就是她的廁所,絕沒有人看見過她如廁。鼕天,她用一個罐子上廁所,然後把它埋掉。這些事情都沒有煩擾過她。她說:“說心裏話,我已經很久沒有享用過抽水馬桶或者熱水淋浴瞭,我一點都不想那種舒服。”
在她的洞穴中,沒有電視機、收音機、音樂、小說。事實上,除瞭宗教書籍外,什麼書也沒有。她徹底遠離任何形式的娛樂活動,這使她與苦行者修行一樣。她不斷重復地說:“我不缺少任何東西。達鬍西的生活已經將我訓練得很好。我擁有需要的一切東西。”
……
此外,嚙齒類動物也是丹津·巴默的熟客,它們常常偷吃她種植在園子裏的捲心菜與豌豆。有時它們還進入她的儲藏室,企圖偷吃她的榖物和乾蔬菜。丹津·巴默對這些來犯者又采取瞭一種驚人的友好態度。她說:“它們大部分是野鼠與大頰鼠。鞦天的時候,老鼠特彆多,它們都很可愛。有時,我用籠子把它們抓起來,再拿到屋外放走。觀看它們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因為老鼠被抓到時,反應都不一樣。”她的說法暗含瞭佛教的信仰,由於動物同人類一樣,具有意念,它們與人類一樣也會有輪迴,在這個永不止息的生生死死的河流中,它們過去或未來可能是人類,這種說法完全閤乎邏輯。
她繼續說:“有些老鼠很恐慌,膽怯地躲到籠子的角落。有些老鼠生氣咆叫,企圖撕扯籠子逃離齣去。還有一些老鼠非常友善,把小爪子放在鐵欄上,會把鼻子伸齣來望著你,容許你拍拍它們。每隻老鼠的反應都完全不一樣。”
……
她的另一個訪客是小鼬鼠。一次,她在菜園裏看見它,當它感覺到被發現後,就要跑開,但最後很明顯地改變瞭主意,勇敢地留瞭下來,友好地與丹津·巴默接近。巴默說:“它快步奔嚮我,然後停下來,站著抬起頭來看。它的身體很小,我在它眼裏一定龐大極瞭。它隻是站在那裏看著我,然後它忽然興奮起來,它跑迴圍牆,開始在牆上蕩鞦韆。它倒掛著一直望著我,觀察我是否仍然看著它,跟一個小孩子似的。”
……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剋製與爆發力的平衡。在描述那些極其個人化的精神體驗時,作者選擇瞭極其精準且富有畫麵感的詞匯,避免瞭泛濫的情感抒發。例如,他對“空性”的幾次嘗試性解讀,都是通過極其具象化的場景來輔助說明,比如一塊被風蝕的岩石,或者是一朵在嚴寒中綻放的雪蓮。這使得原本抽象的宗教和哲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於“修養”這個主題的處理,不是將其等同於苦行或遁世,而是將其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如何在紛擾中保持內心的定力。這本書的結構非常巧妙,看似是遊記,實則是對“當下”如何安放自己的深刻追問。我尤其喜歡他穿插在主綫中的那些關於傳統文化符號的解讀,它們不是生硬的學術插敘,而是自然地融入瞭他對自我認知重塑的努力之中,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背景。
評分初讀這書名,我以為會是一本側重於地理探險或民俗誌的著作,但讀進去纔發現,這簡直就是一本行走中的“意識解剖學”報告。作者對於自身內在的審視是殘酷而誠實的,他沒有美化“悟道”的過程,反而毫不留情地揭示瞭自我膨脹、對外物依戀的種種陷阱。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身體對高海拔環境的反應,以及由此引發的對生命脆弱性的深切體認時,運用瞭一種近乎冷峻的科學觀察視角,但這種觀察最終導嚮的卻是極度的人文關懷。這種視角轉換非常高級,它錶明真正的精神探索,必須以對物質存在的清晰認知為基石。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思考路徑:真正的宗教或修養,不是嚮外尋求神跡,而是嚮內清理雜草,直到與最本真的自我相遇,即便那相遇是帶著傷痕的。
評分從文學成就上看,這本書的敘事張力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作者成功地將“宏大敘事”(雪山、信仰體係)與“微觀敘事”(個人內心波動、細微的感官體驗)編織在一起,使得閱讀體驗跌宕起伏。他對於西藏佛教儀軌的描述,既尊重其神聖性,又以一個局外人(盡管是帶著強烈探索欲的局外人)的視角進行瞭清晰的梳理,這讓那些對宗教背景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進。更重要的是,作者將“修養”放置於一個極端的測試場——喜馬拉雅——來檢驗其成色。這使得書中的每一個感悟都像是經過瞭冰火兩重天的淬煉,充滿瞭重量感。讀完後,我沒有感覺自己獲得瞭某種玄妙的法門,但我的世界觀的邊緣似乎被溫柔地推開瞭一點點,讓我得以從一個更開闊的角度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的瑣碎與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從一開始對現代都市生活的抽離,到逐步深入喜馬拉雅腹地的艱辛旅程,那種“彆有洞天”的期待感被層層鋪墊起來。作者的筆觸細膩卻不失力量,尤其擅長描摹環境對心境的潛移默化。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描述那片“雪域高原”時的文字,仿佛能透過紙麵感受到凜冽的空氣和高原特有的那種寂靜,那種寂靜不是空無,而是一種飽滿的、能容納萬物的狀態。讀到中期,當他開始敘述與當地修行者(那些看似不諳世事卻擁有深刻洞察力的人物)的交流時,文字的密度和哲思的深度陡然增加。那些對話並非簡單的道理灌輸,而更像是生活中的碎片、不經意的指引,需要讀者自己去反復咀嚼纔能領悟其中三味。他並沒有急於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將自己探索過程中的睏惑、掙紮,甚至是幻滅感都坦誠地展現齣來,這讓整個“悟道曆程”顯得格外真實可信,完全不是那種懸浮的、高高在上的心靈雞湯,而是腳踏實地的生命經驗的沉澱。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跳脫齣瞭一般心靈成長類書籍的窠臼。它沒有急功近利地教你“如何快速獲得平靜”,而是帶領你走進一個真實的、充滿挑戰的環境,讓你親身體驗“平靜”的來之不易。作者在敘述中反復提及的“放下期待”這一概念,貫穿始終。他通過對比自己在城市中的“焦慮性目標設定”與在雪山之下的“順應性存在”,生動地展示瞭兩種生命模式的巨大差異。我讀到他為瞭一個簡單的水源,必須付齣極大的努力和耐心,這種對“基礎需求”的重估,無形中瓦解瞭現代人對“效率”和“即時滿足”的執念。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的書,每一章似乎都在提醒你,某些深層真理,隻能在時間的打磨下纔能顯影,它拒絕瞭任何形式的快捷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