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函,《仪度六壬选日要诀》
[清]张九仪撰
全六册,680.00元
清严陵张九仪,以精通堪舆学而闻名于世,然其所著《仪度六壬选日要诀》六册,共分智、仁、勇三部,其以大六壬合斗首元辰而论造葬择日之法,独辟蹊径,精妙非常。先生以为世传造葬择日之法,以日元为主,而配以年月与时。但《通书》诸家止见干支美日即用,浮而不切,惟斗首以本山为主,必取为本山元辰为本,本山武才为本,贵人禄马而用之,方云贴切,吉凶有准。爰录斗首用法在前,然后元辰。用武曲内斗首,固知取禄马贵人,却不知要取禄马贵人到山到向,而《通书》中止用九宫吊替,一卦管三山,在吊替即飞东跳西,乱而无叙;而一卦三山又混同不清,糊涂从事,惟大六壬盘中十二宫依此挨去,以贵人禄马挨到本山、挨到本向为主,住而不去,且要发出三传,斯斗首中元辰武财之禄马方得确实,乃有灵验,故录大玄空六壬用法继之于后。如是则年月日时四柱既得元辰武曲吉宿,而六壬盘中又得禄马贵人实到某山,实到某向,吉者趋之,凶者避之,选择之能事自能备于己心。如此而论,此书实为瀚海慈航,青云阶梯,堪舆学者之,不可不熟读而细玩之也。
- -_- -
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套线装本简直是匠心独运的体现。六册书的装帧设计,每一册的篇幅和内容侧重都有微妙的安排,体现了古人对知识体系划分的精妙。纸张的厚度和韧性,保证了它能够经受住多次翻阅而不易损毁,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参考书来说至关重要。而且,那种手工装订特有的细微不完美之处,反而增添了书籍的人文气息,让人感到亲切和尊重。这套书的保存状态极佳,几乎看不出岁月的侵蚀,这本身就说明了它被前人珍视的程度。对于任何致力于建立传统术数研究资料库的藏家而言,这套书的品相和完整性,无疑是收藏中的佳品。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代文化抱有极大热情的业余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实用性。它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宋代乃至更早期择吉学思想演变脉络的认识。通过研读张九仪的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学派思想是如何交融、碰撞,最终形成这一成熟体系的。书中的许多案例分析,虽然年代久远,但其背后的决策逻辑和对社会环境的考量,至今读来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常常将书中的某些段落与其他相关史料进行交叉比对,那种“历史真相”逐渐浮现的快感,是阅读一般现代著作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是研究古代社会运作机制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评分说实话,阅读这类古籍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专业基础,我承认自己并非能一蹴而就地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技巧。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让每一次的“突破”显得尤为珍贵。比如书中关于“用事”与“神课”结合的论述,一开始看觉得晦涩难懂,仿佛云里雾里,但在结合实践模拟推演了几次之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现代速成指南都无法给予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选”一个好日子,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系统性”的问题分析,如何从纷繁的信息中提炼出核心矛盾点。这是一种思维训练,而非简单的技能学习,其对心性的磨砺作用,同样值得称道。
评分初读此书,我便被其深邃的理论体系所震撼。作者在论述六壬选日之法时,其逻辑之严密,推理之精微,实属罕见。它绝非那种浅尝辄止、人云亦云的术数书籍,而是深入到了元和规律的底层逻辑之中。书中对各种课体、神煞的解释,都建立在对自然节律和人事变迁的深刻洞察之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推演时的条理清晰,虽然术语专业,但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逐步领悟其精髓。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时间、空间与人事互动关系的新视角,远超出了简单的吉凶判断,更像是一套完整的宇宙观模型。这种体系化的构建,使得每一次的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和理解层次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式的线装书,配上手感的纸张,简直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那些泛黄的纸张和古朴的字体,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味道。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内容本身,但不得不说,这影印的质量非常高,字迹清晰,排版考究,丝毫没有影响阅读的体验。对于喜欢研究古籍,或者说对手工艺品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来说,光是这外在的呈现就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那种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在翻阅时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能将这样一本珍贵的古籍以如此精美的形式呈现出来,出版方确实是用心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