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万里编著的《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研究》在充分掌握**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材料,**对中国古代的舍利瘗埋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时代包含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几个时期。内容涉及舍利的种类、传入和向外传播问题;对塔基地宫的出现及其演变、与墓葬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各时期舍利容器的组合方式及其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图文并茂,适合文物考古工作者和考古专业师生等阅读。
冉万里编著的《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研究》的 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的舍利瘗埋制度,时代包括魏晋 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元明几个时期。作者 通过实地调查,在充分掌握**手资料的基础上,结 合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资料,**对古代舍利瘗埋制 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舍利的种类、传 入和向外传播问题;同时根据考古资料,对塔基地宫 的出现及其演变、与墓葬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 讨;对各时期舍利容器的组合方式及其特点进行了深 入分析;对许多具体问题的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中 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研究》内容丰富,观点新颖,附 有插图百余幅,图文并茂,适合于考古专业师生、考 古工作者等的阅读和学习。
冉万里,男,1967年生于陕西蒲城。1985年至1992年就读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至2006年,在日本同志社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留学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1年在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现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与佛教考古。发表简报、论文七十余篇,出版《唐代金银器装饰文檬の考古学的研究》等著作三部。
前言
第一章 早期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舍利瘗埋在中国开始的时间
二、早期舍利的来源与种类
(一)早期舍利的来源
(二)舍利的种类
三、文献中所记载的早期舍利瘗埋
(一)东晋十六国时期
(二)南北朝时期
四、考古发现的早期舍利瘗埋实例分析
(一)地宫问题的讨论
(二)舍利容器的分类及其组合
(三)从供养品看早期舍利瘗埋与墓葬的关系
小结
第二章 隋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舍利安置的场所——地宫与天宫
(一)地宫
(二)天宫
二、舍利容器的种类
(一)外重容器
(二)核心容器
(三)舍利容器的分期及特征
三、舍利容器的组合
四、供养品
五、舍利的种类、来源及供养目的
(一)舍利的种类
(二)舍利的来源
(三)供养目的
六、隋代舍利瘗埋过程中对地形的选择
七、隋代舍利瘗埋过程中的瑞应现象
(一)自然现象的变化
(二)舍利本身的变化
(三)人体生理及精神的变化
(四)获得可雕刻石函的石料
(五)掘地基得铜塔、佛像及古物
(六)释放囚犯,按期而至
八、仁寿舍利塔之数
九、隋代舍利瘗埋制度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唐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地宫与天宫
(一)地宫
(二)天宫
(三)地宫、天宫与印度舍利瘗埋的关系
(四)地宫的雕刻和壁画
二、舍利容器的分类与形制
(一)外重容器
(二)核心容器
三、舍利容器的装饰纹样
(一)涅槃题材
(二)佛传故事
(三)佛足
(四)迦陵频伽
(五)各类佛像
(六)龙纹
(七)四神、双凤及其他
四、舍利容器的组合及分期
(一)高祖、太宗时期
(二)高宗、武则天时期
(三)中宗、玄宗时期
(四)中、晚唐时期
五、供养品
(一)供养品的分类
(二)供养品的安置方式
(三)供养品数量的演变
六、舍利的来源
(一)西游高僧或使节取回
(二)感应所得
(三)外国贡献
(四)掘出前代所瘗埋的舍利
七、文献及考古发掘中所见的唐代舍利
(一)舍利的分类
(二)唐代舍利的传播
(三)关于定光佛舍利
八、塔基地宫中的志铭
九、发愿文
十、唐代皇帝与舍利瘗埋
小结
第四章 唐代渤海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瘗埋舍利的塔基地宫与塔心础孔穴
(一)瘗埋佛舍利的地宫形制
(二)僧侣的墓塔地宫形制
二、舍利容器、舍利及供养品
(一)舍利容器的分类及其组合
(二)舍利的分类
(三)供养品
三、渤海的舍利瘗埋与中央政府的唐王朝以及日本、朝鲜半岛的关系
(一)与中央政府唐王朝的关系
(二)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三)与日本的关系
小结
第五章 五代至宋元明时期的舍利瘗埋制度
壹、五代时期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地宫与天宫
二、舍利容器的种类
三、舍利容器的组合
四、舍利的种类
五、供养品
六、发愿文
七、舍利瘗埋的特征
小结
贰、宋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地宫与天宫
二、舍利容器的种类及组合
三、供养品的种类及特征
四、刻铭、舍利瘗埋用语及发愿文
五、舍利的来源
六、供养对象的多样化,供养方式的变化
七、宋代皇室与舍利供养、瘗埋
八、宋代士大夫与舍利瘗埋
小结
叁、辽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地宫和天宫
二、舍利容器的种类
三、舍利容器的组合
四、舍利信仰的新变化及发愿文
五、供养品的分类
六、供养品摆放方式的变化
小结
肆、金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地宫
二、舍利容器的分类
三、舍利的分类
四、舍利容器的组合
五、供养品
六、瘗埋舍利的目的
小结
伍、元明时期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元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二、明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结语
后记
前言
第一章 早期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舍利瘗埋在中国开始的时间
二、早期舍利的来源与种类
(一)早期舍利的来源
(二)舍利的种类
三、文献中所记载的早期舍利瘗埋
(一)东晋十六国时期
(二)南北朝时期
四、考古发现的早期舍利瘗埋实例分析
(一)地宫问题的讨论
(二)舍利容器的分类及其组合
(三)从供养品看早期舍利瘗埋与墓葬的关系
小结
第二章 隋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舍利安置的场所——地宫与天宫
(一)地宫
(二)天宫
二、舍利容器的种类
(一)外重容器
(二)核心容器
(三)舍利容器的分期及特征
三、舍利容器的组合
四、供养品
五、舍利的种类、来源及供养目的
(一)舍利的种类
(二)舍利的来源
(三)供养目的
六、隋代舍利瘗埋过程中对地形的选择
七、隋代舍利瘗埋过程中的瑞应现象
(一)自然现象的变化
(二)舍利本身的变化
(三)人体生理及精神的变化
(四)获得可雕刻石函的石料
(五)掘地基得铜塔、佛像及古物
(六)释放囚犯,按期而至
八、仁寿舍利塔之数
九、隋代舍利瘗埋制度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唐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地宫与天宫
(一)地宫
(二)天宫
(三)地宫、天宫与印度舍利瘗埋的关系
(四)地宫的雕刻和壁画
二、舍利容器的分类与形制
(一)外重容器
(二)核心容器
三、舍利容器的装饰纹样
(一)涅槃题材
(二)佛传故事
(三)佛足
(四)迦陵频伽
(五)各类佛像
(六)龙纹
(七)四神、双凤及其他
四、舍利容器的组合及分期
(一)高祖、太宗时期
(二)高宗、武则天时期
(三)中宗、玄宗时期
(四)中、晚唐时期
五、供养品
(一)供养品的分类
(二)供养品的安置方式
(三)供养品数量的演变
六、舍利的来源
(一)西游高僧或使节取回
(二)感应所得
(三)外国贡献
(四)掘出前代所瘗埋的舍利
七、文献及考古发掘中所见的唐代舍利
(一)舍利的分类
(二)唐代舍利的传播
(三)关于定光佛舍利
八、塔基地宫中的志铭
九、发愿文
十、唐代皇帝与舍利瘗埋
小结
第四章 唐代渤海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瘗埋舍利的塔基地宫与塔心础孔穴
(一)瘗埋佛舍利的地宫形制
(二)僧侣的墓塔地宫形制
二、舍利容器、舍利及供养品
(一)舍利容器的分类及其组合
(二)舍利的分类
(三)供养品
三、渤海的舍利瘗埋与中央政府的唐王朝以及日本、朝鲜半岛的关系
(一)与中央政府唐王朝的关系
(二)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三)与日本的关系
小结
第五章 五代至宋元明时期的舍利瘗埋制度
壹、五代时期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地宫与天宫
二、舍利容器的种类
三、舍利容器的组合
四、舍利的种类
五、供养品
六、发愿文
七、舍利瘗埋的特征
小结
贰、宋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地宫与天宫
二、舍利容器的种类及组合
三、供养品的种类及特征
四、刻铭、舍利瘗埋用语及发愿文
五、舍利的来源
六、供养对象的多样化,供养方式的变化
七、宋代皇室与舍利供养、瘗埋
八、宋代士大夫与舍利瘗埋
小结
叁、辽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地宫和天宫
二、舍利容器的种类
三、舍利容器的组合
四、舍利信仰的新变化及发愿文
五、供养品的分类
六、供养品摆放方式的变化
小结
肆、金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地宫
二、舍利容器的分类
三、舍利的分类
四、舍利容器的组合
五、供养品
六、瘗埋舍利的目的
小结
伍、元明时期的舍利瘗埋制度
一、元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二、明代的舍利瘗埋制度
结语
后记
这本书的学术贡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更关注它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它似乎搭建了一个跨学科对话的平台,不仅借鉴了考古学的实证分析,还巧妙地引入了宗教人类学和空间理论的分析工具来解读古遗址。这种多维度的交叉研究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古代宗教行为的可能性边界。书中对某些关键遗址的重新解读,甚至推翻了以往一些学界主流的定论,这种勇于挑战和修正的精神非常值得赞赏。它不仅仅是在“整理”前人的发现,更是在“创造”新的解释框架,这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向前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这种方法论上的突破,比单纯的考古报告更有价值。
评分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古代礼制和丧葬文化变迁的课题,这本书的论述视角和引用的材料对我启发很大。它不像有些同类著作那样只是简单罗列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和民间在处理特定宗教遗存时,所体现出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心理的微妙变化。特别是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圣物”处理方式的微观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拆解。作者的逻辑链条构建得极其严密,从宏观的政治动因到微观的材料选择,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对古代社会精神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些看似冰冷的考古发掘背后,其实蕴藏着无数复杂的人文情感和制度约束,这本书恰当地揭示了这一点。
评分这本书的检索系统和附录部分做得非常人性化,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频繁查阅资料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索引部分标注得极其详尽,无论是人名、地名还是具体的制度名称,都能迅速定位到相关页码,大大节省了比对和交叉验证的时间。更难能可贵的是,随书附带的那些高清的测绘图和发掘现场照片,清晰度极高,很多细节甚至比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都要完整和精确。这表明作者和团队在整理出版时,对原始资料的把控达到了近乎苛刻的标准。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和考古资料中,这样一本条理清晰、资料详实的参考书,无疑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其实用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历史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的。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许多田野调查的亲身经历描述,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发掘文物时的情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一下子拉近了学术研究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的文笔并非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而是夹杂着一种学者的情怀和对历史的敬畏,叙述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年代学和地层学分析时,也能用相对易懂的方式进行阐释,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这种将硬核学术内容“软化”的能力,是很多研究专著所欠缺的。它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历史研究者是如何将枯燥的石头和泥土,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古代生活画卷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透着现代气息的质感,摸上去就让人感觉沉甸甸的,里面选用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考古图版和拓片,也能看得出制作者的用心。装帧上的那几个小小的纹饰,不知道是不是取材于哪件出土文物,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一番。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阅读起来毫无压迫感,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从侧面也能看出,出版社在整体制作环节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对于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考古类书籍而言,好的物理载体是提升阅读体验的关键一环,而这部作品显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堪称典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