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 修订第8版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著 邓晓芒译 世界图书

西方哲学史 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 修订第8版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著 邓晓芒译 世界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匡宏邓晓芒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苏格拉底
  • 萨特
  • 哲学
  • 邓晓芒
  • 世界图书
  • 思想史
  • 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新脚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06287104
商品编码:26134085896
丛书名: 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8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具体描述

 

 

  西方哲学史         ——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               【修订第8版】 推荐本书的理由: 本书自1966年初版以来,历经七次修订,成为哲学史入门教材。它紧跟当代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新发展,是一部既植根传统又向当代开放的哲学史,堪称当代西方哲学史的主流和典范之作。

 

 

基本信息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商品名称:

大学堂·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8版)

作 者: 美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
定 价: 68.00
重 量: 980克
ISBN   号: 9787506287104
出  版  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开 本: 16
页 数: 506
字 数: 660000
装 帧: 平装
出版时间/版次: 2009-2-1
印刷时间/印次: 2013-10-1 第6次印刷
编辑推荐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8版)》中,旧有版本中陈旧的素被一一剔除,代之以前沿时新的学术观点。而本次译文在原中译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词句加以润色推敲,使《西方哲学史》的表达如行云流水,可读性更强。
内容介绍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本书自1966年初版以来,历经七次修订,成为英语世界畅销的哲学史入门教材。它紧跟当代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发展,是一部既植根传统又向当代开放的哲学史,堪称当代西方哲学史的主流和典范之作。
作者以长短适当的篇幅,把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个清晰的展示。它兼采国内外书写哲学史的写法之长,善于抓住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实质进行阐述,态度客观、材料翔实且清晰明了,文笔平正而不失生动,能让读者对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洁清晰、轻松易懂的哲学读本。
修订第八版中,旧有版本中陈旧的素被一一剔除,代之以前沿时新的学术观点。而本次译文在原中译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词句加以润色推敲,使本书的表达如行云流水,可读性更强。
作者介绍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1918-1998),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福特研究员、牛津大学洛克菲勒研究员。他在担任万德比尔特大学哲学系主任长达15年后,曾出任爱荷华的康奈尔学院的校长。斯通普夫在哲学、医学伦理和法理学等领域也颇有建树。
詹姆斯·菲泽(James Fieser),普渡大学博士,现任田纳西大学哲学系教授。著述有《道德哲学史》(2001),与人合著有《哲学入门》(2002)。菲泽还与人合编《世界宗教经典》一书,并创建了“哲学网络百科全书”。
译者简介:
邓晓芒(1948- ),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匡宏,武汉大学外国哲学博士。
目录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中文版序
第八版译者序
第七版译者序
前言
部分 古希腊哲学
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1.1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
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米尼

1.2 万物的数学基础
毕达哥拉斯

1.3 解释变化的尝试
赫拉克利特
巴门尼德
芝诺
恩培多克勒
阿那克萨戈拉

1.4 原子论者
原子和虚空
知识理论和伦理学

第二章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
2.1 智者派
普罗泰戈拉
高尔吉亚
塞拉西马柯

2.2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生平
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知识理论:
思想的助产术
苏格拉底的道德思想
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

第三章 柏拉图
3.1 柏拉图的生平
3.2 知识理论
洞穴
线段
理念论

3.3 道德哲学
灵魂概念
恶的原因:无知或遗忘
恢复失去的道德
作为功能之实现的德性

3.4 政治哲学
巨人般的国家
哲学王
国家中的德性
理想国的衰败
3.5 宇宙观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
4.1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4.2 逻辑学
范畴和推理的起点
三段论

4.3 形而上学
界定形而上学的问题
作为事物的首要本质的实体
质料和形式
变化的过程:四因
潜能与现实
不被推动的推动者

4.4 人的地位:
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
物理学
生物学
心理学

4.5 伦理学
“目的”的类型
人的功能
作为目的的幸福
作为中道的德性
审慎和选择
沉思

4.6 政治学
国家类型
差异与不平等
好的政体和革命
4.7 艺术哲学

第二部分 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的哲学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5.1 伊壁鸠鲁主义
物理学与伦理学
神和死亡
快乐原则
快乐与社会正义

5.2 斯多噶主义
相对于快乐的智慧和控制
斯多噶学派的知识论
作为一切实在之基础的物质
万物中的神
命运和天意
人的本性
伦理学和人的戏剧
自由的问题
世界主义和正义

5.3 怀疑主义
寻求心灵的安宁
明显的事情和不明显的事情

5.4 普罗提诺
作为太一的神
流溢的隐喻
造成恶的原因
得救

第六章 奥古斯丁
6.1 奥古斯丁的生平
6.2 人类知识
信仰与理性
克服怀疑论
知识与感觉
光照论
6.3 上帝
6.4 被造世界
从无中创世
种质

6.5 道德哲学
爱的作用
恶与失序的爱
作为恶的原因的自由意志
6.6 正义
6.7 历史和两座城

第七章 中世纪早期的哲学
7.1 波埃修
哲学的慰藉
共相的问题

7.2 伪狄奥尼修斯
对上帝的知识

7.3 约翰·司各脱·爱留根纳
约翰·司各脱·爱留根纳的生平
自然的区分

7.4 解决共相问题的新方法
奥多和威廉姆:极端实在论
洛色林:唯名论
阿伯拉尔:概念论或温和实在论

7.5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伦的实在论
本体论证明
高尼罗的反驳
安瑟伦对高尼罗的回答

7.6 穆斯林和犹太思想中的
信仰和理性
阿维森纳
阿威罗伊
摩西·迈蒙尼德

第八章 阿奎那和他的中世纪晚期的
继承者
8.1 阿奎那的生平
波那文都和巴黎大学

8.2 哲学与神学15l
信仰与理性

8.3 上帝存在的证明
从运动、致动因以及必然存在出发
的证明
从完满性和秩序出发的证明
对证明的评价

8.4 对上帝本性的知识
否定的方式
类比的知识

8.5 创世
被创造的秩序是永恒的吗?
无中创世
这是的可能世界吗?
作为缺乏的恶
被创造的存在的等级排列:存在之链

8.6 道德和自然法
道德的构成
自然法
8.7 国家
8.8 人的本性和知识
人的本性
知识

8.9 司各脱、奥康以及艾克哈特
唯意志论
唯名论
神秘主义

第三部分 近代早期的哲学
第九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9.1 中世纪的结束
9.2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皮科
马基雅维利

9.3 宗教改革
路德
伊拉斯谟

9.4 怀疑论和信仰
蒙田
帕斯卡

9.5 科学革命
新的发现和新的方法
近代原子论

9.6 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的生平
学术的病状
心灵的假相
归纳的方法

9.7 托马斯·霍布斯
霍布斯的生平
几何学对霍布斯思想的影响
运动中的物体:思想的对象
关于人的思想的机械论观点
政治哲学与道德
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中的义务
社会契约
民法对自然法

第十章 大陆理性主义
10.1 笛卡尔
笛卡尔的生平
对确定性的追求
笛卡尔的方法
作为方法的怀疑
上帝和外部事物的存在
心灵和身体

10.2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的方法
上帝:实体和属性
世界作为上帝属性的样式
知识、心灵和身体
伦理学

10.3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的生平
实体
上帝的存在
知识和自然

第十一章 英国经验主义
11.1 洛克
洛克的生平
洛克的知识理论
洛克的道德和政治理论
第四部分 近代晚期和19世纪哲学
第五部分 20世纪和当代哲学
重要词汇
延伸阅读
英汉词汇索引
译者跋
出版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悦悦图书 ● yueyuebook |悦淘好书·读乐众乐
       章 苏格兰拉底的前辈
1.1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
泰勒斯
对于米利都的泰勒斯我们知道的并不多,而我们所知道的那些还不如说是一些逸闻。泰勒斯没有留下任何作品,所有现在能获得的,都是后来那些记录他一生值得记录的事件的作者的一些零星报道,他是希腊国王克洛索斯和执政官权欲的同代人,他生活的年代大概是在公前624年到公前546年之间。在对波斯的战争中,他解决了一个军队后勤上的问题,使吕底安国王的军队渡过了哈里斯河。他的办法是挖一条人工渠分流一部分河水,这样一来大河就成了两条较浅的河,很容易在上面架桥。在埃及旅行时,泰勒斯想出了一个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法。在中当他的身高和影长相等时,他只要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就知道了它的高度。或许就是这些在埃及的旅行使他了解到一些知识,从而预言了发生在公前585年5月28日的日蚀。他在米利都时,出于实用的考虑,制作了一个仪器,用来测量海上船只之间的距离。他促使水手们利用小熊星座做导航来确定北方,这对远洋航行很有帮助。
传统或许是不可避免地把一些可疑的传说加在泰勒斯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的身上。例如,柏拉图(公前427年一公前347年)就写到过:“据说是泰勒斯抬头观察星空而掉进一口井里时,一位聪明伶俐的色雷斯丫鬟拿他说过的俏皮话说,他这样渴望知道天上的事情,以至于不能看到脚下的东西。”柏拉图加上了一句,“这个嘲笑同样适用于所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前384年一公前322年)记载了另一则逸闻:
有这样一个关于米利都的泰勒斯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有关赚钱的计划,被安在泰勒斯头上,是因为他素以智慧而闻名。……人们非议他的贫困,认为这说明哲学是无用的。但据这个故事说,他利用自己的天文学知识,观测到(来年的夏天)橄榄会有个大丰收。于是他就用手头的一小笔钱租下了米利都和开俄斯所有的榨油机。由于当时没有人跟他争价,所以租价很低。到了收获时节,突然间需要许多榨油机,他就把这些榨油机租出去,并且恣意抬高租金;由此他赚了一大笔钱,他成功地证明了,只要哲学家们愿意,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发财,但这并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
但是,泰勒斯之所以并不是由于他广博的智慧和实践的精明,而是因为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思想领域,由此,也赢得了西方文明“个哲学家”的称号。
泰勒斯全新的问题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或者,哪种“物质”构成了万事万物?泰勒斯提出这些问题,试图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即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事物,例如土壤、云和海洋。有时这些事物中的一些转变成另一些事物,不过它们在某些方面依然类似。泰勒斯对思想的独特贡献在于他的如下思想,即不论事物之间有多大的差异,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着根本的相似。多通过一而相互关联。他假定某种单一的素,某种“物质”包含了自身活动和变化的原则,它是所有物理实在的基础。对泰勒斯来说,这个一,这种物质,就是水。
虽然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说明泰勒斯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但亚里士多德写道,他得出这个结论或许是通过观察简单的事实;“或许是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而热本身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所以泰勒斯“得到这个看法可能就是以此为依据的,还有所有事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其他一些现象,例如蒸发或者凝固,也表明水有各种状态。泰勒斯对事物构成的分析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他的问题为一种新的研究创造了条件,这种研究就其本性而言是允许争论的,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它可能得到证实,也可能被驳倒。诚然,泰勒斯也说过:“所有的事物都充满了神。”但是这个思想对于他来说显然没有任何理论上的意义。因此当他试图解释存在于事物中的力,例如磁石中的磁力时,他把探讨这个问题的立足点由神话转为了科学。从他的起点出发,其他哲学家们将相继提出他们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但面对的总是他提出的问题。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是比泰勒斯年轻一些的同代人,也是泰勒斯的学生。他同意老师的看法,认为存在着某种单一的基本物质,事物就是由它构成的。但是,阿那克西曼德不同于泰勒斯,他说,这种基本的物质既不是水,也不是其他任何特殊的素。水和其他所有特定的东西只是某种更基本的东西的特殊变体或衍生物。他认为,很有可能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发现水或潮湿的东西的各种变形,而水只是很多素中的一个特殊的东西,所有这些特殊的东西都需要一个更加基本的物质作为它们的来源。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所有这些物质都来自原始的本质,它就是一个不定的或无限制的实在。从而,一方面,我们在世界上发现特殊的、确定的事物,例如一块岩石、一个水坑;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了这些事物的来源,他称之为不确定的无限制者(the indeterminate boundless)。实际的事物是特殊的,它们的来源则是不确定的;事物是有限定的,原初物质则是无限定或无限制的。
阿那克西曼德除了对原初物质提出一种新的思想外,还努力为他的新思想作出某种解释,这推进了哲学的发展。原初物质如何成为我们在世界中看到的这许多不同的东西,泰勒斯对此并没有详细地进行解释。阿那克西曼德则探讨了这一问题。虽然他的解释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但是它代表了知识上的一种进展。特别是,它涉及那些可以从中形成假说的已知事实,而不是用神话式的不容置辩的说法来解释自然现象。他的解释是这样的:不确定的无限制者是万物原始的、不可毁坏的物质本质,不过他相信它永远处于运动之中。作为这一运动的结果,各种特殊的素从原初本质“分离”出来而诞生了。因此,“天空是由永恒的运动产生的。”首先,冷和热分离出来,再由这两者产生了潮湿;然后,从这些东西里产生了土和气。
谈到人类生命的起源,阿那克西曼德说,所有的生命都来自海洋,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生命的东西离开海洋来到陆地。他猜测人类是由另外一种不同的生物进化而来的。他论证说,这个看法的根据在于,事实上,其他生物很快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只有人类才需要延长被喂养的时间。因此,如果我们人类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那么早就不会存在了。针对阿那克西曼德对人类起源的解释,普卢塔克评论说,叙利亚人
实际上把鱼尊为与我们在种类和养育方式上都相近的物种。在这点上,他们的哲思较之阿那克西曼德还要来得恰当些。因为他宣称,不是鱼和人来自同一个祖先,而是人初就是在鱼腹中形成的。他们——像鲨鱼一样——在鱼腹中长大到足以自理
之后,就离开母体,前往陆地。
让我们再回到宏观的宇宙图景,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同时并存着许多世界和宇宙体系。它们全都会消灭,在它们的创生和毁灭之间有一种不断的交替。他相信这个循环的过程是有严格的必然性的。自然中相互对立的力冲突着,导致了一种“不正义”——诗意地说,它要求它们的毁灭。阿那克西曼德的作品中流传下来的惟一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它也是有点诗意的:“万物由之所生的东西,万物毁灭后由于必然性复归于它;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受到惩罚并相互补偿。”
阿那克西米尼
米利都学派第三位也是一位哲学家是阿那克西米尼(约公前585年一公前528年),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年轻同伴。他考虑了阿那克西曼德对自然事物的构成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他并不满意。无限制者作为所有事物的来源这一思想是含糊而令人费解的。他可以理解为什么阿那克西曼德要提出这一思想来取代泰勒斯的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无限制者的这个解释至少有助于为极其多样的有限的和特殊的事物提供一个“无限定”的背景。然而,不确定的无限制对于阿那克西米尼来说没有任何具体的意义,因此他采取了泰勒斯的方式,选择集中在一种确定的物质上。同时,他也试图吸收阿那克西曼德已经取得的进展。

 ......

 ......


西方哲学史:思想的河流,智慧的足迹 哲学,作为人类探索世界、认识自身最深刻的尝试,其历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从古希腊的涓涓细流,汇聚成西方文明的浩瀚海洋。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两千多年的思想之旅,追溯西方哲学史上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巨匠们,体味他们如何质疑、思辨、建构,以及如何一次次地挑战既有的认知边界,为人类的思想进步注入不竭动力。 我们将在古希腊那充满生机的城邦中,遇见苏格拉底——那位以“认识你自己”为箴言,用诘问揭示无知,点燃求知之火的智者。他的对话式方法,不仅是探求真理的利器,更是启迪后世无数思想家灵感的源泉。我们将一同审视柏拉图,这位苏格拉底最杰出的弟子,他构建了宏伟的“理念论”,将我们带入一个超越感官的、永恒不变的实在世界,并描绘了理想国度蓝图,探讨政治与伦理的最高范式。接着,我们将聚焦亚里士多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巨人,他 systematized 了逻辑学,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并在伦理学、政治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那种基于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的严谨治学精神,塑造了西方科学与哲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哲学之光在罗马帝国时代得以延续,并融合了希腊的智慧与东方的神秘。我们将探讨斯多葛学派,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倡导理性、德性与平静,强调个体如何在宇宙秩序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新柏拉图主义的兴起,普罗提诺等人试图将柏拉图的理念论与神秘主义体验相结合,为后来的宗教哲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崛起,哲学与神学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奥古斯丁,这位深刻影响了西方思想史的教父,在《忏悔录》中展现了心灵的挣扎与信仰的皈依,并试图用哲学来解释基督教的教义,融合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元素,塑造了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基石。 中世纪漫长的岁月中,哲学一度被神学所笼罩。然而,在修道院的图书馆和大学的讲坛中,哲学的火种并未熄灭。托马斯·阿奎那,这位中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以其卓越的智慧,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进行了系统的整合,构建了庞大而精密的哲学神学体系,成为后世天主教思想的圭臬。他关于理性与信仰、自然法与神圣法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文艺复兴的曙光刺破了中世纪的沉寂,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潮重新唤醒。我们将在这一时期看到,哲学家们开始将目光从纯粹的神学转向对人本身、对现实世界的关注。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以冷峻的现实主义视角,剖析了政治权力运作的本质,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近代哲学的到来,标志着一场思想上的革命。笛卡尔,这位“现代哲学之父”,以其“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开启了理性主义的时代。他力图建立一套清晰、明确、系统的知识体系,强调通过怀疑的方法来寻求确定性的知识。斯宾诺莎,另一位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以其对上帝、自然与人的深刻洞察,构建了泛神论的思想体系,展现了独特的几何学式的论证风格。莱布尼茨则以其“单子论”和“预定和谐”的观点,探索了实在的本质和世界的多样性。 与理性主义的辉煌相辉映的,是经验主义的崛起。洛克,这位英国经验主义的奠基人,主张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反对天赋观念。他的《人类理智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认识论和政治哲学。休谟,以其彻底的怀疑主义,将经验主义推向了极致,质疑了因果关系、自我同一性等核心概念的可靠性,挑战了理性主义的根基。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将哲学的理性之光普照欧洲大地。我们将在这一时期看到,哲学家们积极参与社会批判,倡导自由、平等、人权。卢梭,以其对人生而自由、社会契约的深刻论述,以及对文明的批判,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康德,这位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大成者,通过其“批判哲学”,重新界定了人类理性的界限与能力,区分了现象界与物自体,为后世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奠定了基础,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辉煌。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费希特、谢林在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而黑格尔,则以其博大精深的辩证法,构建了庞大的哲学体系,试图理解历史、精神和实在的整体发展过程。他的“绝对精神”理论,对后来的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黑格尔的理想主义也招致了反拨。马克思,深刻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将其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物质分析,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对世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尼采,这位“ Nietzsche ”,以其“权力意志”、“超人”、“永恒轮回”等概念,对传统的道德、宗教和哲学进行了激烈的颠覆,强调个体生命的力量与创造性。 20世纪的哲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格局。分析哲学在英美国家兴起,以语言分析为主要工具,力图澄清概念,解决哲学问题。罗素、维特根斯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对逻辑、语言和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现象学在欧洲大陆发展,以胡塞尔为代表,主张回到事物本身,关注意识的结构与体验。存在主义则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兴起,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人,强调人的自由、选择与责任,以及面对荒谬世界的生存状态。萨特,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其“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自由与困境,他对于自由、选择、责任的论述,至今仍 resonates with 许多人。 本书的视野,不仅停留在萨特及其前驱,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触及了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当代重要的哲学思潮,这些思潮对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和知识的建构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将看到,哲学的河流在不断地分流、汇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新的形式焕发着生命力。 “西方哲学史”并非一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人类思想演进的生动史诗。它展现了人类如何从对世界的懵懂好奇,到对宇宙、人生、社会进行系统性、批判性的思考。每一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是他们那个时代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后世的挑战和启发。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伟大的思想,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认识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更能反思我们自身的存在,拓展我们认识世界和生活的维度。这段思想的足迹,将引领我们走向更深邃的智慧之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我个人浅薄的阅读经验来看,优秀的哲学导论,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罗列“谁说了什么”,更在于描绘“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他们的思想如何相互连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在处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继承与批判关系时,会采用何种叙事策略。是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还是尝试进行主题式的交叉对比?如果能巧妙地将古希腊的形而上学探索与后世的现象学或存在主义思潮进行某种隐秘的对话,那这本书的深度和趣味性必将大大增加。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哲学史不是一堆孤立的墓碑,而是一个不断对话、冲突、演进的生命体。这种宏大的历史观和内在的逻辑张力,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

我一直觉得,翻译一本哲学巨著,其难度不亚于重建一座宏伟的建筑。语言的精确性、风格的适应性,以及文化背景的准确传达,都是巨大的挑战。邓晓芒先生的译本,在学界一直享有盛誉,这让我对这次的修订版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希望这次的修订,不仅仅是勘误,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一些关键术语进行了更贴合当代认知习惯的阐释。哲学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被理解,如果译文能够保持其学术的严谨性,同时又避免过度滞涩,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思想本身的活力,而非被僵硬的词句所困扰,那么这部译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质感,仿佛已经预示了其中蕴含的知识量。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那种纸张的触感所吸引,很扎实,翻页的时候有一种令人安心的沙沙声。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光是目录和前言部分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严谨与匠心。看得出来,作者在梳理西方哲学这庞大体系时,下了非同一般的心思,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力求构建一个清晰、有逻辑的脉络。这种对知识的尊重,从书籍的实体呈现上就已经表露无遗了。我猜想,这样的文本,绝对不是能囫囵吞枣读完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反复的咀嚼,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它像是一座等待探险者深入的知识迷宫,充满了未知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这让我对它的覆盖面有了初步的判断。西方哲学史的主线无疑是清晰的,但真正考验一部史著功力的是如何处理那些“边缘”但却至关重要的思想家,比如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或者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昙花一现,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流派。我尤其关注它对“萨特及其后”的处理部分。后现代思潮的复杂性、解构主义的挑战性,如何在一部相对传统的通史框架内得到合理的安放和解释,这非常考验作者的整合能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既能让人扎稳脚跟,又能勇敢迈入当代思想迷雾的阶梯,提供一个坚实的出发点去面对我们这个时代最为棘手的哲学难题。

评分

说实话,我对哲学经典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略带畏惧的心态,总觉得那些晦涩的术语和抽象的论证会让人望而却步。但是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却让人感到意外的亲切。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古板的宋体或明体,而是选择了一种现代感和经典感兼具的字体,使得阅读体验大大提升。我注意到,在关键概念的阐述处,似乎做了特别的标记或注释,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说明编纂者和译者团队在“翻译”思想的同时,也在努力“翻译”阅读体验,努力消除知识壁垒,让那些遥远的声音能够清晰地传入当代读者的耳朵里。我非常期待它如何处理那些绕口的德语或法语哲学家的语境,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向导,牵着我的手,走过那些思想的荆棘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